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地理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与实施策略
——以“自然灾害”复习课为例

2022-11-03 08:14
地理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核心素养

叶 慧

(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 扬州 225009)

伴随一轮轮的课改,地理学科教学目标经历了从“双基”转为“三维”再升级为“核心素养”的演变过程,教学立意经历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价值导向的转变,教学设计的重心逐渐从“教什么”到“怎么教”再到“为什么教”,教学模式也逐渐从“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随之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大单元教学等。

大单元教学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对教材和知识进行重构和组合,克服知识碎片化、教学环节零散化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促进课堂教学和素养培育的有效对接。地理大单元教学适用于所有课型,在地理复习课中更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本文以高三复习课“自然灾害”为例,浅谈对大单元教学的理解。

一、实施地理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1.从课时教学转为课程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一个课时”作为最小的单位设计教学内容,重在把知识点分解到每节课,一节课重点聚焦某一知识点或能力点,所学知识零散不成体系,容易导致新旧知识间、不同课时间、不同单元间缺少关联,学生的素养培育无法真正落实。

大单元教学是以“一个大单元”作为最小的教学单位,一个大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这样会引导教师从课程的角度思考教学,促使教师更关注“为什么教”。在课程观的引领下,大单元教学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宏观整体地建构单元目标,再细化分层设计课时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整合课标和教材,设计大主题,进行整体化学习和结构化学习;以大概念为核心,建构知识和思维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确保学习和认知“先见森林再见树木”,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如,“自然灾害”对应地理1课标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其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内容,可直接作为一个大单元进行教学。教学中笔者先重点选取一两种典型灾害进行深度探究,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其他灾害,用微课程的方式进行大单元学习。

2.从教为中心转为学为中心

传统教学中,一般以知识为导向,以灌输为手段,以应试为目的,往往以考定教、以教定学、先教后学,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大单元教学重塑了“师生角色”,师退生进,教师由“主演”变成了“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成了“主角”,以生为中心;大单元教学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从“学什么”转为“怎么学”转为“为什么学”,以学为中心。

大单元教学中,“教”服务于“学”,教师从会教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主要教在学生的未知处、想知处、能知处,教是为了不教;课堂要创设一种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环境,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接受学习变为发现学习,扭转“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教学境遇。大单元教学回归学习的本质,以学生为中心重构了教与学的关系,是从“教”走向“学”的真学习。

例如,新教材中,“自然灾害”是按“概念—成因—分布—防避措施”组织内容,以知识为中心,展现的是知识或现象的内在规律。大单元教学中,笔者按“自然灾害—全球水灾—鄱阳湖水灾”,再从“现象(问题)—成因分析—对策措施”的学习进程,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建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线索。此外,课堂中设计“画一画”“议一议”“评一评”等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3.由先教后学再评转为教学评一体化

传统教学中,往往是先教后学再评,重教轻评,考试和分数是评价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标准,甚至评价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教与评相互分离。大单元教学中,评价先行,且评价贯穿始终:课前,以评定教,以评促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课后,即学即评,评教一致。

大单元教学中,首先要叙写大单元目标及学业质量要求,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这就是评价先行;学习活动中会有促进学习的嵌入式评价、表现性评价,活动后会有及时的总结性评价反馈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形成目标—评价—教学活动一体化的设计,教—学—评形成完整的闭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得评价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生生互评的机会较多。教—学—评一体化促使学习目标、学业质量、任务活动达成一致,确保能全面、及时、有效地反馈评价结果。

例如,“自然灾害”大单元教学中,可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自评、点评。在“分析鄱阳湖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的学习环节中,可请两组学生将讨论成果直接写在黑板上,其他小组点评、修正、完善。另外,每个学习任务之后都可设计“总结提升”,在典例分析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其他灾害等,重视过程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二、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崔允漷教授认为大单元教学中“大”首先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其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技能点或一篇课文,而是起统率作用的“大”的观念、项目、任务、问题[1]。所以大单元教学不是单元教学,其具有整体性、结构化、关联性、递进性、反馈性的特征。结合学科特点,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为: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确定大单元学习主题;整合课标和教材,确定大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依据目标和内容,创设大单元的大情境和子情境;结合情境,设计学习任务群,提出大问题和问题链;同时建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呈现大单元学习成果,让评价贯穿教学始终,实现知识提升为能力、内化为素养的目标。

核心概念、学习主题、大情境、大问题、大思路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核心概念,是大单元教学的核心价值,以素养为导向,重构知识体系,组建学习单元;学习主题,围绕核心概念设置,贯穿学习全过程,促使学习内容结构化、学习环节关联化;大情境,以学习主题为中心,将所学知识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系,实现问题情境化;大问题,以真实情境为依据,知识问题化,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思路,以前面所学为依据,重在总结提升“运用地理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呼应核心概念,有效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

例如,“自然灾害”大单元教学中,笔者设定的单元目标为:掌握一种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同类地理问题的分析中;运用一种地理学思想(如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重点培育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基于课标和单元目标,笔者设计了“从区域视角运用地理学思想解密自然灾害”的大概念和“解密自然灾害”的大主题。

三、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设大情境,关注情境的真实化、生活化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和问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才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情境的价值。大单元教学中需要创设大情境,也就是整个单元的情境,此情境贯穿整个单元的教与学,在此引领下再设计相关的子情境,子情境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

威金斯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能得心应手地生活”[2],也就是在真实世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中最需要培育的关键能力。因此,大单元教学中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实现问题情境化。真实的情境包括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也包括将要发生、可能发生和应该发生的。真实的情境更能唤起学生真实的感受,产生共情,不能“为情境而情境”;生活化的情境更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发现身边的地理,发现有用的地理,产生共鸣,不能“有情境,没体验”。

例如,“自然灾害”大单元教学中,笔者以“探秘2020年全球和中国的重大自然灾害”为大情境,以“2020年鄱阳湖区的洪涝灾害”作为子情境案例重点探究(所有情境资料均来自论文资料、新闻报道、网络短视频等,再整理加工)。鄱阳湖区是特大洪涝灾害的多发区,其气候、地形、水系、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各个要素都指向洪涝灾害的发生,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鄱阳湖流域)解决真实的问题(洪涝灾害)。探究之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方法和分析思路,进行拓展迁移(2022年鄱阳湖区的旱灾,2020年重大自然灾害),内化素养,最后可以再尝试非典型区域(如西北干旱区的洪灾),所有的学习都基于真实的情境。

2.设置大问题,聚焦问题的关联性、开放性

传统教学中,问题多而散、浅而杂,不利于启发思维、培育素养。大单元教学应立足单元整体提出大情境问题,用大问题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大问题要贯穿单元教学始终,在其统领下设计情境化、主题化、系列化的问题链,形成任务群。

问题要具有关联性。学科核心素养与单元学习内容之间要建立关联,将抽象的学科内容“翻译”成学生看得懂的核心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内化素养;问题与情境之间要建立关联,基于情境、围绕情境;大问题与子问题之间、子问题与子问题之间均要建立关联,形成问题链,建立课堂学习路径,将新旧知识、各个地理要素有效结合,培育核心素养。

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少一些标准答案、唯一的“事实的问题”,更不能“明知故问”,多一些“思考的问题”,包括判断、解释、评价、推理等开放性问题、劣构性问题,引发讨论探究,为学生创造更多发表观点的机会,在交流中生成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由此培养思辨性思维。

例如,“自然灾害”大单元教学中,主要分析旱涝、台风、寒潮、地震等常见的自然灾害,其中“成因分析”是学习的重难点,“防避措施”了解即可。因此,可设计“如何解密鄱阳湖区的自然灾害”的大问题,并运用“6W”分析法(图2)设计9个相互关联、梯度明显的子问题形成问题链,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自然灾害”大单元教学的问题链设计

3.建构大思路,凸显思维的可视化、结构化

大单元教学中,要借助大情境、大问题引导学生反思与总结,通过建构大思路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呈现,促使思维可视化、结构化,这样也可确保过程性评价有证可循。

思维要可视化。课堂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深度思考和完整表达,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图表等多样化的形式展示思维过程,借助个体发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说得清”。

思维要结构化。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充分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系列化的子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关联成方法体系,形成思维体系。思维的结构化是将呆板的知识灵活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让思维“用得活”“理得顺”。

例如,“自然灾害”大单元教学中,共设计了四个“思维建构”:①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有何共同特征?②你能归纳出几种分析洪涝灾害成因的方法?③可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防避洪涝灾害?④本节课洪涝灾害的分析思路是什么?是否适用于其他自然灾害?通过思维建构,学生从宏观上深刻理解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能从个例方法总结提升到普适性方法,从而建构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再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自然灾害”大单元学习中,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6W”分析法和“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法,如图2所示。

地理大单元教学促使教学由零散琐碎走向整合关联,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由脱离生活走向融入生活,由抽象走向具体生动,有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能力与素养的内化,是地理核心素养与地理学科内容之间的桥梁,是地理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践行与研究!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