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西部高校大学生培养模式探究

2022-11-01 02:28刘鹏张子璇
大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德育

刘鹏,张子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新时代贯彻立德树人,党和国家对高校发出了“三全育人”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的本质是把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因素积极且充分利用起来,将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和党对工作的全面领导有机结合,将立德树人作为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发展的根本任务,培养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高校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方面已做出一些探索,形成了一些建设性的举措。但从中国知网上的检索数据来看,关于高校“三全育人”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如北京和江苏等省份(图1)。针对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三全育人”培养模式的相关论文发表数量较少,潜在说明我国西部高校在大学生培养模式中“三全育人”元素融入相对较弱。

此外,西部地区高校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域特征等因素影响,其教育发展水平较东部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更应大力推进“三全育人”教育体制在西部高校的改革发展,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信,推动西部地区教育、人才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当前西部高校尤其是农林院校大学生培养面临的问题,提出“三全育人”建设的举措及意义,为西部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思路,稳定专业思想、强化人才培养、提升教学质量。

一、西部高校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缺陷

(一)西部高校教育面临的问题

西部高校为我国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承担着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发展的重任。但近几十年,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现象——东部强、西部弱,严重限制了西部高校生源质量、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提升。不难发现,教育不均衡是一个长期现象,且这种现象在东部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下两者的差距将越来越大。首先,从西部高等教育财政支持来看,西部省份的教育直属高校对中央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较高,财政拨款占支出预算平均比例超过40%。其次,西部高等教育结构不完善,从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来看,高层次人才培养较欠缺。最后,受西部高校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等局限性影响,学生生源处于相对劣势。鉴于西部高校“三全育人”建设研究数据的相对缺乏(见图1),加强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三全育人”培养,对提高西部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图1 不同高校“三全育人”大学生培养论文发表情况

(二)应试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缺乏创新精神

我国应试教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长以学生的成绩来评判其好坏,另一方面老师根据学生的成绩来断定其学习效果。在这种教育背景下筛选出的应试者通常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即进入社会后表现出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从各阶段的教育分析可以发现,幼儿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工程正在全面发展。但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西部高校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发展还不突出。高校奖学金评选制度,仍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为主要评判标准;学生学习评判标准仍以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为目标。不仅如此,考试也成为影响学生评选优干、继续向更高学府深造的一项决定性因素。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家教育的发展,应重新定位考试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重要性。

其次,现阶段大学生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很难激发学生的真正兴趣,培养的实际效果并不好。不仅如此,许多教师将实验和公司实习作为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这种想法具有一定意义但并没有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西部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课程安排还需进一步调整和规划。许多高校课程的教导方式以理论为主,学生实际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没有本质上的提升。学生的课后作业通常只是以单一书面形式呈现,机械性地回答固定的模板问题和解答书本上的内容,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德育

目前,我国大学课程教育以理论为主,缺乏与社会结合的渠道,对社会需求的把握不足。因而在课程设置上造成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绝大多数课程只能应用在理论层面上,在社会实践中尚未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必修课的主要考核形式还是以考试为主,绝大多数的必修课没有考虑其社会实践性和适应性。专业设置也墨守成规,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缺乏社会的适应性。这种情况在我国东部高校已得到改善,但在西部高校仍然严重。

西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途径是以传统教学授课为主,授课形式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这种教学效果导致德育与时代发展步伐难以一致。高校开展德育的形式较少融入“创新意识”、时政热点、最新的治国理念和社会风尚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德育方法仍旧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性较弱,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德育的效果被极大降低。第二,大学生对道德等相关概念的认知存在差异,如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尤其是部分学生认知概念不清晰、道德相关的意志品质考验性差,这也导致了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效果难以达成一致水平,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二、“三全育人”培养模式新举措

(一)搭建全方位协同育人有机联动共同体,实现处处育人

面对现阶段高校培养模式的弊端,我们应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建设理念,发挥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园内外各自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统筹、协调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全方位协同育人共同体,着力实现育人目标协同、渠道协同之间相互联动。加强利用社会利用信息化平台如QQ、微信、微博等,加强传播典型的实践育人事迹;学校要学会创新贯通,将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融入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不仅如此,高校还需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育人共同体。精心打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项目和特色品牌,建立一批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形成社会、基地与学校协同作用的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自我提升、成长成才。

(二)提高高校全方位育人机制建设,有效改善德育现状

高校的体制机制改革,应从顶层开始改变育人体制。通过一步步的体制改变,逐步推动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创新德育手段:一是从学校层面改变传统的德育手段。增设德育教育课程,从心理健康和素质本身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素质拓展教育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对于宣传形式,还可进行网络知识竞赛、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推送等,使德育手段丰富多样化。二是要在教师层面上创新德育手段。将课本上生硬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转化成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形式。如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在授课过程中积极与各种时事新闻相结合,与信息时代学生关注的话题点相呼应,用“情景重现”和“课堂辩论”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让专业课教师兼职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政素质的全面提高。校园内的文化宣传也要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在校期间应积极开展学生课下业余活动,适当提高思想道德活动方面的比例。如在文艺晚会中加入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演讲比赛中要运用具有鲜明特色且饱含正面教育意义的鲜明主题。相信,只有在构建德育为先的良好环境中,才能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立足学校特色,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应把培养“专注勤恳、思维缜密、踏实苦干”的精神作为学生学习期间“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按照学生的不同年级段,定期定批地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适当进行参观和自主实践,通过现场观摩或自主动手提高学生对知识和企业文化的了解,为今后实习工作的开展以及公司入职做铺垫。企业应与学校积极配合,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对于实习生不仅仅要定期召开相关畅谈会,还需进一步了解实习生的思想动态,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思想沟通疏导小组,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各方面难题,在一定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点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应立足学校的长处,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农林类院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并以农业为出发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工类院校可通过培养工程类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三全育人”的意义

(一)推动现有教育模式的改善

“三全育人”的意义首先体现在教育教学思维方法的转变,教育学生思维方法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综合性地反思思考,考虑多种思维角度,综合考量,“立起来”思考问题。校内每一位在职人员都要参与学生教育模式这一工作中,进一步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形成统一的育人观念和目标追求,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工作体系,推动体系的完善和提升,实现校内人人担责、人人负责。在形成完整的育人工作体系后,要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着手推动教育工作的开展,丰富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与当今时代的信息源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大学生三观的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新型管理理念,形成浓厚的“三全育人”工作氛围。从教学体系、方式和手段的创新等方面与当今时代主题相呼应,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整体性,使整个教育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所肩负的重任。对于大学生来说,“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是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加积极正确的政治思想,同时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不断推动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思想方面进行引领,在长期变化和创新过程中,不断地规范和影响校园中大学生的基本思维模式、自身态度看法以及习惯,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使其能够在当今社会中找到合适自己的,能够实现自生价值的施展点;二是在人格方面协助塑造,校园推动自身强有力的特点帮助了大学生塑造完整人格。校园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去追求真善美,培养了大学生积极向上、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个人品质,激发了大学生对崇高理想的向往。结合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增强了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塑造他们美好心灵与优秀的个人品质;三是在道德方面的约束,校园作为一种无形的道德规范,能够让大学生正视自己。使大学生自我负责,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进行自我道德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建立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

(三)时代意义

深化“三个全面教育”综合改革,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我们不断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后续,也为“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提供了行动和思想指南。不仅如此,深化“三全教育”综合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围绕是“培养谁、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全面教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法论。“三全”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有机联系的科学内在整体,最终目的归根结底是落实立德树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同样是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助力点。纵观历史长河,育人一直是大学的本质功能。中国的教育是以育人为出发点培养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用青年,进一步为建设我国西部地区以及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储备人才。

四、结语

“三全育人”是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应试教育主导、德育教育缺失等培养模式的缺陷,亟需探索和发展“三全育人”的新培养模式,以推动现有教育模式的改善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相比于东南沿海,西部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更应大力推进“三全育人”教育模式,从而为西部地区培育和储备人才,推动教育和经济的持久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