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合唱选修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黄河大合唱》为例

2022-11-05 19:48吕雪婷兰州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3期
关键词:大合唱乐章黄河

吕雪婷 兰州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高校教育的核心为立德树人,德育教育则为首要教育目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道德教育。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及思维方式,不再局限于思政课教师,随着我国各大高校贯穿落实全国思想政治会议精神,各学科教师深入挖掘和梳理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与德育元素,完善各学科教学创新设计。合唱艺术作为音乐教育中参与面最广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其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协作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等特有的育人功能在应用型高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学生在体验美育教育的同时提升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及文化自信等,坚定理想信念。

一、《黄河大合唱》艺术创作价值

《黄河大合唱》是由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于1939年根据诗人光未然创作的朗诵组诗《黄河吟》进行谱曲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于1941 年正式改写成为了大型交响乐合唱作品。这部合唱交响乐以黄河为背景,全曲由八个乐章构成,采用了七种不同的演唱形式,为加深作品情绪的深度和广度,每首歌曲开始前都加有诗歌朗诵。在气势磅礴的歌词中,热情歌颂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讴歌了中华民族历经艰苦磨难,中华儿女排除万难、奋勇抗击侵略者顽强不屈的伟大抗争精神。这部作品的歌词是光未然带病历经五天完成的,而冼星海谱曲也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在半个月内完成了全部曲谱。在谱曲创作中吸收了西洋音乐创作手法的同时,着重突出了民族音乐文化风格与色彩,在演唱方式和器乐伴奏中表现尤为突出。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描写了居住在黄河两岸的船夫们不畏艰险、团结奋进,和波涛汹涌的黄河勇敢斗争的精神,反映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一首优秀的男中音独唱,歌曲气势恢宏,作者用诗歌中“象征”的写作手法,在赞美和歌颂黄河母亲的同时,实际是激励中华儿女要发扬坚韧顽强的精神,像黄河一样滋养后代、屹立不倒;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配乐诗朗诵,这首作品主要描写了波澜壮阔的黄河,以唤醒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第四乐章《黄水谣》是一首女中音独唱歌曲,也可用女声二部合唱演唱,歌曲旋律优美、婉转;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采用山西民歌“一问一答”对唱的方式,用朴实的民族演唱风格讲述了被压迫欺凌的中国人民苦难凄惨的境地;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至今仍然是各大音乐院校和专业团体舞台保留必唱曲目,歌曲难度高,非常考验女高音的声乐技巧,也是高考中很多考生为展示自己高超技巧而选用的歌曲,这首歌曲主要描写战争期间女性悲惨的命运;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音乐舞台上最常表演的一首合唱歌曲,以进行曲的演唱方式刻画了一代代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力量的光辉形象;第八乐章的《怒吼吧,黄河》是一首八声部混声合唱,是全曲的最终曲,也是合唱的高潮部分,该曲综合了前面的所有主题,最终在合唱中辉煌结束。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为杰出的艺术创作,2021 年6 月由西北民族大学牵头策划举办的“历史与传承”——《黄河大合唱》国际研讨会在兰州举行,会议邀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就其诞生历史、社会价值、作者研究、演出传播、表演处理、传承意义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大力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央音乐学院梁茂春教授提出“至今,仍无中国大型合唱曲能够与之比肩,无法逾越”。这部作品作为中国合唱史上的里程碑,可与任何世界合唱名作相媲美,在音乐教学中可作为一个课题,将其深入展开,可使学生在鉴赏中震撼心灵,体会抗战时期民族存亡的紧迫,激励学生在新时代仍要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跟党走、听党话,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和接班人。

二、课程基本信息——鉴赏中国合唱艺术瑰宝《黄河大合唱》

(一)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了解《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创作背景以及时代价值;了解词曲作者的生平和事迹;了解独唱、齐唱、对唱、轮唱、重唱、合唱等演唱区别;

第二,技能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及创造力,促进工科学生个性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第三,思政育人目标:通过鉴赏中国合唱里程碑《黄河大合唱》的唱段,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了解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并以继承和发扬这份优秀文化遗产为己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教学重点:《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作品鉴赏

第二,教学难点:感受作品内涵,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洗礼

(三)课程思政设计理念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先生创作的一部史诗性大型合唱声乐套曲,堪称中国合唱艺术的里程碑,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合唱音乐史诗。这部作品文化内涵深刻、意义深远,歌颂了中华儿女不畏险阻、抵御外敌、不屈不挠的精神,鉴赏和演唱该合唱套曲作品,以其波澜壮阔和气势磅礴所展现出来的强大民族精神,永葆经典的艺术文化价值,帮助工科院校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并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新时代,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教学开始的重要环节,起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以及明确学习目标等作用。基于将思政元素融入知识点的前提,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南京大屠杀》《七七卢沟桥事变》等短片铺垫情境,将学生的目光拉回到抗战时期,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深刻了解在残酷的战争中老百姓的苦难史,使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体悟现在生活在新时代的幸福,感恩祖国的祥和安定。随后引出中国合唱里程碑《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介绍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讲述黄河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以及重要地位,并播放黄河沿岸景象图片。播放第四篇章《黄水谣》,引导学生自行聆听感受作品的旋律、情绪以及音乐风格等,互相分享聆听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增强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课中拓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课前各自搜集到的关于黄河主题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以三分钟为限,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为主,每组推荐一名组长总结大家的观点,进行全员性交流。感受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九曲黄河一壶收的摄人景象,以及一代代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在黄河母亲的滋养下,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力量。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分析并共同找出答案,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鉴赏学习

教师播放《黄河大合唱》篇章节选,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演唱方式等,引导学生认真欣赏,借助合唱作品营造出来的悲壮和英勇的氛围感染每位学生,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听完作品后让学生们讨论自己在聆听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和内心感受,然后邀请学生主动到讲台上进行歌曲前诗歌的朗诵,教师给出指导意见,并纳入平时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四篇章《黄水谣》是一首女声二部合唱和独唱歌曲,为三个乐段组成。这首歌曲至今依然被各大专业院校和团体演出时作为演唱使用,它以其朴素的音调、浓烈的情感,唱出了中华儿女对侵略者的仇恨与控诉,成为了一首经久不衰的声乐歌曲。第一部分用抒情的情绪演唱,“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麦苗儿肥豆花香,男女老少喜洋洋”,描写的是一辈辈华夏儿女在黄河母亲的哺育下幸福安定的生活。第二部分节奏由2/4 拍转变为4/4 拍,低沉的音调、宽广的节奏唱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表现出了侵略者烧杀抢掠、中国大地饱受蹂躏、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凄惨景象。第三部分采用变化再现的写作手法,用不同于第一部分的悲愤情绪演唱,表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烈景象。正因为这首歌曲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控诉,故而在演唱时需要气息稳定下沉,歌曲中的顿音、延长音等需准确表达,才能够将歌曲情绪展现到位。引导学生学唱这首作品,感受在演唱歌曲时的情绪,激发学生勿忘国耻、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在锐意进取中传承历史,在勇挑重担中开创未来。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终曲,为八声部混声合唱,完整概括了所有篇章的主题并将其升华,把全曲推向高潮。《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诗人光未然曾说“演唱临近结束的时候,那一阵阵震撼人心的军号和大鼓声,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这首合唱作品配以震耳欲聋的乐队伴奏,以气吞山河之势,发出了民族的怒吼,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亿万儿女奋起反抗、誓死保家卫国的壮丽景象。

为挖掘讲解“故事背后的故事”,通过解析《黄水谣》《怒吼吧,黄河》等作品,感受合唱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启发探究

欣赏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该乐章为进行曲体裁,歌曲开始用交响乐伴奏,全体合唱团员齐唱进入,刻画出黄河波涛汹涌的画面,第二段开始用轮唱的演唱方式,以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音调和节奏音型,层层递进,形象刻画了我国英雄儿女誓死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奔赴抗日救国战场英勇杀敌的壮丽景象。所有学生聆听后定会心灵上大受震撼,在这一刻达到情感共鸣,激发起爱国主义热情和顽强的斗志。随后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自己聆听后的真实感受,最后教唱该作品。在实践演唱中,使学生体验歌唱的快乐,并在激昂的音乐旋律感染下,理解这部合唱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课堂小结

课堂氛围活跃是上好一堂高质量音乐鉴赏课的标志,而一堂好课必须要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交流。音乐鉴赏课应避免教师讲解多、音乐聆听“满堂灌”的情况,教师应注意把控课堂节奏与学生听课的状态,课堂内容坚持“宁少勿多”的原则,有效设计教学内容,深挖每首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和人文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充分吸收。在教学进行中,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关于黄河的文字及图片,使学生了解黄河沿岸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黄河作为中华文化发祥地以及华夏文明的摇篮,其文化被众多学者研究并发扬,其蕴含的时代价值也应被新时代青年传承学习,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进行互动式教学,针对课堂实际,做到因势利导,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可大大提高合唱鉴赏课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一)教学特色

在合唱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担当指挥的角色,让学生亲身感受合唱作品排演的过程,体验进行合唱艺术二度创作的感觉,以此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推动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合唱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们多创造舞台表演和参赛的机会,让学生们利用课堂所学,走上舞台,在实际表演中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实现深层自我认知。在合唱课中,理论与实践不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真正地融合。

(二)教学成效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督促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该堂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可以反映出学生们听课比以往更加认真了,改变了学生混选修课学分的现象。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思政元素将合唱鉴赏课变得更加生动,课堂上在讲授我国中华文明悠久历史、饱经苦难的艰难岁月但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学生们眼神中的坚定和认同。其次,该课做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转化,上过该课的很多同学都成为了班级和单位上的文艺骨干。兰州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每年都会举办校级和院级红色合唱比赛,有很多非专业学生都会积极参加,认真排练,如机电工程专业、电气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在各级合唱比赛中都担任了指挥,并负责班级合唱的排演工作,舞台上多选用《黄河大合唱》的部分篇章,且在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毕业后很多同学也都成为了单位的文艺骨干,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踏实,在文艺活动中能崭露头角,配合单位组织和举办合唱比赛及演出等活动,做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三)教学反思

这部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形式振奋人心、发人深省,在经典传唱中仍然发挥着激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除了鉴赏作品感受内涵外,教师要给学生教唱作品,使学生在亲身演唱中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可选取人们熟知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乐章演唱,这首歌曲朗朗上口,曲调简单易学,因此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对乐曲进行编配,增加轮唱的遍数和速度,增加舞台演出效果,让学生学会简单的合唱编排原则,真正理解通过好的编排可以从合唱演唱中达到此起彼伏的效果,刻画出我国军队壮大、万马奔腾、中华儿女群情激奋的英勇抗日情境。我们从这首合唱作品中了解到了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也感受到了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优良品质。该曲作为我国合唱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时刻提醒着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勇于战斗。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举例分析以及感受和体验等方式,充分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合唱作品,并理解其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演唱合唱作品 《保卫黄河》,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验音乐情绪,使学生深刻理解课程思政融合点,并将其内化于心,真正做到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目标。

五、结语

音乐教育以其特有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和人格品质的锤炼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高校音乐素质选修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更好地对工科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洗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因此,深度挖掘每个教学知识点背后的思政元素,讲好故事背后的故事,并将其与课程知识点做到无缝衔接,每堂课都有思政元素融入,这是当下高校音乐教师们的首要教学任务。将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掘并运用,有助于工科学生在陶冶情操、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为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复兴华夏文明的使命为己任。

猜你喜欢
大合唱乐章黄河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春天的大合唱
黄河
大合唱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