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数学阅读 构建高效课堂

2022-11-02 04:45卢雪珠
考试周刊 2022年39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素养数学

卢雪珠

阅读是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数学课程中的阅读则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题意,及时抓住关键信息,然后快速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节约他们的学习时间。因此,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时,应当充分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便使他们在挖掘知识时获取准确的信息,而后进行思辨、整合,根据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展开深度探索,由此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构成

(一)语言转换能力

每个学科都是独特的,有着别具一格的语言形式,而数学更是有专业的名词和术语,且各种符合和图形也是数学的特有语言,所以当学生在阅读时,除了要基于学过的语言文字知识进行理解以外,还要充分结合数学语言进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加准确的信息,真正了解将要探究的内容。数学语言作为一种人工符号语言,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三大类。对数学语言的转化就是这几种语言之间的转化。围绕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将数学知识点灵活地变换,这样才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阅读中,学生既要整合材料,从中挖掘重点信息,也要根据现有的信息推导出新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需要针对性引导学生梳理现有的各种信息,通过反复阅读和分析从中挖掘要点,而后进行推理和验证,形成感性认知后并进行抽象理解,由此保证学生后续的学习成效。在阅读数学材料时,学生不仅需要根据现有的信息进行思考,也要善于联想,与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结合已知了解未知,并形成准确且完善的记忆,由此建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辅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元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数学材料时,还要对现有的信息进行重组和调整,通过概括得出较为完善的结论,且要主动将碎片化知识整合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科学排列,形成知识组块,而后进行深化记忆,便于学生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提取和应用。元认知又称作反省认知、反思认知、自我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元阅读能力的构成离不开元认知。元阅读能力是在原认知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元阅读是在原认知的情况下进行元学习、元记忆,通过对材料的加工、对信息的加工来调节学生的意识行为,帮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将提问、计划、审核、检查有机融合,让学生从阅读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理解。

二、 开展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和原则

(一)重要性

1.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阅读是一种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方法,且当学生在阅读时,其往往需要整合各种信息资源,不断发散思维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再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辅助强化他们的学习成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并采取多元手段培养其阅读能力时,可以针对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其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学过的知识内容展开分析,准确把握其深层含义,再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进而不断提高其学习成效,顺利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解题规范

一般而言,小学数学课本中需要阅读的素材比较固定,主要包括例题和概念两种,当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时,其会主动将例题和概念结合起来进行理解,通过整合准确把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路径,并掌握规范的解题方法和步骤,而后再据此进行实践应用,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降低学生做题的出错率。

3. 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阅读是思维与文字互动的过程,所以当学生在数学课上开展阅读活动时,其必须要将输入的文字转化为思维信息,并从中筛选要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合,形成全新的信息之后依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且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同,面对相同的问题时,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也可以通过高质量的阅读形成开放的思维,有助于促使他们不断创新和创造,切实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

(二)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教师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即根据学生本身的阅读基础、数学能力为他们设置合理的目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其开展阅读活动,以便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积极的体验,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成效,及时调整策略对他们展开引导,并为其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之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据此端正个人态度,不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挖掘知识,辅助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2. 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不喜欢一直做重复且无趣的事情,所以数学教师在培养其阅读能力时就要积极落实趣味性原则,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优化阅读内容,使之充满趣味,有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且要不断创新阅读的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从而使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更多乐趣,由此推动阅读活动顺利开展,便于学生获取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辅助强化他们的综合素质,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3. 递进式原则

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练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时,需要秉承递进式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客观发展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对学生展开引导,初期教师要注重导读和示范阅读,便于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从中提取重要信息,之后就可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在交流、分享中获取更多信息,接着可继续增加难度,让学生在阅读中挖掘更多关键的素材,据此提出拓展性问题,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阅读能力,推动其学习成效稳定提升。

4. 读与思结合原则

阅读与思维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模块,所以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过程和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可以获取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时,应当坚持读与思结合的原则,选择的阅读材料和提出的阅读要求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能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还要及时对材料进行处理,保证其充满趣味,便于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进而推动其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升。

5. 课内外结合原则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教材之中、课堂之内,而是要善于拓展,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中进行探索,以便顺利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此,数学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入手,以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为原则,分别安排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接触到更多类型的数学阅读材料,从中挖掘丰富多元的知识信息,积累各种数学语言,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其在开放的阅读氛围中形成良好的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并积累优质的学习经验,进而不断强化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小学数学阅读课堂构建现状

(一)教师重视度不足,阅读教学比重较低

在很多教师眼中,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应当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概念、公式和解决问题,使之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所以很容易忽视阅读指导的重要性,认为阅读应当是语文课上的活动,若在数学课上开展这一活动会浪费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阅读机会十分少,多数情况下还没来得及认真读材料,教师就会要求其进行分析,所以总是一目十行,很容易因此出现判断失误的问题,影响他们最终的学习成果,导致其养成不认真、不严谨的学习习惯。

(二)阅读教学策略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数学教师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时应当不断优化教学策略,确保给予学生更加科学、全面的指导,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提升自我,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但是从实际来看,很多数学教师对阅读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让学生在课上大声读题、读概念就是阅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没有考虑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和多元性,所以会导致学生在阅读环节的参与度较低,难以配合教师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且会制约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无法突出数学课程的本质特点,继而影响其学习成效。

(三)阅读内容缺乏趣味,遏制学生参与热情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往往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那么数学教师在为他们选择阅读内容时,就要充分考虑其这一特点,确保学生主动参与、认真研读,继而从中挖掘丰富的信息,不断优化其学习思路、完善其知识体系。然而,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的阅读内容都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大篇幅的文字,就是单纯的数学图形,很容易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中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未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能力不足

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获取更加有效的信息,就必须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能够通过梳理与整合找到关键点,而后进行思辨。但是,很多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相对较弱,主要是因为其未掌握有效的数学阅读方法,既没有及时圈画重点信息,也没有通过做批注来展示自己当下的思路,继而制约了其之后的探索与实践进程,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其数学素养的提升。

四、 构建高效小学数学阅读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便使之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信息,不断强化其阅读素养。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本中的《分数的意义》一节为例,在上课之初,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切蛋糕”的场景,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视频内容,阅读其中的各种信息,如学生要通过“看”了解“蛋糕被分成了几份、有几个人要吃蛋糕、分配是否合理”等,而后在班级中分享和交流,展现各自在阅读中的收获,再深入分析每一份蛋糕表示的含义,由此引出“分数的意义”,便于学生形成感性认知。接着,数学教师可以继续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即可以展示学生都比较熟悉的线段图,让其认真阅读,从中提取信息,如“线段总共分成了5份,其中1份表示的是3棵树”,或是“3棵树占树木总量的1/5”。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使之从不同的元素中挖掘数学语言,通过整合形成对应的结论,且可以使之在良好的氛围中挖掘自身潜能,储备丰富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由此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促使其顺利开展后续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进而为他们数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二)丰富材料,辅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经验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数学教师在指导他们开展阅读活动时,除了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要为其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让其接触更多类型的数学语言,通过深入挖掘和全面分析形成良好的理解能力,进而积累更多优质的经验,辅助提高其数学素养。为此,数学教师首先可出示文字类阅读材料,这也是最为常见和普遍的材料,能够使学生结合文字含义直观获取信息。如讲完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中的《分数的意义》一节后,数学教师就可以设计文字类练习题,针对性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阅读能力,而后根据练习结果分析学生在读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强化训练,使之养成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其次,教师可以锻炼学生阅读图形的能力,即可以在黑板上画图,或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图形,并在图上标注各种信息,如字母、数字等,便于学生在观察和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同时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技巧展开剖析,从而得出结论。再者,教师要善于使用数学绘本,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主动提取信息,另一方面则可让学生在绘本中认识更多数学符号、积累丰富的数学语言,并善于从故事中挖掘信息,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加以探索,辅助强化其学习的有效性。通过阅读各种形式的材料,学生会积累更加多元的经验,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信息转换和处理能力,促使其在应用中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进而推动其全面发展。

(三)时间充足,确保学生全面把握阅读素材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吸收和内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构建高效的数学阅读课堂时,小学教师应当为学生预留较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品味和思考,而后分享各自的观点与看法,以此提升其思维能力,助力他们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出示例题要求学生阅读,且要规定时间和任务,即用3分钟的时间读题,并从中提取重要的数据、能够展示数量关系的语句,同时确定问题的考查点,给出答题方向。此时,学生会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阅读和操作,更加高效地获取关键信息。而遇到比较晦涩难懂的数学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预留更多阅读时间,让他们能够逐句分析,明确句子含义,再通过整合列出更加详细的信息,然后根据要求展开探索,使得阅读所得能够得到灵活应用。当学生在课上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时,其就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品味不同的阅读材料,挖掘其中的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等,并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展开全方位分析,以便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据此明确将要探究的重点,不断完善个人的学习思路,而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践和研究,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感知和应用能力,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推动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开展。

(四)组织游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积极性

对小学生来讲,有趣的游戏往往比理论教学活动更加具有吸引力,也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使他们在参与中储备经验、完善自我、发展兴趣,进而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本中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就可以在班级中组织阅读比赛,即要求学生轮流阅读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和例题,并要求他们做到字正腔圆、通顺流畅,同时允许阅读的学生对所读材料中的知识点进行调整,以便设置各种“陷阱”,然后要求其他学生合上书聆听,以听懂为前提,再对听到的内容进行判断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兴趣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会更加专注地挖掘文本之中的各种素材,且为了使其他人听懂,阅读者会有意识地调整个人的阅读节奏,以便更加顺利地传递信息,保证后续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聆听的同学也会通过思考和分析深化记忆知识点,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指出阅读者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可进行示范阅读,还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开展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以便端正其态度,使之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开展阅读活动,逐渐掌握丰富的数学阅读方法,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阅读探究成效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为他们搭建合作的平台,以便在更加开放的氛围中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断拓展其思维,从而使之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讲完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中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之后,教师就可以整合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设计一道包含图形的练习题,同时要注重从多个角度设问,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中探索。此时,每个成员都要反复阅读教师提供的习题资料,明确题干的要点,而后分析不同问题的内涵,并在小组中分享个人的观点,若能够达成共识,就可以直接结合已知的信息展开探索,若无法达成共识,就需要再次阅读相关问题,从中挖掘关键信息,反复讨论之后进行探索。在此期间,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发散,对阅读所得信息进行科学处理,也需要通过互动获取更多启发,而后再次阅读和思考,形成全新且完善的结论,最终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彰显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会基于阅读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灵活的思维和良好的迁移应用能力,有助于从整体上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顺利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推动该学科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

(六)衔接课外,全面发展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要想构想高效的阅读课堂,增强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教师还要积极衔接课外,通过拓展引导提升教学质量,并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首先,教师可以根将要讲述的知识要点在生活中拍摄图片,将其作为阅读素材和教学案例,以便促使学生阅读,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本中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为例,教师可以拍摄家中吃水果的场景,同时给出完整的条件,即一个西瓜平均被切成20块,家中有5口人,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这一案例,从中挖掘不同的数学信息,如“每人平均可以吃4块”“每一块西瓜占整个西瓜的 1/20”“可以直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5份,保证每个人吃到的同样多”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他们在参与中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在讲课期间补充数学家的故事,利用图片、文字等引导学生阅读,便于其感受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数学家探索知识的思路,并与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信息进行比较,通过挖掘异同点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对知识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不断完善个人的学习思路。通过衔接课外阅读资源,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其了解更多与数学课程有关的内容,不断优化和完善其学习思路,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其阅读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便于其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做出准确判断,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解答,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在学习各学科知识时都需要通过阅读来输入信息,然后再根据要求展开实践和探索,及时输出学习成果,从而不断提升其学习和发展质量。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在明确阅读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且要优化阅读内容,触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主动发散思维,通过深度参与获取相应的信息,再于探索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学习成效,使他们在开放的氛围中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素养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