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共同体” 的构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意义

2022-11-01 08:06安慧敏刘桂娟陈佳玟
今古文创 2022年27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安慧敏 刘桂娟 陈佳玟

【摘要】在全球文化交流互动愈加频繁深入的当下,探究各国“语言共同体”的构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语言共同体”是为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而提出的具体化生动载体和重要实践,是加强世界各国继续保持经济发展、合作,跟进文化输出、传播、促进交流互通的必要保障,也能为汉语国际化以及汉语潮的全方面深层次推进发挥巨大作用。本文将以发展的、动态的客观眼光分析国际形势发展情况,从实际出发,探索“语言共同体”构建方案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共同体;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096-8264(2022)27-012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7.03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2110225066)。

“语言共同体”是在国家部署国际交流发展大背景下通过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语言交流学习,传播不同国家文化价值观,扩大国际视野应运而生的,符合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战略目标指导和要求。2012年11月在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见以及外出访问时都表示:当今国际社会发展日趋密切,日益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为“语言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

“人类共同体”的实现必须依托语言来实现,而语言作为不同国家各个领域交流合作的桥梁,也就因此承担了第一要任。2014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處。”[1] 明确指出构建“语言共同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表达想法的必要工具及手段,正如中国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说,要想完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得以实现相互之间的吸收借鉴和内化,形成不同国家新的认知图式,加强对不同语言的学习也就成了必经之路和必须攻克的难关。

伽达默尔曾指出,“语言乃是理解得以进行的前提、中介和结果。”[2] 所谓理解,就是在语言上取得相互一致,语言所包含的多重含义可以在不同语域中相互对应解释。

另外,语言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既承载着文化又影响着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甚至可以视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汉语潮、唐文化、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的盛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地位逐步稳固,得到国际上众多国家的高度认同和极高赞誉,语盛则国强,国强则语荣。

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范围内传播和谋求长久稳定发展是构建“语言共同体”的终极目标,为减少语言不通带来的多种负面影响和阻碍,寻求语言互学、语言共同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还要谋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其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民族优势和最深厚的软实力;是维系国家民众心理、种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它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世界上唯一延续数千多年未曾中断而至今仍焕发勃勃生机的文明,一种奇迹般的存在。文化作为一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在国家政治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中提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获得感、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其次,时代在发展进步,中国传统文化要想紧跟时代潮流,在继承中不断融入新时代新元素,不断创新延续下去,必然要学习借鉴不同国家优秀的精华的内容对其进行补充,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保护它不被历史洪流裹挟流去,更要让其在我们的时代注入新的内容,在前人先辈的基础上扩大发扬,书写新时代篇章,把这些文化瑰宝继续世世代代地传递下去。

但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继承历史,随着新世纪国际科技水平的多维超高度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被新的历史潮流掩盖冲击的种种生存危机。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分析。

首先是外来文化的冲击,由于互联网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推广,文化融合已成大势所趋,人们能接触到的不同文化越来越多,在这些日渐纷杂的信息爆炸时代,也带来了潜在的文化侵入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霸权式的文化渗透、意识形态输出使西方传统文化严重冲击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日潮,韩流都作为一种新鲜事物也逐渐影响着中国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审美和价值观,在无形中阻碍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输出与继承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其次,大众对本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态度及传播力度不够,受当代消费主义以及以电视综艺节目为代表的演艺圈的泛娱乐化价值观的影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存在偏差,意识淡薄,了解范围受限、重视程度不高、学习继承态度信念不够坚定、传播思维固化、缺乏探索精神,对其了解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地方政府也有采取一定的举措促进传播和继承,但范围太窄,影响力太小,无法产生所需要的效果。传统文化传播与继承往往面临着发展无门,继承无人,拓展创新无路的窘境,传播专业型人才匮乏,大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工艺人年龄普遍偏高,手艺难度高,精巧度要求高而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回报低收益小,这些原因都导致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而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些手工艺者提供扶持和帮助不足,也缺乏专业的发展指导。

最后是传播媒介、途径发生的变化。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介传播,但自2019年年底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典型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一系列后续连锁反应使得国际传播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原本受时空限制的传统传播途径受到严重冲击,国际间访问交流活动、留学生留学计划、跨国旅游活动只能取消或者推延。

因此,由以上分析可得出,我国当前传统文化传播与继承形势不容乐观,亟待调整改善,所以“语言共同体”的提出和构建是历史所趋,为解决文化传播和更新提供可行方案。为达到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使其具有新时代特点,焕发新生命力的目标,“语言共同体”将作为融合吸取不同于语言国家不同优质文化的桥梁发挥突出作用。本文将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来探究“语言共同体”构建。

一、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资源

当今社会是一个社交平台,短视频蓬勃发展的时代,微信、脸书、推特、微博、抖音、B站等传播媒介平台占据了人们生活中大多数的时间,再加之特殊时期对人们出行的影响,人们对这些网络产品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这无疑为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外来优秀文化交流借鉴提供了契机。

以短视频为主导的新型娱乐交流方式因其特有的及时性、互动性、概括性、灵活性、用户门槛低等特点和优势逐渐发展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逐渐生活化、日常化。据不完全统计,2021上半年“抖音”全球下载量高达30亿次,仅国内用户就有14亿。目前人们已经习惯性地借助“抖音”等短视频来进行生活社交,“抖音”因此变身成为新的流量和信息聚焦地。2021年初,某位娱乐圈明星首次注册个人社交账号,仅仅一天其“抖音”粉丝就疯涨一千多万,這恰恰反映了“抖音”用户之多及活跃度之高。借助“抖音”构建“语言共同体”大有因势利导,乘东风之势,利用“抖音”庞大的用户数和不同国家的人进行小视频、直播语言交流学习,目前“抖音”已有部分来自不同国家的语言博主,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生活场景教学完成低成本高成效的学习,而反过来,视频中的博主的中文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但是,这种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小片段口语练习对于学习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更多的人加入这里面来,制作更加系统专业的“微课视频”,帮助高效的语言学习。权威教育机构可以集结博主及有意愿者开启直播间创设学习自习室,练习听力,分析不同语言具体使用规则,提供真实语言练习环境,随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另一方面,挖掘优质传统文化传播视频制作者,对其进行指导和帮扶,如一直备受好评的中国传统文化宣扬者李子柒和“乡愁”等,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将中国优秀文化分享到海外很多国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加强了世界人们之间的练习和交流,让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

二、高校举办校园语言文化交流会

这是一种不同于网上交往等方式,在当下,留学生完全可以在学校内部进行语言文化交流会。据统计,全球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长,热情不减,2019年《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126万人,来华留学生总数达39.76万人,中国作为世界上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应把握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促进各国学生在留学期间对其他国家语言文化的了解学习。留学生的国际流动将影响全球国际形势,这也为我国传统文化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留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学习是具有局限性的,所以需要借助拓展的第二课堂,即课后丰富的活动加深文化的相互传播,大批留学生在异国与其留学国家的学生同处一个校园,开展一些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具有极其深刻的含义。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金萍说:“世界文化节是文化的需要,它可以使各国化交相辉映,为各国学生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既符合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大势,也是高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独特方式。”[3] 而这里所说的世界文化节就是以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通过语言交流实现的,真实环境的学习更具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热情,带动不同文化的交融。

“语言共同体”只是一种工具,但要想真正高效率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必须要加强文化传播者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培养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只有当这些传播者熟练掌握本国文化知识,承担起对国家文化传播德使命感之后,才能在纷杂的文化交流中坚定立场,去执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

为促进国民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层了解,首先应培养其文化保育意识,文化保育是国外现行的文化遗产管理理念,注重挖掘遗产本身价值,培养社会民众地方文化认同感,提高其文化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促使其自发参与保护活动,从而使文化遗产得以活化并可持续发展。[4] 该理念和文化保护与利用的传统观念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通过文化保育可以调动社会民众参与到文化传播与保护的过程中,培养其“主人翁”意识。[5]

其次,传统文化的具体学习传承应在国家初级统一课程以及高校通识课堂中实现完成,加大对这类课程的分值设置,提高学习目标要求,改变课程考核形式,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在课后,学校应多组织如参观苏绣制作坊、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拜访皮影戏手工艺人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近距离感受理解书本上的传统文化的知识,争取社会、家庭多方面的支持与协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活学活用,促进知识内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正确的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态度,增强知识技能掌握。

三、结语

语言是国家立足之本[6],文化是国家根基及内涵所在,构建“语言共同体”则是各国实现文化交流传播的前提,为语言全球范围内的学习,加强世界各国联系,实现最终文化的传播交流提供了现实基础。而文化的传承与对外传播并不是某一些专业领域人员的职责,是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的中国梦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坚定地传播中国语言,加速推进语言共同体方案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努力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不断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国际视野,借鉴其他国家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对我们本国文化进行补充拓展,不断为其注入新能量;要勇立时代潮头,深刻分析国际发展形势,洞察细微变化,抓住机遇推进中国文化继承与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李丹.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21,(2).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高金萍.高校校园文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化节活动分析[J].对外传播,2018,(07).

[4]蔡天抒,袁奇峰.以“地方文化认同”为动力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于广东地方文化保育行动的实证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7,(2):118.

[5]袁媛,郑博.疫情常态化时期跨文化传播的新语态——以《从长安到罗马》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3).

[6]杨锦文,刘夏君.“一带一路”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语言共同体的发展对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作者简介:

安慧敏,女,甘肃天水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

刘桂娟,女,山东潍坊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

陈佳玟,女,浙江金华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管理学教学的辩证研究
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三观”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