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青少年击剑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2022-11-04 06:21赵志明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9期
关键词:后备教练员竞技

韩 顺,赵志明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开展丰富多彩课余训练、竞赛活动,大中小学校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意见》具体在学校体育工作、赛事体系规划、体育师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内容丰富,这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击剑运动项目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长期安设于体育传统学校模式中,近年来,随着社会组织的逐步兴起,为青少年击剑后备人才培养增添了渠道。然而,当前我国青少年击剑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体现体育回归教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回归教育系统,培养优秀后备人才,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青少年击剑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结合《意见》提出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青少年击剑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

1 我国青少年击剑后备人才培养现实困境

1.1 击剑文化普及困难,资源设施配置不均

击剑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早在远古时代,剑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同野兽进行搏斗和猎食所使用的工具。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演变,剑身经历了石制、骨制等一系列的更迭,至如今的钢制,击剑慢慢上升为一种竞技运动并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人类最早的击剑课开设于公元前11世纪的古希腊,更多的关于击剑的历史,可在埃及、希腊等国追寻到一定的足迹。1955年苏联专家赫鲁晓娃在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开设击剑专修课,将较系统的击剑运动引入中国。击剑作为中世纪的欧洲贵族运动被大众熟知,人们对于它的了解是“小众”“高端”。虽说有媒体以及娱乐平台偶尔播报相关的击剑运动,但是大多数群体对击剑运动对抗性的刻板印象还停留在惊险刺激的格斗比赛情境中,类似于剧烈的搏击运动且具有极高的风险性。群众基础是体育运动发展的中坚力量,就目前来看,击剑运动在我国的群众基础仍旧薄弱。体育运动存在着一个普遍规律:职业体育带动群众体育。2020年东京奥运会我国女子重剑运动员孙一文斩获奥运金牌,弥补了中国国家击剑队自2012年以来雷声夺得奥运金牌后的空白期。运动员夺金事迹的广泛宣传能够增加群众对击剑运动的了解。但是,整个社会对于击剑运动文化的普及尚存较大空间。如何将击剑运动的文化内涵融入群众生活推广工作是现如今一个重要的难题。

青少年运动项目的推行和实施,离不开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秉持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念通力合作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在青少年击剑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探索上,我国大多数运动员出自体校,这种模式似乎已成为既定的事实。究其原因,击剑运动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备,学校能够满足此需,体育部门的支持让其发展更加顺遂。虽然我国一些中小学能够开展击剑项目,但大多数学校体育的资源配置匮乏且滞后,在经费投入、场地设施、执教水平、学员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缺陷。我国击剑运动产业仍然存在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场地设施和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以浙江省嘉兴市某小学为例,目前学校击剑队建队2年,每年的经费投入甚微,缺少特设的击剑场地、专业队教练员、队医等基本训练保障。这说明当地教育部门对击剑这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我国教育讲究“实效性”,国家指定一些学校为重点培养击剑后备人才的学校,经费以及资源的大量倾斜,使其他学校发展击剑后备人才爱莫能助。

1.2 选材机制有所欠缺,招生规模易受制约

击剑运动属于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运动员需要具备技术、战术、运动智能等竞技能力。纵观整个国际的击剑运动员,发现此项目并不一定需要强壮的身材、坚实的肌肉,运动员敏捷的反应力和优秀的协调性往往是比赛夺取优胜的关键。

一方面,我国各地方性学校常常以身高、臂展等身体形态指标用于选拔青少年击剑运动人才,此选材标准限制了多数青少年学习击剑运动的门槛。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生长有早、晚、快、慢之分,这使青少年身体形态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部分青少年的生物年龄和实际年龄并不能画上等号,即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指标未达到实际年龄的标准。众多学校仅凭客观的身体形态指标以及静态化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分析运动员的显隐性指标、动态静态结合指标、竞技与非竞技指标,及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因而无法较为公平合理地对基层学员进行选拔,导致错失许多有潜力的击剑后备人才。

另一方面,我国拥有击剑专项的高校较少,且招收击剑专项的学生甚微,导致高校击剑运动的推广举步维艰。2019年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参赛学校52所,参赛运动员589名,而相对全国2 000多所高校的近2 700万在校学生而言,参加该项赛事的仍是少数。很多试点高校在招生章程中明确规定着招生人数不超过试点高校本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规模的1%,且要求具有二级及以上运动员证书。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击剑锦标赛,参赛学校多达173所,这就导致适龄青少年击剑人才面临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此外,大部分优秀的青少年击剑人才会被选拔到当地体校作为省队或者市队队员培养。体校的培养模式则是重技能轻学业,自然会产生体育水平易提高、文化水平难提高的情形。面临着要求较高的大学招生门槛,青少年击剑人才的升学相对困难,大学的招生规模严重制约着青少年击剑人才的升学之路,高校击剑运动员与青少年击剑运动员之间暴露出青黄不接的局面。

1.3 学训矛盾 迂缓不解,专项人才广而流失

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相互之间的矛盾问题一直以来萦绕在青少年击剑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 迂缓不解。青少年击剑人才一方面需要接受义务教育以提高文化成绩,另一方面需要接受运动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两者都是动态过程,难以维持平衡。过分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运动时间受限,竞技能力得不到提高,最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运动成绩;盲目追求运动成绩,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不仅会困扰青少年的升学之路,还会影响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某省击剑队,每天安排超过6个小时的时间使青少年参与运动训练,辅之以网课形式教授文化课内容。长时间受此模式培养的青少年会固化忽视文化教育的心理态度,一旦退出省队,青少年将难以重新接受学校教育系统的培育。青少年无法自我调节时间;教练员强迫式灌输训练内容;政策落实不到位;训练与学习结合模式停滞不前;体、教部门融合不畅通;等。导致学训矛盾源于时间失控、内容失真、政策失灵、模式失新、融合失畅。

体育是竞争的、自由的,如果让青少年感受到体育变成了“学业压力”,体育可能注定是多余的。击剑属于竞技体育运动,竞技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以比赛成绩来衡量。当家长发现击剑这个项目拿到好的成绩以及获取运动员等级证书是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日复一日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与此同时缺少 充沛的精力用于学习时,他们会动摇子女练习击剑的心理。近年来,随着社会大量缺乏职业技术人员,中考分流政策发展趋势迅猛。国家希望通过政策引流部分群体去到职高,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术能力的人员。然而,大部分家长始终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观点。基于这一思想,众多青少年击剑人才被迫召回,投身于如今类似高考竞争般的中考行列。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击剑人才身上,导致他们面临高考,难以抉择。在中高考的压力下,任何其他行为都会成为耽误学业的障碍。因此,很多因为升学压力以及暂未出成绩的青少年击剑人才存在流失动向。

1.4 训练问题尤为显著,培养过程急功近利

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任何运动训练的方法及手段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其项目本身、训练对象、目的、负荷等众多因素。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发育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处于身体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身体形态、机能以及体能的发展尚未成熟。我国多数地区的青少年击剑人才训练未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在以全运会为主的竞赛背景下,对于各省市体育运动开展得好坏都以在全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来衡量。各省市体校为出成绩,对青少年击剑运动员进行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不注重青少年体能发展的敏感期,违背了青少年身体发展的特点,进而呈现出大部分青少年击剑运动员具备优秀的运动能力却不具备良好的运动技术,以及出现竞技能力上升的瓶颈期,这正是缺乏科学训练计划带来的表现。在教练员主导训练计划的环境下,强迫灌输式训练手段只能筛选出适应此模式的运动员,无法激发出每位运动员的最高竞技水平与个性特质。

在青少年击剑运动训练过程中,诸多学校为出成绩、教练员为评职称、运动员为获评级,常常以赛事成绩为目的,形成一套训练体系,竞技比赛完全演化成竞争比赛。此外,教练员会因比赛人员的需求将尚未达到一定竞技水平的运动员安排去比赛,在备战期间,绕过原有训练计划,强行安排高强度体能训练以及特殊技战术训练,比赛结束后,又回到了原定训练计划。如此素质与技术的反复错位训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严重影响。类似情况也会出现在以家长为成绩目标需求的环境中,家长迫切地希望青少年尽快出成绩,让青少年学习击剑,并非以其运动天赋及自身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而是奔着升学手段而去。如果青少年练习击剑未能获得一定运动成绩(升学门槛),家长可能会考虑停止训练。以比赛成绩为导向的心理使很多教练员过早使用高强度训练手段,严重影响家长对于青少年参训的支持性与积极性。被功利心包裹着的击剑,其实质是对这项运动的亵渎。

2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青少年击剑后备人才培养策略

2.1 推广大众击剑文化,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长久。竞技体育不仅仅是展现高超的竞技水平,亦是体育文化精神的传递。击剑运动为人们塑造着顽强拼搏、沉着冷静、机智敏捷的优良品质,激发思维、增强体质。如何将击剑运动的独特文化推广于群众生活,需要社会、社区、学校、家庭的协同配合,这也是体教融合的首要问题:全社会人员参与。(1)击剑进社区。社区定期号召各家庭成员,社会组织进到社区进行击剑文化内涵的宣讲,注重击剑运动精神文化以及内在智慧的知识传递;适当进行相关技术人员的实战演练,并配合技战术的讲解,能够让群众在观赏的同时了解击剑运动的竞技规则。(2)击剑进学校。政府鼓励学校组织开展业余击剑操的学习,体育部门积极服务学校,协同教师创编集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击剑操,青少年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表演、锻炼,为学校体育活动增光添彩。(3)击剑进市场。政府鼓励青少年击剑俱乐部在各大商场开展,在场地的建设、运营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为宣传击剑运动做广、做足工作。(4)击剑进媒体。击剑主管部门利用抖音、快手等网络新媒体宣传各击剑赛事活动,普及击剑文化知识,以此营造良好氛围获得社会人员的关注。

在资源配置方面,体教融合模式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竞技人才培养资源融合,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经费、培训等方面给予青少年击剑训练更多支持,极力促进校、体、社三方合作。(1)校社合作。政府牵头,大力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击剑运动提供指导,普及击剑技能与文化,发展学校体育项目的多元化。此外,政府可考虑购买部分社会体育组织的服务,定期组织学校师资进行相关培训。(2)校体合作。各地业余体校在符合条件的学校选拔击剑后备人才,定点设置训练基地,并提供相应训练器械和教练人员。学校为体校提供相应场地,配备师资参与体校教练员的执教工作。在不改变青少年受教育的时间下,利用课后时间合力培养击剑后备人才。(3)体社合作。这里所描述的相关企业即指青少年击剑俱乐部。促进俱乐部教练员与体校教练员的在训练竞赛、运动技能、教学水平、课堂常规等方面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提升教练员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培养击剑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落实体教融合政策。

2.2 拓宽击剑辐射群体,完善专业培养机制

相比于我国走在发展前端、群众基础雄厚的“三大球”运动,我国基层青少年击剑运动员选材途径主要是体校合作的中小学教练员团队选拔出来的;各省、市代表队主要是从历次比赛中选拔成绩优异运动员组成训练队,选材渠道过窄。青少年群众基础永远是竞技体育最坚实的后备力量,学校有着最广泛的青少年生源,当前击剑运动最有效发展渠道即是融入学校体育。(1)广泛开展学校击剑社团。深化体教融合政策。体育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协力学校开展击剑社团,加强经费的投入,保证硬件设施的齐全;支持校企合作,引进校外击剑俱乐部为校内击剑教学提供训练指导;吸收社会组织教练员、退役击剑运动员进校指导,扩充专业师资团队。青少年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报名训练,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到击剑运动,感受击剑运动的魅力。(2)科学制定人才选拔指标。教练员团队选材考核标准为青少年生理机能、身体形态的显性指标配合训练过程中所展现的身体素质、专项能力、运动智能、心理能力的竞技指标,以及青少年情意态度表现、教练员非量化评定的非竞技指标。综合这几方面的考量,科学合理地进行击剑后备人才的选拔。

体教融合本质就是将竞技人才的培养(体)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教)中。学校教育是青少年竞技后备人才实现升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体教融合的重要方面之一。(1)重视文化学习。传统学校青少年击剑运动员应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利用课余、假期的时间进行击剑运动训练;体校青少年击剑运动员落实到教育部门的培养体系中,充分保证文化课受教的时间。(2)丰富上层建筑。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击剑专项运动,解决青少年击剑人才对口升学路径问题。深化体育专项招生制度,努力探索与改革考试内容。此外,教育部应给予拥有击剑专项的中学、高校更多自主招生权。(3)大力发展赛事。体育、教育部门共同拟定青少年击剑赛事计划,破除体育部门垄断组织的局面。实施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竞赛体系,统一赛事体系,规范赛事运作,畅通各类青少年击剑人才报名渠道,倡导“以赛代训、以训促赛”理念,发挥竞赛导向与运动技术等级的双重激励作用。

2.3 改善学训融合措施,深化击剑价值理念

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击剑运动员同时表现着青少年的身份特征,在培养过程中既要遵循运动训练的规律,也要遵循文化受教的规律,难免会出现学训矛盾的问题,而协调发展是主要对策。(1)制定政策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有效政策以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程学习质量,如赛事报名资格加入运动员在校文化成绩考核要求,运动员文化成绩未达所在年级 成绩的80%及以上,即不具参赛资格;义务教育阶段的运动训练时间安排课后、双休、假期,不得占用文化课学习时间;赛事安排章程合理排列至假期空挡。(2)实施分级管理。教练员团队依据青少年击剑运动员的文化成绩以及运动成绩对其进行分级分队管理,配合主科教师以及家长实施弱项成绩重点培养,着力提升至两项成绩持平衡且良好状态。家校密切沟通,个例优秀运动员往上输送,走职业化道路。(3)合理规划时间。在安排学习与训练的时间上,禁止出现“一边倒”倾向,追求训练与学习实现“质”的保证。合理利用时间进行训练、休息与学习,提升学训效果。充分利用双休、冬夏令营时间,组织资源对运动员进行集中训练,以提高运动水平。(4)深化思想观念。学习与训练是青少年运动员面临的同等重要的任务,缺一不可,务必树立运动员个体平衡学训理念的主观思想,在教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加强意志品质的教育。

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途径,是真正的关于人的教育。体教融合的核心是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体育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全社会应重视体育具备的社会价值功能,摒弃对于体育职业的偏见,把育人作为最高目标。(1)深谙击剑运动利处。击剑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在竞技性主导的同时又不失优雅性。练习击剑能够强健体魄,对反应能力、智力、观察力都有一定的提升,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极其有益。此外,长时间练习击剑并通过不断地比赛磨炼能够有效培养青少年坚持不懈的精神。(2)明晰击剑市场定位。相比“三大球”等大众项目,击剑运动受众群体狭小,但其具有相对较高的市场价值,在我国体育产业消费中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社会击剑俱乐部的增加及学校击剑运动的开展,击剑教练员成为市场稀缺的岗位。此外,在科研、装备、展会等方面拥有着重大发展空间。(3)坚守击剑学习初心。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主客观因素而导致成绩的波动,如身体发育快慢、心态起伏不定,无法保证运动成绩与文化成绩能够一直保持平衡状态,教练员、家长以及青少年自己不能因为一时文化成绩的下滑 抑或竞技比赛出不了成绩而放弃击剑运动的学习,应树立长远目标,放平心态,坚守学习击剑的初心。

2.4 建立科学训练体系,规范人才培养过程

在当今强调“以人为本”以及整个教育领域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重视青少年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大势所趋,也是对传统教育过分重视知识而忽视青少年的一种反思和改革。科学训练体系的建立是处理学训矛盾的重要举措,应充分重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遵循运动员培养与青少年成长的规律。(1)发挥训练教育功能。体教融合强调将竞技培养过程融入学校体育,是为了发挥出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终极目的是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持续发展。在青少年击剑运动员的训练中,应发挥教育功能,深刻认识运动训练的目的与过程,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击剑人才。(2)控制训练负荷量度。青少年处于人体神经发育、骨骼肌肉增长等重要时期,过大的负荷量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且可能带来大量伤病以及影响文化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在负荷量的控制上应考虑青少年系统及器官的自然发育规律,注重量的均衡性,摒弃量的最大化,追求训练内容的精度和质量。(3)精化训练竞技能力。教练员在青少年击剑后备人才的训练执教过程中,应避免训练的单一化,重视各项竞技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如抓住青少年成长发育的敏感期,充分提升其短时耐力、长时耐力、相对力量等体能;在深挖技术能力层面的同时,注重协调能力的发展;有机融合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的练习;不可忽视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的训练。

青少年击剑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教练员与家长的合理行为导向在此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更加提升了教练员以及家长的要求。(1)耐心执教。在青少年击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青少年身心发展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竞技能力到达瓶颈期甚至有所下滑、训练时间突然断档、比赛出不了成绩、情绪起伏不定 等,这期间,教练员需要放平心态,以接纳的态度对待学员训练过程中的障碍,适当 地放慢训练计划,淡化训练成绩的目的性,以学员身心健康发展为首要目标。(2)不断探索。我国多数击剑教练员出自专业队,退役后去各地任教,具有高超的专业运动技能以及赛事经历,但是相对而言的文化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对青少年的训练、执教缺乏科学性。体教融合背景下,需要加强教练员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研究,扩充运动生理及科研方法相关理论的智库,发扬教练员终身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为更好地指导青少年击剑运动训练打下基础。(3)科学评定。击剑众多赛事成绩与青少年运动员的技术等级评定挂钩,而运动技术等级又与升学要求存在着必要的联系。教练员对学员的竞技水平应持科学评定态度,以学员为中心,理性判断其是否具备参赛的能力,防止家长及学员急出成绩功利心的出现,合理地进行沟通分析。(4)理性认知。青少年学习击剑运动,家长应以青少年自身的运动能力以及爱好为出发点,在不断 的、长期性的练习中,提高其各种竞技能力以及优良品质,而非以赛事成绩以及升学路径为最终目的。理性认知学习击剑的目的性,淡化功利心,不断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够在此过程中收获更多。

3 结 语

目前,击剑运动在我国受众面较窄,且在青少年竞技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社会层面普及度较低、学校层面资源较匮乏、家庭层面观念较落后等问题。体教融合是新时代竞技体育大步前行的指引路径,是我国登顶体育强国之巅的必经之路。因此,必须把握好体教融合的局势,发挥“家校社”“校体社”等多方联动机制,开创教育与体育融合新局面,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击剑后备人才。

猜你喜欢
后备教练员竞技
后备母猪选育及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电竞种植记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