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素质提升

2022-11-01 11:18吴智泉齐再前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素质思政

吴智泉,齐再前

(北京联合大学 教务处,北京 100101)

课程思政是对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总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重新认识课程教育教学功能,挖掘思政元素,并随每一门课程因时、因地、因材地融入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引领新文科课程价值重塑、创新教学形式及确保“新文科思政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

教育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必然涉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的若干关系问题。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完善素质教育的关键路径。

1 课程思政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素质是以人的生理条件为基础,经过教育活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是先天禀赋与后天教养的“化合”,人的发展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指:大学生在特定的教育场所中经学校有目的的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身心受到积极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掌握知识与技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有具体和抽象两方面内容,一些育人元素在基础教育阶段可能已经出现过,所以高等教育阶段挖掘这些元素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不能离开生动的人物、案例等教育资源,也不能止步于简单介绍,要进一步深入挖掘,讲好背后的道理,这是对课程思政提出的更高要求。

1.1 综合素质是学习学科知识和锻炼专门能力的基础

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皆是以素质为基础。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培养的根本目标,总体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先天禀赋不同,后天环境不同,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也不会完全相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人的过程[1]。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完成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对于一个学生是如此,对于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升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实现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途径。潘懋元认为素质教育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做人,不仅要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使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和群体意识[2]。周远清认为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3]。柳夕浪认为素质的生成包括生理、心理、文化、思想等4个不同层面,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人的思想状况表明了素质发展的总体水平[4]。如维特根斯坦所言:“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小威廉·多尔从特定情境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一个有素养的人,就是当他或她置身于特定情境中时,有满足情境所需的恰当性、充分性及态度[5]。高静认为,高校思政课程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政治素质、科学人文素质及理论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等,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亦充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6]。总的来看,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知识是素质形成的文化基础,如没有知识,素质就失去了根基;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如没有知识和素质,也难有出色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传承科学文化知识和锻炼实践能力,共同构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

1.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面,更强调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从培养特点来看,应用型本科人才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要求具备解决一线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在打好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学校更重视对学生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新时代,要加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这里面的高素质是指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更高。人才培养规格的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结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规格体现在:具有创新思维,在知识方面更具专业性,贴合地方经济行业发展的需要;在能力方面更加突出应用特色,善于解决复杂多样的工作问题;在综合素质方面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更高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学与综合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具体关系见表1。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关键在于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之中,探索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新路径,将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国家和区域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上面。应用型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专业特色,突出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的特点,将行业企业的工作特点、岗位要求、运行规律、发展变化趋势等有机融入教学之中,强化应用型教育的特点。

表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本结构表

1.3 课程思政建设是建立应用型大学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

1.3.1课程思政是实现教育根本目标的工作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总的教育目标包含两个根本目标: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二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念、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人。这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围绕实现这两个根本目标展开并不断发展完善,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更合理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工作更自觉地贯通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以课程思政为工作抓手,推动其他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是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1.3.2课程思政建设是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引用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时的讲话:“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 今天,党和人民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这是党中央对共青团的殷切希望,也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殷切希望。高等教育只有加快建设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够回应党和人民的期待。这里的更高层次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还更多地体现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上面,所培养的人才要有更高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

1)课程思政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可以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职业精神、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浸润熏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正是在浸润熏陶的过程中,人的内在精神才能够被真正唤醒。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浸润熏陶的成果所决定的,浸润熏陶是将已形成的思想观念有意识地重现,受过浸润熏陶的人不再以孤立的观点去看待世界,而是具有一定的层次视角[7]。课程思政可以提高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构建能力。道德主体性是指道德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人的发展包括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8]。当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得到关注和重视,得到足够的提升,必然会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不仅要求学生要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和智能时代,也要有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复杂交往能力[9]。道德主体性发展使人成为理性的道德自律者,面对复杂情境和道德问题能够做出自觉思考、理性判断和正确选择。未来已来,智能时代对全社会的冲击将是深远和无所不在的,更多不可预测的特殊情境或社会危机可能随时到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课程思政是当前开展此类教育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教学抓手,从而成为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

2)课程思政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五育并举,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课程思政在五育教育教学中将发挥统领性作用,是加强和改进五育教学、凝聚育人资源、促成步调一致及保持同向同行的关键。同时,课程思政的方法论对五育教育的深入实施具有指导性作用。例如,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来自每一位教师和每一门课程的教育合力。教师们在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同时,也要细化思考哪些元素可以传递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如盐入水的教学中,完成劳动价值观的传递教学。劳动教育的教学思路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这也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在更高层次上践行育人理念的必然结果。

综合素质对知识的习得创新及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同时,综合素质自身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发展变化规律。综合素质是个有机整体,为说明课程思政与综合素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关系,本文将综合素质分成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4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需要说明的是:各素质维度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2 课程思政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生活态度、精神境界、政治觉悟、行为方式,以及人生追求的格局、方向和高度,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中,思想政治素质是其核心和本质,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

2.1 课程思政可以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起到指引作用

思想素质包括思想认识、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现实,尤其要注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为他们在理论上清醒和政治上坚定奠定好思想基础。习近平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10]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课程思政要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这个生动案例,教会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2.2 课程思政可以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起到规正和示范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品德和价值观念,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良性发展。东西方的教育家都高度重视在教学中进行道德品质培养。赫尔巴特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正如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11]。教学是确保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实现的最基本手段,同时也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手段[12]。学生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13]。佐藤正夫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养过程,还是一个教育过程[14],这里既包括各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也包括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受一定的哲学观点的支配,而且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课程思政很重要的经验和做法就是教育者先受教育,这体现了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要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并尊重教育规律的方法论。

2.3 课程思政可以对学生的政治素质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政治素质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阶级性的特点,是个体政治信念、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的积淀, 包括政治的立场、观点、态度、信仰和行为等要素,良好的政治素质可以为大学生成长为可靠的接班人奠定政治基础。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要以“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5]。教师要结合课程实际,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将其放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时代发展的背景之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提升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要恰当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自觉与现实结合,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元素展现给学生,并讲解分析这些生动成果蕴含的道理。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大思政课”要善用之。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还要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增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北京联合大学组织 500 多个社会实践团、近两万人到嘉兴南湖红船、上海一大会址、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打开观察社会的“大视野”,更增强学生重任在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进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16]。在教学实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统一,融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于知识传授和能力锻炼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磨炼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思政课”提供给学生个体沉浸式的感受,让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激发其好奇心和想象力,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所感、有所悟,提升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认知体验、价值信念和行为意愿[17]。

3 课程思政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职业素质发展起到促进和养成作用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教育的作用在于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既要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又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不能离开社会需要谈学生的综合素质,那样的学生素质会成为“花瓶般的摆设”。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提升到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要求上面,需要学校、学生、学生家庭及社会相关单位一起努力、协同配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成果的体现和评判依据,而用人单位需要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及专业伦理等职业素养,这是从业者在从事相关职业的过程中必需的素质,也是每一位大学生在未来职场上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扎实的专业教学功底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础,讲好课程思政则对教师的价值引导能力和为人师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8]。课程思政要在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方面深入推动,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分析应用型本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特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向课程内部深入挖掘蕴含在各个知识点背后的内生思政元素,也要注意从课程发展历程、课程文化、所属行业及国际比较等方面广泛拓展与之相关的外生思政资源[19]。南京大学陈道蓄教授举过一个例子,课程思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挖掘思政元素,还要善于运用育人模式,如党史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评价,既是自我评价也是工作评价,这对个人成长和组织进步都很有帮助。

4 课程思政对应用型本科人才人文素质培养具有浸润和陶冶作用

人文素质是内化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品格、气质、修养,是人内在的品质,一般以文史哲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的基本修养为基础。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立足于人文建立的任何一门通识课程,都应具有育人本色,肩负着育人使命[20]。相对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人文知识和人文思想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0]这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人文素质也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自身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以及处理自身情感、情绪等方面问题的基础。“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21],注重感性创造力的提升有利于科学创新。通过感性的力量为创新赋能,可以更好地服务新发展理念下国家和高校的创新战略[22]。

4.1 人文素质是家国情怀的基础

课程思政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情操,浸润充盈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对国家、社会、民族和历史文化等的信仰与追求,是每个民族的精神道统,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归属。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来说,重视家国情怀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无论是大国间核心科技的竞争,还是日常生活的技术应用,都能体现出对工匠精神的渴求,而工匠精神表现为精益求精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其本源实际上是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这都与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论语》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是“君子务本”?一种解释为:“本”即是“仁”,“仁”就是要爱人、关心别人,特别在家庭中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也有看法认为:“本”是指修身,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23]。“本”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就是过去读书人追求“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与价值旨归。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最根本的是要有爱国思想和强国复兴的信念,要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结合,把个人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24]。家国情怀来源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深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升通识教育质量,否则家国情怀将变得空洞和盲动。

4.2 人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于感情或情感培养

感情的变化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变化[25]。“感情不起变化,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26]一个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班级的态度和感情,也大致可以判断出其对国家、对社会的情感状态。所以,不仅要培养学生有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能力,要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还要有勇于担当、勇立潮头及为国为民投身时代洪流的精神,这些主要来自学生的人文素质,来自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往往来自对学生的情感和道德教育。情感主要是指人对于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或符合社会利益的现象所产生的体验,一般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道德感又包括政治道德感、人际关系道德感及个人行为的道德感等[27]。对祖国、人民、政党制度的情感就是政治道德感,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事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等。习近平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课程思政要把培养爱国精神放在核心地位。

课程思政教学是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引导和塑造,需要采用符合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模式、形式和方法[28]。情感教育是以知识为基础,但不是简单的知识问题,而是要从道理上讲明白和讲清楚我们所提倡的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特别是在行为实践中遵守、践行所掌握的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是互通的,学生在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实现认知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信念、原则、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如果没有情感,这些只会变成干枯、苍白的语句[29]。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情感化设计”,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要善用“大思政课”的形式,让学生多去触摸历史的沧桑巨变,多去感受文化的传承变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培养锻炼是达成情感认同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

5 课程思政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身心素质发展具有锻炼和激励作用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康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个体获得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前提。现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共同作用,其中教育因素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产生主要的影响[30]。

5.1 课程思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产生学习的获得感

要让学生学好一门课、一个专业,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认知,让学生知道这门课、这个专业的重要性,形成自己的观点,从情感上喜欢学习[31]。学校要善于创设学习交流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交流渠道。由于年龄、经验等因素,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复杂深奥的概念和原理既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也可能因理解困难而失去兴趣。因此要创设各种条件,激活思政课亲和力的各个要素,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程思政要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回归学生生活的世界,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而是一种充满人性意义的回归[32]。如果老师和同学能够做到正确指引、及时沟通,那么学习和生活上的很多困难往往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会过去。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成就体验会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断前进。

5.2 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使之做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学生看到科学工作者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破解难题为国争光、为民族建功立业时,他们会产生崇敬之情,从而树立起勇攀知识高峰的信心;同时,榜样人物身上的人格魅力,如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的勇气、谦虚的品格、甘于奉献的精神,也会鼓舞学生,帮助学生形成优秀品质。无论是哪个学科,都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工作者孜孜不倦地进行学术探索和耕耘。从科技史中找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习惯[33]。课程思政建设要梳理本学科优秀的科学家群体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学科前沿领域知识、探索科学技术奥秘,从而产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文化的价值认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地、创造性地学习与工作的态度和品格。通过研究而达到“知”,是高水平的、有效的“行”的基本条件[34]。

5.3 课程思政可以促进学生意志力和奋斗精神的发展,使之成为历史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意志是个体以顽强毅力克服内外困难从而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过程,意志力是指个体处理意志过程的素质,反映的是个体心理对行为的主动支配能力。学习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解决学习难题,积累经验、技巧和技能,都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持。学科中的榜样人物和学科发展中的经典案例,往往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和感召力,常常能够激发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我国发展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青年一代需要有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及舍我其谁的奋进精神,将个人的发展与时代的潮流相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写道:“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是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35]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青年的精神面貌,他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6]他十分强调“奋斗精神”,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伟大奋斗精神,新时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更要有奋斗精神。这些精神状态上的要求,与新时代的精神是紧密相连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思政的目标在于培养“时代新人”,而“时代新人”的特点在于人们精神状态的充分展现。现在的年轻一代,将是接过前人的接力棒而一直跑到终点的人,因此,他们肩上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不允许有丝毫的闪失,否则民族复兴就可能功亏一篑[37]。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有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先天禀赋更突出,但相对欠缺面对困难所需要的意志品质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课程思政建设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使其成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猜你喜欢
应用型素质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