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现代价值

2022-11-01 05:19乔婷婷
今古文创 2022年34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话语理性

◎乔婷婷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态势下,人们的价值意识分化甚至消解,交往距离感逐渐加重,人们在行为交往和精神沟通上逐渐陷入泥淖。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面对交往行为和社会关系异化现象提出了交往理性理论。交往理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主客二元对立结构的先验理性和工具理性,而是以主体间对称的交往理性。深入探讨对于解决现实人们的交往困境,减少社会交往冲突,新时代中国社会多元化态势中的现代价值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

一、交往理性的哲学内涵

哈贝马斯认为意见和行为的合理性是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哲学思想中在认识、语言和行为中的理性反思构成理性的哲学范畴。他提出的主体间对称结构的互动的理性构成了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保障。他尝试用实践理性的替代工具理性,认为交往理性是实践理性的核心体现,存在于人们的交往行为中。在《交往行为理论》中系统阐明了他的观点,并在对话伦理学范畴中落实交往理性理论。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忽视了人们交往不同于其他的基础规范。语言作为重要信息媒介达成人们之间的交往目的,人们的自我意识发展的镜像表现也是通过交往行为来实现的,人们自我意识发展与语言媒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最终人们交往行为的落脚点仍是语言。“生活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理性化的,因为他的规范一致性并非通过强制,而是间接或直接地通过在语言交往中取得相互理解而达成。人与人的关系正是通过这种相互理解来调节的。” 交往理性不同于排他的工具理性,而是一种基于语言哲学的包容的、多维的。交往理性不是摆脱理性,而是开放性包容性的话语形式来建立共识价值的。具体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合理性

交往理性借于语言媒介得以展现,在生活世界交互主体间语言对话中建立人际交往、维护人际关系。交往理性不是存在于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之中,而是在生活世界日常交往中,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互动起来。交往主体之间话语论辩的主题真实性,具有存在前提的;交往主体间的行为规范符合当下社会现有的行为规范,具有正当性;交往主体发表看法时语言切实准备,与所想表达内容相一致,具有真诚性。多方互动形成的语言媒介结构的合理性,交往主体间对话想要对某一主题达成理解,态度上自由平等,道德规范上要存在一种共同的交往前提。

“语言中介里有一种微弱而且转瞬即逝的理性同一性,这种理性同一性并不沉迷于一种超越特殊和个体的唯心主义普遍性当中而不能自拔。”将理性放在语言媒介与交往行为当中,哈贝马斯认为他的主要目的在通过语言媒介搭建疏通人们交往方式的渠道,增强交往主体的理解。

(二)行为包容性

交往理性较于工具理性更具行为包容性。哈贝马斯认为人在进行交往行为时会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其中之一产生联系,进而划分为四种行为。其一的目的性行为涉及客观世界,属于工具性行为,着重在于目的和手段的转化。其二是涉及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规范性行为,共同价值取向的群体行为。其三是涉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戏剧性行为,既是参与者也是作为观众身份的互动者。其四就是交往行为,三个世界都有涉及,交往主体之间的活动,建立起言语和行为上的人际关系。交往理性融入目的性行为、规范性行为和戏剧性行为三者并未产生排斥,交往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合理的相互关系。哈贝马斯相信,整合这三者能够消减其负面影响,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生活世界带来的片面理解和判断,达成对人们交往行为的完整把握。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论述,商谈,反驳等语言表达时,交往行为平等,不受权力于利益的束缚,其行为和思想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完整的表达。

(三)形式多维性

交往理性不是单一独白式的理性观,而是由人与人不同交往关系中的多种合理性构成的复合形式。交往理性涉及的不是主题间的逻辑思考,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具体的反思意识,交往理性主要关注不同交往行为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具有形式多维性。理性不是单纯地理解为交往主体间的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而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行为间对语言的运用的能力。交往理性摆脱形而上学的语言环境,立足于主体间对称结构的互动的理性,交往行为以理想的话语环境为前提,交往主体间的交往行为具有事实的有效性,在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认识、权力和意识的影响,理性未达成共识仍具有其存在意义。交往理性不受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限制,不受权力于权威的裹挟,交往理性不是按照预想的答案去理解交往,而是在交往过程中不断碰撞,形式不断交融达成暂时的价值共识。交往理性一改主客二元的对立结构,构建具有语言合理性、行为包容性、形式多维性的交往理性。

二、交往理性的行为规范

交往理性实现的基础在于交往主体行为规范的正当性,交往理性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交互主体间语言基础

人的存在特点区分不仅在于使用再生产或者工具,还在于语言。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语言发展共存共生,两者息息相关,所以对交往主体间的分析最终需要回归到语言的方面上来。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观念价值观的碰撞、理解与调节基于语言的交往形式的表达。哈贝马斯提出的普遍语用学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关注点在于研究语言句子的意义,他提出的普遍语用学侧重在研究分析语言的功能效用上。在理想环境中的语言对话构成了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所有参与者无保留地追求加强语义地语言目标,以便达成共识,为个人所追求的行动计划能一致协调奠定基础。”

(二)理想环境的交往形式

哈贝马斯认为理想的话语环境是一种不受过往的累积经验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交往行为制约限制的交往形式,在这个基础上,交往行为主体双方才能在话语有效情况下称之为谈论对象,交往行为主体、言论话题及所表达意见不受经验和行为制约,谈论对象间只通过寻求真理进行详情有效的辩证,不受任何条件制约。理想环境的交往形式还应满足几个条件,其一是在交往行为主体上身份的平等,参与谈论者无其他附加价值在其本身,没有其他任何凌驾于他人身上的权力。其二时间空间的开放性,所有有交往行为能力的主体都能进行话语的谈论。

(三)交往话语行为有效性

交往话语行为有效性主要包含三方面,其一是谈论者所表述的话语主体是真是存在的,具有真实性;其二是交往行为主体的语言行为是符合当下的语言表述规范;其三是谈论者表达的真诚性,谈论者所发表的言论与内心真实想表达内容相一致。哈贝马斯所说:“我所致力的是重建一种事实上应该存在的状况,其前提是,社会化的个体在交往的日常实践中,运用日常语言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在这种交往中, 他们必须从特定的语用学规范出发,实现交往理性。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想通过语言言说来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意识,我们便会对我们所说的话语提出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的要求。” 交往话语行为有效性是交往理性实施的前提,只有通过不断地对话、论证,并使其顺利进行,就需要这些规范的前提。

三、交往理性的现代价值

当今社会处在不断分化,矛盾和冲突不断再生的过程当中,这也正是社会的现代价值的共识不断溶解的过程。人与人之间联系互相发生碰撞,但很难准确的固定在一个中心位置。对于这种现象造成的社会后果,哲学家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结构和社会批判,并且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建议的思考方向和思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正是这些思考的发展形式,不仅具有其价值特色,对处在价值不断分化矛盾越发激烈碰撞的强调个体差异性的多元化中国社会,具有极大的方法论价值。

(一)生活世界合理性是现代价值的社会基础

交往理性在生活世界中得到充分的释放,生活世界奠定了交往理性的基础,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和系统共同组成了社会。“所谓系统,是由文化、政治、经济等构成的物质生产承担者的语“生活世界”相对应的社会机制,工具理性处于支配地位。”运行有序的社会是系统和生活世界相互作用不断交互发展的过程,社会不断分化过程中,系统与生活世界也处在分化的冲击下,系统逐渐不受生活世界的价值规范所约束。表现为工具理性势趋变大,交往理性存在空间逐渐变小,技术与权力逐渐占据语言媒介,生活世界越来越变得追名逐利,交往关系之间变得物质化。生活世界逐渐丧失了原本的文化发展繁育的调节功能。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危机在于生活世界受系统工具化趋势影响逐渐变得钝化物质化。基于此,哈贝马斯提出重塑生活世界合理性来解决系统给生活世界带来的钝化异化影响,提高人们的交往能力的方法论。一是保持文化的自身再生长能力,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在理解与包容下成为可能。二是规范有效调节社会的运行秩序,社会分化状况得到改善,现代价值的融合发展成为可能。三是提升个体的自我认同,塑造成熟的社会人格,保持自身发展的自主性。生活世界的合理性是社会整合、实践活动有序运行的基础条件,调节社会冲突对处在交往矛盾漩涡中的人们提供另一种生活世界的方式。消解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焦虑、生活冲突和学习压力,缩短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距离,打碎交往方式的壁垒,沟通与相互理解成为可能,构建和谐融洽现代价值的社会基础。

(二)交往主体间平等是现代价值的关系基础

近代理性发展逐渐演变为局限在以自我为主体的自我中心主义,一直没有找到形成交往主体的价值共识的根本方法。个体原子主义的交往主体重视权力与欲望,与社会的关联度越发消减,这种情况下难以达成交往主体间的共识。哈贝马斯在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概念的影响下,认为人不能单独地存在,摆脱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人过的生活不是自我的有意识地生活,也不是属于自己的自由的生活,人不可能完全的脱离社会价值定义自身主体的身份价值。现代价值的关系基础只有在人与人的主体间性中体现出来。借此主体间性实现了转变,交往主体间的模式取代逐步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模式。主体和客体模式的价值共识处在双方不平等的条件下,地位与权力的不平等易造成价值共识的脆弱性,这是一种佯装的统一。而双方都是交往主体的模式下,价值共识的产生条件是平等的,是在交往主体间的联系下发生的,具备相互理解性。这种情况下的价值共识是实体的价值统一,相互影响又彼此尊重,进而创造了现代价值的关系基础。

(三)交往行为互助性是现代价值的行为基础

生活世界合理性和交往主体的平等性借由交往行为的互助性得以实现。语言媒介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中处于根本性位置,交往行为是通过有来有往的语言交往表现出来的。语言媒介成为生活世界的主流形式,交往主体间才能达成融洽互助的局面。交往行为的语言媒介不是单一式独白语言,而交往主体间的交往行为的对话论辩式的互助语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语言才是人们生活世界语言的范本,平等融洽的语言对话不仅是解构人生价值的钥匙,也是交往主体间理解达成价值共识的行为基础。语言之间的互动就是交往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的过程,打破交往主体间的沟通交流的壁垒,解决沟通中的障碍,获得真正的相互理解,构建多方融洽互助的语言交流环境。融洽互助的语言交流环境的根本要求是主体间的平等性,在交流过程中没有外加权力条件的强制干涉,在最大的视野下达到主体间语言交流的天花板并扩展互换其信息载体。交往主体不再是个人原子化,逐步了解他人与社会,解锁自身主体的社会化属性,在相互理解中实现现代价值。

四、结语

多元价值是全球化时代赋予的结构特点,积极和消极的因素都能在中国当下的发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针对这种状况,暴力解绝不是良方,任其延展容易导致交往主体主流化消散。平等沟通、包容性的对话,构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现代价值。在交往理性中阐述的生活世界合理性、交往主体平等性、交往行为互助性思想,为化解现实人们交往困境,减少社会交往冲突,新时代中国社会多元化态势中的现代价值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话语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欲望膨胀
“知识分子如果有一件事情不能容许, 那就是变得犬儒”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On the Phubbing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