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协同发展联动机制的研究

2022-11-04 06:21邹科惠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9期
关键词:体校文化课教练员

邹科惠,仇 飞,童 伟

(1. 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江苏 常熟 215500;2. 江苏省常熟中学,江苏 常熟 215500)

青少年体育运动员的培养是输送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渠道,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是运动员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加强传统学校项目建设,提高体校办学质量,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广义的青少年体育是面向全体青少年的学校体育,狭义的青少年体育则是为培养竞技运动员而带有专业训练的竞技体育。要促进青少年体育与竞技体育相融合,面向人人,向教会、勤练、常赛转变,促使青少年运动员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师资队伍等内容与措施。学校体育拥有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联合培养的青少年运动员是由体育传统校负责文化学习、少体校负责运动训练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青少年运动员在体育传统校日常文化学习后,会在下午定时到少体校参与运动训练,形成两个独立的教育教学主体单位。体教融合理念下,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协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成为了新的风向标。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协同合作,为体教融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应将体育传统校和少体校两个独立的主体联合起来,构建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协同发展联动机制,通过整合教育教学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并有效解决青少年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学训矛盾”,促进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水平与运动技能水平协同发展。因此,在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之间构建联动机制,对完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提升青少年运动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文化与技能协调发展、完善学训赛体系与因材施教等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协同发展的困境

1.1 学训矛盾日益凸显

文化教育与竞技体育相互融合发展对青少年运动员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训矛盾”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因素主要在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基础与自我认知、教练员的约束与训练、各级领导的重视与管理等。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体育传统校日常的文化学习和少体校的运动训练两者相结合起来的一种联合培养体系。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是两个独立的主体单位,体育传统校重视文化成绩,少体校重视运动训练,青少年运动员准时进校文化学习,到点外出运动训练。因此,两个单位之间缺乏科学的培养体系,联合培养力度较为薄弱,是造成“学训分离”的主要原因。在日常文化学习过程中,由于大部分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往往与授课教师教学进度相“脱钩”,导致文化实力不足。上午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无精打采”,反而下午到少体校运动训练“精力旺盛”,久而久之,这些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成绩越发薄弱。“学训分离”导致“学训矛盾”日益突出。不少青少年运动员出现“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这也是很多青少年运动员参与高水平、单招文化考试文化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1.2 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尚不完善

《意见》指出,深化体教融合,逐步形成学会、勤练、常赛的完整体系,核心任务是搭建并完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学、训、赛体系是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的核心体系。由于体育传统校负责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少体校负责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训分离”。目前,体育传统校尚未完善针对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教学体系,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重视与管理程度不够,并未有效做到因材施教,导致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基础日渐薄弱;而少体校也尚未完善针对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训练体系,并未建立针对个人的训练方案,导致青少年运动员盲目地训练,并不知晓自己适合哪个项目、怎么练, 因材施练效果不理想,训练结束后,并未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行管理与督促。常赛的主要目的在于青少年运动员参与运动训练后,通过以赛代练的形式进一步提升运动技能与运动经验。竞赛体系是学训赛体系中核心的体系。青少年运动员参与运动竞赛时,一般由教练员负责申报青少年运动员参与比赛的项目,不能有效做到 因材施赛。而这些比赛除了校级比赛、县市运动会等,比赛形式较少、体系并不健全。竞赛结束后,赛后的文化辅导并未有效落实。同时,教学体系、训练体系、竞赛体系构成学训赛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学训赛融合力度不够,不能有效地把教育资源与体育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这也是学训赛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1.3 学训管理较为薄弱

学训融合有助于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协同发展。大部分青少年运动员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在文化学习层面上,个人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青少年运动员在文化课堂上学习效率不高。而文化授课教师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在课后辅导、家庭作业、 课上提醒、交流谈心、端正思想与制订计划等方面较薄弱,不能较好地促进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成绩的提高,且尚未搭建考前、赛后的文化学习管理。

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运动技能水平拔尖的青少年运动员相对较少,大部分青少年运动员技能水平尚未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水平。由于功利化的存在,教练员着重培养顶尖技能水平的青少年运动员,对多数普通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缺少训练管理,训练过程中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训练任务等缺乏详细的训练计划,尤其是训练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大部分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技能水平停滞不前,不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职业发展。

1.4 升学口径较为狭窄

《意见》指出,要拓宽升学口径,打通县、市、省、国家级专业通道,拓宽升学途径。青少年运动员选择体育这条道路,目的在于通过运动训练,提升自身运动技能水平的同时考取理想的大学。立足青少年运动员层面,升学压力主要来自初升高。青少年运动员想要进入高中学段,运动技能与文化分数两者皆有一定的要求。文化分数太低,即使技能水平再高,也难以进入高中学段,只有小部分文化成绩与技能水平两者都符合招生要求的青少年运动员才能进入高中学段,只有技能水平较高的青少年运动员,才有机会进入省队,从事竞技体育;而大部分运动技能一般、文化成绩薄弱的青少年运动员,只能自谋发展。由于上升通道的狭窄,多数青少年运动员被迫选择退出竞技体育之路,出现厌学、辍学等不同情况。

2 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协同发展的耦合路径

为解决学训矛盾,促进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协同发展,必须在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之间构建联动机制,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势互补。在教育教学训练理念、管理、资源、学训赛体系、监督反馈等方面进行联动,整合并优化资源,促进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在文化学习、运动训练、参与竞赛等方面协同发展,为青少年运动员在文化学习、运动训练、竞技竞赛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促进学训赛三者的有机融合。以理念联动为前提,以管理联动为制度,以资源联动为供给,以学训赛联动为核心,以反馈系统联动为监察,共同保障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

2.1 协同发展之理念联动

体教融合理念是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促进体教融合的理论条件。《意见》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升体育教师与基层教练员数量和质量。在联动机制的构建中,体育传统校体育教师与少体校教练员应统一认知,其目标是为了在青少年运动员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确保在教育教学理念层面达成共识,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理念联动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指与教育教学理论相关的教学理论,包括教育学理论、体教融合理论、协同学理论、体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运动训练学理论、教育改革前沿理论等有关的多元化教育教学理论。以体教融合理论与协同学理论作为联动机制建设的理论基础,辅助于众多教育教学理论,形成多元化理论体系。体育传统校体育教师与少体校体育教练员通过学习与巩固这些教育教学理论,在理论层面达成共识,教育教学理念的统一是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在文化学习、运动训练、参与竞赛等体系深度融合的基石。

理念联动的实践途径主要包括各级各类的教育培训,包括相关政策的解读、文献书籍的阅读积累、联席会议、专家讲座、科研培训等方式。多元化拓展与丰富培训途径,是促进理念联动的前提条件。因此,不断提升体育传统校体育教师与少体校教练员的理论知识,体育教师或体育教练员无论是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还是通过各级各类的相关培训,双方在理论层面应当统一,教育理念趋于相同,共同服务于青少年运动员,为不断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职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促进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

2.2 协同发展之管理联动

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助于教育教学。联动机制中管理体制的构建是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联动的重要组织机构。管理联动要求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共同参与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主要有负责规章制度的制定部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教育教学的实施部门、监督与评价的反馈部门、组织后勤的保障部门、科学研究的科研部门等。

制定部门主要的职责在于制定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进行联合培养青少年的规章制度,包括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制度、训练制度、文化课程学习与建设制度、制定与组织竞赛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制定。制定部门的高层领导由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校级领导共同担任,主要负责监督体系的构建,包括行政决策、任务颁布、人事任命等相关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有关政策、方针等进行解读,规划阶段工作任务与目标,处理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部门的制定者应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包括国家颁布的政策、高级别的竞赛信息等,立足大局观,为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联动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实施部门主要指具体参与教育教学的体育教师、体校教练员、文化课教师。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联合培养的青少年运动员不仅需要进行体育训练,还要进行必要的文化课学习,运动技能与文化学习的协调发展是青少年运动员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体育传统校体育教师主要负责青少年运动员在校期间的课堂训练、课余训练,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指导。少体校教练员主要负责青少年运动员在体校参训期间的训练与指导,专业化与针对性较强,能够有效促使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技能快速发展与提高,通过对青少年运动员的 因材施练,使青少年运动员的专项化训练价值明显突出。文化课教师分为体育传统校文化课教师与少体校文化课教师。体育传统校文化课教师负责青少年运动员在校期间的文化课学习,少体校文化课教师负责青少年运动员少体校训练之余的文化学习,双方应保持相应的联系,便于在作业、预习、学情等层面及时掌控。三者的有机联动,共同参与实施管理,是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发展保障。

监察部门主要负责在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协同发展联动过程中的监督、评价、反馈。在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协同发展联动过程中,必须建立监察部门。监察部门由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中层领导共同担任,主要负责对体育教师、文化课教师、体校教练员进行工作监督与评价,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与竞赛进行监督与评价。设立反馈渠道,通过反馈渠道,收集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意见反馈,及时处理。

组织与保障部门主要负责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联动过程中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竞赛信息等,主要由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联合建立而成的联动发展小组构成。其应在师资力量、教练员安排、青少年运动员选拔等层面提供人力保障;在场地、器材等层面提供物力保障;在工作量、待遇、福利等层面提供财力保障;在校内比赛、校际比赛、市级比赛等层面提供竞赛保障;拓宽上升通道,对 青少年运动员升学途径给予一定的升学保障。

科研部门主要负责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联动过程中必要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对联动机制的研发、教师与教练员科研能力的培训等。对联动机制的研发,能够有效促进与完善联动机制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对体育教师与教练员科研能力的培训,能够促使体育教师与教练员科研能力的提高,能够及时掌握并运用前沿的训练理论与训练方法,对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技能结构的理解与技能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2.3 协同发展之资源联动

有效开发多种体育资源,是实现青少年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联动是将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势互补,促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是联动机制构建中的重要联动,对人才的培养、联动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资源联动包括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联动过程中必要的人才资源,主要包括参与顶层管理的校级领导、实施训练的体育教师与体校教练员、实施文化教授的文化课教师、对联动机制研发的科研人员、具有运动专长的青少年运动员等。其中,体育传统校的校级领导主要为分管体育的中高层领导资源,少体校的校级领导主要为分管运动训练的校级领导资源;实施训练的体育教师包括任课教师及负责课余体育训练的体育教师资源;实施训练的体校教练员需以运动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师资调配,配备高级教练员资源,促使青少年运动训练具有针对性,定期开展理论与技能培训,通过聘请优秀退役运动员的方式对青少年运动员实施技能指导与训练;文化课教师资源应调配高质量师资参与文化教授,促使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水平提高;联动机制的科研人员主要由校级教科室组织而成的研发小组,调配科研能力较高的人才资源参与联动机制的科学研究;青少年运动员人才资源主要为通过青少年运动员选拔产生的具有一定专长的优质青少年运动员。通过人才的资源整合,不断调配高质量师资队伍,选拔优秀青少年运动员,促使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在协同发展联动过程中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联动的运行机制将会日益完善,为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可持续性的联动机制奠定人才基础。

保障资源主要由组织保障部门负责统筹安排,对参训场地的维护与开放提供硬件保障;对器材的管理与更新提供物资保障;对文化课教师、体育教师、体校教练员的工作量、薪资待遇等提供经济保障;对选拔青少年运动员、组织竞赛等提供信息保障。

2.4 协同发展之学训赛联动

造成学训赛矛盾的主要原因有学习与训练的时间矛盾、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高、竞赛体制不健全等6个方面。学训赛联动是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协同发展联动机制中的核心部分,对联动机制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文化学习联动主要包括体育传统校的文化学习与体校的文化学习。青少年运动员以体育传统校接受日常文化课学习为主,以体校训练之余进行文化学习为辅。在体育传统校文化学习期间,体育传统校具备完善的学科体系,文化学习较为全面;在体校训练之余进行的文化学习,多为写作业等自主学习与复习等形式,尚未具备完善的学科体系。为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在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文化学习联动,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的文化课教师应建立信息联动体系,体育传统校通过信息联动体系将作业的布置、书籍的预习与复习等信息共享给体校文化课教师,便于训练之余的文化学习监管。在师资力量调配上,可安排文化课教师兼任体校文化课教师,通过招募、自愿等形式安排优秀退休教师进入体校进行文化学习指导。通过系列举措,不断促使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在青少年文化学习层面实现学习联动,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提供师资力量。

为解决学训矛盾,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在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层面必须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以利于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有机发展。首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的文化课教师应及时准确地掌握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状态、作业完成进度,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质量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如推送、微信群、文化学习平台等方式,拓宽文化学习渠道,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质量。其次,建立文化学习监督机制,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的文化课教师共同参与,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进行监督,可采取教师坐班、教练员督促等形式进行有效监管。最后,建立文化学习反馈机制,对青少年运动员近段时间的文化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反馈,及时纠正与弥补不足。不断加强高水平运动员在考前、赛后、训练前、训练后的文化管理。

训练联动主要包括青少年运动员在体育传统校期间的体育课堂教学训练、课余体育训练,在体校期间的专业体育运动训练。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以体校训练为主,体育传统校训练为辅。体育教师依据青少年运动项目的划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余体育训练的期间,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青少年在体校期间由体校教练员进行专业指导。体育教师与体校教练员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青少年运动员实施运动监督管理,便于双方及时了解与掌握青少年的运动状态。

竞赛联动主要包括校级比赛、校际比赛、选拔性比赛、达标性比赛、区县及以上比赛等。通过组织部门发布竞赛信息,组织青少年运动员参与竞赛。通过竞赛联动的方式,青少年运动员参与各级各类比赛,不仅能够丰富自身比赛经历,检验自身技能水平,也能为升学提供技能保障,但应加强考前、赛后的文化学习管理,不断完善学训赛体系。

2.5 协同发展之反馈系统联动

反馈系统联动主要由监察部门组成,主要针对以体育传统校体育教师、文化课教师、体校教练员、青少年运动员为主体的监督、反馈、评价等联动机制。通过反馈系统联动,体育教师与体校教练员能够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安排、运动状态、运动技能、运动恢复、训练机制、培养机制等方面做到及时交流沟通与反馈;文化课教师通过反馈系统能够对青少年的学习状态、学习质量等进行学习反馈;青少年运动员通过反馈系统能够 对近阶段的文化学习、运动训练、招生政策等做到主动反馈。通过构建反馈系统的联动,监察部门能够依据反馈,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问题。可通过监督体系,对文化课教师、体育教师、体校教练员、青少年运动员等进行实施监管,通过文化成绩、运动成绩、联动效率等进行评价。

构建反馈系统联动是对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实施联动机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对联动机制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权利的制约、对各级部门的监督是促进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联动发展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2.6 协同发展之教体联动

教育局与体育局的协同联动是促进体教融合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前提。对青少年运动员而言,智育主要依靠教育局统筹的学校教育资源,体育主要依靠体育局统筹的体校训练。为促进体教融合深层次发展,保障青少年运动员学训赛统筹兼顾,教育局与体育局应深度合作,成立联动机构,主要负责青少年运动员在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方面能够整合教育与训练资源,指导少体校与体育传统校成立的联动小组,协调管理青少年运动员事宜,为青少年事业的长久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多方联动势力,制定联席会议制度与目标规划等,兼顾智育与体育的协调发展事宜,协调处理少体校与体育传统校在联动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手合作,将对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深度合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结 语

联动机制的构建是完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理念联动、管理联动、资源联动、学训赛联动、反馈系统联动、教体联动构建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联动机制体系,为青少年运动员在文化学习与运动技能学习等方面提供保障,能够有效缓解“学训矛盾”,通过整合相关优质资源,体育传统校与少体校形成优势互补,保证了青少年运动员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协调各组织机构共同参与,形成联合之势,在人力、物力、财力、科研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促使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优化教学体系、训练体系、竞赛体系,促进学训赛体系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体校文化课教练员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合理安排训练 树立学习榜样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艺考生如何“逆袭”
艺考生不能轻视文化课
孩子们的冠军梦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