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的路径研究

2022-11-04 06:21张开华李立新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体质竞赛

张开华,李立新

(1. 安徽省阜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安徽 阜阳 236001;2. 安徽省颍上县教学研究室,安徽 阜阳 236299)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 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主要指标。 本文根据整体中各个影响体系与机制的相互联系,提出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的路径。

1 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的政策路径

1.1 学生体质健康政策梳理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经历了调整和恢复阶段(1979—1986年)、健全和规范阶段(1987—1996年)、改革和深化阶段(1997—2006年)、顶层设计与协同创新阶段(2007年至今)4个阶段,并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依然面临严峻形势。从《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均显示出我国治理学生体质健康的坚决态度。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发现:(1)学生体质健康政策内在局限性导致目标偏差、价值位移与效果偏向;(2)学生体质健康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导致协调不畅、动力不足与监管不力;(3)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目标群体利益选择利己性导致政策认同不足、方向背离与效力低下;(4)应试教育体制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政策实施环境薄弱。

经梳理相关政策发现,学生体质健康政策促进机理存在“学校治理”承载“整体治理”、以“体质评价”促进“体育锻炼”、以“特殊形式”替代“普遍形式”的困境以及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政策主体性缺失等问题。

1.2 学生体质健康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相关政策,提高政策执行效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成立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战略委员会,统筹规划学生体质健康政策体系;(2)创建跨界、联动、高效的政策执行机制,拓展政策执行资源;(3)完善政策绩效考核机制,加大政策执行监管力度;(4)提高目标群体政策认同,优化政策实施环境;(5)改变中小学校对政策、法规的选择性执行现状。据此提出:淡化工具理性的政策取向,引入整体性治理格局;调整体质评价的政策结构,引入体质与体力活动综合评价;转变体育活动的政策内容,引入体育活动与体力活动融合模式,进而推动以体质健康为中心的政策构建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健康政策构建转变。政策是强有力的推动力,推动力是否有效决定脚下是否“打滑”。学校决定着学生体质健康法规、政策的执行效果,因此教育管理部门以外的执法部门应负责监管督查学校,保障学生体质健康政策执行。

2 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的评价改革路径

2.1 体质健康测试评价

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评价项目因为不能兼顾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导致有的学生不用练习也能取得优秀成绩,有的学生全力以赴也不能及格,不仅会挫伤部分学生的信心,也会降低成绩优秀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因此,建议将学生锻炼时间与练习次数加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价指标,与测试成绩配合使用,促使学生常练,达到“量变到质变”。

2.2 学生入学“过关”评价

制定大、中、小学各学段起始年级学生身体素质 入学“过关”测试取得学籍的政策,不过关不得入学或者进入一年的预科学习,第二年通过体质“过关”测试再取得学籍;尤其是我国的“双一流高校”应严格执行体质“不达标”不能取得学籍的政策,验证效果,再扩展到所有高校。

3 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的课堂教学路径

3.1 课堂教学的思路

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思路与方式,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小学生的表现欲强烈,抗挫折能力弱,因此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特点,将“常赛”放到课堂教学前,通过评价比赛失利的原因,导入“教会、勤练”。

3.2 课堂教学的方式

“教会”要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结合学生发展特点与水平,教会的程度依据不同的学段目标而确定,让学生“会说”“会做”,最终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或比赛场景中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勤练”,体育教师应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结合项目特点、场地器材条件等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课堂的“常赛”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常赛,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合理组织,优化“赛”的方式和对象, 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使学生在赛中享受乐趣、在赛中掌握专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

3.3 健康教学内容的创新

目前体育课堂教学中健康模块教学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课程系统,网上已有的课例形式各异,资源的使用参差不齐,教学的方法多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普遍不佳。因此,学校应组织专家组对健康模块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把涉及的内容通过微课、动画、音视频、图片等形式汇集成相关的健康模块教学课例中,供体育教师参考、使用;体育教师也可以借助运动软件、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如天天跳绳、Keep等App,弥补线下教学中时间有限、形式单一的不足,这些措施能有效地推进体育课堂教学中健康模块教学内容深化改革的进程,同时拓宽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途径,改善学生体质健康。

4 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的课外活动路径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其中,体育课外活动项目多,参与学生人数多,体育教师的指导面大,导致传统的课外活动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的需求,因此,学校应提升体育课外活动管理理念,发挥智慧校园的网络管理优势,利用大数据支撑,有效提高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成效,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5 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的学校竞赛路径

5.1 竞赛活动的体系创新

现有学校体育竞赛机制制约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多数学生参加田径运动会的目的是取得优异成绩为班级争光,而非锻炼身心。因此。班级参与学校各项体育竞赛的学生人数仅为总人数的20%~30%,少数体育优秀学生参与比赛项目较多且有交叉,如参加篮球比赛的学生也会参与田径比赛。这种形式使大部分学生只能成为体育竞赛活动的“旁观者”以及“精神层面”的参与者,使学生健康状况的“两极分化”加大,运动技能较强的学生更喜欢运动、健康素养更好;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逐渐远离体育,无法形成较好的健康素养。综上,创新学校体育竞赛的项目和形式,研发符合运动竞赛规律、原则、特点,能使学生全员参与,利于学生改善体质,便于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能使学生健康促进的路径更通畅、健康促进的手段更多样。体育竞赛活动开展能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推进,进一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5.2 竞赛项目的创新

首先,竞赛项目安排应符合各项目的原则与特点、组织简便,使全体学生参与,并保证在课外活动时间的30~40min可以完成比赛;其次,竞赛项目的设计与创新应充分利用场地,保证在学校现有的场地条件可以实现,安全性强、影响因素小、观赏价值高;最后,竞赛项目的设计要求能改变学生参与锻炼的方式,体现锻炼身体的价值,能彰显青春期学生的竞争意识。

5.3 竞赛方式的创新

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新校园运动会竞赛方式,如建设县、市、省级校园运动会网站,设置不同的竞赛内容页面;使用学籍号解决报名与参赛资格问题;统一规程要求,校园比赛成绩可以应用到县、市、省级竞赛成绩评定,并颁发相应的奖励,提高学校的竞赛积极性。竞赛可以借助5G、智慧校园以及光电计时技术的支持,完成比赛的成绩认定、影像传输审查等。

现代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校园运动会班级全员可以参加,班级优异成绩的取得,体现了全体学生的努力,凸显的是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彰显的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使每一个学生在班级的存在感、成就感、自豪感得到认可,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与体验,变“政策、要求”的推动力为内在的驱动力,变强制要求运动为自觉内心需求的运动,有效改善学生体质健康。

6 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的社会环境路径

体育文化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体育文化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观念的更新。学生对身体健康促进手段的掌握更多来自社会体育健康行为环境的影响。社会体育健康行为环境影响每一个家庭,家长观念认识与生活习惯对学生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学生校内、外的生活方式对学生健康素养提升和健康促进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学校应强化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体育文化,让运动场地的每一面墙都能说话,让每一处运动场地都能育人。(2)各级各类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应该有分级分类的总体规划与要求,建立学生能方便使用的基础运动设施建设引导机制,保障基础运动设施使用效率;社区、乡镇、县、市应建设能承担上一级比赛任务的运动场地,且尽量建在学校中,让学生能深入体会体育运动的魅力。(3)社会应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传播中国优秀体育团体和个人的声音,塑造体育积极向上的形象,普及体育知识,弘扬体育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体育观念,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体质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淘气包马小跳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