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型钢板桩码头转角段三维数值模拟

2022-11-01 05:35郭浩霖李春阳王志斌
水运工程 2022年10期
关键词:拉杆转角弯矩

郭浩霖,李春阳,王志斌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290)

板桩码头具有结构简单、对复杂的地质条件适应性强、施工便捷、造价低等优点[1],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挖入式港池而言,板桩码头存在向内侧或向外侧弯折的转角段,见图1。

图1 板桩码头转角段

转角段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目前国内外针对板桩码头转角段受力与变形的相关研究较少。板桩码头转角段设计一般采用板桩码头标准段的计算成果。为了探讨板桩码头转角段的受力与变形特性,本文以广州南沙港某Z型钢板桩码头为例,运用国际大型通用岩土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板桩码头标准段、内转角段和外转角段的受力与变形特性进行对比分析,为板桩码头转角段的精细化设计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广州南沙港某板桩码头顶面高程为5.6 m,港池前沿设计底高程为-5.7 m。前墙采用Z型钢板桩,顶高程1.9 m、底高程-19 m。锚碇结构采用现浇C40钢筋混凝土锚碇墙,顶高程4.0 m、墙高4 m、墙厚0.6 m。板桩墙后回填中粗砂,锚碇墙前回填10~100 kg块石,顶宽10 m。前墙与锚碇墙采用钢拉杆相连,钢拉杆间距2.1 m、安装高程为1.5 m、直径为70 mm。地基表层及下卧的淤泥和淤泥质土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进行处理,处理范围为码头前沿线向海侧25 m至码头前沿线向陆侧45 m。码头典型断面见图2。

图2 码头典型断面(高程:m)

2 模型建立

2.1 土体本构模型及单元选取

土体本构模型采用小应变土体硬化模型(简称HSS模型),该模型为弹塑性双曲线模型,其在土体硬化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小应变属性[2],考虑了土的受荷历史和刚度的应变相关性,可模拟从小应变到大应变范围内土体的不同响应[3]。

为真实模拟板桩-土的相互作用,用板单元模拟板桩结构,用实体单元模拟土体、回填材料,在板桩与土体之间加入接触界面单元,用点对点锚杆单元模拟拉杆,锚碇墙也采用实体单元。板桩码头不同结构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见图3。

图3 板桩码头三维有限元模型

2.2 土体参数取值

反映土体特性的相关参数取值是岩土有限元计算的关键,常规地勘报告往往无法提供所有土体建模参数,需要参考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工程经验综合考虑确定。文献[4-6]对HSS模型整套参数的取值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工程应用提供了借鉴。本文土体强度根据地勘报告的三轴试验取值,变形模量根据地勘报告的压缩模量由经验公式计算确定,土体参数见表1。

表1 土体参数

2.3 模型边界

为了减弱边界效应,模型边界越大越好,但计算量相应增加。综合考虑模型的精度和计算效率,模型宽度方向(即模型X轴边界)为码头前沿线向海侧50 m至码头前沿线向陆侧100 m,共150 m;模型长度方向(即模型Y轴边界)标准段模型选取了10倍拉杆间距,即21 m,转角段模型基于对称性考虑,长度与宽度取值相同,为150 m;模型高度方向(即模型Z轴边界)为码头顶高程至⑦1黏土-粉质黏土底高程。

2.4 拉杆、锚碇墙交叉区处理

由于板桩码头内转角段两侧拉杆和锚碇墙在平面位置上相互交叉,为了保证两个方向拉杆和锚碇墙的受力与变形互不干扰,在拉杆交叉处将拉杆沿竖向错开布置,一侧拉杆安装高程取1.5 m(对应锚碇墙的底高程为0 m)、另一侧取0.5 m(对应锚碇墙的底高程为-1 m),在锚碇墙交叉处设置结构缝处理。

2.5 施工阶段

在软件中定义施工阶段如下:1)场地初始应力平衡;2)场地开挖至拉杆和锚碇墙底高程;3)打设前墙钢板桩,现浇锚碇墙,安装拉杆;4)墙后回填,上部结构施工;5)墙前港池开挖至设计底高程;6)施加码头前沿堆货荷载、剩余水压力、波吸力或系缆力等荷载。

3 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3.1 前墙

分别提取标准段、内转角段和外转角段前墙的弯矩和位移云图,见图4、5。

图4 前墙弯矩云图

图5 前墙位移云图

经数据提取分析可知,3种结构段前墙的弯矩和位移最大值基本一致,竖向分布基本相同,在-3.4 m处弯矩最大,在-4.8 m处位移最大。为更清晰地表示前墙的受力变形规律,分别提取3种结构段前墙水平方向的弯矩和位移最大值,取相反值进行数据处理,见图6、7。

图6 前墙弯矩最大值相反值分布对比

图7 前墙位移最大值相反值分布对比

从图6、7可见,标准段前墙的弯矩和位移水平分布都很均匀,内转角段和外转角段弯矩和位移在转角处均最小,随着与转角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弯矩在距转角点约15 m处达到峰值并趋于平稳,位移在距转角点约20 m处达到峰值并趋于平稳。

3.2 拉杆

分别提取标准段、内转角段和外转角段的拉杆拉力进行数据处理,见图8。

图8 拉杆拉力分布对比

从图8可见,3种结构段的拉杆拉力最大值基本一致。标准段的拉杆拉力分布很均匀;内转角段在转角处拉杆几乎不受力,拉杆拉力随着与转角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在距转角点约20 m处达到峰值后又小幅回落,然后在距转角点约40 m处再次升至峰值并趋于平稳;外转角段在转角处拉杆拉力较小,约为最大值的1/6,随着与转角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在距转角点约20 m处达到峰值并趋于平稳。

3.3 锚碇墙

提取标准段、内转角段和外转角段锚碇墙的位移云图,见图9。

图9 锚碇墙位移云图

从图9位移云图可见,3种结构段的锚碇墙位移最大值相差不大。分别提取3种结构段前墙水平方向的位移最大值相反值进行数据处理,见图10。

图10 锚碇墙位移绝对值的最大值分布对比

从图10可知,标准段锚碇墙水平方向的位移分布很均匀;内转角段和外转角段在转角处位移均最小;外转角段锚碇墙的位移随着与转角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在距转角点约40 m处达到峰值并趋于平稳;内转角段由于两个方向的拉杆竖向相互错开,锚碇墙的高度有差异,因此锚碇墙的位移分布较为复杂,底高程为0 m的锚碇墙距转角点约15 m处位移最大,底高程为-1m的锚碇墙距转角点约30 m处位移最大。

综上所述,根据前墙、拉杆、锚碇墙的受力与变形特征,Z型钢板桩码头的转角段范围为15~40 m,在该范围内前墙的弯矩和位移、拉杆拉力、锚碇墙位移均比标准段小,这与转角处的边界效应以及拉杆、锚碇墙在该处交错布置的空间效应有关。

4 结论

1)Z型钢板桩码头的转角段范围为15~40 m,在该范围内前墙的弯矩和位移、拉杆拉力、锚碇墙位移均比标准段小,按照标准段的计算成果进行转角段设计偏于保守,可进一步优化。

2)转角段在转角处前墙的弯矩和位移、拉杆拉力、锚碇墙位移均最小。

3)内转角段前墙的弯矩、位移随着与转角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分别在距转角点约15、20 m处达到峰值并趋于平稳;拉杆拉力随着与转角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在距转角点约20 m处达到峰值后又小幅回落,然后在距转角点约40 m处再次升至峰值并趋于平稳;锚碇墙的位移分布较复杂,规律性不强。

4)外转角段前墙的弯矩和位移分布特征同内转角段;拉杆拉力、锚碇墙位移随着与转角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分别在距转角点约20、40 m处达到峰值并趋于平稳。

猜你喜欢
拉杆转角弯矩
探讨某连续刚构桥梁合理成桥状态预应力配束技术
叠加法在绘制弯矩图中的应用
基于UG NX的车门限位器拉杆设计研究
周向拉杆转子瞬态应力分析与启动曲线优化
一种考虑初始弯矩的箱型梁水下爆炸试验方法
百花深处
一种门窗转角连接件
中职建筑力学中弯矩剪力图的简单画法
沙发双人床
强身健体的改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