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第一”视域下幼儿体适能训练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2-11-04 06:21樊云飞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9期
关键词:健康第一幼儿教师运动

冯 瑞,樊云飞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对于幼儿体适能训练而言,幼儿的协调性、柔韧性、平衡性、灵敏性等的提升,都应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下予以规范,并进行系统化训练,这对幼儿教师和幼儿教学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幼儿教师只有自觉融入健康理念、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全面提高教学技巧,才能引导幼儿坚持锻炼,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水平,为保障幼儿体适能训练效果提供支撑。只有改变竞技价值导向,破除成绩作为考核目标,科学安排运动负荷,才能为落实健康标准提供实践依托。换而言之,幼儿教师要按照幼儿的个性发展、身体状况、接受能力和运动需求,针对幼儿知识接受和技能提高等方面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贯彻并落实快乐教学方法,确保“健康第一”理念落实。

1 完善幼儿体适能体系的基本原则

1.1 全面性

幼儿身体发育不够成熟,主要器官、身体部位、系统功能不够健全,对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幼儿体适能训练,幼儿教师既要重视快乐导向,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保障常态化交流,通过反思改进教学措施;又要突出全面提升原则,不宜较早安排单一项目训练,要注重幼儿均衡发展,进行有效干预和优化,使幼儿身心以及运动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在幼儿体适能训练中,幼儿教师可让幼儿集中观看比赛、了解规则、培养观念;可将体适能内容游戏化,借助内容分析,安排游戏、表演节目,减少幼儿学习的被动心理,使幼儿可以全身心地参与体适能训练,激发其内在快乐。

1.2 适宜性

体适能训练负荷相对较大,快速移动、持续奔跑、积极拼抢都需要良好的意识和强健的身体。现实中,幼儿身体负荷承载能力较低,运动过量易造成器官、肌肉功能弱化。因此,幼儿体适能训练必须科学适宜,既要循序渐进地提升幼儿的肌肉活动量,保证幼儿的锻炼强度;也要有序推动能量消耗,在幼儿生理承受阈值内促进幼儿的机体、器官结构功能得以改善。例如,幼儿体育比赛不能采用成人场地,要选择轻质场地,确保幼儿体质能力和运动技巧在合理范围内实现“双提升”。

1.3 差异性

个体差异对运动效果影响显著。研究表明,幼儿因成长环境、身体素质、运动经验差别各具特点,同一幼儿在不同时段运动效果也不同。为此,在幼儿体适能训练中,要对不同幼儿采取针对性训练,按照年龄、性别、健康情况、体质特点等差异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体适能训练内容,采用与幼儿接受能力、身体素质相适应的手段,量身定制差异化幼儿体适能训练内容,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1.4 适度性和可逆化

完善幼儿体适能体系还要坚持适度性和可逆化原则,注意循序渐进,完善幼儿身体素质,提升幼儿体适能训练的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重视提高幼儿身体器官系统能力,确保幼儿体适能训练成效的可控制、可持续、可量化、可追溯。

2 健全幼儿体适能训练体系

2.1 注重幼儿基础体适能训练

按照“刺激-反应”训练理念,将幼儿基础体适能训练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能有效改善幼儿脑部信息处理、感觉反馈、困难应对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既要让幼儿灵活掌握身体,自主、自动、自发地参与体育运动;也要根据幼儿具体情况设置创意性游戏,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矫正幼儿的运动姿势,创设个体特征动作体系;要借助运动增强幼儿体魄,使幼儿能有效应对外界压力变化,提高幼儿的交际能力和社群互动能力。例如,通过走路、跑步、跳跃、平衡、爬行、钻圈、投掷等基本动作常见口令和规范要求,引导幼儿积极体验基本动作环节;借助立定跳远、青蛙跳、接力跑步、匍匐前行、绕圈拍球等游戏,科学设置幼儿进阶赛道和活动方式,解锁幼儿体适能发展;借助花样跳绳等训练方式,全方位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借助运球、传球、拍球等节奏训练,将技巧融入运动,提高幼儿体适能。

2.2 突出专项体适能训练

耐力训练既是幼儿运动意志品质提升的前提,也是幼儿体适能训练效果提升的基础。针对幼儿运动启蒙阶段不能应对高强度训练和竞争性比赛的现状,幼儿教师要做到全面、坚持、适度训练。(1)坚持全面训练。在力量训练上以克服自身体重为主要方法,进行小力量训练,保证力量训练与灵敏度训练、跑跳训练相结合。(2)融入游戏训练。在幼儿耐力培养中,可通过游戏提升幼儿的专注力,引导幼儿集中力量专注于某事物。培养幼儿的耐力,提升延迟满足能力,引导幼儿参与运动相关的多角度、多层面历练,减少运动训练导致的情绪波动。(3)强化目标激励。对专项训练中小目标的完成要及时给予幼儿奖励,幼儿教师可以运用贴纸、奖励卡等道具为幼儿锻炼提供激励,确保为幼儿定下的目标清楚明确、科学合理。(4)完善具体项目。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体能现状,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采取匀速持续跑、小强度间歇跑、变速跑等方式提升幼儿的耐力。(5)选择合适场地。保证运动的有氧环境,确保运动的空气质量,场地应采用现代化塑胶跑道,避免跑跳运动导致幼儿下肢骨过早骨化、发生运动损伤,影响幼儿的正常发育。

柔韧度是确保幼儿避免运动伤害的前提。幼儿运动对抗成分较多,在柔韧性训练中,幼儿教师要针对幼儿的身体素质,采取多样训练方式。幼儿教师既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或示范性训练引导幼儿参与柔韧性训练,提高身体柔韧度,增强关节活动范围,有效提升柔韧性,避免运动损伤。

速度训练是专项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而言,无论是一般速度训练还是专项速度训练,训练内容都应全面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例如,可采取绕杆跑、接力跑、带球互传等训练方法提高幼儿整体速度的强度和韧劲。

爆发力是幼儿的一项基础能力,也是体适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幼儿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身体素质、接受程度,采取青蛙跳、花样跳绳等训练方法提升幼儿的爆发力。训练中,幼儿教师要将花样跳绳、青蛙跳游戏环节紧密融合可采取逐步递增的原则,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全面优化爆发力训练的整体性,保障爆发力训练效果。

3 强化幼儿体适能训练体系保障措施

3.1 坚持以练为纲,一体化树立安全意识

幼儿体适能训练是体系化的行为,必须有充足的保障措施,方能真正实现锻炼效果。然而,幼儿的安全意识相对较差,在运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幼儿体适能训练,幼儿教师要确保场地设施安全,如铺设地胶、防滑地板等运动地面,多措并举化解不安全因素。室外场地要确保场地的安全平整,不在封闭空间、水塘边、消防通道进行体适能训练,确保幼儿体适能训练安全开展。在体适能训练中,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积极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幼儿教师可通过告知幼儿体育风险的来源、规避运动风险的办法以及一旦在训练中发生风险及时求救的方法,引导幼儿树立初步的自我安全意识。

3.2 着眼体系重塑,科学化组织训练活动

重塑幼儿体适能训练体系,要从内容规整、标准完善、管理优化等方面入手,科学安排组织相关活动内容。幼儿体适能训练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训练内容、方法和强度,避免负荷强度过大或训练热身不足导致的运动损伤,减少幼儿冲撞发生风险。幼儿教师要避免单一项目重复训练,确保幼儿身体部位、肌肉得到有效锻炼,保障幼儿神经系统的兴奋度。幼儿教师还要增强幼儿体适能训练的游戏性设置,在幼儿体适能训练游戏中贯彻安全教育,探索行之有效的全新评价体系,制定符合幼儿特色的目标架构和评价体系,让每一名幼儿都能切身感受到参加体适能训练的乐趣。

3.3 转变保障理念,创新化树立“大体育观”

加快幼儿体适能训练体系的转型升级,必须改变传统保障理念模式与方法,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新方式、新策略。一方面,拓展多元主体互动。幼儿教师要完善教育目标,增加幼儿课外活动时间,拓展活动形式,陶冶幼儿情操,增强幼儿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幼儿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同时,要协调社会、幼儿园、政府的关系,明确沟通途径,完善沟通机制,促进协同发展。要注重体育设施资金的投入,发挥幼儿园的资源优势,促进教育向社区辐射,为幼儿提供交流机会。另一方面,积极树立健康“大体育观”。要做好理论界定,推进教师、幼儿、社会三者之间在安全意识领域认知的融合升华。要引导幼儿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需要具有强大的安全支撑,使幼儿能在自由、自主、自律的前提下安全地从事体适能训练活动。针对相关体育设施不健全造成的安全隐患,要加大基础设施层面的投入,及时维护修缮受损设施和器材,加大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的排查力度,避免造成幼儿的二次伤害。针对某些幼儿教师安全意识不足的情况,可以加大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强幼儿教师的安全意识,明确安全教学重点,提高幼儿教师的责任心,确保体适能训练相关的保护到位。针对幼儿自身存在的自制力较差的问题,要加大幼儿教师与家庭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沟通及时了解通报幼儿的基本情况。也要加大幼儿体适能训练时的纪律要求,通过订立规矩来约束幼儿的行为,保持相对良好的课堂秩序,减轻幼儿教师的负担,保证幼儿体适能训练效果。

猜你喜欢
健康第一幼儿教师运动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不正经运动范
让体育课堂唤醒学生的生命本色
我的“健康第一”体育教学观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角色的思考
论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