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研究

2022-11-04 05:34李晨雨洪晓彬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监护人小学生体育

祝 捷,董 康,李晨雨,洪晓彬,王 钧

(1.武汉体育学院 健康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云南农业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3.云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1]。自1985年城市化建设兴起至今,留守儿童数量逐年递增,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全国有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共计6102.55万[2],民政部“十三五”末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643.6万名[3]。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青少年一样,是国家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攸关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但与父母长期分离、缺少监管等原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体重不足或超重[4-5]、身体健康状况下降[6],同时诱发孤独、自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7],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体育活动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研究显示,体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和体质健康[8-9],增强社会适应力[10]。然而,以我国不同地区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主观上比较喜欢体育活动[11],但是体育参与比较缺乏,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频次低,间隔时间长,时间短[12]。对广西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发现,有69.23%的留守儿童在体育课以外每天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时间低于40 min[13]。而在体育锻炼项目上,农村留守儿童可选择的项目较少,多以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为主,这可能与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没有专门的场地器材进行课外活动有关,其活动场所大多在学校操场、宽阔的草坪或是家庭院落[14]。

已有研究将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农村体育设施、家庭教育理念和学校体育教育三方面[15],但对其成因、作用路径和差异性未进行系统具象分析,这可能与以往研究多使用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无法深入到研究对象实际生活情境,结合其具体生活形态有关。因此,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情境,结合当地人文特色、体育传统,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究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开展受限的原因,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显得尤为必要。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其中昭通市是云南的人口第三大但人均GDP最少的城市,昭通市的镇雄县地理位置偏僻且人口众多,多数青壮年选择去经济更发达的城市务工,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尤为突出且具有代表性。基于此,本研究以昭通市镇雄县罗坎镇留守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深入实际生活情境分析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建构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影响因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推动我国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访谈资料的获取

云南省镇雄县属边远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小学生问题突出,由于地域、经济、语言不通等问题,尚未有研究者对当地农村留守小学生情况展开系统研究。为获取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研究者走进镇雄县罗坎镇,尽可能进入被访谈者的生活情境中,基于被访谈者的视角进行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为解决语言交流障碍问题,研究者聘请了熟知当地语言并熟练掌握普通话的长者为语言翻译,同时帮助增进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信任感与亲切感的发展与建立。为保证访谈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者与当地文教体机构和社会相关组织取得联系并获得支持,共走访了罗坎镇的6个村庄,4所乡村小学,走进农村留守小学生家庭展开调研。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描述,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6级水平,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前3级水平。即水平1:义务教育阶段,1~2年级;水平2:义务教育阶段,3~4年级;水平3:义务教育阶段,5~6年级。本研究选取32户,对所选取的访谈对象(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年龄、性别、监护人文化程度等进行信息采集,然后对样本进行开放式抽取,根据分析框架和概念发展要求再次筛选并最终确定访谈对象共26户,79人,具体包括作为研究对象的53名农村留守小学生及其监护人。受访者信息见表1。

研究者首先对访谈对象进行开放式访谈,使访谈对象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确保收集到的信息线索内容丰富、无遗漏。随后结合前期文献搜集、整合关键信息线索形成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初稿,经专家对访谈提纲进行评价、调整和优化,再对访谈对象展开半结构式访谈,就特定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获取更为详实有效的信息。访谈问题包含但不限于:(1)留守小学生的基本信息。(2)你为什么会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3)你会和伙伴一起看体育比赛吗?一般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体育赛事?(4)你感觉学校举办或村、镇举办的体育比赛哪个最吸引你,为什么?(5)你和家人一起做运动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6)你喜欢和同伴一起运动还是与家人一起运动,为什么?等。由于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且需要翻译进行言语的转换,因此在与监护人交谈时,研究者注意调整访谈的方式,注重对监护人的访谈内容进行重点获取,对相关信息点进行捕捉。访谈过程由监护人与留守小学生本人共同参与并对内容进行相互补充,每次访谈时长为25 min。

1.2 访谈资料分析与编码

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对所有音频材料进行了整理,在将音频信息转化为访谈文本的同时对非语言信息进行标注。本研究的操作程序具体为:(1)开放式编码,即从中提取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小范畴类别;(2)主轴编码,即按内涵一致性原则,将不同内涵范畴进行合并处理,总结出大范畴类别;(3)选择性编码,保留“核心”范畴类别,剔除次要范畴类别;(4)将分析得出的各范畴类别作为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结构因子,得到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结构体系,建构影响因素模型。

1.3 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26.0对农村留守小学生访谈记录取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对各影响因素的内涵出现的频次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评估各因素范畴下不同内涵的差异性,显著性水平α=0.05。

2 研究结果

2.1 开放式编码

为避免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用初始数据作为编码标签,提取原始概念。研究者对访谈资料逐句进行分析归纳,剔除无效信息,把相关概念归为同一属类。最终得出17个初始概念(由于原始语句过多,每个初始概念仅选取部分原始语句进行展示),如表2所示。

表2 开放式编码(注:A表示监护人,B表示农村留守小学生)

2.2 主轴编码

此阶段是对开放式编码阶段获取的原始概念进行剖析,分析每个概念之间的联结,得出相应的范畴,再对相应范畴间的逻辑联结进行分析,得出主范畴。通过对开放式编码阶段获得的17个原始概念进行归纳分类,整合得出对应的范畴、主范畴和内涵,如表3所示。

表3 主轴编码

2.3 选择性编码

此阶段对主轴编码阶段形成的主范畴进行深度分析,梳理各主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对范畴间的关系进行剖析,形成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如表4。

表4 选择性编码

2.4 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对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编码分析,在明确影响因素范畴的同时归纳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方式。本研究通过运用扎根理论中主范畴的关系结构,构建出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影响因素模型

2.5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是判断理论研究的信度和效度[16],前人已有研究[17],本文在已有样本的基础上,继续补充10名农村留守小学生或监护人的访谈作为新样本资料,并进行再次编码和分析,没有析出新的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概念和范畴,达到了扎根理论终止样本数据采集的要求,因此,可以认为,本文得到的“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模型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2.6 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不同范畴内涵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对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三个影响因素各范畴内涵出现的频次进行Kruskal-Wallis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个体因素体育体验范畴的四个内涵之间差异显著(H(3)= 32.005,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个人兴趣和其它三个内涵之间差异均显著,知识获取和伙伴交流间差异显著,其余内涵间关系无显著差异;环境因素的三个范畴下的八个内涵差异显著(H(7)= 84.937,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差异集中在经济条件和学校对家庭的要求与其他内涵之间的关系上,其中,经济条件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影响最大;社会因素的两个范畴下的五个内涵差异显著(H(4)= 19.452, p<0.0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政府与社会的支持。

3 讨论与分析

3.1 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是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内驱性因素。个体的体育兴趣、运动偏好、认知水平,与同伴和监护人的交流,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频次和活动效果,并对体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发挥重要作用。由差异性分析可见,个体因素中个人兴趣对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影响最大。如B18所述:“中国女排很厉害,我要打排球”和B20所述:“打篮球很酷,我喜欢打篮球”。源于内心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帮助他们在体育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使其在各自擅长的体育项目中建立自尊与自信,锻炼意志,享受乐趣,获取友谊,促进社会融入,不断提高农村留守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和持续性,提升身心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其次,随着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为农村留守小学生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多维渠道,内容上也更为丰富,多元化的体育资讯帮助其加深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如B22所述:“书本上说体育运动可以让我变强壮,不生病”,如B23所述:“看电视,我知道了中国女排世界第一”。这些体育知识的获取,加深了农村留守小学生对于体育运动价值和意义的认知,使他们了解到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磨砺意志,更是一项提升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伟大事业,继而改变其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3.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体育活动的支持性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精神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三个范畴。

3.2.1 家庭环境

小学生良好体育行为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家庭环境包括监护人素养、家庭体育氛围和经济条件。监护人素养包括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对于教育的认知和对孩子的指导等。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他们认为体育课是可有可无的,认为体育活动不属于正当活动,而将学生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安排在文化课上,导致学生接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减少[18]。如B1所述:“我妈妈只要求我学习,不允许我参加任何体育活动”。这可能是由农村留守小学生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体育的本质意义和价值理解过于片面所导致。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7%的监护人未达到初中教育水平,达到大学及以上学历水平者1人,仅占受访监护人的3.8%。监护人教育程度偏低,会直接影响其认知水平,对教育本质的片面理解和对以“体”育人理念的认知缺失,使其对孩子的教育规划、人生指导出现偏差与缺位。正如访谈过程中所见,部分监护人并未意识到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真正意义,认为看看体育比赛视频和自由玩耍足矣,不需要额外的活动组织,更不需要建立系统的认知,认为体育相较学习而言是无足轻重的,如A8和A17所述:“孩子自由玩耍,观看体育比赛就好了,哪还需要其他的活动组织”。此外,部分监护人在体育消费观念上也存在偏差,他们认为体育就是玩耍、游戏,对体育器材的消费是不必要的,如A4所述:“体育器材贵,不划算,小孩子随便玩玩就行”。因此,持有该观点的监护人即使经济条件改善了也不会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上有过多消费,更不会陪伴孩子参与体育活动。这些观念与行为严重制约了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需要监护人的引导和陪伴,良好的体育体验需要监护人的教育和创造。体育锻炼过程中的陪伴缺失,也将严重影响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和持续性,如A4所述:体育就应该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与监护人无关。有的学生家庭体育文化氛围不佳,监护人将休闲时间用于打麻将、斗地主、玩手游等,这些不良的休闲行为对小学生产生不良示范效应,不利于小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此外,家庭的经济条件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许多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无固定的家庭体育消费支出,这也成为制约农村留守小学生无法有效开展体育活动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如A9所述:“我觉得体育器材偏贵,家中经济无力承受购买体育用品产生的消费”。

3.2.2 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主要包括监护人与孩子的关系以及伙伴间的相互影响两个层面。小学生与同学、伙伴的交往方式更多受到原生家庭中与家庭成员交往方式的影响。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体育活动中的亲子陪伴均有助于小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发育,帮助孩子更快地融入体育活动的团体。监护人或家庭成员与孩子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与表达,可有效拉近监护人、家庭成员、伙伴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如B8所述:“他希望妈妈能陪他打乒乓球”,如B9所述:“爸爸经常带他去跑步”,如A2所述:“他喜欢和哥哥一起去打篮球”。大部分留守小学生由于缺乏监护人的有效陪伴,容易出现情绪状态起伏较大、性格内向、孤僻、暴躁、与同伴不和谐、抑郁、不自信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鼓励或引导监护人、家庭成员和同伴与农村留守小学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增加交流和有效陪伴,可帮助农村留守小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和自我的认同,同时进一步激发其对体育的兴趣和对自身的探索,使其在认知、心理和行为层面均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更大的乐趣。

3.2.3 学校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是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桥梁,对早期体育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的素养、学校对家庭的要求、学校的体育资源等均影响着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农村留守小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情感的缺失,无法获取足够的心理慰藉,此时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农村小学中体育资源较少且利用率偏低,学校的体育硬件和软件严重不足,体育教师队伍人员匮乏、素养不高,甚至存在没有体育老师或者一位体育老师却身兼数职的情况。有的学校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不足,学校运动会、班级体育联赛等活动缺失,这些都是校内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掣肘。另一方面,学校对家长在课外参与和指导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也多是流于形式,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体育活动的明确指导与评价,监护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缺乏有效的监督与促进,家校合作的效果不甚理想。上述因素使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难以得到有效开展。

3.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保障性因素,良好的体育环境和体育设施是个体获得优质体育体验的前提,影响体育活动的参与和开展。通过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在体育场地、体育器械等方面给予保障,推广不同的体育项目,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等来提高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度,确保体育活动的开展效益。

3.3.1 体育公共服务

体育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农村体育场地的开设、体育器械的引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等。体育场地是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保障性设施,器材的配备和社会指导员的指导为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器材保障和技术支持。本研究发现,该地区大部分村落并无该功能区域的规划,未配备专门的体育场所,有体育场地的区域也存在规划不合理,场地、器械老旧,或因损坏而无法使用的情况。此外,因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也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建制不完善、培训不系统等情况,导致体育公共服务未能下到该地区,为地方居民提供体育专业指导。由于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社会保障性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质量与效果。

3.3.2 社会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活动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可通过社会环境的渲染帮助建立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和学校体育氛围。因此,对社会体育活动应予以重视,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校体育教学成果得到检验,还能使孩子们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19]。本研究调查显示:该地区因社会主要生产力的外流,区域内经济形势不理想,导致乡镇的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次数较少,开展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农村留守小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因此应大力培养和支持农村本地的民间体育社会组织,引导这些组织参与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中。此外,本研究发现政府支持是影响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最重要的社会因素,因此,各类体育活动的举办应全力争取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的倾斜和经济上的支持与保障。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社会号召力与公信力,进一步推动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多样化开展。政府机构的扶持可在顶层设计层面对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战略规划和方向指引。政府的导向也能使活动更容易获得监护人和学生的支持[20]。

4 启示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围绕“影响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这一根本问题,共选取26户留守家庭,53名农村留守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罗坎镇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和模型。该模型显示,个体因素是影响体育活动开展的内驱性因素,环境因素是体育活动开展的支持性因素,社会因素是体育活动开展的保障性因素。

个体因素由一个范畴即体育体验构成,包括:个人兴趣、获取知识、情感交流、伙伴交流四个内涵,其中个人兴趣对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最大。环境因素由家庭环境、精神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三个范畴构成,其中家庭环境由监护人素养、体育氛围、经济条件三个内涵构成;精神环境由亲子关系、孩子间的相互影响两个内涵构成;学校教育环境由体育教师素养、学校对家庭的要求、学校资源三个内涵构成,环境因素中家庭经济条件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影响最大。社会因素由体育公共服务、社会体育活动两个范畴构成,其中体育公共服务由体育场地建设、体育器材引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三个内涵构成;社会体育活动由体育活动的举办方式与次数、是否得到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两个内涵构成。社会因素中对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影响最大的是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对在访谈过程中得到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结合当地实际,对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设路径。

4.1 以体育促德育,提升农村留守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我国一直高度关注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并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2020)等诸多政策指引和保障性举措,为新时期聚焦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具体遵循。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可将本次调查的留守小学生划分为三个水平层次,依每个层次、层级的具体要求,对体育课程内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进行相应教学和活动内容的匹配。作为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重要组织者的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授课时应注重依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改进方法,切实做到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增强体质,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健全人格。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效激发农村留守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和活动热情,帮助进行积极的自我表达,丰富体育体验,在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作为学生生活和课外体育活动重要载体的村镇可联合相关体育机构和学校定期举办体育活动,如寻求中国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机构的资金支持开展体育公益活动等。加强本地区体育活动的宣传,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农村留守小学生及监护人的基本信息和体育活动爱好以及运动偏好,建立区域性的群体运动档案,根据群体的运动偏好、消费意向及消费水平,提供可持续的个性化体育服务。此外,农村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源地,地方文化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体育元素和深厚的体育积淀,因此体育活动的开展还可充分利用农村留守小学生所在地的本土特色体育文化元素,帮助农村留守小学生从原生环境中汲取养分,既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又增强其体育体验,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4.2 改善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环境,营造体育氛围

4.2.1 营造家庭体育氛围,融洽亲子关系

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首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监护人,其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认知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若家长具有较强的体育意识,在生活中更多地鼓励孩子从事体育锻炼,参与体育活动,并对孩子体育方面的消费予以经济上的支持,那么孩子也会更容易对体育运动产生持久而浓厚的兴趣。因此,应着力提高监护人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知,肯定家庭教育对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21]。鼓励监护人更积极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提出的合理体育活动诉求予以满足。鼓励孩子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或者在监护人的陪伴下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家人间的体育活动与互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体育习惯,有效弥补农村留守小学生长期离开父母出现的情感缺失。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加强规则意识、协作意识,有利于农村留守小学生良好道德规范的形成,并进一步提升其认知行为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目前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在城市务工,而城市的公共体育设施配套相对完善,家长可利用长假将孩子接到身边,一同前往公共体育场所进行体育活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参加社区组织的线上运动会,运动PK赛等活动,通过线上演示视频,学习技术要领,按照要求完成动作的录制,进行活动的参与,一方面促进融洽亲子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也可达到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目的。家长之间还可以建立“体育社团”,团体中家长可自发实现体育器材、器械的互助共享,自发组织体育比赛,分享孩子的运动动态,帮助孩子们建立体育活动联结。在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同伴体育氛围的同时,让农村留守小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的交往相互促进,提高身心素质,在相对陌生的城市环境中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4.2.2 打造校园体育活动品牌,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的本质是强身健体,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社会适应,这与“身体”“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健康观高度契合。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角色。学校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程教学、课余体育活动和学校运动会。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从课程教学、课余活动的开展中发掘亮点、形成特色,打造校园体育活动品牌,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在强健体魄的同时,陶冶情操,实现学校“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通过多元化教学环节的设计,如借助伙伴互助理论和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指导,在学生进行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社会交往能力及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22]。在体育活动中,发掘技术好、团队意识强的学生作为榜样,引导孩子自发地进行学习。通过在校内广泛开展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可同时多人参与的体育项目,打造校园体育特色品牌,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这一内化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农村留守小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2.3 提升教师素养,深化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共同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家校教育对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家校教育的双方,都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引导教育孩子[23]。可定期开展学生、班级、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给农村留守小学生提供体育分享和展示的机会,增加体育活动开展的次数,加大活动奖励的力度,激发他们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配齐体育教师予以政策保障,定期开展培训和城乡间的校际交流,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及专业素养,建立监护人与体育教师的联动机制,教师定期向监护人反馈孩子在学校的体育锻炼情况和阶段性的锻炼成果,同时定期向农村留守小学生及其监护人推送体育知识、体育活动内容并给予相应技术指导等,不断拓宽农村留守小学生的体育活动空间、拓展活动内容,推进家校合作向纵深发展。

4.3 多通道协同配合,扩大体育公共服务半径

4.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乡村体育基础建设

对于加强农村体育基础建设,一方面在地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可考虑深入挖掘充分开发利用区域内的特色自然、文化、体育资源,发展适宜本区域文化经济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从门票、项目体验收入到吃住行等多种类周边配套经济产业,均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24]。也可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开展相应的体育项目,例如:蹦极、滑翔等,还可以利用当地的特色民族文化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研究发现,镇雄县各乡镇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当地可围绕本地的特色民俗和体育文化下功夫、做文章。实施生态农村体育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当地特色体育文化的绿色工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新的领域创造新的体育文化生态,形成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经济发展新形态[25-26]。就社会层面而言,只有当地的经济和体育文化生态在总体上得以协调发展,当地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获得更充沛的资金支持,更好地推动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体育公共文化资源,提升体育服务的专业性[27]。经济发展,就业环境改善,才能最终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创业、就业,进而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小学生数量,解决农村留守小学生面临的各类问题。就个体层面而言,区域经济逐步发展,家庭也随之富裕起来,个人的体育消费支出也将增加,随着更多体育活动的参与,对体育的认知将不断加深,体育观念也将不断更新,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每个城市都有开设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和体育运动学校,可充分利用这些院校的体育教育资源,加强农村与学校的合作,鼓励大学体育生志愿者,定期下乡开展体育指导和教学服务,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助力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

4.3.2 引进“互联网+体育”模式,推动农村体育智能化建设

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构造、规范的同时,也寻求进步与革新。因此,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应该向科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28]。体育的载体不再是单一的体育运动,“互联网+体育”逐步渗透到农村体育场馆、场地和数字化体育的建设中。村镇可与现有的体育数字化平台进行合作,进一步扩展农村留守小学生获取体育资源的渠道。如城市中人们通过佩戴可穿戴移动设备,使用Keep、咕咚等手机APP获取体育知识,进行体育锻炼的形式也可为村镇所借鉴,可以学校为单位加强校园中相关体育数字化平台和科技产品的宣传与应用,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使农村留守小学生足不出户、足不出校便能获得更为科学和多样化的专业体育活动指导。

4.3.3 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扩展体育服务路径

农村乡镇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促进体育体系建设,减轻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29]。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体育场馆的建设推动地方体育事业发展已初见成效,例如:中国体育福利彩票、曼巴体育基金会、青年体育基金会等。虽然社会体育支持力量较之以往有了质的飞跃,但对于合作理念和活动场所及项目普及等问题仍亟待解决。此外,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发展应充分发挥乡镇体育干事的职能,与当地体育俱乐部等社会团体建立密切联系,获取资金与智力支持,或走进校园通过各类校园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或打通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依据地区常驻人口按比例配备区块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健康指导服务,使农村留守小学生在享受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与帮助。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本研究以昭通市镇雄县罗坎镇留守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探究了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科学可持续发展路径。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仍存在不足与局限。首先,本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基础资料来源于深度访谈与实地调研,虽然遵循了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对该地区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资料收集、编码与归纳分析,但未进一步采用量化方法开展问卷调查,对其他渠道的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其次,由于我国地缘辽阔,农村留守小学生所处地域分布广,在区域经济、地方政策扶持、体育活动开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差异和发展不均衡现象,而本研究选取的是中国南部地域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区,在研究内容与结论的适应性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后续研究中需扩大研究样本和地区范围,使研究结论更具推广价值。

5.2 展望

体育强国是我国新时期体育工作改革与发展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农村体育由于基础较差,发展滞后,成为了本次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本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受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维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为助力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未来在课程管理、学校建设、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经济政策扶持等方面可对下述内容展开深入探索:

(1)对体育课程标准的探索。未来可着眼于体育课程标准与地方特色的结合,标准化易操作的体育活动内容素材库的开发。

(2)对特色校园文化的探索。学校是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可围绕如何利用当地现有硬件资源和传统体育文化软件资源开发校园特色体育活动品牌,建立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等展开深入研究。

(3)对全方位宣教方式的探索。通过宣传方式的多样化探索,多维度沁润,从根本上改变监护人弱化的体育意识,落后的体育教育理念,更积极的营造家庭体育锻炼氛围,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共同参与等方式激发和鼓励农村留守小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活动。

(4)对扶持政策和特色体育产业开发的探索。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扶持性政策的制定和特色体育产业开发的有效路径,探寻以特色产业拉动经济建设的方法,使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从根本上得以改善,为从事体育锻炼活动提供长期稳定的经济支持。

少年强,则中国强。农村留守小学生是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未来。通过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农村留守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拥有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监护人小学生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我是小学生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