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美学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

2022-11-01 00:38郭玉真贾小寒
电影文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共同体美学文化

郭玉真 贾小寒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电影生产制作能力的提升、产业化的日益成熟、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不仅加速了中国国内电影市场的成长,也助推了国内、国外市场的两极化:一端是新主流电影在国内市场不断刷新票房纪录,另一端是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力没有质的提升。正如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产业竞争理论中提到的,“若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个行业的内需市场过热,就会降低其拓展外需市场的动力”。国内票房的提升,不仅无益于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反而降低了中国电影特别是商业电影的出国意愿。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之路,不仅受到文化折扣的影响,也与国际国内市场的体量差距有关。

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需要寻求与之相应的国际话语权;国家形象塑造也需要摆脱西方媒体的异化甚至是妖魔化的他塑,在与他国对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寻求自塑;国内电影市场不会无限增长,电影生产者的盈利需要必然推动中国电影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此为背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遵循,以共同体美学相关理论为参照,在共同体美学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变得必要且可行。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构建全人类的精神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指明了方向。共同体美学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延伸,主张“构建一个创作者与观众的共同体”,从作者美学、文本美学、接受美学到共同体美学,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共同体美学理论的提出不仅可以推动电影的国内传播,对于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理念:从“走出去”转向“交流互鉴”

中国电影的走出国门之路坎坷且艰辛,既有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振奋人心,也面临着为迎合西方观众而导致自我贬低的批评与质疑;既有艺术电影的赞誉有加,也有商业电影的业绩平平;既有政府的主导推动,也有市场主体自发并购、建立海外宣发体系的商业尝试。

但是“走出去”这一思维本身就限定了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走出去太强调“自我中心”,意味着将“我者”与“他者”做了一个清晰的界定,本身就包含着寻求认可的一种努力。中国市场作为世界第一大票仓,让包括好莱坞电影在内的他国电影生产者不断调整生产与宣发策略,西方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已经越来越摆脱过去西方电影呈现的刻板印象。中国电影也应该站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合作而不是竞争去开展国际传播。

(一)文化交流而不是单向度传递

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国际传播“其实质是美国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国际化,传统意义上基于‘民族国家’价值理念的国际传播概念具有鲜明的政治内涵”。西方话语体系中的国际传播往往与文化传播交织在一起,国际传播的目的是文化的单向度传递,其指向是在全球建立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国际传播主张的是文化的双向交流,是不同文明的对话与碰撞,是建立在求同存异基础上的美美与共。因此,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也应该摒弃过去“走出去”的固有思维,既要中国文化通过电影走出去,也允许他国文化通过电影走进来;既要注意通过中国电影传递包括平等、自由、正义、爱在内的人类共同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精神,积极进行自塑,在合拍过程中,不止步于资本层面参与、技术层面参与,也要进行内容参与,通过包括好莱坞电影在内的他国电影进行积极的他塑。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既要把握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传递中国精神,也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感受,通过选题和个人化的视角,站在国外用户的基础上讲述世界观众认可的世界故事;既要避免“电影创作狭窄的民族视野妨碍着民族电影不断扩大自己的交流范围,也局限了对所表现的题材做更为深广的审美涵盖”,也要避免“一部影片只剩下可以容纳国际受众的那些电影文化因素,恰恰使影片失去文化的稀缺性”。

(二)市场互换而不是竞争

“走出去”的思维不仅包含了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包括了对国际市场特别是北美市场的份额占有。可以预料的是,随着自我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之路定将变得更为艰难。当站在市场互换的角度去看待电影的国际传播,就会发现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之路并非荆棘满路。当中国的电影人与国外电影人基于共同利益开始生产电影,结合每个国家对合拍片采取的优惠政策,合拍片必然成为市场互换的重要手段。以此为前提,中国电影市场向包括国外电影人在内的联合生产者敞开,国际市场也会向包括中国生产者在内的联合生产者开放,不同国家之间的市场壁垒更容易被打破。市场互换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对中国电影人来讲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给了中国电影人参与市场互换的资格,但中国电影人尚未具备参与市场互换的能力。与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制和精细的产业分工相比,中国电影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中国电影生产者参与的国外电影主要集中在投资领域和技术领域,而国外影人参与中国电影则可以深入内容层面的原因。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现在合拍片合作模式的不合理、主导权的缺乏而因噎废食,因为合拍的过程“让国内电影人有机会接触与分享世界一流水准的电影产制模式与国际市场规则,从而为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做好铺垫”。合拍片主导权的获得、合拍片中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体现,除了依赖中国的市场优势以外,锻炼一批真正掌握国际市场电影生产、宣发的人才,建立适应国际电影市场的产业机制也是必然要求。显然这一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中国电影人在不断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对国际经验进行学习与借鉴。

(三)价值共享而不是推销

好莱坞电影的国际化传播虽然标榜为做给全球观众的电影,无论是《花木兰》还是《功夫熊猫》《木乃伊3》等好莱坞合拍电影中的中国符号,都不能掩盖其美国价值国际化的企图。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的电影共同体美学所倡导的电影国际化传播,绝对不是寻求让中国电影成为第二个好莱坞电影。正如《流浪地球》所展现的那样,中国电影所呈现的“拯救异于好莱坞的超级英雄式个人情怀,而是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选择;其中的希望,同样异于好莱坞式方舟逃离,而是带有浓重乡土情怀的带着地球去流浪”。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表达的应该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世界人类所认同的“人类共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电影的传播目的不是中国价值的单向度输出,而是“不同国家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和对话,是基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沟通”。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既包含了抵御西方电影污名化、妖魔化中国,向世界呈现和平、友爱中国的目的,也是向世界呈现谋求人类共同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策略:分众化、区域化、全球化

“共同体美学的理论来源,一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二是西方共同体理论。”“共同体主要是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自然生长起来的,其基本形式包括亲属(血缘共同体)、邻里(地缘共同体)和友谊(精神共同体)。”滕尼斯有关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的分类,不但为共同体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也被许多学者用于分析包括民族电影、科幻电影、纪录片在内的不同影视文本。“先自美其美,然后再美人之美,最后会美美与共”,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共同体是共同体美学的题中之义。

(一)以血缘为基,构建全球华人命运共同体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实践证明,中国以外的华人是华语电影的主要海外受众。正如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必须以中国电影牢固占据中国本土市场的逻辑一样,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全球各地流着炎黄血液、使用共同语言的华人。华语电影之所以容易在世界华人中传播,原因有两个:一是有共同的语言基础。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中文与其他语言互译存在天然障碍,但对于华人而言,语言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电影传播的屏障,反而是全球华人寻求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二是文化的同源性。正是因为有着文化的同源性及共有的历史、文化经验,使得中国电影在向世界华人传递时产生的文化折扣很小。事实上,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华人不仅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重要受众,也是推动中国电影传播的意见领袖,无数意见领袖的存在,对于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合家欢”为主的喜剧电影主要受众区域是华人社区,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华人社区产生的市场效应小而忽略这一群体,相反,应该利用该群体的语言相同、文化同源的特征,扩大面向国内发行电影的受众面。

(二)以文化为根,构建地域共同体

中国电影与世界各国开展对话的第一站不应该是大洋彼岸的美国,而是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的和平崛起、亚洲电影的高速发展不再是乌托邦式的寓言,而将逐渐成为现实。”无论是文化的同源性,还是东盟电影节、亚太电影节的设立,都意味着中国电影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范围内的传播,建立以儒家文化圈为基础的影视共同体可操作性更强,中、日、韩三国影视作品的改编以及在东亚、东南亚范围的跨国传播也证明了这一点。韩国文化内容振兴院有关“集中攻略性、渐近强化型、竞争力维持型、新兴市场开拓性”的区域战略也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特别是区域化传播提供了参照。正如前文所言,中国电影向东亚、东南亚等亚洲文化圈的传递应该与韩国的区域战略有所区别,从实施主体来讲,包括中、日、韩等国在内的电影生产和投资者都可以成为主体,就像《赤壁》那样;从传播意图来讲,在于增进相互的团结、互助、互信,推动各国人民的交流交往,促进区域共同进步而不是单纯的市场占有。“共同体美学”提供的知识论内容和方法论价值,将会使亚洲电影的研究排除情绪和情感上的“前判断”,以开放、包容和发展的态度,引导亚洲电影研究进入新阶段。

(三)以价值为本,构建全球共同体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同于西方普世价值的政治偏执,它是现代国家普遍接受、共同承认的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重要思想内核和价值引领”。无论是中国电影人独自出资制作的电影,还是中国电影人主导的合拍片,应该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努力寻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的情感公约数、精神公约数和价值公约数,这种努力既是降低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文化折扣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在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既要避免好莱坞式的符号中国的影像呈现,追求可以为全人类所共享的中国价值的传递,也要避免回到过去的为推荐而推荐的自说自话,要真正做到“用世界眼光看中国,用世界眼光看世界,将中国利益纳入全球共同体之中来思考”。既要充分吸收借鉴他国电影讲故事的技巧、策略,认真研判不同国家目标受众的审美习惯与爱好,又要清醒意识到电影所传递的价值是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适应,保持文化定力和文化自觉,“警惕‘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沦为‘中国故事,西方话语’”。

三、路径:构建跨国界、跨媒介的利益共同体

共同体美学不仅主张构建包括生产者和受众在内的共同体,也主张构建跨国界、跨媒介电影生产者的利益共同体。

(一)构建跨国界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最大的问题是海外市场的宣发能力不足、播发渠道不畅通。传统的仅仅把发行权外包给某个国外发行商的方式,虽然有效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但是也使得中国电影丧失了海外发行的主动权和参与权。一种有效的方式是构建包括投资、生产、发行在内的跨地区、跨国家的电影利益共同体,就像在《赤壁》《卧虎藏龙》中那样,《赤壁》集中了包括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主体,投资层面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既能保护各方所属市场的利益,又能够调动各个投资方在本国本地区的宣发热情,有效降低来自宣发渠道层面的阻力。《卧虎藏龙》不仅吸引来自不同市场的资本参与投资,而且各国不同的电影制作者根据本国市场观众的喜好对故事、场景、对白、动作等内容进行深层次互动,保证电影内容能够符合各国观众的情感公约数,更重要的是负责宣发的各国机构从影片开始就针对不同地区和国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宣发。这种覆盖电影生产全流程的利益共同体的形成,能够有效解决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台词互译性差、文化折扣、宣传不到位、发行渠道不畅等问题,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工作者都是利益相关方。但是这种合作特别需要警惕一种结果:电影想迎合每个人,结果把电影变成了没有国家、没有特色,无人能懂、无人喜欢的“世界语”,这就需要中国的参与者能够通过市场或者资本以及创作者的力量,确保电影统一到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之下。

(二)构建跨媒介的利益共同体

网生代的崛起、网络电影的出现以及电影通过网络平台的播放都意味着电影已经突破了已有边界,电影与网络的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不仅要重视传统的院线传播渠道,更应该重视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传播渠道。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包括抖音海外版、脸书、推特、奈飞等新兴媒体头部力量在内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资本、生产、渠道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除了新兴媒介以外,中国电影也可以借助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的优势和渠道进行国际传播。当然,这种跨媒介利益共同体的建立,既需要来自市场的驱动,更需要来自政府的统筹与政策引导。

猜你喜欢
共同体美学文化
仝仺美学馆
爱的共同体
盘中的意式美学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谁远谁近?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