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档案馆展厅“使用与满足”分析
——以中国海洋档案馆“蓝色印记”展厅为例

2022-11-01 14:38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海洋档案馆李渊玮王苏门翔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5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印记参观者

文/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海洋档案馆) 李渊玮 王苏 门翔

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开始把目光由传播从业者投向广大媒介的受众。1960年,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率先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他指出个体和群体(基于社会和心理根源而生发)的需求,催生了他们对大众媒体或其他来源的期待,进而引发不同模式的媒介接触(或其他活动参与),最终带来需求的满足和其他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受众在面对媒体时,并非被动接受,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主动选择,如果所选择媒介可以满足期待则收到正向反馈而继续接触,如果不能满足自身需求则因为负向反馈而减少甚至停止接触。“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把传播学研究的视野由以传播者为中心指向了以受众为中心,解释了传播过程的建立与变动。

一、作为媒介的档案展厅

专门档案馆作为某一专业领域或某一特殊载体形态档案的保管基地,同时也是档案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沿阵地。中国海洋档案馆作为国家层面海洋档案史料集中统一管理和永久保存基地,为开发馆藏资源、呈现新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历程,设计了“蓝色印记”档案展厅,讲述了新中国海洋工作从弱到强、从近海到深蓝的历史,成为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新中国海洋科研、远洋调查、海洋权益维护等工作的窗口。

档案展厅本身是一种信息载体和传播媒介,其展览内容的受众是广大参观者,展览所产生的效果同样受到传播者(即档案编研人员)、接收者(即参观者)、外部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和传播学对大众传播效果进行分析的思路是一致的。通过对参观者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参观目标和心理预期,以帮助档案工作人员及时调整布展策略,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

二、参观者需求分析

(一)涉海工作人员的参观需求。中国海洋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资料包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远洋和极地科考、海洋管理和开发、海洋观监测等多个方面。“蓝色印记”展厅在设计上根据不同工作领域将展陈内容划分为不同展区,每一展区内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使得参观者尽可能全面了解新中国海洋工作,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浏览,形成清晰的思路。展厅运行以来,涉海行业从业者成为数量最多的参观者,其中以海洋行政管理人员、海洋科研人员、高校教师三类最为典型,但因为所从事专业不同、参观出发点不同,因此心理期待和关注重点呈现出差异性。

海洋行政管理人员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蓝图的谋划者。来到“蓝色印记”展厅的海洋行政管理人员、执法人员都或多或少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地方某一时期海洋工作规划、政策制定。他们亲历了海洋工作历史上诸多里程碑的事件,掌握许多一手资料和充满故事性、情节化的感性素材,这些都是馆藏档案的有力补充。而他们来到档案展厅参观,既有回忆的需求也有讲述的需求。一方面,他们在这里回忆曾经的往事,找寻年轻时的印记,了解展厅如何讲述和呈现新中国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特定方面的海洋工作;另一方面,尤其是对于老一辈海洋工作者来讲,他们亲身经历了国际、国内许多海洋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有许多独到的素材和看待问题的新思路,在参观时还带有一种讲述的诉求。因此,在特定板块展厅工作人员应以抛砖引玉的方式,通过简介展厅展陈脉络、呈现里程碑事件的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引导亲历者围绕档案展品打开话匣子。细节丰富地讲述对海洋档案工作人员来说是极其珍贵的素材,是馆藏档案的有力补充,也可以为相关领域档案资料征集提供线索,同时对于展览内容中的偏差,亲历者的讲述也可以起到佐证的作用。

海洋科研人员是特定领域海洋工作的技术权威。他们或参与了我国重大海洋工程的一线工作或是从事日常海洋观监测或是相关仪器设备研发。在参观展厅时,科研人员对于自身所研究的领域非常关注,这是个人自我实现需求的一种表现。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需要动力实现某些需求,而有些需求优先于其他需求。自我实现则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作为相关海洋工作的参与者,科研人员期望展现自身价值,也期待相关工作得到认可。因此,档案展厅如何呈现、阐述相关领域必定是其关注的重点。另外,科研人员对于展厅展陈的专业内容可以起到指正的作用,同海洋行政管理人员类似,科研人员也有潜在的表达的需要,而这可以弥补档案展厅专业领域内容的不足。对于前来参观的科研工作者,应从纵向上把其所从事的海洋科研工作置于新中国从起步到如今的发展历程中,横向上把其研究领域和其他海洋工作相联系,这样既可以增强科研人员的荣誉感、使命感,也能够在参观者中以更宏观的视角认识自身工作,而这样的视角可能是日常科研中所缺少的。对于专业前沿的知识,则可以邀请科研人员进行补充,提升档案展厅的专业深度。

涉海专业高校教师既是海洋知识的传道授业者,也是当前诸多国家海洋科研项目的承担者。高校教师作为科研人员的一部分,他们来到“蓝色印记”参观的目的有和科研人员交叉的部分,但作为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得在参观时期待能够得到为涉海专业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启迪。对于涉海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讲,其知识储备早已超出了档案展厅所呈现的基础地理、历史知识范畴,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脉络,以档案资料等感性材料为基础看待学科发展从而开拓视野也是有益的学习。“蓝色印记”档案展厅梳理了我国涉海院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尤其对我国多所院校海洋学科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进行了讲述,这样的内容和大学注重的专业教学相得益彰。

(二)社会公众参观需求。“蓝色印记”档案展厅自开展以来接待了大量的普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参观者,他们选择走进“蓝色印记”是期待对海洋工作有更多的了解,是一种兴趣的表现,而吸引普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参观也是展厅发挥科普教育作用的应有之义。

对于处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群体,其参观更多出于求知的需要。当前,小学生从入学便开始了解我国基本地理、历史情况,中学阶段更是开设了专门课程,“蓝色印记”展厅在我国主张管辖海域、极地科考、海洋权益维护等热点话题设置了专题板块对相关地理概念进行深度讲解,并且针对大量馆藏档案进行解读时,还会融入当时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等时代背景。因此,中小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将档案展厅大量老照片、手稿图纸、模型标本等和所学知识相结合,作为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中小学阶段也是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蓝色印记”档案展厅展出的新中国海洋事业各个时期,海洋科学家的档案资料也是中小学生对科研工作和老一辈科学家生命史了解的窗口,这些内容从侧面帮助青少年科学思维的形成。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来到“蓝色印记”展厅参观,是一种对兴趣的满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愈发突出,海洋经济、沿海旅游、海洋权益维护等海洋工作和社会公众的生活联系日益密切。海洋权益维护的难点在哪里?我国为什么发展海洋深潜?我国海洋经济体量有多少?许多有关海洋工作的问题吸引着参观者走进“蓝色印记”展厅,用一份份档案资料寻找答案。对于普通公众来讲,可在互动中通过了解其职业、家乡、对海洋工作的认识等寻找其感兴趣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导览,使参观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故事化情节化的叙事更易引起参观者兴趣,也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此在展厅内容设置上应特别注意故事材料的收集和编研。

三、“使用—满足—再使用”的展厅设计

针对不同参观者的需求和期待,“蓝色印记”展厅从实物展品布设、展陈内容设计、工作人员和公众互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以满足不同参观者需求。

(一)增加实物展品。实物展品中以实物档案最具历史价值。为了给广大公众营造既有趣味性也有历史感的参观氛围,“蓝色印记”展厅选取了大量实物档案,如老一辈海洋工作者的荣誉证书、重大历史事件的照片以及中央领导人接见极地科考人员的巨幅合影、50年代的水文观测记录等。档案穿越历史而来,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其厚重感呈现了档案独特之美,也是档案展厅最具价值的宝藏,大量实物展品的运用起到了提高全民档案意识、海洋意识的重要作用。

在实物档案外,实物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沙盘、标本和模型展品。这对青少年尤其具有吸引力,中小学生由于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对于此类展品更易于理解,也更感兴趣。“蓝色印记”展厅专门开辟了“蓝色国土”版块和“南极科考”版块,突出中国海洋档案馆资料优势和海洋特色,以自有数据、资料对青少年感兴趣的海洋权益、极地、深潜等领域做了专题介绍,而展厅引进的企鹅标本、珊瑚等海洋生物标本以及科考船、深潜器等模型,成为吸引青少年参观者的切入点。

(二)分众化的展陈内容的设计。“蓝色印记”档案展厅在内容设计上针对不同参观者侧重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热点、重大节庆活动进行调整。对于中小学生则以知识性内容为主,以实物展品为切入,把展厅涉及的我国地形地貌以及主张管辖海域等内容和课堂上学习的地理、中国近代史等课程相结合,最大限度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使其易于理解和记忆。对于高校在读涉海专业学生,在讲解新中国海洋工作之余,最重要的是通过讲述老一辈海洋学科奠基人、海洋重大科研工程参与人科研往事和学术感悟、学术思维形成,启迪其科研和海洋工作。对于普通公众、青少年来讲,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档案展厅呈现的重要方面。“蓝色印记”展厅突出了党领导中国海洋事业取得飞速发展的重大主题,呈现我国重大海洋科研工程发展脉络,展现一代海洋人筚路蓝缕的拼搏精神和自豪感。

(三)打造交流互动的场所。近年来,中国海洋档案馆为丰富历史资料、弥补馆藏档案资源的不足,开展了口述档案采集工作,采集范围围绕老一辈海洋工作的开拓者、老科学家展开,而“蓝色印记”档案展厅成为他们讲述前后的必到场地。在这里,老一辈海洋工作者向工作人员深度讲述一件件档案背后的故事,回忆一次次海洋调查、海洋权益维护等工作的来龙去脉。近年来,中国海洋档案馆围绕我国首次远洋科考、南极考察、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建设邀请多位老专家、亲历者来到“蓝色印记”,结合参观开展口述档案采集。经过后期编研,制作团队将大量口述档案内容配合原有声像档案资料制成微视频产品推向公众,丰富了档案文化产品。

面对专业科技人员参观时,展厅工作人员会邀请科技人员简要介绍最新发展态势,讲解基础的理论和应用成果,以丰富展厅专业性内容。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世界海洋日、国际档案日、全国科普日等重大国际国内活动期间,“蓝色印记”展厅和所在地中小学合作,邀请青少年利用课余时间前来参观,这时专业的科学知识是原有档案资料的补充,也是启迪青少年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多所小学把“蓝色印记”展厅当作学生课外实践的平台,在展厅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担任“科普讲解员”,把学习到的特定板块的内容向参观者做解说,在过程中增进了和青少年的互动,加深了他们的档案意识和海洋意识。

四、结语

“使用与满足”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把受众的需求和期待作为关注重点,以公众为目标,旨在弘扬海洋意识和档案意识的“蓝色印记”展厅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动人故事,精准把握不同年龄、职业、社会角色的参观者需求,在参观前、后整个过程中建立有效的互动、反馈机制,通过改进展厅展陈从而满足参观者需求,是打造海洋档案宣传名片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使用与满足印记参观者
最美的蝌蚪
不能忘却的时间印记
唯美江南的独特印记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脑洞大开
印记
关上手机再看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