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排球运动研究综述及展望

2022-11-01 09:01邓闿林何月冬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排球运动体育

邓闿林 何月冬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气排球运动作为我国首创的新型排球项目,以其趣味性强、普适性广、健身价值明显等特点很快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作为群众体育创新的成果之一,无疑也是我国当前在世界排球的发展史上所做的最大创新和贡献。回顾气排球的发展历程,在赛事的组织开展、规则的制定完善、机构部门的组建等方面上都是有目共睹;在科研论文层面也有所成绩,无论是基金课题还是精品专著都彰显着对这纯本土项目的重视与垂爱和为保持气排球运动继续长盛不衰地发展进行不懈的探索和追求。文章通过对我国当前对气排球运动的相关研究进行阅读和梳理,尝试着对当前气排球科研成果进行归类和评述,试图为促进我国对气排球运动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以“气排球”为篇名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得到523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从论文的数量、时间、内容等方面进行归纳讨论,力争做到统计合理,评述有据。

2、我国气排球运动研究概况

2.1、气排球运动科研论文发表时间及数量

从所查阅到的文献来看,最早的是钟秉枢与董进霞合力于1994年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上的“气排球——老少皆宜的新型活动”一文,继气排球问世10年后首篇关于它的可查文献,其余523篇文章皆是1999年及以后发表。

整理发现:在第一个周期即1999-2001年,发文2篇,占比0.47%;2002-2004 年,7篇占 1.66%;2005-2007 年,27篇占 6.40%;2008-2010年,55篇占 13.03%;2011-2013年,84篇占 19.91%;2014-2016年,113篇占 26.78%;2017-2019年,134篇占 31.75%。不难发现,从1999年开始,以3年为一个周期,在关于气排球的科研创作上呈升幂排列。

2.2、所发论文的期刊来源

从表1明显看到,在检阅到的文献当中,500余篇的文章来源于一般期刊,占发文重量的96.75%;核心期刊文献只有17篇,不足5%。其中发表在一般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有9篇,占总比1.72%,而在体育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仅有8篇,占1.53%。学术质量和论文数量是某一事物在各领域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存在着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作者在统计过程中发现,核心期刊的发文量主要集中在2017-2019年,可能是由于2016年国家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战略,促进了全民健身的体育事业,从而推动了气排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引起该时期气排球运动的学术浪潮。

表1 关于气排球运动文献来源分布表

2.3、气排球运动科研论文内容分布情况及分析

通过对检索到关于气排球运动的科研论文进行浏览与甄别,对其研究内容进行如下分类:社会调查类(主要包括现状、策略、地区推广、特点等);校园开展类(项目引入、开课设置、对比实验);理论研讨类(起源、发展、价值、文化、实证等);规则、竞赛类(规则、技战术、裁判);功能应用类(生理、心理、生物力学分析等等);损伤、训练类(体能、技术训练、心理、损伤康复);其他类(赛事回顾、品牌、产业及尚难归类文章)。并统计各类的发文数量,可得表2。

表2 气排球科研论文内容分布表

从表2可以看出,在所有分类当中,社会调查类研究最多共有156篇 (占29.79%),近发文总数的1/3;学校开展类127篇 (占24.35%);理论研讨类 87 篇(占 16.55%);规则、竞赛类 53 篇(占10.16%);功能应用类 36篇(占 6.86%);损伤、训练类 20篇(占3.78%);其他尚难归类文章44篇(占8.41%)。由于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力欠缺,不能做到篇篇俱到,只能择其部分进行概观。

(1)社会调查类。姚鲆对福建省离退休的327人进行走访调查,发现气排球推广渠道主要集中在老年人体协会。周艳华对广西1020所开设气排球课的高校进行调查,发现高校开设气排球课时数分为30-36、60-72、90-108三个层次;在教授方法上主要以直接感知和身体练习为主,缺乏创新性;最终效果上对气排球5大技术粗略掌握的学生占比44.1%,掌握垫、传、发技术占23.2%,掌握扣、拦技术仅占17.8%。周政权对湖南省州地城区进行调查访谈,表明气排球的场地资源、裁判、专业人员与良好的排球文化和赛事组织不匹配;比赛动态化和参赛年龄限制与湖南良好的体育政策不相容。郑华伟等人采访3次全国关于气排球的大型活动,从福建省气排球活动条件现状和参赛主体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该省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及休闲时间增多、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气氛渲染是福建省气排球快速发展的社会成因;训练科学化、多技术融合、专业人员指导是其发展的行业因素;

(2)校园开展类。梁益军认为气排球在高校开展的优势在于气排球运动适应性较广,能够促进学生综述体育意识的养成;对学生的美育和心理健康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推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进步提高。陆勇等人指出气排球运动作为高校体育选修课选课人数较多,技术掌握较快,但缺乏统一的教材和大纲。陈向荣等人通过实验发现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气排球开设能够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全民健身相衔接;同时学校的改革对大学生体质、心理健康促进较大。尹华荣将两班83人作为实验对象,进行气排与硬排技术教授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垫传发三项技术无论是技评还是达标都成显著性差异(p<0.05),提出“混合学习”模式可以完成“由气到硬”的过渡;

(3)理论研讨类。刘永祥将气排与硬排从材质、场地、赛制、规则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发现气排球的诞生具备了技战术上的创新、对人体健康价值的创新。蔡志源指出气排球是体育健身兼竞技项目,可为国家排球事业奠定基础;气排球的研制应与材料学科新成果相协作。靳强等人指出:我国气排球发展劣势在于管理机制混乱、硬件设施不足、地区失衡且项目发展未形成“自我造血”;大众健身项目和环境因素由提出了挑战;指出借助国家政策支持是项目发展的关键环节。刘利鸿等人将气排球推广情况按照省市分5个等级,并认为气排球在推广过程中存在“南优北劣”局面;管理有“上层重视、下层混乱”现象;老年气排赛事宗旨与奖项设置衔接欠妥。刘利鸿认为气排球的推广应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民间组织作用;在推广的初始阶段存在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过程;在规则的采用上应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4)规则、竞赛类。蔡志源指出气排球接发球出现了一种捧球技术;冲跳扣球技术应用较多,常与“搓球”技术结合;4人制比赛时常用“一二一”、“二二”、“插上”等进攻战术。刘利鸿发现在气排球比赛中主要以双手垫球为主,捧、托为辅,在接发和接扣时可将垫、捧球综合运用;在扣球技术应用上以下拉式和侧拉式为主;曾旭通过实验表明:气排球拦网移动时间平均在1.55s;气排球“平拉开”战术球运行时间评价在1.32s,可以看出气排球运用“平拉开”战术避开双人拦网具有可行因素,在实战中也证实了这一战术的可行性。林耀生认为气排球比赛中进攻线犯规、是否过网和拦网犯规是裁判员在执裁过程中难以把握的,判罚做到主客观一致是裁判员重难点;

(5)功能应用类。于贵身通过对23例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长期从事气排球锻炼的老年人进行生理指标调查,发现参加强度60%-80%的有氧锻炼,可明显提高心肺功能。李荣娟等人通过实验发现,6个月的气排球运动对绝经后妇女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及机能、生化指标有积极干预作用(分别 P<0.05、P<0.01、P<0.01)。 李丽丹指出,中老年人在经过气排球运动锻炼后能够有效降低血压;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感;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处理的能力。李方姝指出气排球运动中涉及到物理学中力的作用、抛体运动、能量守恒原理,该文认为45°抛射角度对发球姿势而言较为理想,在传球时还需考虑到传球者手的速度、角度并对来球进行轨迹判断;

(6)损伤、训练类。林雪峰指出气排球在训练过程中以无球和有球相结合进行技术训练,同时加强意识训练,注重多球训练和加难训练方法形成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蔡青炬认为从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四项进行训练方法设计以提高气排球运动员的体能素质。张明军通过调查发现,老年气排球运动员损伤类型多以关节扭伤和肌肉拉伤为主(分别为35.9%和34.7%),主要归因是由于肌肉力量不足和专项训练不规范所致。林永铭认为气排球运动损伤发生是由于运动的竞技性(如,积极取胜、扣拦争夺等),参赛人群年龄混合等,并提出通过预防来减少损伤发生,如,赛前准备充分,赛中调整心态、及时补水,同时要学会运动性伤病的临场护理。

3、我国气排球运动研究述评

在回顾气排球运动发展的数十年中,在对运动项目的研究上既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绩,同时也存在不足。对运动项目研究科学理性地进行学术分析和认识,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研究内容,同时也能更好地指导气排球运动实践。

3.1、气排球运动逐渐受到重视

如图1所示,气排球运动相关论文发文量以3年为一周期呈上升趋势,可以感受到关于气排球运动研究在体育学术界逐渐得到关注与重视。尤其是在最后一个周期阶段(2017-2019年)由于检索时间的关系,2019年度文章未被完全统计,但从发文趋势来看,该阶段发文量还将有很大提升。气排球能得到如此垂青,可能得益于国家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颁布的系列文件和意见、气排球协会的成立。此外,现代人群体育需求与气排球运动自身的项目特点形成无缝衔接,使得气排球运动魅力逐渐放大。

图1 不同年份发文数量比例及趋势

3.2、为了解气排球运动提供路径

关于气排球运动的科研内容覆盖全面。从其起源到推广、从生理到心理、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战术到规则、从学校到训练、从现状到趋势等等。为人们了解和认识气排球运动提供了渠道;为提高气排球运动技战术提供了交流平台;为利用气排球进行传授和锻炼提供了方法;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气排球运动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

3.3、丰富学校体育课内容

在参考的523篇文章中,关于气排球教、学的文章达127篇,占比近1/4。气排球最初主要作为老年人娱乐项目,逐渐被引入学校,融入学校体育课,成为学校体育的一份子。中小学主要将气排球运动纳入体育课,完成寓教于乐、运动锻炼的目标,丰富学校体育内容;高校通过借助气排球的材质特点,完成到学习硬排的过渡,同时还进行气排球相关理论讲解,让学生起到社会指导功能。

3.4、促进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学科研究不是凌驾实际的虚浮理论,它是对一项事物的总结和前瞻,具有承上启下的实际意义。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实践的发展,而实践的发展又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导,二者相互兼容,相互提高。如此,气排球的理论成果不仅仅是科研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气排球运动的实践发展,为完成气排球运动、进而完成排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3.5、研究领域失衡

从各类文章数量来看,位居首位的社会调查类(156篇)和排名最后的训练、损伤类(20篇)相差甚远。气排协会的成立、气排球国家级裁判设立、规则的不断完善,足见气排球运动在体育领域的地位日渐提升。气排球运动出现竞技化趋势。但是关于竞赛和训练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弱势阶段,特别是关于气排球的判罚尺度、不同年龄阶段气排球运动员训练的研究鲜见、甚至空白。

3.6、论文质量不高

检索到的523篇文章中,虽不乏佳作,但总体水平不足。大致可表现为文章的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现实有余、前瞻不足;炮制有余、创新不足。从表1中核心期刊的发文量(17篇)占总发文量的5%不到进行观测比较,可作佐证。

3.7、研究方法疏漏

在关于气排球运动众多研究中运用了问卷调查法,但在进行调查研究中不够严谨,出现疏漏:(1)问卷调查前对问卷是否进行信效度检验、检验结果如何文中不曾说明;(2)调查抽样缺乏科学性,如,对某省、市进行现状调查,但在调查过程中多以就近原则进行调查,就会出现调查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反映实际情况等问题,导致研究结果的意义不大。

4、结语

(1)注重对气排球技战术训练的系统研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设计训练内容,战术的选择上不能一味效仿硬排。要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创新,寻求符合气排球运动年轻化、竞技化发展态势相匹配的技战术系统;

(2)加强对气排球理论的探索深度。在关于气排球较多研究存在“蜻蜓点水”现象,没有对某一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关于气排球垫球的创新技术的定义存在地方化差异,莫衷一是;在气排球的文化价值方面还有很大挖掘空间;

(3)规范科研方法。对于科研创作无论何种方法都需力求严谨、规范,在进行调查研究或个案研究时,要确保调查对象能够满足调查需要,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做到研究结果具有说服力和参考价值;

(4)关注气排球产业和品牌效应研究。传统的气排球开展地区(如,广西、福建),应该主动出击,促进气排球及体育事业发展,将本地气排球打造成特色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对气排球初兴地区具有极大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排球运动体育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广西高校气排球和硬式排球公体课教学的价值比较分析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