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童书多样性主题研究
——《伊索寓言》动物主题特征与插画图式语言分析

2022-11-03 16:11
大众文艺 2022年20期
关键词:伊索寓言插画

杨 璐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西方有记载的文学、艺术、宗教和政治制度都能在此找到发展的根源。古希腊并不是一个国家,它所指的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146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土耳其西南沿岸以及意大利东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整个区域的文明进程。伊索作为世界四大寓言家之一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爱琴海的萨摩斯岛上,他曾是一个奴隶,因知识渊博爱讲故事聪颖过人而获得自由,后游历于希腊各城邦,投入参与公共事务。传奇一生的伊索,由于他的寓言故事备受人们喜爱,在离世200多年后人们将这类寓言收集整合,经编订扩充形成现在看到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内容简短精练,主题思想都是在总结生活经验后教人处事做人的道理,在其中不但能看到丰富的主题和深刻的寓意,这些主题还为我们揭示了古希腊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对生活和自然界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伊索寓言》中提到了近100种的动物,在书中这些动物的人称常以“她”或“他”的形式出现,这赋予动物主体在作品中与人平等的地位同时,从侧面也证实了古希腊人类生活中动物的重要性。由于动物与人在生存上的多元关系,有人类意识存在的地方,无论是天文星宿还是地理图志,包括政治理念和道德伦理观念中都可以看到动物的影子。人类理解动物象征作为一种共通的认知经验,无须刻意学习便能欣然接受。对艺术家来说动物形象可在创作中传达主题和思想,对儿童来说动物形象是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内容和媒介,尤其是在书籍中动物形象更是充当了传达事理的重要“角色”,其特征和习性如同“符号”具有了可交流性,正是因此借动物象征、传递某种意识和观点就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便利。

《伊索寓言》作为西方文学动物叙事经典作品,对其相关的动物主题及对应当下审美特点的插画图式比对分析,必然能帮助读者辨识文学动物的隐喻特征,帮助绘画者把握图像的表达尺度,在此基础上为更深入的专业探索绘制具有东方审美特征的寓言插画作品提供创作灵感与研究依据。

一、《伊索寓言》的主题特征与动物主题分析

(一)伊索寓言主题分类特征

我们以201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伊索寓言》为研究文本,429则寓言故事主要围绕以下四个具有人生哲理的主题展开:

1.命运是变幻莫测的。

2.世上存在着邪恶,对于这种人我们只能远远避开。

3.要善于识别欺骗的假象。

4.贪欲是有害的它能迷惑人的心智。

这些主题在寓言中借由古埃及不同职业与人群(包括诸神)以及各类动植物、自然环境、节气和具有象征意味的物品,通过创作者笔下戏剧性的设计,组合碰撞演绎出诸如《狐狸和山羊》《女人和母鸡》《青蛙请求派个国王》《宙斯与阿波罗》《父亲和两个女儿》《河流与皮毛》《太阳的婚礼》《爱吹牛的全能运动员》等经典故事,丰富多元的故事展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同时更为后世了解古希腊生态环境系统,探寻当时社会主要价值观与伦理关系提供了珍贵的研究素材。(见文末表1)

(二)伊索寓言中动物主题分析

在伊索寓言中与动物相关的故事共有324个,动物之间除了以大小、强弱、善恶二次元对比方式出演外,还与不同职业人群、植物和自然环境甚至器物配合,跳出常规以戏剧性的方式传达出它们与世界的多重关系。如文末表2所示,通过对伊索寓言动物主体梳理我们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分别是狼(47次)、狐狸(35次)、狮子(34次)、狗(33次)、驴(26次)、羊(22次)、蛇(15次)、牛(11次),鹿(11次)、马(10次),这些在不同故事中重复出现的动物,例如书中频繁出现的“狮子”作为丛林之王可以对牧羊人表现出忠诚与报恩的美德(《狮子与牧羊人》);在陷入爱情时狮子却愚蠢到自愿被削去里利爪拔掉牙齿(《狮子与农夫》);而面对食物时它又能果断的使用离间计吃掉对手(《两头公牛与狮子》);但是在与兔子的较量中则表现出与身份不符的顾此失彼的窘态(《狮子和兔子》)。在伊索寓言中同一种动物通过演绎不同主题故事,从侧面为我们展现出古希腊时期对“人性”复杂特质的理解。

我们还发现寓言中会有许多故事类体相同动物角色不同的“孪生寓言”,如《狗和一块肉》与《狮子和兔子》这两则寓言都是针对过度贪婪隐喻式的描写,狗和狮子外貌习性及自然等级的差异在“城市与丛林”不同环境中呈现出的戏剧效果,从另一方面为寓意的“所指”提供了层次更为丰富的内涵范畴。寓言中的动物不但会以种群形式出现,如以“鸟”“狗”“羊”作为主角,创作者还会在此基础上对物种进行细分,例如在鸟类中我们能找到熟悉的家禽(母鸡、公鸡),游禽(鸭子、鹅),涉禽(仙鹤、鹳),猛禽(老鹰、苍鹰、雀鹰)还有攀禽(鹦鹉、翠鸟)以及鸣禽(夜莺、百灵鸟)等,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了读者较为陌生的蜣螂、银鼠、河狸以及刺李和芥菜等动植物形象,这些“角色”丰富了主题、增添阅读趣味性同时,更为后世研究古希腊自然环境和物种特点提供了绝妙的观察视角。

伊索寓言的叙事方式打破了动物与人之间物种的界限,将社会价值赋予不同的生命体,主题将动物习性与隐喻结合,通过言论和行为刻画勾勒出生物复杂的性格行为,借此审视评判人类世界。这种具有魔幻色彩的文学创作形式,不但影响了欧洲古典文学、中世纪史诗、梦幻诗与骑士文学,动物寓言的叙事风格对后续西方宗教文化发展传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推进作用。寓言故事中家喻户晓的动物被使用并记录在书籍和绘画中,作传达出特定时代和地域的美学观点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欧洲文学、政治、经济、宗教艺术文化的承启渊源提供了追溯依据。

二、寓言插画图式分析——以《狮子与老鼠》为例

(一)寓言中动物的文化特征

动物寓言故事作为文学叙事其魅力在于选择合适的动物来证明人特定的美德和罪恶,所谓的“适合”是指动物的自然习性同人类生存与道德层面共情和共识达成的某种契合关系。从《伊索寓言》聚集成册至今已2300多年,故事中动物形象与隐含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随人类文明进程一直在不断发展演变,如伊索寓言中“狮子”的言行会符合其自然属性,彰显出它在动物界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暗示着那个时期权贵者的言行;而中世纪狮子形象在旗帜和纹章中开始凸显牙齿、爪子,如英格兰金雀花狮子作为力量、勇气和信仰的象征,是对其国家文化、政治与信仰的定位。与此对应在东方,由于狮子是东汉时期西域进贡的礼物它的寓意象征就包含了地位、尊严和吉祥,但由于狮子不是中国本土动物,因其稀少在符号演变过程中形象会越来越失真,最终在雕刻工匠手下融入了虎、龙、麒麟以及饕餮等瑞兽的特征融入中国神兽行列。

动物的文化特征随人类文明发展逐渐具备了“符号”象征性,符号的演化随历史推进会因时而变入乡随俗,当内涵变化时形象也会相应地出现错位。这种差异除了在文字记录中显现外还借用图像艺术方式留存于世间,特别是在印刷术的推动下,15世纪后书籍中开始更频繁地出现涉及动物论、世俗、神学与科学研究内容,图像绘制在装帧方面与文本配合不断尝试创新突破,这为进一步研究和推进文学动物主题插画创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伊索寓言《狮子与老鼠》插画图示分析

我们知道,寓言内容无论如何简短都包含了三个必要因素:观点、形象和表述,观点隐含在形象之中,形象是隐喻性的表述,隐喻亦存在于叙述中。故事中的动物在文学铺垫下要通过绘制将其外貌与习性特征转换为图像以传达某种隐喻性的观点,创作中艺术家要满足读者对该动物自然特征的辨识与想象,同时还要顾及图式和寓意的对应关系,在造景中“写实”的尺度和画面构成的巧妙性就成为该类创作关注的重点。由于绘画的写实方式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和个人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此我们以寓言《狮子与老鼠》为案例,透过三位不同国家优秀插画家的作品,观察创作者如何在线性叙事中捕获有趣的场景,通过把控动物造型、筛选元素、构建画面,将文本转变为具体的视觉图像。

1.强弱对比中的坦然

通过比较下列三张插画不难发现,图1中杰里·平克尼创作的画面最为写实。图像取自狮子被老鼠解救后的情境,狮子体态健硕平静地梳理着毛发,老鼠挂在咬破的网上,两个动物造型逼真皮毛刻画的细腻而富有层次感,整幅画面笼罩在自然光线中,这为图像增添了一种不可置疑的信服感。构图上两个动物左右的比例差异极大,而艺术家使两个体型外貌等级极具差异性的动物通过“平等”对视有了交流,弱小的老鼠与狮子在对视中使画面透露出平静和坦然感,两个动物形象从自然现实中抽离,情绪的升华是该作品文本寓意图式转换的关键。

图1 《狮子与老鼠》(美)杰里·平克尼 编绘(2000)

2.危急时刻的理智

而在图2中让·佛朗索瓦·马丁创作的画面取景于老鼠正在咬绳索解救狮子的关键时刻,造型上艺术家对角色和场景进行了主观的提炼设计。一只身穿燕尾服的老鼠弓着身子手捧绳子在啃咬,身旁放置着一顶精致的礼帽,黄色光滑的地面给人置身于宫殿的错觉感。画面上方的狮子被概括成剪影,从轮廓看这像是一只母狮,她并没有表现出被困的挣扎与窘迫,而是平静地注视着眼前老鼠的一举一动。如抛开文本限定,这幅场景不禁令人遐想,阴影处的猫科动物是要准备吃掉眼前的老鼠还是对老鼠的行为表现出不屑或不解……值得注意的是,在画面中狮子的剪影与绳子将图像分割成“目”字形,老鼠虽然形态娇小舒展的尾巴优雅的体态和一旁的礼帽给画面带来了一种有条不紊的掌控感,剧情中的危机与压迫感和“绅士老鼠”淡定从容的行为构成了一种戏剧性的较量,它使画面中的老鼠透露出一种超越自身的理智和勇气。最终在文本的指引下促使我们接受了“命运变化莫测,强者也需要弱者的帮忙”的隐喻结论。

图2 《狮子与老鼠》(法)让-佛朗索瓦·马丁 绘(2011)

3.动态中的平衡与无助

在图3中今井乃彩创作的画面取景于白鼠正奔赴解救狮子的情境。画中两只动物像马戏团高空演员一般在动态中进行着表演,图像虽不像杰里·平克尼画中自然光线下逼真,却也尊重了主体原有的自然造型和比例。需要注意的是艺术家在画中增添了与文本无直接关联的几个元素“看报纸的人”“鱼”“蝴蝶”以及“沙漏”,这些元素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创当它们被网子束缚后画面隐喻的指向就越发明显。

在这里图像中狮子与老鼠没有眼神交流也没有拟人化的服装道具,但通过狮子愁苦的面容表达出的忧伤情绪,以及收缩成“水滴”样式的网,使画面透露出莫名的束缚与压抑感。我们看到,在天空和树林搭建起的画面中被网住的东西都在安静的摆动着,网中狮子和看报纸的人与右边蝴蝶、鱼和沙漏将整幅图像从中间平分为两部分,在一种临时的平衡感下唯一自由的白鼠正奔向狮子,它给画面增添了“希望”将图像情绪与文本寓意达成对应。

图3 《狮子与老鼠》(日)今井乃彩 绘(2012)

通过以上三幅作品的比较分析,我们看到图像创作蕴含着无限可能,无论是描绘现实光影下逼真的毛发质感还是借拟人设计动物着装抑或是营造超现实梦幻景致,画面如同舞台既要具有表演性又需要真实感。主题中动物造型与习性特征依靠“写实”借艺术家的奇思妙想构建出风格迥异的作品,最终与故事主旨建立隐喻关联。在此基础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寓言中的动物与神话故事中的自然超能力有着本质区别,就如《狮子与老鼠》中两个动物角色之间超常理的互动实则是人类现实社会等级分类的一种典型象征,而这种强弱和大小的对比在图像表达中除保留“狮子”和“老鼠”基本的特征外,还要借助构图、画面元素设定构建情绪,创造一种与寓意匹配的平衡感,借此实现寓言主旨的传达。

小结

《伊索寓言》作为西方寓言鼻祖囊括了古希腊地域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与传统,透过动物寓言隐喻表达和对应插画图式分析,能帮助读者理解寓言文体中图文叙事的具体方法,扩充阅读想象空间同时为绘画语言传达观点讲述道理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体验。通过研究取百家之所长无疑对研究我国古代寓言文体发展,掌握中国本土寓言隐喻特征与形式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推进当下古典文学主题插画创作,吸引更多读者体验发现东方文学特有艺术魅力。

表1 《伊索寓言》动物以外主题元素

表2 《伊索寓言》动物主题种类与比例

①寓言《狮子与兔子》:狮子发现了在睡觉的野兔,打算趁机把它吃掉,但又瞥见鹿打这儿经过,于是放弃野兔,转而去追鹿。结果野兔被声音吵醒,逃走了,而狮子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也没有追到鹿。等他回到原来遇上野兔的地方,发现到嘴边的野兔早已溜走。[古希腊] 伊索著.伊索寓言(译文精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53.

②狗从肉铺抢走了一块肉,路过一座桥时,发现清澈的河水之中也有一条狗叼着一块肉,可恶的是水里那只狗嘴里的肉看起来要更大。于是,他丢掉了自己嘴巴里的肉,跳入河水之中,想要抢对面那条狗的肉。等他发现自己的愚蠢后肉已被路过的渡鸦从水里捞走了。[古希腊] 伊索著.伊索寓言(译文精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49.

③《狮子与老鼠》讲述了狮子放生了一只小老鼠,老鼠以德报德,救了狮子的命。这则寓言说明,有时候命运变化莫测,甚至强者也需要弱者的帮忙。[古希腊] 伊索著.伊索寓言(译文精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54.

猜你喜欢
伊索寓言插画
时装寓言
插画
蚂蚁和麦粒
老鼠开会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何籽❘插画
伊索和旅行者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