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中的文学价值意蕴
——《臧否饕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饮食书写》评述

2022-11-01 10:15任婷婷
食品与机械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器具意蕴

饮食文化是中国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内涵广泛且丰富,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历史价值,这些内容在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很多文学家对饮食文化也有独到的见解。饮食文化通过文学作品得以传承,文学作品因饮食文化而富有生活气息,文学和饮食文化密不可分。由余文章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臧否饕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饮食书写》一书,以全新的文学视角解读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对研究饮食文化的文学价值意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臧否饕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饮食书写》作为一部论述中国古代文学和饮食文化关系的专著,角度新颖,考据严谨,内容引人入胜。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文章内容,全面展现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文学家的饮食思想和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文化书写形式,在领略文学作品审美意蕴的同时感受不一样的饮食文化。同时该书并非单纯叙述文学中的饮食文化,还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探究饮食文化。通过收录的8篇文章为读者展示全新的饮食文化世界,以文学为基,以美食为魂,论述文学与饮食的相互关系,深化读者对饮食文化的认知。

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之初就与文学作品相互交织,饮食文化之美也借助文学语言展现给世人,使人们在感受文学作品美妙的同时,领略饮食文化的价值意蕴。

1 饮食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1) 饮食文化在诗歌中的体现。诗歌曾长期“霸占”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地位,是古代文学的主要形式,以高度凝练的语言、鲜明和谐的韵律,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丰富情感。饮食文化在诗歌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体现,在《诗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据统计,《诗经》中涉及饮食活动的篇目有91篇,例如《豳风·七月》中的“七月亨葵及菽”;《小雅·大东》中的“舟人之子,熊鼹是裘”。祭祀饮食描写的篇目有9篇,例如《周颂·丰年》中的“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与宴饮活动相关的有19篇,例如《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涉及的饮食器具有釜、锜、鬵、鼎、簋、壶、匏等,光酒器就有12种之多。此外,唐诗、宋词中关于饮食文化的描写也较多,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可见唐朝的饮食种类有鸡、黍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可见唐朝多用酒来招待客人的酒文化;“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可见唐朝饮食礼仪文化。再如苏轼,其不仅是文学家,同时还是美食家,苏轼的词作中也多有饮食文化的书写,例如“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饮食文化在诗歌中的体现彰显出人们对食物的重视,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饮食礼仪、食俗等饮食文化,通过诗歌人们能够了解古人的饮食追求,并将这种极具特点的饮食文化传承下来,使当代人领略饮食文化魅力。

(2) 饮食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明清时期,小说以其通俗易懂、具有市井气息的特点,以及极具感染力的故事情节,迅速成为文学主流。饮食文化在小说中也有诸多体现,文中以《水浒传》和《红楼梦》为例展开叙述。《水浒传》中的饮食文化书写较为广泛,既有上层社会、王公大臣的奢华,如第八十二回、九十回中的“麟脯鸾肝、驼蹄熊掌、凤髓龙肝、塞北黄羊、江南赤鲤”,也有市井小民的乐趣,如第二十三回中的“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第二十七回中的“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作为一部描述宋代社会的历史大作,《水浒传》对于宋代饮食文化的介绍非常详细,尤其是面食文化,书中涉及的面食有馒头、包子、板刀面、挂面、素面、蒸卷儿、馉饳、馄饨、枣糕等,可谓种类之多,惹人垂涎。《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书写更胜,其描述得更加生动精彩,书中近1/3的篇幅都与饮食文化活动相关,介绍的食物达180余种,有酸笋鸡皮汤、炸鹌鹑、糟鹅掌、枣泥山药糕、燕窝粥等。第四十一回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介绍了一种食物“茄鲞”,凤姐对这道菜进行了介绍,材料之多,制作工序之多,可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来形容。书中对宴饮活动也多有介绍,涉及的大小宴席就有几十种之多,有生日宴、寿宴、冥寿宴、省亲宴、家宴、接风宴、诗宴、灯谜宴、合欢宴、梅花宴、海棠宴、螃蟹宴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红楼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对其展开研究,只论书中的饮食文化就需要耗费大量精力。

2 饮食文化的文学价值意蕴

(1) 饮食礼仪的文学价值意蕴。古人崇信鬼神,认为食物是上天的恩赐,因此格外珍惜食物,并借助一系列形式来感恩自然,这种形式经过长时期发展形成饮食礼仪文化。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饮食礼仪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体现和价值意蕴。饮食礼仪包含座次之礼、宴饮之礼、餐具摆放之礼、待客之礼等诸多内容,这些饮食礼仪中展现出中国民众最为看重的“长幼有序”的礼仪文化。《诗经》对饮食礼仪的描写较多,《小雅·楚茨》详细介绍了祭祖时的礼仪顺序,《小雅·彤弓》《小雅·鹿鸣》也有对宴饮之礼的介绍。《诗经》所处的年代正是饮食文化形成的年代,饮食礼仪在《诗经》中的描述表明古人很早就非常重视饮食活动中的礼节和仪式。随着历史发展,饮食礼仪在不断完善,但其中对食物的敬畏、长幼有序、好客等本质内容并未发生改变。《红楼梦》中饮食礼仪可谓是大集合,包括宴饮之礼、餐桌礼仪、待客之礼等,对于当今社会都具有一定影响,例如客人上座的传统礼仪,餐桌上以长为尊的传统礼仪。饮食礼仪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对此应强化全民众的文明礼仪,进而传承、发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2) 饮食器具的文学价值意蕴。饮食器具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很多饮食器具都保留至今,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蕴价值。由于中外饮食结构不同,饮食器具也千差万别,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饮食器具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筷子无疑是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饮食器具,筷子一双等长,首方足圆,既是古人对于天地的认识,也是古人深刻哲学观的体现。除筷子外,还有很多饮食器具。《诗经》中的饮食器具展现了专制时代的等级差别,例如鼎不仅是饮食器具,同样是权力的象征。随着时代发展,部分饮食器具被赋予新的价值,尤其是增加权力属性,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在中国古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同时,古人也非常重视饮食器具的审美属性,饮食器具的材质逐渐增多,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也与饮食器具相结合,成为兼具实用性和审美价值的器物,展现出古人对饮食的重视。例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的“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这里对于小茶盘和小盖钟的书写极为详细,使人不自觉地产生美的遐想。通过文学作品,读者能够感受到饮食器具在古人美好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价值。

(3) 饮食习俗的文学价值意蕴。饮食习俗是中国古人在饮食中形成的一些特定习俗,主要是节日习俗,例如春节吃饺子、中秋食月饼等。饮食习俗的形成是古人对美好生活和家人平安喜乐的追求,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涉及饮食习俗。例如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写道:“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体现了吃粽子和插艾草的端午习俗;宋元话本《白蛇传》写道雄黄酒让白娘子现出原型,这实际上是雄黄酒驱虫避险习俗的体现;《红楼梦》中借故事来详细描述腊八粥材料,体现出食腊八粥的腊八节习俗。饮食习俗是中国饮食文化延续发展至今保留相对完整的内容。在每个时节、节日中,大江南北的人们虽然习俗不太相同,但是对于家庭团圆、家庭和睦、思念亲人、祭奠祖先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相同的,饮食习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发挥着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作用。

(4) 饮文化的文学价值意蕴。饮文化包含茶文化和酒文化,这两种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得也较多,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杜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描写都是借酒表达作者的情思,抒发情怀的良好体现;杜甫“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苏轼“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作者借茶表达自己闲适的心情和高雅的情怀。酒与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饮品是中国古人在自然之中得到的珍品,可宴饮、可小酌,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风情。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器具意蕴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室庐几榻器具间 浅谈明清绘画中的器座
试析山东地区所出金银饮食器具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
古代器具灌农田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