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效果观察

2022-11-04 09:06李桂峰罗志雄田华茜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踝关节手法骨折

李桂峰,罗志雄,田华茜

(广东省惠州华康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7)

下胫腓关节损伤为足踝骨科常见类型,其发生率约占踝部骨折患者的1/7,下胫腓联合属于微动关节,能够随着踝关节的运动而相对应的做出旋转平移等复合运动,在保持踝穴紧固性的同时又提供了一定的适应性及弹性,而且还能够传递与调节腓骨运动,保持踝关节运动力学稳定,其完整性是维持踝关节正常功能的基础,如发生下胫腓关节损伤不尽快给予积极治疗,容易引起踝关节慢性不稳定甚至创伤性关节炎[1]。目前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大,且术后恢复情况不能保证[2]。本研究用中医康复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6例,均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收治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28例。观察组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33.27±5.04)岁,受伤原因有交通事故20例、砸伤6例、其他2例。对照组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33.30±4.89)岁,受伤原因有交通事故18例、砸伤7例、其他3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过X摄片诊断为踝部骨折并中下胫腓关节分离,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瘀肿,轻压即痛,偶有骨擦音。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手术治疗。内下胫腓关节给予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处使用钢板和螺钉固定,如经手术固定骨折部位后下胫腓关节依然不稳定,则再次对下胫腓骨折部位进行手术固定。术后15天内开展较为简单的关节屈伸锻炼,首先由足趾、四头肌逐步延展到膝关节屈伸,从简单逐步过渡到困难,且训练量由少到多。术后30天内开展主动与被动踝关节训练,术后40天内开展踝关节负重、踏板以及抗阻力踝关节训练,待患者适应后逐渐过渡到踝关节的各种功能训练。

观察组:用中医手法复位治疗。在2名助手协助分别握住患者小腿及伤足,同时往相反方向做拔伸牵引,把踝部放于外翻位,一只手由内向外对内踝以及足内侧进行挤压,另一只手顶住外踝上方,如果距骨向后脱位,应当调整手法为由跟部往前推,之后再对伤足进行外翻,确保伤足处于外翻背屈位。如果患者为外翻骨折,则是在进行拔伸牵引之后将踝部置于内翻位,一只手由外向内对外踝以及足外侧进行挤压,另一只手顶住内踝上方。如果患者为下胫腓韧带断裂且距骨存在向外侧移位,则是通过两只手掌对两踝部进行挤压凑合。如果为外旋骨折,则应当与内旋手法结合进行复位。三下胫腓骨折先通过内、外、踝手法复位,再将足部稍跖屈,向前方用力推挤足跟,对踝关节做背伸并将紧张后侧关节囊下拉后踝,保持水平与胫骨下关节面为准。复位完成后固定踝部,固定时间4~6周。在下胫腓关节处给予活动夹板,使下胫腓关节保持90°。复位固定15天内开始进行康复锻炼,并根据情况调整踝关节活动范围,完成康复锻炼20天将外固定解除。

3 观察指标

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踝关节功能依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其中行走15分、关节疼痛15分、稳定性15分,得分越高表明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用SPSS22.2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4 疗效标准[3]

显效: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疼痛感消失,X线检查显示踝穴无异常,骨折愈合良好,关节炎症消失。有效:踝关节功能显著改善,疼痛有所缓解,骨折愈合良好,对日常生活无显著影响,仍旧存在轻微的肿胀。无效:踝关节功能无改善,疼痛显著,X线检查显示骨折不愈合,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恢复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恢复时间比较 (d,±s)

表2 两组恢复时间比较 (d,±s)

分组 例 肿胀消退时间 骨折愈合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 28 3.52±1.04 62.75±4.90 6.35±1.28对照组 28 6.21±1.10 76.43±5.01 8.29±1.25 t 5.006 15.434 4.972 P 0.001 0.001 0.001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分,±s)

分组 例 行走 关节疼痛 踝关节稳定性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8 7.43±1.26 13.71±2.03 7.93±1.26 12.70±1.80 7.45±1.20 13.49±1.43对照组 28 7.39±1.30 9.70±1.89 8.01±1.24 9.68±1.67 7.38±1.18 9.05±1.39 t 0.247 10.027 0.054 6.214 0.162 8.729 P 0.653 0.001 0.946 0.001 0.838 0.001

6 讨 论

踝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类型,胫腓关节分离是常见的合并损伤类型,间接暴力是主要病因,并且其损伤程度与受暴力的方向、大小、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4]。据统计,青少年属于高发人群,同时男性的发生率远高于女性[5]。胫腓关节分离主要以Davis-Weber、Lange-Hansen、AO分类法进行分类,而A、B、C型分类法则是以胫腓关节分离的位置作为依据,该分类方法简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不能明确整个胫腓关节分离的复杂改变。Lange-Hansen分类法可分为旋后/外旋、旋后/内收、旋前/外展、旋前/外旋型,此分类方法对于胫腓关节分离不稳定的闭合复位具有指导意义[6]。胫腓关节骨折对胫腓关节的血液循环造成影响,踝部损伤可引起机体出现水肿现象,不仅不利于损伤部位愈合,还会极大降低患者抗感染能力,延缓恢复时间[7]。

对于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主要采用常规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干预能够胫腓关节正常解剖结构进行恢复,还可以维持骨折愈合时的复位稳定性,在短时间即可让踝关节功能恢复,对于移位骨折尤其适用[8]。手术治疗需要在内下胫腓关节以螺钉或张力带钢丝进行固定,在外踝部位采用钢板及螺钉固定,尽管提供了固定复位的稳定性,但是需要长时间恢复,容易诱发并发症。且常规的手术治疗虽然简单,但是手术易造成二次损伤[9]。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行走、关节疼痛、踝关节稳定性评分显著提高。中医手法复位可避免肌肉牵拉或疼痛刺激机体,减少肿胀时间,促进骨折愈合。内翻牵引,增加力度,并且避免过度牵引损伤,降低新损伤的发生,旋转联合翻转的手法可以达到矫正及旋转移位的目的[10]。旋转和复位并且联合双侧扣挤手法,可恢复下胫腓关节及内外踝的生理斜度,骨折块在复位后更加紧密[11]。中医手法复位所遵循的原则是复位方向与暴力方向相反,因此对暴力方向的准确判断对于复位成功至关重要,在进行复位时需要依据骨折类型而选择相应的复位手法,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踝关节手法骨折
拟人手法真多情
小伙骨折后愈合太慢什么原因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画与理
崴脚可不是小事
七步洗手法
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有什么区别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足部按摩(二十二)
伤筋动骨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