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探究

2022-11-05 02:20曹新萍
今传媒 2022年2期
关键词:理论特色时代

曹新萍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培育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加强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关键是运用合理的逻辑体系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容和客观规律,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与大学生群体之间架构起必然的思想同步性,夯实思想认知基础,进而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阵地。

在日益迭代的新媒体技术时代境遇下,新媒体之于理论自信教育有何益处?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重构理论自信教育,让大学生直观便捷地学习新思想,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是当前理论自信教育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要任务。

一、新媒体时代概念评述

新媒体来源于信息传播领域的实务创新,是从业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媒介,对传统传播方式的叙事表达空间进行革新,力求简便、低价、迅捷、高效的信息递导过程。新媒体的这些传播优势在广告界带来了价值溢价,并以强大的影响力“席卷”到日常生活空间和其他领域,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形式。

学者们挖掘了新媒体时代的多维内涵,探讨其时代意义和价值。农青静归纳出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她认为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优于传统媒体,从而具有内容上的共享性、受众上的普遍性和传播信息多样性的优势。彭兰界定了新媒体的时代概念,认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终端、数字网络深度融合,并呈现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交互性、多媒体性等特征的新型媒介形态。杨鸢把新媒体时代与党群工作联系起来,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下有利于高校教师党建工作凝聚组织力量、提升工作效率、推进党建创新、提升党员素质,同时还提出高校教师党建创新性工作中网络技术的应用策略。理论工作要想冲破理论“他性”建构与主观认知的矛盾,打破“自说自话”的桎梏,就应该做到能够轻松便捷地获取,真正让群众喜闻乐见。由此观之,新媒体时代之“新”不是一味追求“吸收”快,也不等同于学习“浅”,而是使浩如烟海的社会文化知识、复杂的研究数据甚至高深的理论概念,都能够以新媒体的叙事语言呈现,打造自由化与流动化的叙事话语空间。

简言之,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是一种灵巧而不乏厚度,简练而不失深度,同时传播的过程力求生动活泼而不失理性严谨的理论教育方式。基于此,笔者试图把新媒体时代放在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的语境中,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实现,借助数字化平台,使用图画、视频等可视化技术,打破文字语言的限束,使理论内容在表述上更富艺术化、生活化,给人以更直观真实的感受,让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其最新成果“润物细无声”。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的特点表征

大学生是具有活力的一代,是我国当代青年的主力军,高校注重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尤其重要,关系着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代下,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是未来理论工作的重要抓手。新媒体时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契机,为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提供了机遇。

(一)新媒体时代助推理论自信教育生动化、通俗化

传统的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多以教授型为主,或通过严肃的刊物、报纸刊登理论文章面向学生读者,或是授课教师照本宣科,其优点是以理说理,表述规范;缺点是无法满足大学生个体渴望自由的思想脉搏,显得吸引力不足,读通掌握难度大。在此境遇下,依靠新媒体技术支持让经典理论学习“活”起来,以故事化的表达,使理论教育更接地气,扭转理论学习“失语”的现实状况,让大学生在趣味生动的受教过程中自觉接受经典理论,是新时代理论有效传播之发展方向。新媒体时代下的知识生产可以更多地借力可视性的技术符号,如使用动画作品、影像集、图文并茂等叙事形式,实现更加形象化的传播,提高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部分学生因不明其理而避而远之的情况。动漫作品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记述了百年大党成立、发展、壮大历史轨迹,巧选视角,以青少年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展开叙述,既有引经据典,又有理论解读和故事讲述,使漫长的中共党史以趣味化、生动化的形式更加深入人心。通过弹幕、评论等可以看出,较之于传统叙事方式,新媒体叙事方式具有更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动员能力,青少年们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新媒体技术增强理论自信教育的多维立体性

传播立体意指以立体化的信息媒介进行传播,使处于静态的文字信息流动起来。传统的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主要借助于思政类书籍、党建类报纸杂志等读物,其形态上具有平面化、静态化的特征,同时仍是“单向度”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介质集聚为一体,构建起了多维度的新媒体空间,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语言通过流动媒体,由传统的静止形态转换成立体、动感的感知体验,彻底突破了以往平面媒介传播的局限性,让经典理论从厚重的书本中走出来、活起来,多维度、流动化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让不同专业的以及不同生活阅历的大学生,从不同的认知层面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性和时代性。结合不同大学生群体多层次的知识储备,采取多样的授课模式和内容。比如针对理论知识比较丰富、逻辑体系熟悉度较高的学生,可以组织多种远程微课比赛,鼓励他们走上讲台,利用技术之便,在新媒体与现实的碰撞中,用自己的语言把理论知识“讲出来”,实现知识体系从“吸收”到“产出”的良性转化;针对理论知识薄弱的学生则宜以教授为主,辅以观看影视剧、音乐等媒体形式,注重构建知识体系。

(三)新媒体技术增强理论自信教育的分众差异性

新媒体时代可以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受众进行分层化传播。新媒体交互性强、信息传播简洁轻快的突出特质,使信息能够在多位受众之间进行相互流通成为可能。传播过程中受众的选择鲜明体现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磁场下,不同群体对不同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喜爱和接受程度。通过总结分析相关数据可以提升理论传播的分类型和针对性。所谓理论传播的针对性,实际可理解为微传播的分众化,把握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是当前提升理论自信教育的传播能力的核心要义。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新”,传播可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通过分析他们的兴趣、认知水平、专业领域等方面的差异,选择推送有针对性的传播话语,有效提高关注度,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三、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的进路选择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需要通过新媒体技术和理论内涵的交互生动地展现出来。具体来说,可以从思政理论课堂、理论自信教育人才队伍、校园环境三个维度入手。

(一)构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思政理论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当代青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是富有朝气的一代,代表着未来国家发展的面貌。大学生是思政理论课堂的主要受众对象,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需求,并以其需求为导向,打造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思政理论课堂。新媒体时代下,要利用多样化的渠道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符合大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度与认同感。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与以往纯“教”“授”型课堂不同,并非单纯硬灌输,而是聚焦时代特征,充分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运用碎片化数据信息的聚类关联来精准识别和刻画大学生的行为轨迹和思想嬗变;尊重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价值诉求,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融入理论自信教育;讲“四史”,学“百年建党”,看“脱贫攻坚”,将党和国家的新主张、新思想、新政策及时写进教案,让其走进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增强教师讲授内容的时代性,体现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新媒介与大学生进行深度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鼓励大学生积极踊跃融入课堂,以情景模拟、小组对话等多种形式组织其围绕社会热点、重大事件展开讨论,关注社会现实以加深大学生对科学理论体系的实用性理解,引发大学生的主动思索与反思,使理论自信浸润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当然,以大学生为中心并非完全的听之任之,而是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本,并充分结合新媒体的时代特征,在比较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度和自信心。

(二)建设复合型理论自信教育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对理论自信教育者由衷寄语,“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在新媒体技术构建起的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场域里,亟需组建一支能把“高深理论”与“宏观要义”熟练转换为“通俗用语”“微言大义”的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人才队伍。第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准确理解和掌握基本内涵和逻辑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体系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教育工作的核心要义,要以专业视角治学育人,把握大学生观念变化与行为轨迹,结合理论和实际问题来解释社会现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第二,加强理论自信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运用把控能力,使理论自信教育更加富有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传播的速度和质量受制于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要想提升理论自信教育者对新媒体的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必须要重视理论教育的新媒体语言,在充分学习和熟练运用新媒体技能的基础上,提高理论自信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综合素养,激发“入网”新动力。为此就要对各类媒介信息进行整合与意义呈现,以“深入浅出”的方法进行理论自信教育,进而加强平台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复杂斗争对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评价模式产生巨大影响。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教育者,“守正”才能“创新”,这就意味着理论工作者需要善用具有亲和力的表现形式,使理论传播更加人本化、精准化,促使教育话语释放智慧与能量的同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各种错误意识形态坚决斗争,在历史比较中理直气壮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以“思想+专业”的双重高度,为理论自信教育和培根铸魂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打造正本澄源的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的校园环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空间也需深层次重构教育场景。清新明快的理论自信教育环境,能够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氛围,聚焦立德树人之本,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解读力,亦能够激发他们对理性知识的追求,增强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完善优化校园新媒体传播的顶层设计和规章体制。校园新媒体平台从事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应当依照有关规章制度,强化校园新媒体平台在提升理论自信教育工作和思想文化工作空间的力量支撑,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感召力;其次,认真甄选适合大学生学习的理论内容,紧抓时事,多讲正能量故事,以场景化呈现与简洁趣味化的方式实现理论的有效传播,把理论精髓寓于诗歌、微电影、歌舞、话剧等文艺创作中。如上海音乐学院就举办了“用音乐述说党史,以旋律聆听召唤”的音乐党课,以生动鲜活、直观形象的方式解读和传播百年党史,调动了大学生们的学史热情;最后,建立良好的反馈约束机制。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单向度”定位被打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平等互动关系日趋成熟,大学生不再单单被动接受信息。在这种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会生态系统下,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方向,建立理论自信教育的反馈机制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理论自信教育的主体,每个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学校要在技术和理论阐释的创新性上做好准备,以实现“裂变式”的理论自信教育效果,实时关注因相关理论“新”传播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的认知和情感共振,合理及时地对大学生的反馈作出反应,在营造良好的理论自信教育环境上设置议程,合力构建具有生命力的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系统。

四、结 语

时代更迭,“拼盘化”“短平快”的信息获取方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新”传播,应着力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的重要动力源,以适应大学生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进而筑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阵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正确把握前进方向”,方能不断夯实思想认知基础,持续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取精神。

猜你喜欢
理论特色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