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与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理论与路径*

2022-11-07 21:16中国人民大学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外语思政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

郭英剑

提 要: 课程思政是当下中国高校所有专业建设的重点,本文探讨外语专业该怎样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特别是期间遇到的认识问题、理论依据与现实路径。本文首先从外语专业的特点出发,厘清了外语专业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误解乃至错误认识;其次重点探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以及建设的现实路径,明确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在核心与显性价值;最后通过实际案例,阐释如何在课程思政的语境下进行外语教学与研究,试图回答外语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一、 绪言

课程思政是当下高校所有专业建设的重点。本文将着重探讨外语专业该怎样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本文中的外语专业,是指以获得外语专业学位为目的的专业,而不是大学外语。英语,是我国的第一大外语专业,本文将更多从英语专业历史与发展的角度,从英语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探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本文将首先厘清外语专业建设过程中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些误解乃至错误认识,进而探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在核心与显性价值,通过实际案例,阐释如何在课程思政的语境下进行外语教学与研究,并尝试回答外语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二、 何谓课程思政

就其历史而言,课程思政在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从未缺席过。无论党还是政府,都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之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课程思政”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并迅速成为一个热词,则时间不长。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文件,是对新时代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如何改革创新,提出了最高的原则与具体要求。

《意见》中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现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如下意见。”在这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书育人最根本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下被明确地提了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意见》中所针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另外一个概念则是“课程思政”,是指所有并非思政课的课程,但也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建设与引导。而《意见》则是“课程思政”的发端。

《意见》公布后不久,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在“教育奋进看落实系列通气会”之第四场“介绍狠抓落实打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有关情况”,就专门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关键环节”。为了“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项工作方案,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这,是“课程思政”全面铺开的序曲。在这里,教育部首次把“课程思政”放在了“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之中,赋予了它崇高的地位。并且依照《意见》,制定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项工作方案;同时,注意到了“思政课”与各类课程“课程育人”的相互配合的问题。

第二年,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纲要。”在这里,《纲要》把“课程思政”的性质阐释得简洁而明晰,就是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换句话说,“课程思政”与所有课程有关,与教书育人有关,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

不仅如此,《纲要》还对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与规定。比如,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这里,明确无误地为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做了定性处理,即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那么,如何去做?既要梳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还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到教学之中,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纲要》还对各大类专业课程如何“课程思政”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比如,对于传统的文史哲,即“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际上,《纲要》在这里是对文史哲的专业课程提出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要求。

从《意见》的出台到《纲要》的发布,不过3年的时间,但“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词。所有高校的各个专业都在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到现在可谓依旧是如火如荼。

三、 正确认识外语专业

课程思政成为了我国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在新时代的重大建设任务之一,外语专业也不例外。但遗憾的是,我注意到,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一些外语界的同行,对于外语专业自身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解,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认识。沿袭了过去人们对于外语专业的一些偏见。我以为,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误解与错误认识无助于课程思政建设,甚至对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会有障碍,偏离我们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宗旨,因此有必要提出来,希望我们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能够正确地认识我们的外语专业。

对外语专业认识上的误解乃至错误,表现在了人们在谈论外语专业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时,这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一个例子,在谈到为什么外语专业要进行课程思政时说,“对于广大外语专业的师生而言,自身身处西方文化的最前沿,极易受到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的熏染,而牢固守好外语专业思想政治高地,又是落实外语专业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李超,2022)。第二个例子,在谈到何以要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时,对传统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批评,认为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往往只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进行单方面的外国文化输入,将此称之为“单行道”、“单行模式”,“极大的忽略了对学生政治素质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严重失衡,部分学生政治素养缺失,对异国文化盲目憧憬,对于本族文化轻视甚至排斥”(傅琪、付天海,2021)。应该说,上述这样的认识与言论并非个别,也不是只有在外语界才有这样的认识,出了外语界,有些人对外语专业的偏见乃至错误认识或许更多更深。但正因为如此,在当今课程思政的语境下,我们确有必要指出上述认识上的偏差与错误,方能知道我们外语专业该向何处去,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我以为,上述案例中存在着认识论上的四个偏差:

前提误导。外语人身处西方文化的最前沿,那么,自然而然就会“极易受到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的熏染”,这话听上去好像没有问题,但实际上蕴含着一个前提误区,即只要外语人在西方文化的最前沿,那么天生就有受到负面影响的极大可能性。但这个前提错了。因为不能说有这种可能性,就一定会导致某种不良的后果。即便把西方文化都假设成不良的意识形态,那么,还是会有人“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甚至是“出污泥而不染”,这些说法本身就是对上述前提的有力反驳;况且,把外语专业定位在单一的“站在西方文化的最前沿”,也是非常狭隘和错误的,因为我们外语专业涵盖了国外的各种语言及其文化,包括东方的、亚洲的、非洲的语言与文化,而不单单是西方的。

判断失误。即便说外语人身处西方文化最前沿,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外语人在西方文化面前弱不禁风。如果非要把西方文化视为敌对势力,那身在最前沿的外语人,岂不应该是最先与之斗争与拼搏之人?

推论错误。无论说外语人易受熏染,还是指责“部分学生”政治素养缺失,对异国文化盲目憧憬,对本族文化轻视甚至排斥,都包含有错误的推论。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不知这里的“部分”学生到底是多少,若无数据做支撑,要慎言。即便只是针对个别学生,也要意识到这样的批评其实是很严重的指责,若无具体所指,更要慎之又慎。其错误之处还在于,其推论仅只指向外语专业,这对外语人不公平。因为不是只有外语专业的师生才面对西方文化。中文专业有世界文学,历史专业有世界历史,哲学专业有西方哲学,难道这些专业的人都不面对西方文化,都不易受到西方文化不良意识形态的熏染?

逻辑失当。如果一定要把外语专业师生看作是易受熏染的群体,那么,历史专业的师生,特别是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人,是否就会成为最易受到不良封建思想和落后的意识形态影响的群体?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哪个专业不谈国际化、不谈外国,甚至不谈西方?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包括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法律学、金融学、政治学,哪个不与外国或者西方相连结?难道他们在接触西方文化时,就不易受到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的熏染?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便传统外语教学模式有其需要改革的地方,也不能简单地将之总结为“单行道”或“单行模式”,更不能上纲上线到“极大的忽略了对学生政治素质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严重失衡”。这不是事实。不说远的,就说自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的外语专业建设,特别是近10年来的中国外语专业发展,早已超越了从前的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外语专业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文化自信,也非常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觉意识。

有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在中国一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外语人曾经做出过的巨大贡献。

四、 外语专业的荣耀

在中国语境下,特别是在今天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牢记外语专业、外语人曾经有过的那份荣耀!这里谈三个方面的内容,与外语人、外语专业之于我国执政党、我国高等教育、我国改革开放的贡献有关。

外语人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们知道,1848年2月诞生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但这本伟大的著作,在20世纪的前10年,只有部分段落的中文译文刊登在中国国内报刊上,直到1919年都还没有完整的中文译本。

1920年初,刚刚旅日归来、不到30岁的青年学人陈望道承担了这个文本的翻译任务。他精通英语和日语,同时国文功底深厚,用白话文发表过多篇文章。他还接触阅读过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与文章,因此有能力承担这项工作。为了翻译好这部作品,陈望道回到老家浙江义乌,把自己关在一间小柴屋里,参照日文和英文版本,忘我地工作。由于他专注于翻译,甚至发生过误把墨水当作母亲送他的红糖水喝掉的故事(参见张春旺,202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看到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曾经专门讲述过这个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2021)。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在上海正式出版。谁都无法否认,陈望道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对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是影响巨大。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吴黎平1979: 39)。

陈望道先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但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还是他作为外语人、翻译家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他,首度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从而成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

外语学科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教育,大都缘起于外语专门学校的建立。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事实上,人们不能忘记另一所学校的建立,那就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这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初以培养外语和翻译人才为目的,开始时只设英文,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等。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字专门学校。正是因为这次合并,才使得京师大学堂成为了中西并学的现代大学。在京师大学堂,除经史外,开设算学、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这就是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教育的开端。

不单单是北京大学。我国众多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其外语学科、外语专业的历史,都领先于学校或者是学校最早设立的系科或最早设立的系科之一。比如,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前身外文系与学校同龄,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肇始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的英文专修科,历经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系(1920)、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24)、第四中山大学外国文学系(1927)、国立中央大学外国文学系(1928)、国立中央大学外国语文系(1938),国立南京大学外国语文系(1949)、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1955)等历史时期,1993年扩建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同济大学自190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初创德文科,同济外语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设置,始于1937年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的俄语系。在这里,我还没有列举我国外语类大学的创始与建立过程。

外语学科的历史形成与发展已经充分说明了外语学科、外语专业在我国高校诞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外语专业与改革开放。外语专业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贡献更是当代人有目共睹的事实。随着1978年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当年的8月28日至9月10日,教育部就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讨论了如何加强外语教育,提高外语教育水平,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培养各方面外语人才的办法和措施。这次会议上所提出的《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后来经国务院批准,于1979年3月29日印发全国(付克,1986: 86-92)。这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从此以后,我国的外语专业建设开始突飞猛进。

到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发展外语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更高层次的外语人才。社会的需求,专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全民学英语的浪潮。外语人才更是受到了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欢迎,他们也在中国社会飞速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郭英剑,2019b: 10)。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迈入了注重内涵式建设与发展的阶段,也是国家大力发展小语种的时期,特别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家逐步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的外语专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郭英剑,2020: 7)。

通过以上简要回顾,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外语教育发展以及外语专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乃至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国家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始终着眼于国家建设与发展之需;外语专业教育的目标始终坚定不移,就是为国家培养专业的外语人才(郭英剑,2020: 6)。正因如此,在误解、偏见、乃至错误认识面前,外语人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妄自菲薄。

五、 实施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与实际路径

外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上述《意见》和《纲要》两部上位法;同时还有两部下位法。下位法即《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对于中国外语教育来说,“新时代”到来的前奏是2018年1月《国标》的出台。这是我国第一次建立外语专业建设的国家标准。随后,2020年4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的出版发行,更是对外语专业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外语专业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处理好这两部上位法与两部下位法的关系。《意见》与《纲要》是面向高校,对包括外语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进行课程思政的最高理论政策与方针指导;《国标》与《指南》则是在《意见》与《纲要》指导下,外语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比如,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国标》给出了外语专业人才的标准,即“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国标》在这里明确阐述,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是要培养综合素质好、外语基础扎实、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建设的外语人才。当然,对于《指南》来说,《国标》也是上位法,要求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与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等。为此,《指南》针对几个大的语种,特别是英语类专业的三个专业: 英语、翻译与商务英语,制定了各自的培养目标。

比如,英语专业在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所提出的培养目标是:“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厚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能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熟练使用英语从事涉外行业、英语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相关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指南》第1页)然而,作为下位法,更多要考虑现实的操作性。因此,《指南》针对大的培养目标,又提出了培养规格,对于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描述。这就更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当然,《指南》中所提出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包括“核心课程”与“实践教学”更是在具体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总之,在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从思想理论上,要遵照《意见》与《纲要》所提出的方针政策;在具体实践中,要依照《国标》与《指南》的相关规定,进而找到外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六、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在核心与显性价值

外语专业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中,应该按照《意见》与《纲要》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我看来,在此方针指导下,在《国标》与《指南》的规范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该注重基于外语专业特点的三个内在核心价值:

第一,讲好外语,讲好外语课。普通的外语教学,包括大学外语教学,不必过分注重其语音、语调、语法,只要能够表达基本情感、传达思想观点就可以。但是,对于从事外语专业的外语人来说,就要比大学外语教学以及比对普通人学习外语的要求要高。对于外语人来说,不但要会表达情感与思想,还要表达得好。所谓好,就是要更加标准,通俗的说就是要尽量地道,包括语音语调要准确,语法要正确,表达方式符合目的语的习惯,熟悉对方文化等。这是由我们外语专业的性质与特点所决定的。

同时,要讲好外语课。无论什么课程,都应该把课讲好。外语人,要讲好自己的外语课。这是作为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基本要义。所谓讲得好,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甚至是通过每一堂课,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等。当然,讲好外语课,对于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基本标准。

第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所谓三观,即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在具体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和教师“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外语专业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培养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因此,要注重对学生给予“全人”教育,要求他们具备正确的“三观”,能够站在国家、民族、社会的高度去了解人生的意义。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三观。这是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教师时刻学习的内在动力。

第三,培养学生具有批评性思维能力。外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最常见的一个培养目标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也称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事实上,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但该目标对于人文学科来说,是各个专业的核心与命脉所在。它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思维倾向。就技能来说,它主要通过观察、分析、解释、评价、推论、阐释,最终得出结论。对重大问题来说,这种结论往往是带有价值判断的结论;对倾向来说,它目的在于求真,具有一种开放性的思想,拥有自信心与求知欲,努力达成一种成熟的认识判断。

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为了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强烈的上进心的公民。这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可以为他们未来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打下坚实基础。当然,如前所述,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自身必须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除了上述三个内在核心价值之外,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显性价值在于: 用外语讲好世界故事和中国故事。

近几年我一直在倡导,“对于外语专业来说,核心素养就是: 用外语去言说与写作”(郭英剑,2019a: 17)。回望过去,外语人利用外语作为工具与专业的双重优势,为中国的历史发展与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可以说是讲好世界故事。看今天,中国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进入了要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这就给外语专业提出了一个新要求: 既要讲好世界故事——这是我们的专业性质与定位所决定的,同时,也要讲好中国故事。

我特别想强调的是,我们不是用汉语讲好中国故事,也不单单是通过翻译讲好中国故事,而是直接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这么说的原因在于,首先其他专业同样能够用汉语讲好中国故事,甚至往往会比我们讲得更好;其次,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我们的翻译专业与外语人自然至关重要,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其他领域的很多中国故事是需要甚至是必须要通过翻译来传递出去的,但这个时候的翻译主要是对等翻译,所起到的也主要是媒介作用,尚不能完全体现我们外语专业自身的价值;要想发挥外语人的专业特征,就是外语人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在这个时候,外语人是言说的主体,更具有主体的意识,也更能体现言说者的意志。

因此,我一直主张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才是外语专业与外语人的使命所在。这,也是我们这个专业最重要的显性价值所在。

七、 外语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英语专业为例

我想以英语专业为例,来谈谈外语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需要强调的是,外语专业与大部分专业有所不同的一点是,她所培养的人,不仅是面对中国,还要面向世界,而且更主要的是要面向世界。同时,读外语专业的人就像读很多系科专业一样需要两种品质,一是兴趣或爱好,二是毅力或坚持下去的能力。由此,我们才可能培养出下面我所说的英语专业的人才。

我将英语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总结为以下几句话:

第一,英语过人。我们知道,现在不但海归多,在高校学习大学英语者中,很多人英语相当出色,这自然给英语专业的学生带来很大压力。所以,我坚持认为,英语人不但要学好英语,还要英语过人才行。比如语音语调,英语人自然要比非英语专业的人要好,甚至好很多,让别人听了就会感到你是专业(professional)出身!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流利地、更加准确地、更富有色彩地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换句话说,你若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日常生活与个人思想情感,这就可能成为你超出他人的地方。在现实中,只要英语过人,你就完全有可能因为这一优势进入到任何你想进入的领域,从而成为法律、经济、金融、历史、哲学等领域中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第二,阅读超人。从本质上说,所有人文学科都是阅读的专业。阅读,对于我们来说,它不是普通人的阅读,而应成为我们的专业技能。这一专业技能要求我们既要有阅读的数量,也要有阅读的速度,更要有阅读的深度。

第三,思辨强人。学会思辨,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定是建立在多阅读、勤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阅读,思辨几无可能。而阅读,更多地是建立在阅读、分析和阐释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一切经典作品之上的。要想成为思辨强人,必须要阅读经典。

第四,国际能人。就是能自由行走于世界的人。要想成为一名国际能人,首先要有一种国际视野,这种国际视野与自身的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相结合,就能够让自己具有认识和鉴赏东西方文化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反思本土文化,也具备一种认识和鉴赏本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同样可以反省东西方文化。

第五,行动达人。这是在倡导,作为专业人士,不仅能够思考,也要能够行动。要具备能够将各种思想、理论、观点付之于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用外语言说与写作的能力,阅读与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让他们学着去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展现中国人的世界眼光,传播中国的人文情怀,既可以向中国讲好世界故事,也可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八、 结语

今天,中国已经进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时代。面对一些误解与可能的错误认识,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外语专业,不能妄自菲薄,要有专业的历史荣誉感。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上,既要严格按照《意见》与《纲要》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执行,也要遵守《国标》与《指南》,从而将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始终牢记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核心首先是讲好外语、讲好外语课;其次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则是要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们外语专业独一无二的特征,是外语人得天独厚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外语思政专业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