“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与协调研究
——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

2022-10-31 12:18坚,
关键词:旅游+邵阳市距离

李 坚, 马 骥

(1. 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2. 邵阳学院 期刊社,湖南 邵阳 422000)

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是乡村旅游研究的焦点问题。学者们认为集聚分布、地区间不平衡发展是乡村旅游区(点)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交通条件、景区分布、城市分布、旅游发展水平是影响乡村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1-4];市场需求、政策驱动、自然条件与距离衰减规律是造成乡村旅游地在空间分布上毗邻城市、景区集聚的重要原因[5-9]。一些学者研究了乡村旅游区(点)的空间演化与竞争[10-11],通过等距—临近区位竞争模型和专题化扇区的概念,建立3个层面空间共同演化的理论框架,提出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优化路径[12-13]。这些研究成果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这些成果是对整个省或更大区域的乡村旅游区(点)的研究,对市级层面的乡村旅游区(点)的分布研究大多关注的是省府所在地,对一般市级层面的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规律与发展的研究不多,且较少考虑市场竞争和政策影响所导致的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协调发展的问题。

邵阳市是湖南省的人口大市,其旅游资源居湖南省第二位,但其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在全省14个地州市中排名第8位左右,人均GDP在全省排名第12名左右,它的乡村旅游发展更依赖外部市场和政策。因此,探讨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市场、政策的关系以及如何从空间角度去协调发展,对一般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特别是对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析:对象与方法

(一)分析对象

1.邵阳市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

邵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南,是湖南省的地级市,东与衡阳市为邻,南与永州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接壤,西与怀化市交界,北与娄底市毗连;辖区总面积为20 824平方千米,下辖3个区、9个县(市)。2021年全市户籍总人口816.8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 461.5亿元。2020年全市休闲农庄和农家乐共接待游客1 313万人次,带动农户数达60 821户,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3.85万人,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就近安置农民就业3.02万人,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8.7亿元[14],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2.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空间的分析对象

“旅游+”思想为乡村旅游地类型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丰富了旅游发展的内容、形式与载体。从“旅游+”的视角来看,凡以旅游为重要内容,并与其他产业结合形成的新业态都可以概括到旅游中来,通过“旅游+”其他产业,以创新旅游形式促进本地各种类型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旅游产品的类型和供给。从这一观点出发,星级休闲农业庄园、最美休闲乡村也可以纳入乡村旅游地之中。因此,本文所研究的邵阳市乡村旅游地除了湖南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外,还包括以下对象:(1)全国或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或湖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或湖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中国或湖南省最美休闲乡村;(3)湖南省星级休闲农业庄园。

截至2021年底,邵阳市有各类乡村旅游地211个,其中国家五星级农庄3家、国家四星级农庄7家;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3家;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个;湖南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50处(不包括2015年及以后邵阳市旅游局评定的四星、三星级乡村旅游区)、湖南省星级农庄91家,湖南省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2个;湖南省创建休闲农业示范村4个,其他类49个。通过核实筛选,去掉重复,筛除在2021年前已经注销、吊销的名单,筛除个别明显不符合乡村旅游地特征的名单,如邵阳市大祥区紫薇博览园等,最终确定105个乡村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中,若无特殊说明,邵阳市及各县(市)经济和人口等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2021》。

(二)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空间的分析方法

根据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与研究目的,借鉴以下方法开展研究。

1.最邻近点指数分析法

最邻近点指数(R)是衡量地理空间中点要素分布状态的指标,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的比值。当R大于1时,实际最邻近距离大于理论最邻近距离,其空间结构类型为均匀型;当R小于1时,实际最邻近距离小于理论最邻近距离,其空间结构类型为凝聚型;当R等于1时,其空间结构类型为随机型。将最邻近点指数(R)运用于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研究中,可以说明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类型。

R的计算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逐个测量点要素与其邻近要素之间的距离,比较并确定其最邻近距离,然后计算出所有最邻近距离的平均值ri(简称最邻近距离),它被认为是实际最邻近距离。第二步,计算理论最邻近距离rE,计算公式为rE=1/[2(n/A)1/2]=1/2D1/2。其中,A表示研究对象区域的面积,n表示点状要素的总数,D表示点密度。第三步,计算rE(理论最邻近距离)与ri(实际邻近距离)的比值R,计算公式为R=ri/rE。

2.地理集中化指数

3.基尼系数

4.地理联系率

5.等距离线法

等距离线是以研究对象区域的中心为圆心,再绘制不同半径距离的圆。通过不断增加等距离半径尺度,观察旅游地在不同半径范围内的分布状况,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15]。

二、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特征与成因

(一)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

1.凝聚型的空间分布性

根据最邻近距离的计算公式,将2020年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的数量以及邵阳市的面积,即将A=20 876 km2、T=105(A表示邵阳市的面积,n表示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的总数)代入最邻近距离的平均值rE公式,得到邵阳市理论最邻近距离的理论平均值7.04 km。

利用高德地图,获取各乡村旅游地的位置,进行精确测量,得到ri=5.53,即邵阳市各乡村旅游地之间的实际最邻近距离为5.53 km。根据最邻近距离指数公式,得到:

邵阳市乡村旅游点的最邻近指数R=0.79<1,表明邵阳市105个乡村旅游地在全市范围内总体还是呈凝聚型分布,但指数接近1,即偏随机分布。随机分布的本质就是彼此独立。这说明各乡村旅游地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相互独立性,缺少某种有机联系,这样的分布不利于整体的协调发展。

2.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

按地理集中指数公式,根据邵阳市各县(市、区)的数据(见表1)可知,邵阳市乡村旅游地总数T=105,邵阳市的县(市、区)总数n=12。根据地理集中指数,得到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的地理集中指数H=30.46。若105个乡村旅游地平均分布于各县(市、区),即平均每个县(市、区)的乡村旅游地数量为105/12=8.75,也就是平均地理集中指数H=8.75,而30.46远远大于8.75。因此,从全市的角度来看,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的集聚分布状况较为明显,主要分布在邵阳市及周边的邵东市、新邵县、隆回县等地以及新宁、洞口、绥宁等县,各县(市、区)之间的乡村旅游发展很不平衡。

表1 2010—2020年邵阳市各县(市、区)乡村旅游地情况

特别对比两个情况:一是初始状态,不考虑注销、监测淘汰的星级农庄情况,邵阳市先后有144处乡村旅游地(如表1),计算得到地理集中指数为31.11;二是政府监测后,筛除注销、淘汰与自然退出经营的情况,邵阳市在2020年底有92处满足所评星级标准并还在经营的乡村旅游地(见表1),其地理集中指数为32.10。这两种情况仍然存在不均衡的状况。但市区(大祥区、双清区和北塔区)作为一个整体时,集中度减小了。

从基尼系数角度判断地域分布的差异化情况。将105个相关数据代入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中,计算得出G=0.52,表明区域分布差异较大;C=1-0.52=0.48,表明空间分布明显不均衡。如果将市区作为一个整体,则G=0.48,C=1-0.48=0.52,仍然表明空间分布明显不均衡。

(二)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成因

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是乡村旅游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其作为经济活动必然受到政策、市场的驱动。从邵阳市先后评定的全部旅游地与现存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指数对比可以看出,一些乡村旅游地在经营过程中被淘汰或者被替代,说明市场是第一因素。按照市场营销学的观点,市场是由人口和经济量决定的。

1.空间分布受区域经济、人口的影响

地理联系率在地理学中用来衡量某种活动与区域经济活动、人口的均衡匹配程度,本文用来表示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经济、人口要素的均衡匹配性。以V表示乡村旅游点与经济、人口要素的地理联系率;n为邵阳市县(市、区)总数;Xi、Yi分别表示第i个县(市、区)乡村旅游地、经济或人口要素在全市所占的比例。分别将2020年经济与人口的截面数据(见表2)代入公式,求出V。

计算结果表明,邵阳市乡村旅游地分布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程度的匹配程度较高,说明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主要受人口、经济的影响。乡村旅游的市场主体是城镇居民,在计算地理联系率时用的是常住人口,因而地理联系率降低了;但从与人口及经济因素的地理联系率比较来看,人口分布的地理联系率更大些,说明相比经济因素,人口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表2 2020年邵阳市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与年末常住人口情况

2.空间分布受离区域城市中心距离的影响

采用等距离半径分析方法,以邵阳市中心为基点,以50 km为单位逐渐地变化区域半径,可以得到在不同半径内的各县(市、区)的乡村旅游地的数量和占比(如图1与表3)。

图1 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

从图1、表3可以看出,在离邵阳中心城市0~50 km内出现了乡村地的集聚现象,乡村旅游地数量达到43个,占比达到最大值,为40.95%。这说明邵阳市郊的休闲旅游地相对而言开发比较充分,靠近邵阳市中心的乡村旅游地较多,反映为市场导向型旅游地,受市场区位的影响。>50~100 km之间乡村旅游地的总数急剧下降,在>100~150 km之间的乡村旅游地的总数又呈现较大的上升趋势。>50~150 km这一距离范围内,分布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崀山、享有中国南方呼伦贝尔美誉的城步南山牧场、享有神奇绿洲美誉的黄桑等有名的景区。受优质旅游资源分布状态的影响,各县乡村旅游地的数量显著增加(见表1)。而在>150~200 km处,乡村旅游地总数达到最低点,这是因为这里已经是靠近邵阳市和其他市交界的边缘地带,资源开发程度低,而且离主要客源地距离很远。

表3 邵阳周边旅游地空间分布

3.空间分布受到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制约

从表1可以看出,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影响下,144个等级为省级三星及以上的乡村旅游地,有39个乡村旅游地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被注销,有47个乡村旅游地被文化和旅游局取消(包含部分注销的乡村旅游地),合计(减去重复名单)有52个乡村旅游地被淘汰,淘汰率近40%。特别是邵阳市的市区(大祥区、双清区和北塔区)乡村旅游地从28个减少到11个、新邵县乡村旅游地从22个减少到11个,淘汰率更高。如此高的淘汰率,反映出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不足,即,大多数乡村旅游地提供的产品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雷同现象严重且缺乏特色与品牌,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同时,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划体系来规范引导乡村旅游开发活动。如此高的淘汰率,不仅造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内)、资金的浪费,也制约了邵阳市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邵阳市105个乡村旅游地在全市范围内整体呈凝聚型分布,但有偏向随机发展的倾向;(2)地理集中指数与基尼系数表明,邵阳市乡村旅游地集中程度显著,大部分乡村旅游地分布在市区周边和新宁县,呈“大分散,小聚居”形式,地区间发展不均衡;(3)受市场与政策因素的影响,淘汰率较高;(4)缺乏科学规划与引导,乡村旅游地空间连结性差,没有实现空间互济与协同发展。

三、邵阳市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

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结果,也是其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通过科学规划区域乡村旅游的面的功能、线的串连、点的选择,优化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和完善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加强整体协调,避免过度竞争,实现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一)科学规划不同区域的乡村旅游主题和宏观类型,优化乡村旅游空间的“面”

优化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与布局,应选择好乡村旅游地域的主题,形成区域特色与旅游品牌,避免产品的雷同。根据邵阳市的经济地理特点,可将其分为东部、中部与西部。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已初步形成了东部城市群、西部生态圈的格局。因此,从东部与中西部大的范围来比较,乡村旅游地布局的经济基础、资源(产品)特点、区位条件有明显的不同,可以构建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区域。

在邵阳市东部(市区与环绕市区的区域,即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和新邵县、邵阳县和邵东市),以城市群为特点,有紧邻市场的区位优势,可以围绕“快乐休闲”的主题,打造以新绿洲、石头寨、丹霞山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地,走高端乡村农庄休闲娱乐和乡村采摘、种植体验的道路,构建环城快乐休闲带。

在邵阳市中部与西部地带,分布有众多的知名旅游景区。如,新宁县的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崀山,享有中国南方呼伦贝尔美誉的城步南山国家公园,隆回县的国家4A风景名胜区——花瑶虎形山,洞口县的罗溪国家森林公园,武冈市的云山森林国家公园等。可以凭借紧邻景区的区位特点,以城步的南山镇、隆回县的花瑶乡、洞口县的罗溪村等为核心,打造山地避暑度假、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地;以新宁县的崀山镇为核心打造精品民宿,以武冈市的伴山为核心打造美食休闲基地,在邵阳市域内形成风格各异、主题不同的多类乡村旅游地域,构成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乡村旅游面,实现邵阳区域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发展。

(二)合理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形成乡村旅游地空间互济的旅游空间的“线”

乡村旅游地大多具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和乡村聚落等特征,自然景观资源高度相似,因此,挖掘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是展现其特色的重要基础。第一,要围绕乡村旅游地的地域主题,构建互补性的乡村旅游线路。在构建跨县(市、区)的“大”的乡村旅游线时,要以互补性主题为基础,进行线路安排和乡村旅游地的组合。如,新宁县的“丹霞之魂”——崀山附近的乡村旅游和武冈市的云山附近的乡村旅游组合;在突出共同的生态观光休闲的基础上,新宁县要突出精品民宿、武冈市突出美食、城步县突出民俗,形成有机合作的生态养生度假线路、特色文化线路。第二,构建同一个县(市、区)内乡村旅游线路时,可在同一主题下将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乡村旅游地合理地串联起来,形成“小”的旅游线路。如,在邵阳市的新邵县内,围绕快乐休闲主题,将有特色的大同福地农业生态园、康杰生态农庄、辉耀生态园、棠溪生态农业休闲园、沁园生态农业园、长寿清水村等旅游地连接起来,构建快乐运动健身路线、科普教育快乐路线等。通过联动组合发展,可实现各区域的空间互济,促进邵阳市乡村旅游地的协调发展。

同时,要完善邵阳市的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旅游点的可进入性,使邵阳市的乡村旅游地线路形成环线。这样既可极大地方便旅游者前来旅游,增加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又可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选择核心乡村旅游地,以增长极优化乡村旅游空间的“点”

发挥邵阳市不同主题地域之间的功能导向,实现不同线路的连接功能,最终要落实到核心乡村旅游地的选择。要在考虑区域的资源、空间、产品、市场等要素影响的前提下,着眼于邵阳市全域乡村旅游,选择具有一定空间范围、项目开发合理、有较高知名度的乡村旅游地作为重点来打造,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如,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新宁县崀山镇石田村、洞口县罗溪乡罗溪村,位于邵阳市大祥区的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锦龙生态农庄,被评为中国美丽山村的城步自治县丹口镇桃林村、洞口县罗溪乡宝瑶村,以及湖南省1~3批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湖南省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等。以这些点为核心,加强线路规划连接,打造乡村旅游核心点,以点带线,以线扩面,以“旅游+”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

猜你喜欢
旅游+邵阳市距离
雪之韵
春天
邵阳市举行少儿人工智能编程大赛
算距离
院子里的枇杷树
“旅游+”精准扶贫,产业空间巨大
“旅游+”的“全域”机会
“旅游+”新时代下黑河旅游发展探析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爱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