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产电影发展的新态势

2022-11-04 11:22李志宏程卿苗
今传媒 2022年9期
关键词:国产电影创作

李志宏 程卿苗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一、国产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形成期 (1896-1931年)

电影诞生不久,就被当作一种“新奇玩意”传入中国。1896年,在上海徐园“又一村”内最先放映了当时的电影——“西洋影戏”,此后,电影便夹杂在“戏法”“焰火”等游艺杂耍节目中在上海的不同场所出现,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1905年,我国第一部影片 《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国产电影的诞生,此后的几年内,国人一直都以无剧本、无导演的方式拍摄电影。直到1913年,我国第一部短故事片 《难夫难妻》首次使用完整剧本和专人执导,为国产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1917年商务印书馆建立的“活动影戏部”和之后建立的“明星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等影片公司,共同促进了国产电影发展壮大,自此,国产电影进入了发展热潮。

(二)艰难发展期 (1931-1949年)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左翼电影兴起。左翼电影工作者以反帝反封建反资本主义为主题,创作出 《狂流》《三个摩登女性》《姊妹花》等40余部电影,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文化以及国民党反对派压榨劳动人民、奴役劳动人民的本质。这也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极大恐慌,他们通过恐吓、雇佣蓝衣社特务威胁、删剪进步影片以及成立“电影检查委员会”等手段进行阻碍,导致左翼电影从1934年开始进入曲折发展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昔日“三足鼎立”的电影公司都遭到了重创,大批电影工作者暂别影坛,投身抗日宣传演出,在此期间诞生了 《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中华儿女》等一批抗战题材的影片,鼓舞了人们保家卫国的士气。

(三)探索成熟期 (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产电影迎来了三次发展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建国初期,为了适应新中国飞速的发展形势,国家建立了国营电影生产体系、工业体系和发行放映体系。1951年3月,在全国26个大城市同时举办的“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集中展映了 《白毛女》 《新儿女英雄传》等20部故事片和《中国民族大团结》等6部新闻纪录片。第二次高潮是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诞生了 《上甘岭》《马兰花开》《激战前夜》《青春之歌》《江山多娇》等优秀影片,繁荣了中国的电影市场。这些影片题材广泛、风格不一,实现了时代精神与现实内涵、民族风采与艺术审美的完美结合。第三次高潮是1961-1962年“文艺八条”的制定,冲破了“左倾思想”对国产电影的创作束缚。比如 《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国产电影,在内容创作和影片制作上都有了突破性的创新。

(四)萎缩停滞期 (1966-1976年)

1966年,由于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国产电影出现了严重的萎缩和停滞,甚至出现了创作停顿、影片空白的局面,只能看到 《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样板戏”电影。而对这种形式,毛泽东同志批评了文艺界的部分问题,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随后,全国各电影厂开始恢复生产,停顿多年的国产电影终于走上了正轨。

(五)转折复兴期 (1977-199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再次提到“双百”“两为”方针,促进了国产电影的复兴发展。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国产电影突破了“三突出”原则和陈旧落后的创作观念,出现了 《曙光》《都市里的村庄》《城南旧事》等紧扣现实发展的优秀影片。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红高粱》《焦裕禄》《霸王别姬》等一批在艺术上有独特追求的国产电影开始走向世界。历经22年的发展,国产电影这段转折与复兴的特殊历程,是国产电影走向成熟、谱写新篇章的新时期。

(六)高速成长期 (2000-2011年)

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和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的背景下,国产电影进入了产业化高速成长阶段。2003年,《电影剧本 (梗概)立项、电影审查暂行规定》 《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等规定的相继推出,促进了国产电影的产业化发展。一方面,通过国家政策的推动,国产电影在组织形式、经营模式、供需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通过“电影股份制”“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院线制”等一系列产业化的改革,推出了 《英雄》《无极》 《非诚勿扰》等票房突破亿元的国产电影,提升了国产电影的市场适应能力与国际影响力。2010年,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下,“国产电影首次突破500部 (526部),票房突破百亿元 (101.7亿元),观影人次接近3亿人次 (2.81亿)”,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七)质量提升期 (2011年以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国产电影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借助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在内容创作和艺术表达上都取得了质的突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2014年,在好莱坞大片的强大压力面前,“国产电影压产量、提质量,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和丰富类型品种,以超过54%的份额赢得了市场主体地位”,其中 《归来》 《亲爱的》《心花怒放》《智取威虎山》等一批优秀影片,不仅提高了国产电影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还加快了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为国产电影的健康繁荣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战狼2》《八佰》《长津湖》等国产电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度融合,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还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为今后国产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创作思路。

二、新时代国产电影呈现的新变化

(一)演员与导演身份的相互转变

电影创作中,导演是“影片摄制的组织者、各部门创作的协调者、作品思想的解释者和风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演员情感呈现的“镜子”。丹钦科认为,“导演必须死亡在演员的 ‘创造力’里”。新时代以来,国产电影的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专业的导演、制片人,一些优秀的演员经过对自身演技的打磨和对电影艺术的理解,逐渐向“组织者”“解释者”和“创造者”转型。比如陈思诚编导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吴京执导的“战狼”系列、徐峥执导的“囧”系列电影等,这些电影创作风格独特、制作水平顶尖,获得了较好的票房与口碑。此外,一些优秀的导演也开始以演员的身份在电影中客串角色,转身成为“照镜子的人”,比如,姜文在 《邪不压正》中饰演蓝青峰、冯小刚在 《忠犬八公》中饰演陈敬修、张艺谋在 《我和我的父辈·鸭先知》中饰演电视台台长等,这种演员与导演身份相互转变的现象打破了以往专业导演、制片人对电影创作的操控,进一步繁荣了国产电影的市场和激发了创作主体的积极性。

(二)叙事结构逐渐向碎片化转变

新时代以来,人们的观影习惯发生变化,影片叙事的结构也从“完整的线性叙事”逐渐转向“碎片化叙事”,主要表现就是“去中心化”。新时代的国产电影通过多个重要角色来叙述多个事件,叙事方式可以在时间轴上任意截取并重置,这种对中心原则的弱化,显示出一种无序现象背后“偶然性是唯一的必然”。同时也能够看出,虽然新时代国产电影中的叙述事件是多样的,但是影片所表达的主题依然是统一而具体的,并未因多元的叙事结构而变得模糊不清,比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等电影,均是运用分段式的叙事结构,使时空转变成为超越想象的现实元素。

(三)内容呈现不断趋向民众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提出,文艺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以往的国产电影多集中展现大历史、大人物,运用“全知视角”来叙事,对微观现实人物的内容呈现不足。国产电影的发展,“唯有关注现实题材,以现实主义精神观照身边的人和事,书写人间真情和真谛,才能使大众在艺术消费中真正感受到世间大爱和道义”。比如,《我不是药神》《金刚川》《你好,李焕英》等一批优秀的新时代国产电影,以民众的视角讲述大历史背景下普通百姓可亲、可近的平凡形象,追寻并构建共同的历史回忆,增强了民族认同感。这对未来国产电影走向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大意义。

三、国产电影新变化产生的影响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产电影在创作主体、叙事结构和内容呈现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对电影产业的发展、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个人观影体验等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国产电影的新变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加快了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的步伐,进入了质量提升期。《夺冠》《八佰》《守望人》等优秀国产电影,在内容呈现上以立体的人物塑造映射国家形象,凸显国家情怀;以朴实的民众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激活了国民记忆;以真实的影视话语传播中国声音,反映时代呼声。此外,《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等国产电影,利用时空截取的表现手法将“大事件”通过“小故事”的重组,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的观影需求,唤起了不同年龄的时代记忆,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观影参与度和观影体验。

二是国产电影的新变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由于中国电影市场广阔、热点较多,一些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不良乱象成为国产电影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一方面,部分国产电影工作者一味追求电影的量化生产,却忽视了影片质量,比如 《闺蜜2》《素人特工》等,集中表现为内容上的空洞和制作上的粗糙,使国产电影的生态链缺失。另一方面,由于明星效应所产生的“粉丝经济”,即使是口碑和票房都不理想的影片,一些流量明星也能凭借自身庞大的粉丝基础获取上亿片酬,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四、国产电影新变化的启示意义

(一)立足本土文化,借鉴国外优秀制片技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产电影的创作和艺术展示,需要根植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提升制片水准。同时,为防止出现“孤芳自赏”的现象,国产电影要积极借鉴国外8K/UHD、HDR及高帧率等先进的制片技艺,用“精致的取景拍摄、巧妙的故事编织、引人入胜的视效场景”,促进国产电影制片技艺的整体提升。

(二)贴近人民群众,挖掘基层感人故事

国产电影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打动人的好故事,不是高大上的生硬呈现,而是接地气、有温度的灵性之作”,只有扎根群众、深入生活,了解群众真正的精神需求,才能创作出引起群众情感共鸣的好口碑电影。因此,可以通过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的文明实践活动,挖掘身边敬业奉献、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小事来反映家国情怀,真正做到电影创作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

(三)扎根国内市场,拓展国际未来市场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每年全球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中,“超过95%的收入都来自于国内票房,仅有极小部分是海外票房收入”。因此,国产电影的发展一定要扎根国内市场,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内容创作经验,选取一些能够引起观众共情和体现共同价值的选题,通过自建电影网站、电影频道、客户端或利用国际电影节等多种方式拓展海外市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给世界,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彰显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国产电影创作
创作谈:没有一个沉默者是真的沉默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调查
俄观众对国产影片有信心
中国电影国际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培根体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