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佛山古存院围基围的史学意义

2022-11-01 06:31朱志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9期
关键词:大富忠义佛山

朱志云

(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广东 佛山 528211)

1 古存院围的舆地图说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首之二·舆地图说》有黄伯瀚绘制的《内外基围图》。该图参用《存院围图》及本镇修基公所刊本,附有《内外基围图说》,概括介绍古镇佛山窦、内外基围等情况。

1.1 古存院围的范围

佛山镇的基围主要分内外围,内围为石角围,外围为存院围。存院围又分南围和北围。《(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二水利志·基围·存院围》介绍,存院围古代属大富堡、大富乡,今在张槎街道大富村,分为南围和北围。

南围在佛山下游,石湾诸岗相连为保障,既遇崩缺,其受害比北围次要。北围西起王借岗,至沙口绕北,至朗边谷埗,接入土炉堡,至茶亭,又接入张槎堡。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首之二·舆地图说·内外基围图说》云:“佛山镇地势西北高,有存院围,无筑堤之必要。东南彼,距海又近,全惟基围为保障。外为存院围,在佛山西北,相距甚远。西起王借山大富堡,绕而北,中包土炉各堡,至张槎村边止。基尾插入佛山排后窦,为北围。又自王借山以东,至石湾三间庙为南围。北围时有崩决,南围有石湾诸冈为屏蔽,故言江防者注重此围。大富堡当其要冲,故又名大富围。此所谓外围也。……凡舆地图文,应当审时度势,基围与山川相表里,故西尽存院围,东尽北边各围,收入《内外基围图》内,用以研究。”

1.2 古存院围的修筑情况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二水利志·基围·存院围》记:“西自王借岗起,至沙口绕而北,为北围,属大富堡大富乡。该围保障七堡,贴近大富,故称大富围,又称大埔寨围。形如箕,大富其箕底,佛山在箕口。至朗边谷埗各乡,接入土炉堡,至茶亭,又接入张槎堡。经白泥乡庄边乡,至朱北窦,入佛山堡。由新涌口孖窦,经观澜街、承龙大街、大基、汾阳街、排后窦、牛栏口,至汾流街口石甲闸板止。又西由王借岗起,至莲塘窦白沙基,属大富堡,绕而南,入大江堡。经隔田乡至石湾中窑,至下窑,接入魁冈堡、沙冈乡、澜石乡,入深村堡,至镇安止,为南围。存院围保障七堡,以大富堡最为重要。佛山在北围下游,遇有崩缺,受害最剧。北围时有崩缺,而南围罕见此类水患。固土地有高低,水势有缓急之分。自我防卫水患的根本,则在本境各子基围。筑窦设闸,不要使其缺漏,都是防水患重要设施。”

1.3 内围、大窦等古水利设施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首之二·舆地图说·内外基围图说》在统筹佛山基围全局中还提及了佛山内围石角围、窦等古水利设施。

1.3.1 石角围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首之二·舆地图说·内外基围图说》有云:“内有石角围以捍洪潮,外有存院围周环三面,天然屏翰。海水由涌口入,亦足倒灌佛山。此堤起栅下,至汾水南擎后止,长约二千余丈,名石角围。石角围内围分维则、永丰、永安、鸭沙四埠,实为同一围。”

1.3.2 大窦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首之二·舆地图说·内外基围图说》讲到该水利设施言:“北通东便庞,南通简村。东便庞涌口有窦,名细窦,距新涌口大窦不远,故大窦又名仔窦,其实地段各别也。简村向未筑窦,涌水上通罗鄱诸村。……又乙卯冬,存院围大加修筑,将排后窦一带街道加高数尺,新涌口大窦反成低陷,亟需应增修筑,务必与基围持平。至栅下文塔两涌口,则地属邻堡,工程浩大,非通力合作、不易办成。”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二水利志·窦·大窦》记载:“在新涌口,俗名孖窦。因此涌下通张槎,有细窦一口,故名孖窦。其实并非平连,且相隔一涌,亦不相涉。此窦为涌水出河道之路,关系全佛山镇门户,故名大窦。以前旧窦与基围持平。民国乙卯四年(1915)五月大水,漫堤而过,乃将基围身加高,大窦较基面低三尺。栅版力薄,窦门适宜用柚木,自动为开关启闭。不早增修,一旦水潦漫过窦面,倒灌而入,害不胜言矣。经沿河勘验,绘有内惟基围图说,存局备查。但非秋冬水涸,不能兴筑,故叙其大略如此。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大窦一次。里人陈瀚有《重修佛山新浦口大窦碑》。”

现将《重修佛山新浦口大窦碑》翻译如下:

佛山自沙口首要承受西北两江之水。经过大富、塱边、张槎各乡,到达新涌口。其源远,故其派基围摊费盛行。其水道狭窄,故水势湍急。潦极速涨,则河水冲决堤岸、回流旋难制。而新涌口首当其冲。涌引河水南面灌,顺着大湾、胜门头,折而东,抵桥亭,尽栅下之境始注入江口。水势回旋貌。大窦修于嘉庆二十三年,里人唐才为《记》。岁月已久,江水猛烈触击,石基腐朽毁坏。光绪乙酉(1886年),发大洪水,窦十分危险、渐渐缺陷,奋力拼死以遏纷乱的水波。本乡人惩处以前的过错,戒慎今后再犯,倡议由大魁堂倡捐兴修,士商依资助。光绪十五年三月吉日此日,执事斋戒独宿,祷于江神。祭神贡品未摆放,天地晦暝,风霾交作。及牲酒既设,云色浓黑、离散间杂,服役之人功效,窦门之上,比旧基围复深二尺有奇,三月而竣工。今日潦患之急,民众的生命在防堤稳固,防堤命数在大窦。譬如诸位守城,堤是城墙,窦是城门。城墙高以坚,而城门不牢固,祸害毁锁进入。防潦者但修固大堤而不固大窦门闩,为何不一样?请各位直言。佛山为各种货物群集之区,此窦不修,则潦水积水处,积久必然决堤。惊险巨浪贯穿该窦。雨水速度极快,不仅坏田畴,伤禾稼。无商贾,漂浮货财,流宝玩,损失者可连续年计算。今诸君子勤思出力,对基围劳役工程监督有办法,有所成就。故去年今年连被潦患,但此大窦坚固不动、山立不变。爱护此事雕石纪录功绩,以告后人。

2 古存院围的大事记

“清戊戌五十七年(1718),禁越派修基围。”

“己丑九年(1829),各基围几陷,临乡大富等以防基请乡量助之,水退,加筑基围。”

“民国乙卯四年(1915)五月,存院围决,水大至,义仓开赈。”

“民国乙卯四年(1915)冬,修筑存院围,增高三尺。新涌口大窦亦宜增筑说。戊午七年(1918),增筑存院围尾窦。地属简村堡,跨基为窦,于佛山亦有关系。”

2.1 存院围江汛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二水利志·基围·存院围》载:“存院围保障七堡,以大富堡为最要。佛山在北围下游,遇有崩缺,受害最严重。以沙口至王借岗水势最为急流强劲。因此北围时有崩缺,而南围少报告崩缺情况。本来由于土地有高低,水势有缓急之分也。因此有旧文字记载报告,嘉庆年间,大富围(存院围)崩缺,佛山街巷俱被淹浸。祖庙地势最高,门前石阶七级,只有三级石阶没有淹没。民国四年(1915)乙卯岁五月,大富围(存院围)西北连缺六个,五丈至十余丈不等。张槎岳庙缺口宽至二十六丈。洪涛倒泻,洪水平淌祖庙出入口旌旗。佛山镇内未淹仅数十街:居仁里、南边巷、仁兴里、东华里、磷角里、福资里、福寿里、福庆里、潘巷、宅贤里、高闭门、登云里、银带巷、石巷、睛鹏里、表网里。这次洪水比嘉庆年间大。”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十一·乡事志》记载:“民国乙卯四年五月,存院围决,水大至,义仓开赈。”

存院围为佛山保障,五月间连决数口,宽至二十余丈,雨水突然来到,本镇地被淹。居民仓皇走避,露宿街头。义仓当日碾米熬粥,先办紧急救济。设栖流所多处,专门收留难民、流民,又设救生船,沿街救援溺水,解救危难之人。一面赴省城、香港办置米粮,接济街面上商铺。十几天水退,因人力、财力接续不上,复开仓按户放赈。十二天出谷五十七万四千余斤,赈济超过大小人丁十万八千九百余口。商会善堂共同助赈,各家供给粥饭饼饵,赠医药,发米票,分路救济,也不少。这一年,田、园、树、畜损失巨大,只有住户和人口无病无忧,灾民不至于流离,这就是各种善举之力。

在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卷二水利志·基围》中,还有里人胡杏撰《胡轩莅基围沿革预防倒灌说》修基围公所原本。

2.2 修基派费

在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十七·乡禁志》有《禁修基越派碑示》,讲述了存院围内诸堡居民修筑基围、摊派维修费的事件:

康熙五十七年六月初二日,南海县宋县令为天不敕行豪强藐视抗事。

奉巡抚法海批示,布政使司呈详查看,得南海县大富围南北二周眠谈昌期等呈请疏通基围协修一案,先奉前任布政使批,仰广州府通判率同南海县查明,责令协修备文上报。接着经过该通判以基围之设,原以防水患、卫田禾,基围内有产业户主自应按亩出工修固基围,以保粮命而均苦乐。若任佛山等堡固执过去的事例而不协修,则险基难修固,应请批敕令勒刻石碑,永远遵照等由。详奉命批:佛山等堡是否抗违,或有别的缘故,仰府司速确查另详。依经转行南海县确查详报。去后随据该县详复,称查已往之事例,宜以各修各基,历有成规,犹如南海之不能越济番禺,番禺之不能越济南海,一旦开创协修而必欲各堡共同工作,则将来愈起纷争祸乱。

恐怕此前独自修基围的人,今借此协修,必然退缩不往。此前各自修基围的人,今强制去协修,而终至裹足不前。彼此推诿,不能成功。在佛山等堡,相隔数十里之遥,似难协修等理由到本司。又经交奏公文被驳回,该县确认勘测。公文去后依据反复查核,称大富基围周围约六十余里,其形如箕,四围皆水。大富堡在箕口,大江、张槎两堡各在箕边,土炉一堡在箕腹,魁岗堡在箕腹下,南箕尾为深村堡,北箕尾为佛山堡。溯其水源,自西而东、遥吞大富箕口,使此箕口必借筑基堵截,则此基实在是七个堡的利害攸关所在,难推辞均修之责。幸天造地设,王借岗为之砥柱,箕口遂分一江为两江。分北者北流,分南者南流,箕口遂远无灾患。水顺基围走,而非直接冲入基围内,即使此基围偶有崩决,为侧入洪水,地势既九六六平,水势平,水患不会太远。且围内江、山错杂,窦口泄水,仍归外河,不能全部淹没各堡田地房屋。

查大富堡有七村,每年只有大富、邱边之民众修补,不惟各堡有各修之基者未帮,即居中的土炉堡无基围,亦未有帮,近而大富堡之各村,亦有帮有不帮。但大富之基围,较各基高厚而功效倍增,又系沙土,视各基颇险峻。今商议大富堡内向未帮修之各村及最近居中无基之土炉堡,均应协修。其次大江堡,虽有基而基实少,且逼近大富,亦可协帮。其张槎、佛山、魁岗、深村等堡,皆有各修之基,而去大富之基甚远,不应协修。至不应协修之民,有人置买大富基围内田契土地者,亦应按照田契均帮,不得拿各堡远居之说概论等由,并绘图前来本司复查此案。该县官吏在出事现场查看既然确定,而所议尤其稳妥,足见留心民事,各属指不多委曲。但大江堡基围虽少,终与无基有别。每年帮修,应视土炉堡酌减工料三分之二。其余应帮不应帮,均如该县所议以定章程可也。相应据由详覆,等候上级查批示,以便转令遵照等由。奉批:如详。行为合乎礼数遵照,缴图存奉,即便遵照毋违等因。奉此,依经备行遵照。去后今再饬行,为此牌仰官攒急,照宪批详内事理,即便遵照所议,大富堡内向未帮修之各村,及最近居中之土炉堡,均应协修。其次大江堡、虽有基而基实少,且逼近大富,亦可协修。至大江堡,围基虽少,终与完全没有基围的堡有区别,每年帮修,应像土炉堡的情况适当减少三分之二。限文书到三日内领取置办,各遵依立文据保证,缴报南海县官调查考察,不得有违。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首之二·舆地图说》有黄伯瀚绘制的《内外基围图》,参用《存院围图》及本镇修基公所刊本。由后附有《内外基围图说》,其中讲“凡修筑工程,大富与附围各堡主厥役。佛山无基段责任,向不派费。康熙五十六年,申《禁修基越深示》在《乡禁志》。……遇有危险,报到大魁堂、亦勉力饮助”。可知存院围的修筑工程,由大富和附属各堡主共同参与帮修,不额外出钱,遇到危险,报祖庙大魁堂,由绅士值董们尽力资助协助。

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卷二水利志·基围·存院围》讲道:“康熙时修基越派,禀由司委员勘测明察,以佛山距基远,向无修基责任,不应派费。详准给示,雕石刻在案。大富亦有定章。遇水涨,频繁巡逻预备桩杉土壤,临时抢护。警报至佛山镇上,由大魁堂斟酌情形办理蒲包杉料抗洪,借资金接济,亦无定额。抢救邻里不区分已划分界限,为了防御巩固基围。”

3 存院围基围碑记

在《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书中有《存院围基围碑记》,介绍了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六月初六吉旦,佛山镇文武两社绅士与本地八图民众,勘测存院围基围,在巡宰、布政使、巡抚的批示下,筑修绘图献于南海县官,雕石刻碑的事迹,译文如下:

基围之设,原以防西江水患,东江抗洪,各堡自行修筑,由来远矣。康熙五十六年,忽有大富围基谭士绅等人,希图牵扯帮修控基围,几为佛山累赘。时大魁堂董事简遇能、李汤衮、霍璋、梁必登、陈文捷等协力同心,随任乾,(号健一,河南人,内阁纂修生员)大量测量基围旧址。又随县令丘玮(号西崖,四川成都人,己卯科举人)实地勘察,修通基围,奔驰路道旁边,连夜奔波、不顾危险。纪岗山之交错混杂,计水路之分流,里道遥远,村庄间阻,详尽情形,偕同文武两社绅士,召集佛山土著八图乡亲,联合向上级申控。幸蒙县令按阅情文,验诸实地勘察,酌其地形水势,定以各筑分修,经营筹划条理分明。公绘基图,覆详布政使王朝思(号晋锡,奉天镶红旗人,监生),将案件转呈巡抚法海(字渊若,号陶庵,甲戌科进士),金字批示,如详,遵照执行,缴图存此,诚定千秋之铁案,垂万载之皇恩。呈请县堂公绘基图,雕刻石碑,以垂不朽,使人人都知。

4 小结

本文以地方志、碑记为文献,介绍了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古存院围基围,更从舆地、江汛、修基派费等角度,展现佛山镇文武两社绅士与本地八图民众在巡宰、布政使、巡抚的协助下,勘测、增筑、修葺、协助防汛抢险存院围基围,绘图献官、刻石碑等义举,以求对佛山的古基围水利遗迹有更深入的认知。

①⑤⑥⑦⑰冼宝榦.(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27-29.

②④⑱冼宝榦.(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91-93.

③冼宝榦.(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28-29.

⑧冼宝榦.(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95-96.

⑨冼宝榦.(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455.

⑩冼宝榦.(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461.

⑪⑭冼宝榦.(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482.

⑫冼宝榦.(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483.

⑬冼宝榦.(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91.

⑮冼宝榦.(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93.

⑯冼宝榦.(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965-967.

⑲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史研究室.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大富忠义佛山
玉米转录因子ZmbHLH91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的应答
红色热土佛山
传话游戏
数据挖掘技术在内河航道维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佛山制造为啥这么牛
朋友的情谊
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