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之桥
——世界首座单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诞生记(非虚构)

2022-11-05 15:53杞云峰彝族
边疆文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钢箱梁悬索桥建设者

杞云峰(彝族)

桥,是人类心路历程一路跨越的又一种梦幻表达。在漫长的数千年人类发展史中,向上、向远、向往深度,无限延伸人类文明的触须,一直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心灵诉求。于是,我们看见了从地平线上拔地而起,不断向上攀缘,伸入云端的楼宇,看见了以未来的姿态巡游在茫茫苍穹的飞行器,以及深入幽暗海底的科考船和去往地心方向仍在日夜向下探索的超深钻井。现在,向往远方,无尽的路出现在我们面前,而连接路的两端,跨越江河湖海、沼泽荒漠、深谷陡崖、风霜雨雪的桥也凸现在我们面前。桥之所以如此耀眼,是因为它让路成其为路,让我们的旅途不再绕行或折返,在跨越种种阻碍之后,让旅途变得前景光明。

现在,中国中铁大桥局承建的玉楚高速绿汁江大桥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它让全长190.6公里的玉楚高速得以同密如蛛网的全国高速路网相连,所以,这个投资10亿元,长度不足玉楚高速百分之一的桥梁工程,被设计者和建设者们用专业的眼光称为重点控制性工程。其主要设计标准为:全长798米,桥面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两岸均直接与隧道连接。大桥通车后,将把两岸通行时间由原来的1.5小时缩短至2分钟,对推进滇中地区旅游发展和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桥的诱惑:我想去绿汁

有过绿汁经历的人都知道,无数次的去往绿汁,除了一次再次地验证它险绝的风光,譬如:银链似的逶迤而下的盘山公路,如临天地尽头的高山屏障,以及在峡谷中涌动不已的茫茫云雾和其下长流不息的绿汁江水,让人难以割舍的就是那沿江盛放的凤凰花和随处可见的弥漫着上世纪铜矿工业浓浓意蕴的工业遗存。多少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绿汁,像一株永远不会老去的树,不断地在他们的梦中发出新枝。现在,当他们再次来到绿汁,在绿汁江东岸营盘山观景台放眼四望,他们会惊奇地发现,在数千米之外,在绿汁江两岸的险峰之间,一座造型简洁却气势恢宏的大桥横跨在茫茫云海之上。人们忙活起来,单反清脆的卡塔声、微单绵密的镜头马达转动声、无人机煽动气流发出的呜呜声在耳畔频响,也有人举起望远镜久久不能放下,每个人都想把桥的姿态完美地驻留下来,每个人都希望看见自己心中不一样的桥。然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世界上再好的相机也不及人类的眼睛,而比眼睛看得更加清晰的,还是人的内心。可是,内心无法打印,内心是如此地遥远和模糊,为着不断还原这座气势恢宏的大桥驻留在内心的清晰影像,他们注定隔不了多久还要来绿汁一次,然后,再来,直到多年以后,半眯着眼睛闲靠在藤椅上,摊开在膝上的相册洒满了从树叶间倾泻下来的阳光,内心的影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娓娓向孙儿女述说着绿汁的故事……那座桥已然在心中矗立了很久很久。

在众多情绪高昂的桥的追随者中,或许我是最不温也不火的那一个,在频频响起的相机快门声中,我手中的相机很少举起,因为我知道,无论多么精密的仪器,都无法完全地还原经由双眼在我们大脑中摹写出来的印象,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反复翻阅多年前印刻在脑海中的某些影像而久久不愿释怀。此刻,桥是如此轻盈、光洁地在我眼中闪耀,又是如此现代和恢宏地横空凌越,在我心中,它完全是一个灵动生命的存在,有着自己的意志和情怀,梦及远方。于是,在简单的留下几张全景照之后,我更专注于窥探它更多的细部,试图探究这些精致的细部蕴含着的强劲生命基因,因为正是这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部赋予了这座桥睥睨一切危途险境的生命气象,让它进入了人类生活的场景,成为我们远行和回归必须经由的要隘。

站在江水清冽的绿汁江里,脚趾扣着石块上软软的青苔,我曾长久地仰望着悬挂在空中的这座大桥。一旁的中铁大桥局的年轻建设者小谢告诉我,桥离江面有320米,到山峰顶端也刚好320米。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数字,从百里之外穿山越岭奔腾而来的玉楚高速,注定要在这壁立千仞的绿汁江岸实现如此险绝的一次跨越,向世人展示一座桥梁蕴藏的无限勇气和高超的智慧。仰望着数百米高空正在变化出桥的形态的橘红色钢箱梁,我想到了欧洲神话中连结阿斯加德和米德加尔特的巨大彩虹桥,那或许是人类对于跨域的一种奇妙的想象,而眼前连接绿汁江两岸险峰的橘红色桥梁却是真真切切的中国制造,是不朽的桥梁。我想象着驱车驶过这座空中大桥,天空离我如此之近,云朵如此洁白和轻柔,群山退隐到遥远的天际线,第一次我感到远离尘嚣是如此美妙。而在雨热同季的绿汁江大峡谷,阵雨的到来让人猝不及防,离去也十分迅疾,阵雨之后,大地蒸发出来的热浪很快形成了一股股云雾四下流动,山峰很快就变成了茫茫云海中飘浮着的岛屿,在岛屿之间,橘红色的桥体是如此耀眼,银白色的索塔高高挑起在云海之上,似乎昭示着人类伟力对于自然的超越。

桥的智慧:进场之路

桥是充满智慧的。当设计师为它定下一个名字,就像我们为孩子取好一个名字,孩子就越过生物的边界而成为人类意义的存在,桥一旦拥有一个名字,它就脱离了设计师眼中物的概念而成为一个有自身理想和追求的生命体。

2019年初,玉楚高速绿汁江大桥拥有了自己的名字 —— 单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这是一个十分专业的名字,但稍有桥梁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凭借这个名字就在头脑中绘制出这座桥梁的大致形状,它向我们传递了简洁、现代、大跨度等可视化信息,也隐隐透露出其庞大体型所蕴含的科技之美、建筑力学之美,以及建设者要为之付出的无与伦比的艰辛和跋涉。

拥有了自己名字的绿汁江大桥,从第一铲土从绿汁江巨大的山体剥离的那一刻起就日夜不停地朝着名字所指的方向演进。

理所当然,进场之路首先出现在大桥的视野。我们需要进场,这表明我们并不缺乏勇气,表明我们已经对未来有了某种期待。在人生的很多场合,只有从容进场,我们才能让蕴藏着巨大活力的肢体充分舒展。然而,在沟壑密布、山体陡峭的绿汁江V形峡谷的进场是多么需要智慧、勇气和耐力,进场之路从图纸上优美的曲线变为能够支撑我们双脚和无数重型机械碾压的坚硬路途,无疑要经历无数次的探险和开拓。聪明的建设者们把进场路与沿途村民出行的路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如今,当我们驱车行驶在平稳而舒缓的油路上,沿途的民居和田畴掠过车窗,我们再也想象不出路原来的样子,胸中激荡着的是对建设者的一阵阵敬意。另一条进场之路尝试以“之”字形的方式接近大桥,当然,此时的桥在我们寻常人眼中是不可见的,它存在于桥自身的意念和建桥人的眼中。“之”字形进场路无疑是最俭省的做法,然而它遭遇了钙化体地质区域的阻挠,不得不绕行更远的距离,沿途穿岩凿壁,环绕过玉溪岸巨大的山体,抵达散布于绿汁江岸局促的施工工点。而在绿汁江西岸,在垂直高度超过600米的罗黑山峭壁上,进场之路的开凿更显现出桥的智慧!在这里,建设者们采用了一种短隧道的方式,从悬崖峭壁的侧面开凿隧道,穿过白垩纪时代形成的巨大山体,到达了施工现场。从这里望下去,绿汁江仿佛一条静止的银丝带,偶尔从树木掩映中露出的一段沿江公路上不时有车辆和行人经过,一切都静默无声,似乎在悬崖上进行着的体量惊人的世纪工程并未惊扰这片世外山水的静谧如常。

桥的智慧:旋转起来的立体工场

拥有了自己名字的桥在通向它理想的位置时,并不是采取时间轴单一的线性方式前进的,在这里,它与建设者达成高度的默契,他们敏锐地发现了时空交织的立体空间暗示的通往理想位置的捷径,于是,进场之后,在绿汁江畔,我们看见了旋转起来的桥的立体工场。

主塔无疑是悬索桥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与主缆一起承受了大桥竖向的力。站立在绿汁江东岸老梅山半山斜坡上的主塔伸出地面向上摸高156米,即便云雾灌满峡谷,主塔也高高兀立在茫茫云海之上,犹如航海的指示灯塔,也许只有这样挺拔的高度才能让大桥在河谷深切绿汁江岸实现一跨到达彼岸的780米世纪纪录。在主塔破土而出之前,它必须在地下构筑起体系庞大的桩基和承台,这是塔的根基所在。而在这之前的一小段时间里,建设者们同时着手治理了玉溪岸(江东)和楚雄岸(江西)隧道锚的仰坡和上方的危岩体,以便消除来自高空的对于主塔的威胁。于是,我们仰头看见了依附在几近垂直的,坡度从50度(西岸甚至达到75度)向90度爬升的斜坡上的巨大防护挂网,以及在网格上忙碌着的“蜘蛛侠”,他们在数百米高的空中作业,长长的安全绳从山顶垂下扣在腰间,他们在临空伸出来的狭窄的施工桁架上缓缓移动,他们要将我们从远处看是如此轻盈的、宛如绿色衣襟上别着的一件洁白的饰品 —— 钢筋混泥土结构的、深达数十米的十字锚深深嵌入山体,让人工构筑的安全屏障与山峰紧紧地贴合在一起。而此时,十数根深入地下50米、桩径3.4米的主塔桩基正在成型,撑起了巨型混凝土承台,在承台之上,主塔正以爬模工艺稳步地向着156米预定的高度攀升。

再往下,隧道锚的开挖一日紧似一日地进行着。锚,是一个古老的物件,自从人类第一次进入晃动不已、扑朔迷离的水域,锚就成了船只停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构件。它从船头垂下,深入水底,靠重力和抓力牢牢地稳固船只。桥同样需要稳固,面对绿汁江陡峭的峡谷地形,桥选择了隧道锚的方式锚固它庞大的体量。我们可以把没入山体近百米深的隧道式锚定看做是主缆的起点或是终点,经由主索鞍、散索鞍,桥所承受的荷载通过索塔改变方向而均匀地传输到了地下。而像玉溪岸创下世界最大倾角54度隧道锚的开挖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陡峭的开挖坡度、深达92米的开挖深度、巨大的工程体量和出渣量挑战了建设者们的智慧。在这里,科技再次显现出非凡的作用,先进的施工法和自行研发的智能快速出渣系统让掘进的速度和出渣的效率完美相接。专司挖掘的机械在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内向下掘进,延伸到工场底部的箕斗式矿车在一车一车地日夜不停地向外出渣,到达地面倒渣平台后自动翻转,把碎石倾入自卸车,而后运往弃渣场。这个系统的发明,让隧道锚工期比预计缩短了三分之二。与隧道锚同时开挖的还有散索鞍基础,在绿汁江大桥的施工体系中,所有的工程似乎都连成了一体,环环相扣,互为条件。

在整个施工现场的最顶部,也就是两座山峰的顶端,建设者们架设了跨度1250米的缆索吊辅助施工。这是一个整合了各种先进技术的、可视化的智慧牵引系统,被建设者们骄傲地称为“智慧缆索吊”,上百吨的部件都由它精确地吊装到预定位置。

现在,猫道已具备施工的条件。我们之所以称之为猫道,说明它是狭窄的、晃动的、架空的。猫常走的道至少满足其中两个条件,我们很少看见猫在宽阔的马路上大摇大摆地行走,发明这个词的人应该得到奖励。猫道或许是悬索桥建设者最重要的施工平台,它架设在主缆之下,与主缆流畅的线形时刻保持着平行。绿汁江单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的猫道架设在距离江面320米的高空,猫道之间隔一段距离就有横向天桥连接,方便材料的转运和建设者的施工。在这个由钢索、钢丝面层、栏杆和扶手、横向天桥、抗风系统构成的U形走廊上,建设者们将完成主缆系统乃至悬索桥整个上部结构的安装。而猫道将在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在大桥竣工后被拆除。

猫道贯通的桥,向着自己理想位置走去的步履更加轻快。作为悬索桥的主要承重构件的主缆沿着猫道穿行,然后被徐徐升起,精确地到达设计的位置。主缆拉起桥身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劲,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展开想象。在绿汁江水雾弥漫的空中,两棵银白色的丝滑的线条越过索塔顶端顺着桥体呈现出优美的弧形,然后没入两岸隧道锚的深处,这就是悬索桥的主缆。每一棵主缆都是由127束索股构成,而每一束索股又由直径5毫米的91根强度为1860MPa的镀锌铝合金钢丝和预制钢丝组成,主跨主缆直径为605.7毫米,更令人惊讶的是,从索股到粗壮的主缆并不是简单的并拢和捆扎,每一根钢丝从它注定要成为桥的主缆的一个单元,走出车间的那一刻起它就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它们将平均地分担来自各个方向的力。主缆架设之后是紧缆、安装索夹和吊索,然后是钢箱梁的吊装。其实,在这些工程开始的那一刻,在绿汁江一片小开阔地上,钢箱梁的生产早已在进行。整座桥的主跨梁被分割为61段,每一段都在绿汁江岸临时搭建的车间里生产成型。也就是说,每一段钢箱梁都要从江面起吊到320米的高空安装和焊接。第一片钢箱梁的吊装是在2021年11月20日11时58分,经过两个多小时耐心而紧张的等待,横跨绿汁江两岸的缆索吊机将重达114吨,长6.34米,宽31.4米,高3米的钢箱梁平稳落于托架上。这是让整个工地沸腾起来的一个大事件,是桥的进程中历史性的一个节点,经过了700多个日日夜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看见了可以行走的桥的一段平稳地铺设起来,接下来,一段又一段的钢箱梁将被吊装,在空中组合成桥的最坚实的梁,而在梁上铺设路的附属层就快捷得多,在不远的将来,一座完整的大桥,与绿汁江雄奇险峻的景致交辉相映的现代单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将横跨在绿汁江茫茫云海之上,我们称之为云上之桥。

江上的那些桥:未完待续的绿汁行

云上之桥的出现,无疑是中国现代建桥史上一个值得记忆的大事件。这座荡漾着科技和智慧光影的桥,创下了建桥史上四个世界纪录:世界首座单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先进的科技和精妙的设计支撑了单跨780米的非凡跨越,超过百吨重的工程部件320米少有高度的精确吊装,以及成功攻克54度世界最大倾角隧道锚工程难题。

当然,桥的智慧不仅仅在于几项世界纪录的创造,从桥的选址、水文地质的勘测、环保的考虑,以及整个建设过程中对不可预见因素的攻克,对设计方案的种种优化,工艺技术的创新成果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这与“建桥国家队”,绿汁江大桥的承建者 —— 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实力相吻合,大桥局是当今中国唯一集桥梁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土建施工、装备研发四位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它的行迹遍布大江南北,建桥1600余座,总里程1600余公里,并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当代建桥技术的发达和未来无限的潜力,在南非、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承建了众多的建桥工程,被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评选为国际十大桥梁承包商。

绿汁江大桥是优秀的建桥者呈现给世界的一件精美艺术品,它必将成为建桥技术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标志。

其实,每一座桥都记忆着一个时代。

如果我们沿着绿汁江漫游,我们会发现众多的桥,如从绿汁到木奔7公里的范围就有8座桥:从绿汁镇旁全长96.8米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沿江而下,宽阔的江面上依次横跨着井巷队桥、泄洪隧道口吊桥、三家厂吊桥、石灰厂吊桥、木奔老大桥、木奔新大桥、明塘新村吊桥。这些桥无论是工艺和体量都无法与即将竣工通车的绿汁江大桥相提并论,满足两岸通行只是它们得以出现的缘由之一,更主要的它们是作为完成矿山主业的辅助工程而存在,从1953年至2002年漫长的50年里,它们完成了无以计数的矿山生产材料和矿石的转运,也承载了数万矿山人的青春和梦想。

今天,当我们来到绿汁,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绿汁热烈而婆娑绽放的凤凰花而来,也不仅仅是为着它险绝的山川河流,或许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依然是那股难以细细言说的对于文化的复杂情绪,无论去往绿汁的是什么样的人,是工人、农民、官员,或是专家学者、艺术家,不论他们是否有清醒的文化概念,他们的内心仍然被无所不在的文化笼罩着。当他们穿行在绿汁小镇迷宫似的街巷,与向外张望着的数万个上世纪60年代风格的窗户目光相遇的刹那,他们似乎隐隐捕捉到了那些曾经的生活场景,那是一种被我们的各种资料和档案所忽略的人类最值得珍惜和留存的生命状态。

绿汁江经久不息地流淌着,那些上世纪出现的桥静默地凝视着缓缓流逝的江水,它们与江风、日光、红花和绿树一同迎来了一批一批的寻访者,又送走了一批一批意犹未尽的归客。它们就在这里,就如同当初迎接着从坑口涌出的一个个脸上泛着轻快笑容的井下工人,它们细数着脚步走过桥梁的声音。

猜你喜欢
钢箱梁悬索桥建设者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静载试验研究
市政高架桥钢箱梁吊装施工技术
壮丽云海入画来
福照到家!
瞧,那座桥真好看
城市建设者
第一悬索桥
重物移运器在架设跨铁路连续钢箱梁中的应用
浅谈城市立交桥钢箱梁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