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融合传播助力大众美育路径创新
——以《美术里的中国》为例

2022-11-07 03:06李丹
剧影月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画作纪录片

■李丹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美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长久以来,美术因自身的抽象化意指,使其被纳入了“精英化”“小众化”的认知范畴,需要受众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经典美术作品是抽象的、曲高和寡的感觉。为了实现全民美育,近年来各大美术馆都在积极探索各种“典藏活化”展览,使静态的经典美术作品“活”起来,以亲近的姿态将大众眼中触不可及的艺术作品变得更可近可感。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全国重点美术馆匠心推出了12集微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将隶属于传统艺术的美术作品与隶属于传媒艺术的多种视听艺术完美融合,通过新技术赋能艺术表达,阐释经典画作的艺术价值,让深藏于美术殿堂的经典美术作品直接走进千家万户。一台电视机就是一个美术展览馆,为美育路径创新揭开了新的帷幕。

《美术里的中国》微纪录片,聚焦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讲述画作与画家的故事,通过艺术语言和影像,展现画作中蕴含的艺术创新、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美、艺术之美,具有极强的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在声光及解说词的互动之中,观众随着画面的移动逐步进入经典美术作品的世界,欣赏美术作品的气象与神韵,使传统的美术作品在传媒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艺术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美育是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该纪录片以美术作品为载体,展现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理念,弘扬美育精神,铸牢文化自信,是主流媒体在突破性的尝试中助力大众美育路径创新的典型范本。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通过新的电视技术的运用,将二维画布上的美术作品立体化呈现给受众,以全新的视听手段,制造出沉浸式奇观体验,为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看感受,这也是文化类节目对美术类题材视觉化的创新探索。

在这样一个短视频火爆的时代,为了契合当下轻松而又快速的观赏节奏,《美术里的中国》微纪录片一改以往宏大主题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以一集12 分钟的时长设置,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最新电视技术手段赋能传统美术作品,动态化的影像再造,让这些经典美术作品“活”了起来,丰富了艺术表达,降低了艺术鉴赏门槛。该纪录片最大的创新之处是利用“3D 建模技术活化2D 典藏作品”。在第一集的《虾》中,以虾作为第一人称叙事,伴随着富有节奏感的古筝弹拨声,引领观众的视线跟随着齐白石笔下的群虾潜入了水草青青的世界,在画作中游弋。3D建模特效技术的二次创作,准确传递出了画中意境,强化了艺术感染力,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视觉奇观。在第四集徐悲鸿创作的《奔马》中,通过电视技术手段,展现了一匹行将破纸而出的奔马,在AE特效视觉手段辅助下,充分表现了徐悲鸿所创作的马在解剖学意义上的真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中国画技法,伴随着迅疾的马蹄声和高昂嘶鸣声,展现了艺术家笔下的马匹扑面而来的生命力。该纪录片还充分运用超微距摄影,4K/8K超微距摄影技术呈现作品的精微世界,作品的细腻质感与肌理得以充分呈现,将观众一般无法关注到的细节强调出来。透过镜头,我们可以从齐白石的勾画中看到,看似简单几笔的虾须在水的阻力下的曲线变化,感受每一只虾的跃动。在傅抱石的自由挥毫下,感受冠绝云天的东岳华山,传递出浑厚苍茫的生命律动。该纪录片利用风格多变的镜头语言,多元表现手法再现经典美术作品中的韵致。纪录片中采用了很多意向性的表达,如《奔马》一期中,在历史影像资料再现画作的战争年代背景时,飞机上落下的炸弹与笔端滴落进水里的墨汁画面相连接,表现徐悲鸿以笔墨丹青为武器,让自由的奔马替他呐喊嘶鸣,向寰宇宣告,中国终将迎来最后的胜利。该纪录片还运用了大量诗意的表达,画作前的漫天风雪、画作里云雾缭绕,画家脑中的情境通过投影的方式在画室墙壁移动。诗意的表达成为经典美术作品美学享受的延伸,也实现了电视艺术与传统美术的完美融合。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大众美育是一种以现代大众传媒为主要依托、由大众自发开展的自我教育的美育范式。大众美育不仅是对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是对大众的价值观的引导。传统的经典美术作品作为时代的镌刻者,构筑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美术里的中国》精选的一系列经典美术作品,礼赞中国山河胜迹,谱写人民诗篇,该纪录片在讲述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在多个维度丰富作品的内涵,传递民族精神。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胜利渡长江》一期中,在介绍浮雕作品的创作者刘开渠时,通过历史影像的生动叙述,带领观众一同穿越到了艺术家所处的那段筚路蓝缕的艰难岁月。历史影像资料的真实再现,让观众深刻理解了雕塑家刘开渠的人生信条。原本在法国高等美术学院学习雕塑的刘开渠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继续深造和访学,回到了祖国,在刘开渠看来,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奋起抗争的民族要有人的形象,要使雕塑这种艺术真正回归到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此后他的创作不仅是在创作艺术作品,更是在传递着艺术品格与文化精神。为了让大众更直观了解浮雕作品《胜利渡长江》的创作过程,节目以戏剧演绎与历史影像相融合的方式进行生动呈现和阐释,增强了节目叙事的故事性。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仿佛身处多个时空,时而与浮雕中的人民英雄们同呼吸共命运,时而与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产生共情。通过美术评论家对该浮雕作品的技法表现、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点评,观众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严谨态度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这块浮雕是对英烈的纪念和无尽的缅怀,弘扬着中国精神的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观众可以从中领略到信仰之美。

为了让观众走进画作的世界,汲取画中的精神力量,摄制组力图在拍摄上还原画中情境,让观众真切感受到画作背后有温度的故事。如《洪荒风雪》一期中,摄制组远赴西藏拍摄,将画面形象与现实形象对接,生动展现作品诞生的起源。通过身临其境的场景再现,带领观众进入了那个漫天风雪、狂风呼啸的世界,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感受到了画家当时深入骨髓的孤寂和寒冷。真实的场景还原和生动的故事叙述,让这幅经典画作充满了温度和生命力。此时当观众再来欣赏这幅作品时,仿佛能从画家的笔墨中听到驼铃声,感受到地质勘探队员们逆风战雪的豪迈。《洪荒风雪》以画作为切口,不仅展现了中国审美,讲述了作品背后的中国故事,更彰显了中国精神,传递出社会主义建设者们昂扬的欢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经典美术作品赏析是做好大众美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直以来许多经典的美术作品大多只是在美术馆、博物馆等仪式性场所小范围展出,因为展出场所的严肃性以及需要一定的欣赏门槛,与大众有一定的距离。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跳脱了物理时空的局限,突破了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社会层次,进入了大众传播领域。将本身具有架上艺术特征的经典美术作品与最为普及的视听艺术相融合,并通过最新的电视技术对艺术表达赋能,使其成了新的传媒艺术作品。该纪录片是艺术融合助力大众美育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在对经典美术作品的艺术手法进行解读的同时,也在活化典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民族精神,让大众从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素养、感悟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是主流媒体助力大众美育路径创新典型范本。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画作纪录片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学生画作欣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