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教育历史时期内迁粤北学校的党建工作

2022-11-05 05:42王丽廖钢青
岭南文史 2022年3期
关键词:粤北韶关广东

王丽 廖钢青

抗日战争期间,珠三角及港澳地区众多学校迁至以韶关为主的粤北地区,在战火中坚持办学,这段特殊的时期称之为华南教育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内迁粤北学校的党建工作,围绕思想入党、社会实践、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粤北地区的大众化和时代化,为粤北地区及至广东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党组织在粤北地区的发展和壮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学校党建工作,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为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华南教育历史时期内迁粤北学校这一特殊群体,分析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建工作的方式与特点,以此阐释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历史作用。

一、在内迁粤北学校中开展党建工作概况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仓皇迁至粤北重镇——韶关,将其作为临时省会。为保存力量,中共广东省委也迁至韶关,积极开展战时抗日救亡运动,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抵抗日本侵略。在当时,众多粤港澳中高等院校为赓续华南教育火种,纷纷迁往以韶关、连州为主的粤北等地区,在战火中坚持办学,这一特殊时期称为“华南教育历史时期”。据统计,从1938年10月广州被日军占领始,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止,粤港澳地区迁至韶关办学的中高等学校共计有38所,其中高等学校11所,中等职业、师范、专科学校7所,中学20所;迁往云浮县、罗定县、郁南县办学的高校、职校、中学共20所。如中山大学及附中先期迁往云南澄江,1940年6月又从云南澄江回广东,落址韶关坪石。中山大学前身之一,私立岭南大学及附中于1941年6月从香港迁至韶关浈江大村。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于1939年8月从广西容县迁至韶关乳源侯公渡,1939年冬搬到连县东陂,1942年春又迁回韶关曲江桂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附中随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迁到连县东陂,后又迁至学院旧址江夏村,改名为粤秀中学,是为惠州学院前身。广东省立法商学院于1941年秋迁至韶关曲江桂头。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于1940年秋迁往韶关曲江西河黄塱坝,后搬至连县鹭鹚。广东省立仲元中学于1939年秋迁至韶关曲江南郊鹤冲坪,后迁往连县星子镇,1940年1月又迁回韶关。

华南教育历史时期,不少内迁粤北学校具有浓厚的红色底蕴,其中尤以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为甚。中山大学在1923年就有蓝裕业等5位党员,是首批建立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的学校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中山大学(时称广东大学)建设,不仅派李大钊、毛泽东、阮啸仙、恽代英、黄日葵等十多位党的领导人到学校任教,还将其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阵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此时的广东大学已成了中共的一所特殊党校”。1926年,中山大学建立了中共总支委员会。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常年由进步教育家林砺儒担任院长、校长。1936年10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时称勷勤大学)陈能兴等6人成立“中共勷勤大学第一个学生党支部,由中共广州市地下党指派王均予负责联系并直接领导”。陈能兴后来成为广东青年运动领导人,抗战期间担任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组织部部长、中共广东省委青年部部长,直接领导和参与了内迁粤北学校党的建设。

广东党组织伴随着蓬勃兴起的青年运动孕育而生。“广东的党可以说大部分是在青年运动的工作发展起来的。”抗战之前,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青年运动的中心。抗战爆发以后,随着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和中共广东省委迁至韶关,特别是多所粤港澳大中院校迁到以韶关为主的粤北地区后,青年运动的重心也随之由广州转移至韶关。鉴于内迁粤北多所学校拥有浓厚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属性,中共十分重视内迁粤北学校的党建工作,为推动粤北乃至广东党建工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在内迁粤北学校开展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

由于土地革命时期学校党建工作被边缘化,学校党组织建设一度比较薄弱。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党组织开始意识到学校党建的重要性,青年运动和学校党建逐渐承担起在党内的先锋和桥梁作用。1941年1月,朱醒良代表广东省青委作《广东青年工作报告——广东青年运动的概况及党的领导方针》,总结了1940年之前广东的青年工作,指出了党建方面的不足:“广东青年工作对于党的工作检查得非常不够,所以说对于这方面没有注意到,所以材料很少。因为我们过去的了解认为青年工作就只管青年群众运动,而党的工作是属于党的组织工作,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因此,中共开始有意识地强化学校党建工作,“在各类高校中大多建立了牢固的基础”。聚焦到华南教育历史时期内迁粤北学校,主要体现在思想锤炼、社会实践、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问题

虽然中国共产党由知识分子创立,但如何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建设工人阶级的政党,一直是学校党建的难点,也是决定学校党建能否成功的核心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让知识分子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在这一时期,中共确实为知识分子的入党打开了方便之门,并且在实践中确立起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基本原则。”

华南教育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迁粤北学校中着重从党内党外多个层次着手,较好地解决了知识分子入党的问题。

对于党员,一是通过秘密过组织生活的方式,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最新政策。“青年学生接受革命思想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听讲、阅读革命书籍……当时,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斯大林的《列宁主义基础》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等,以及我党出版的报刊如《新华日报》《解放》《群众》等,共订了四十多份,全国各地进步书籍刊物,也都能交流畅通。我们因势利导,建立各种形式的学习组织,包括公开的,秘密的,学术性的形式,组织他们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二是举办党员培训班。国民党当局两次反共逆流期间,广东党组织于1941年和1942年在乐昌和坪石举办了两次面向所有内迁粤北学校的党员培训班,为期一个月左右。由中共广东省委各部长围绕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政策、统一战线、青年学生工作等进行系统的阐述,提升党员在特殊时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对于非党员的进步分子,党组织首先引导他们选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当时内迁粤北的学校中,聚集了一大批党员教师和进步教师,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资本论》翻译者王亚南、进步戏剧家洪深、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李达、因支持爱国民主运动被国民党政府解聘的前广西大学校长雷沛鸿、中国共产党情报界抗战三杰之一梅龚彬等人。他们开设了一系列马克思基本理论相关课程,如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高等经济学》,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洪深的《戏剧评论》等,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亲自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等课程,并支持学生撰写研究苏联的相关论文。党组织引导进步学生和积极分子选修这些课程,为思想上入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二是成立读书班、研究会等各类进步团体,并将其作为解决思想入党、吸纳党员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中山大学岭风文艺社、文艺研究社,粤秀中学文苗社、励志读书会、春雷读书社等社团,不仅处在党的领导下,而且在校内影响很大,吸引了大批进步学生和积极分子参加。方法是先组织他们阅读抗战书籍、演唱抗战歌曲,然后学习进步刊物,待时机成熟后,再宣传党的政策和理论主张。通过这种营造氛围、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方式,将大量进步学生和积极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直至发展入党。

(二)通过社会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

除在校园内强化理论学习外,党组织还注重校园外的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抗战时期也是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在其中,高校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抗战爆发后,随着大批粤港澳学校向粤北转移,广东学校党建工作的主战场也由以广州为主的中心城市转向粤北广大城乡。党组织不仅在校园内强化理论研究和学习,还注重带领党员和进步青年走出校园,从实践中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他们或是进行乡野社会调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现状,或是举办面向当地农民的识字班、民众夜校等,提升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宣传抗日救亡主张,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这一学生——农村——农民的循环互动中,学生以农村为媒介,切身体会到农民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现实,拉近了同农民大众的距离,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方针政策的认同和理解。农民受到学生宣传教育的熏陶,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进步,不少人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坚信共产主义思想和党的主张,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的宣传者和实践者,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为粤北地区及至广东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学校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人才的重要来源。在内迁粤北学校中,党组织有意识地强化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为粤北地区和广东革命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一是注重培养本地干部,为巩固粤北当地党建工作扎下根基。针对学校迁至粤北后,本地学生大量增加的特点,党组织尤其注重对本地学生的团结教育、锻炼培养。实践证明,党的这一举措不仅在校园内培养了党的骨干,也为粤北本地的革命建设培育了大量干部,使党的工作能够在基层党组织中落地生根。以粤秀中学为例,“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粤北革命根据地、发动连阳起义等各项斗争中,大批革命骨干是来自粤秀中学的本地同学。”

二是注重人才输出,为广东革命和建设输送了大量优秀干部。这一时期,党组织以粤北为中心,为全省乃至省外的抗日武装和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学校不仅是掩护党组织的据点,也是开辟城乡抗日工作的阵地,同时又是进行革命教育,培养革命人才和发展党组织的摇篮。广东许多革命和建设的人才,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广东游击队,许多指导员都来自这些学校的。”1945年,日军南下入侵广东,为保存力量,党组织以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粤秀中学、岭南大学、广东法商学院为主,选送了600多名学生参加东江纵队,其中中山大学有200多名。粤秀中学除有90多名学生参加东江纵队外,还有26人参加解放战争,27人(一说32人)参加清远、英德地区的武装斗争,4人参加大别山游击队,6人参加中原军区和华东军区武装斗争,19人参加连县东陂、星子武装起义,24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

三、在内迁粤北学校开展党建工作的成效和影响

华南教育历史时期,中共在内迁粤北学校除注重从思想、队伍上加强建党工作外,还根据广东学校党建、广东战时特点和广东政治环境采取了一系列组织制度建设,大大促进了校内及校外党组织的蓬勃发展,扩大了党组织在粤北地区的影响力。

(一)完善领导和组织联络制度,推进党组织在校内扎稳根基

领导体制方面,内迁粤北各学校党的工作在中共广东省委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具体由省委青年部直接联系,省委青年部部长陈能兴主管全面工作,副部长张江明抓青年学生工作。张江明常年驻在韶关坪石老街,每个月到连州东陂一次,全面负责中山大学及附中、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粤秀中学、岭南大学、广东法商学院等学校党的工作。这一专人负责、集中领导的工作体制,便于党内统一协调内迁粤北各学校党的工作。如在领导学生运动、发展学生社团、政治理论学习培训、组织学生参加抗日武装斗争时,能更好地调配各学校开展工作,便于校际间的相互呼应和支持。

组织联络制度方面,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党组织在这些学校中采取单线联系的工作制度。具体表现在:这些学校的党务工作统一由张江明负责联系,各学校内设立若干支部,支委分工联系党员。如中山大学分别在法学院、文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理学院、医学院设立独立支部,支部之间不横向联系,张江明直接和支部书记联系。单线联系工作制度不仅能有效避免党组织被破坏后遭受重大损失,也为在严峻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隐蔽埋伏积蓄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大幅增加党员人数,增强校内党的力量

土地革命前期,受“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影响,党内流行唯成分论的错误思潮,大量知识分子被挡在党组织之外。一二·九运动以后,党逐步突破唯成分论的束缚,强调从思想上入党。华南教育历史时期,党组织通过强化思想建设,强调思想入党,吸收了大量新党员,党员人数明显增加,党员质量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显著增强,促进了党组织在粤北学校中的发展壮大。如中山大学1940年秋搬迁到坪石时,只有党员12人。经过短短两年的培养发展,至1942年秋,因中共广东省委遭到国民党严重破坏、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时,党员已经激增至116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1939年搬到东陂时,只有党员3人,至1942年8月党组织停止活动时,发展到42人,占全院学生总数的30%多,建立了2个党支部和1个中心支部。粤秀中学刚到东陂时,全校只有3名党员,建立党小组1个。至1942年8月,已有学生党员8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十几,且建立了学生党支部。岭南大学在这一时期共有4名党员,5位进步分子,对于这所学生以港澳华侨弟子为主的私立教会学校,是非常突出的。

(三)以“种子党员”和“中心据点”为突破口,促进粤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

中国共产党在内迁粤北学校中不仅强化校园党组织建设,也利用校园党组织的力量,通过“双带动”方式,不断在校外开拓建设新的党组织,促进了粤北地区党的发展壮大。一是以高校带动中学,通过“种子党员”积极拓展和壮大学校党组织建设,扩大党在粤北地区教育战线的覆盖面。党组织重视将毕业的学生党员作为“种子党员”,选派到还未建立党组织的学校任教,在校内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如“1941年夏,中大文学院党支部书记卢炽辉毕业后通过阳山县长介绍,任阳山中学校长,中大法学院党支部书记林之纯任教务主任。同年10月,阳中成立了党支部,先后调来一批党员任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学风,迅速提高了教学质量。”二是以校园带动农村,围绕校园这一“中心据点”,向校园周边农村地区辐射。如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粤秀中学等学校的学生党员为学校附近的农民办夜校,开展宣传工作,培养农民骨干,发展农民党员,逐步在农村建立党组织。通过这种“高校—中学”“校园—农村”的双带动方式,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步在粤北地区建立了一批党的基层组织,为粤北地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1][6][8]周良书:《中国高校共产党建设史(1921—1949)》[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2]颜泽贤:《华南师范大学校史(1933.8-2003.8)》[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页,2003。

[3]共青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5[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第350页,2022。

[4]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青运史研究委员会:《广东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1辑[M]。第185页,1991。

[5]周良书:《1937—1945年:中共在高校中的建设》[J]。《北京党史》,2006年第4期,第29页。

[7]林敬文,刘渭章,郑彦文:《峥嵘岁月,坚持斗争——广东文理学院学生运动概况》[M]//广东省政协文史委:《广东文史资料》第36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19页,1982。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26页,1991。

[10]钟国祥,麦杨,戴江,张文藻:《抗战时期粤秀中学的青年运动》[M]//广东青运史研究委员会研究室,中共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清远市委党史研究室:《抗战时期粤北青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58页,1991。

[11][12]广东青运史研究委员会,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青年运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98、303页,1994。

猜你喜欢
粤北韶关广东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行摄广东
韶关新丰县城第一小学
一树花开
“粤来粤美”
韶关成为香港鲜活动物农产品重要供给地
(2+1)维破裂孤子方程
粤北扶贫路上的青年
论粤北红军标语的特点与意义
粤北采茶戏起源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