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曙光:踔厉奋进 贵州中医龙头驰骋新甲子

2022-11-05 05:21黄柳
中国医院院长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曙光贵州省

文/本刊记者 黄柳

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书写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答卷,自2017年开启建院历史上又一个“甲子”,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全新面貌踏上新征程,并在2022年收获了历史性的最高嘉奖。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苗医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及厅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编专著4本,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

厚积薄发,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时挂牌“贵州省中医医院”)基于在“十三五”期间的谋篇布局、实干投入,在中医药振兴发展战略中育新机、开新局,取得了“十四五”发展关键时期的杰出成果。

今年以来,医院捷报频传,“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获批立项,“科创大楼”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培育项目,在“省考”和“国考”中大放异彩,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医院党委书记郑曙光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介绍,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考核结果,医院在全国中医院序列中的成绩升了26个位次,排名全国第23名,位列前5%第一方阵,获得A+的上佳评价。

与绩效“国考”有异曲同工之妙,按照“全省一个体系、每年一次考核”的贵州省年度综合考核方法,俗称“省考”,于2022年夏首次放榜。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取得了在13家省级公立医院中排名第三的好成绩。贵州“省考”考核分项包括了政治素质考核、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党建工作成效考核、满意度评价,分别占比20%、50%、20%、10%。

今年春天,在全国人民密切关注的上海疫情中,由郑曙光书记担任队长的贵州省援沪医疗队(中医分队),作为代表贵州出征的首支医疗队圆满完成抗疫任务,由他们负责的方舱医院共收治1852名患者,中医中药参与率达到98.54%,总治愈率达到96.49%。

“人才强院、科技兴院、特色立院、文化塑院。”以此为医院发展战略,郑曙光与医院党委、院领导班子充满了信心:到“十四五”末,医技住院综合楼投入使用,科创大楼、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基本建成,坚持以内涵铸强品牌,以创新驱动发展,医院必将成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

党建引领管理提升 “十三五”蓄力强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堪称“十三五”时期我国中医药发展、中医卫生事业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也是“十三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取得的标志性成就。

郑曙光表示,党的十八大全面开启新征程,“十三五”时期,中医药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言“天时、地利、人和”恰如其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坚持依法依规治院,围绕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强化制度保障,规范运行机制,不断推动管理水平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在此期间,医院整合省级行业医院1家,开创了“一院三址”办院新格局,迈向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为进一步适应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医院制定《章程》,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严格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健全《医院工作制度汇编》《应急预案汇编》等规章制度。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等方面进一步精细化、规范化,出台《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方案》《绩效考核方案》等管理制度100余项,修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招采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20余项,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责,加大物资设备采购监管力度,优化Herp精细化管理流程,实施绩效目标改革,规范从业行为、提高管理效能、提升服务水平。医院还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凝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文化内涵,以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保障医院高效运行。

将党的建设与现代医院管理紧密结合,强化院党委领导班子政治责任,郑曙光与医院党委引领全院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选人用人的首要位置,强化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将12个党支部优化设置为51个,实行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支部书记参与科室管理,支委会研究科室重大事项,2020年底,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郑曙光认为,中医要发展,还需要有责任、有担当。在谈到中医药助力贵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时,他说:“医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把服务基层当作自己的事业。‘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远程医疗平台搭建,积极采取定点支援和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等方式,引领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中医医疗资源。”

以人为本 从模式与内涵着眼守正创新

步入新的五年发展阶段,在医院党委领导下,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遗余力实施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高标准运营管理服务“四高工程”;打造“一中心、两基地”,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创建以城市医疗集团为载体,重点辐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N”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好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增强“两院区、两门诊”服务能力,把工作重心向提质增效、精细化管理、高素质人才培养、疑难病症和危急重症处置能力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上转变,使医院发展成为具有先进性、领先性、创新性的综合性中医医院。

在人才培养方面,医院不断完善师承教育模式,做实各级、各类人才培养项目,制定“薪火传承计划”,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到目前为止,医院拥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4名、岐黄学者1名、青年岐黄学者1名、全国师承指导老师29名、省级名中医29名,设院士工作站1个,国医大师工作站2个,2020年获批成立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十四五’以来,相比上一个5年,医院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大幅提升,我们仍在持续努力引进博士以上高学历人才,但更加注重他们的综合能力,‘看得好病,做得了研究,讲得好课’,这样的博士、博士后人才是医院现阶段最为青睐的。”

郑曙光表示,与医院定位、发展战略相匹配,医院人才工程同样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坚持中医院姓“中”的定位。他介绍,医院60岁临近法定退休年龄的中医专家其实正处于他们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绝大部分这个年龄段的专家,特别是一些知名专家,既是医院的‘宝’,又深受患者信赖,目前都以灵活的方式在医院延续他们的工作。”

医院还深入梳理、挖掘古典医籍精华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探索以中医为主治疗疑难重症和复杂疾病的方法和经验,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能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紧跟卫生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步伐,落实《省卫生健康委全省卫生健康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文件精神,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稳步推进卫生职称评审改革工作,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适时修订医院《专业技术职称推荐和聘任管理办法》,建立以“能力、业绩、质量、贡献”为重点,涵盖医德医风、临床实践、科研带教等要素的职称评价体系,引导医务人员“会看病、看好病”,不断增强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

守正创新,从内涵与模式两方面出发,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创新中医药临床诊疗模式,强化专科专病中医药特色建设,提升中医药应急保障和内涵服务能力。

医院现拥有省级专科医院4个,分别为贵州省肛肠病医院、贵州省针推医院、贵州省脑病医院、贵州省骨伤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重点专科7个、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育单位2个,多个特色浓厚、优势突出的专科享誉省内外,中医药诊疗人次逐年递增。郑曙光谈到这些,如数家珍,他欣喜地介绍,在“十三五”时期正式获批的医院传承创新大楼将在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新增的700张病床将让这些优势学科、特色诊疗项目获得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天时地利人和 中医优势集中发挥

新的5年发展时期,经历疫情的洗礼,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意见的统领下,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获批的两个亿元级以上项目,均不追求病房、床位的增加,但科研教学场地、业务辅助场所,不论设施与平台,都将在数量倍增的基础上呈现质的飞跃。

郑曙光表示,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医院深入开展中医优势病种、医疗技术研究,加快新制剂、新疗法和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形成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诊疗规范或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孵化科研成果和模式创新,助推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强化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创新。

在方便群众就医方面,郑曙光谈道:“只有群众就医获得感增强了,真正做到让患者满意了,才能说明我们的服务到位了。”他表示,目前,医院正在推进智慧医院建设进程,重点完善“5G+智慧医疗”、电子病历、互联互通标准化建设等,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3个院区之间的有效衔接,全面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同时,将便民、利民、惠民举措落到实处,通过改善就医环境、优化诊疗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来赢得患者的信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院中药饮片取药窗口井然有序,原因在于医院除增设人工窗口以外,还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免费邮寄,既方便又快捷,群众对此纷纷表示满意。2020年度,该院在全国医疗机构评选中荣获中医医院类别“患者、医务人员双满意”前10名。

把推进《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贵州省中医药条例》落实的过程,汇聚成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合力,郑曙光表示,从多个角度看,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天时、地利、人和”发展机遇期。他继而阐述,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为贯彻落实中医药法、省中医药条例,贵州省努力推进县域龙头中医院的建设,“多个县中医院从无到有,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让基层中医卫生事业有接班人,步入良性循环。”

他继而谈到采访当日专家门诊出诊的感受,“赶上这个好时代,学中医、做中医的价值与意义是空前的。”为何如此感慨,他告诉记者,现在来看中医门诊的群众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中青年患者,长时间受工作和生活压力影响,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不仅能治病,更重要的是懂得调理,这是这部分就医群众的普遍共识,也是近年来治未病群体逐渐增加的原因。郑曙光还表示,随着群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医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氛围正在形成,必将为加快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基于此,大家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医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防治、治未病、康复、慢病管理、养生保健方面的特色优势,进一步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构建中医药特色服务体系,这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铺展开来。医院“十四五”传承创新项目将扩大制剂中心建设,围绕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制剂药房、定制药园等全面发力,在产量、品种、调拨渠道等重要环节取得突破。

无论是早春四月带领来自贵州30个不同医疗单位的300人队伍集结完毕,星夜飞驰上海抗疫;还是春夏之交返回党委书记岗位,继续孜孜不倦带领处于加速发展期的省级中医院行稳致远……2022年已近深秋,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年度答卷上已浓墨重彩标上佳绩,尽管经历了数不清的不眠不休,浸满汗水也要为团队、为患者思考在前、行动在先,郑曙光书记也由衷为自己从事的专业、自己与团队深情耕耘的事业欢欣鼓舞!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曙光贵州省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Two Approaches of Literature Teaching:A Classroom-Based Study
8所中医药大学被“除名”?只因标准不同罢了
胜利曙光就在前方
大学生微信骗考卷
教育部回应8所中医药大学未列入名录:不影响学位授予及考试
杨曙光作品
王路平:以曙光之名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