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效扶贫的机制分析

2022-11-01 07:10韩一衍黄曼云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6期
关键词:柳城县农民群众

韩一衍,黄曼云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广州 5103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而长效扶贫则是成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要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强调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效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在乡村构建长效扶贫机制既是对精准脱贫的延续,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与长效扶贫相结合,二者“有效衔接、协同推进”,才能使乡村发展落到实处。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为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调研等方法,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效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提出长效扶贫的实现机制,旨在丰富乡村振兴和扶贫领域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长效扶贫实践提供参考。

1 案例分析——以广西柳州市柳城县为例

柳城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自治区中北部,下辖10个镇、2个乡、16个社区、121个行政村、2个华侨管理区。根据柳城县人民政府的统计信息,2020年末柳城县人口达41.08万,其中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为18.19万人。柳城县内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是全国净水百佳县,而且是广西糖料蔗基地,此外还拥有重要的矿产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被称为柳州“后花园”。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该县积极投入财政资金开展乡村扶贫工作,以自身资源优势为依托,聚焦特色种植农业产业以及支柱性工业产业的发展,取得较突出的扶贫成果。柳城县人民政府2021年9月1日发布的资料显示,全县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9.3%降至0,实现21 978名贫困人口、23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研究团队通过网站收集柳城县扶贫相关资料,并在当地进行田野调查,对居民进行访谈,综合运用网站资料和实地调研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以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效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效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观念陈旧,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思想,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命运”的意识较为淡薄,缺乏积极主动参与扶贫的内在驱动力。并且这种思想有代际传递倾向,在柳城县,较多农民孩子不愿意接受学校教育,早早辍学外出务工。“等、靠、要”的思想在当地群众中仍旧存在。甚至有的农户在脱贫后仍不愿摘除“贫困户”的帽子,寄希望于通过扶贫政策获得政府补贴和各项福利。在参与扶贫的群众中,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现象,如“喊一声动一下、不喊就不动”等。因此,扶贫中往往出现过度依赖国家扶贫资金、扶贫效率低下、不帮扶就返贫、扶贫成果无法长期持续等问题。现代科学技术有利于提升扶贫效率,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但由于知识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在乡村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及推广存在较多障碍。例如,“互联网+”生产销售模式需要农民群众具备学习能力和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或者需要原本没有这方面基础的农民群众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但农民群众“不想改、懒得改”的消极思想以及薄弱的知识基础,导致难以运用先进科技推动乡村产业的振兴发展与升级。

现阶段,各级政府是乡村扶贫的主力军,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力量。但仍会出现基层政府变相养“懒汉”,责任推脱、后劲不足的现象,在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使用不精准不到位的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扶贫问题单靠政府力量难以解决,必须由包括政府、企业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可以说,扶贫工作不仅是党和国家的任务,更是需要联结广泛的社会力量完成的工作。目前,政府主要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动员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等主体参与乡村扶贫,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明显不足。比如,一些单位会安排驻村干部到贫困地区助力扶贫开发,驻村干部长期生活并驻扎在贫困村,承担各项扶贫任务,成为扶贫责任的主体角色。他们在扶贫工作中不仅需要动员贫困群众,同时也需要向社会各界力量寻求帮助,如企业入驻贫困村,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长效发挥等。但驻村干部的工作面临诸多障碍,与当地农民群众、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难以顺利开展。总体而言,在长效扶贫中,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农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力量是比较分散的。如何将多元主体协调整合起来持续发力是乡村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冲突。有些农户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未能有效地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衔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基础,要保证贫困地区走出贫困陷阱,防止返贫就需要确保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现实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实施的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开发活动大量存在。通过对柳城县农户的访谈得知,有些农户开发土地种植甘蔗,但在甘蔗生长周期中途外出务工,土地缺少管理导致甘蔗枯死。甚至在乡村开发中还存在大规模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等现象。此外,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过量喷洒农药、使用催化剂等行为,以及发展低端工业导致能源消耗与污染超标等问题,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加剧生态退化,使生态环境变得脆弱,降低乡村生态质量。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效扶贫的机制分析

人才是乡村长效扶贫和振兴的关键。教育扶贫能够激发乡村的文化活力,增强乡村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扶贫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通过教育扶贫实现扶志、扶智,解决乡村贫困的内生性问题。柳城县的案例中,知识缺乏导致扶贫效果不佳的情况较为常见。比如,农民群众在访谈中提到,地区优势产业如蜜橘,可以热卖五年,但由于对市场的供需关系把握不准,且销售模式、销售渠道较单一,最后不得不面临倒贴本钱的局面。柳城县目前也将教育扶贫、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扶贫工作内容,通过不定期开展宣讲与培训,如烹调师宣传、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等,提高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针对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地方政府会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操作示范,为农民群众提供一对一指导等,这些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民知识和技能。只有重视教育扶贫,才能培养出立足于乡村、扎根于乡村、服务于乡村的人才,为乡村振兴和长效扶贫提供强大的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撑。

在人才培养与人才振兴中,不仅应重视对农民群众的培训,还应重视扶贫领导成员及工作人员的培训,优选领导班子成员、扶贫工作人员,使扶贫干部和工作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积累和先进的技术素养,充分发挥好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在扶贫干部的选择上应将脱贫攻坚中培养出的人才用到乡村振兴实践中,培养“一懂、两爱”的具有坚实支撑和智力保障作用的人才队伍。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扶贫干部综合培训班,提升扶贫干部的业务水平,强化扶贫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后劲力量。

在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中,不仅要发挥农民群众、基层政府干部人员的作用,而且需要企业、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广泛社会力量的作用。社会资本在提高收入、教育扶贫、缓解农民贫困方面效果突出。因此,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和乡村振兴,由参与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协同合作,能够更有效地实现乡村扶贫和乡村振兴。比如,振兴乡村产业,可注重农业多功能性开发,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融合;解决地区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可以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对接模式。柳城县在珠三角地区开展先进制造业专题推介活动,推出柳城特种钢产业,发挥优势区位资源,让企业进驻对接,形成产业聚集,减小企业仓储、原材料购买、销售等成本,壮大优势产业。

在多元主体参与中,应该建立明确的资源分配、责任分担机制。比如,帮扶方是承担定点贫困村帮扶任务的各级各类独立的单位及其驻村、驻户干部,帮扶单位的主要领导人为第一责任人,其职责是帮扶资金的筹措、帮扶的总体规则和年度实施的计划等,对入驻企业的有效发展要进行不断摸索。针对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筹措问题,可参照城镇地区建立市场化的金融和信用体系。比如,通过农银合作助推脱贫,建立县级为主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共同监管平台,规范扶贫小额信贷监督管理机制。应注意的是,构建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提升公共福利、创造公共价值,努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生态质量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但目前乡村的环境保护系统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在扶贫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促进生态与扶贫的良性互动,构建乡村振兴良好的生态基础,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共同发展。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宣传讲座等方式潜移默化逐步将生态意识深入民心,使农民群众生态意识逐步增强。此外,应对乡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综合整治,针对发展中面临的生态问题,也可推行发展成果共享的制度保障即生态的补偿机制,对农户维护生态成本予以合理补偿。乡村产业企业应着力构建生态与产业融合长效机制,帮扶企业带来的技术、产业等,在原有发展优势的产业融合生态因子,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柳城县农民群众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我爱我名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柳城县稻田地力与改良利用
胖妈妈
新榨季 榨新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