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竞争态势循环:局部缓解与重新紧张

2022-11-07 18:09刘毅
领导文萃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台海印太

刘毅

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视野,审视当前中美外交关系是本文立意所在。文章重点分析,在俄乌冲突和中美对立加剧背景下,中美关系演进态势呈现一系列复杂的波动,其中一方面特征为反复紧张与间或缓解交替,另一方面特征则是竞争和对立渐次加剧,并且愈益走向集团化、联盟式竞斗。若就近期一系列紧张形势而言,美国仍是中美对抗事件的主要发起方,但中国主要作为应对方和防守者,在处理变局和紧张方面仍在争取战略和策略主动权。如何认识中美竞争形势的新特点,特别是高度紧张与显著缓解的频繁反复交替这新常态?如何看待美国在挑动紧张方面的广泛表现与其效能局限?如何看待中国在当前中美关系波动中的战略和可作为空间?本刊特约记者就此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

《领导文萃》:您如何看待当前中美竞争关系的整体特点,这特点是否已定型?

时殷弘:谈到这个方面,可以用一个稍早前流行的词汇来概括,即“新常态”,不同于传统上说的“斗而不破”或“好也好不到哪里,坏也坏不到哪里”,而是处于一种循环,即暂时临近根本底线,出现严重紧张和冲突可能,然后回到局部缓解,冲突可能随之显著下降。这格局从逻辑和时间两方面看已经定型,或者说正在定型。近两三个月,中美关系经历新一番高度紧张。今年6月,在俄乌战争与全球动荡之际,中美两国国防部长在新加坡香格里拉论坛上会晤,并各自发表演讲。此乃中美军事竞争和对抗呈现显著的全球关联含义的一个标志事件。据公开报道,美國国防部长奥斯汀与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会谈焦点为两国在西太平洋和“印太”事务,尤其是中国台湾地区问题上的立场对立。中方重申如果出现台独动向,解放军将不惜一战、不惜代价打到底,以粉碎台独势力;美方则对中国的区域战略进行“指责”,重申反对以武力或其他强制方式,在未经挑衅的情况下“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奥斯汀在香格里拉论坛还显著侵蚀美国传统的“战略模糊”方针,特别是强调要通过强化美国自身的武装力量以“压制”和应对任何动用武力或其他强制手段的意图。

稍后,台海问题继续滑向新的重大争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6月13日申明: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中国国内法,台湾海峡水域由海岸向海峡中心线延伸,依次为中国的内水、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中国对台湾海峡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显然针对这一申明,或许也针对6月21日解放军29架战机进入东沙群岛附近中国台湾地区所谓“防空识别区”,美国海军出动一架P-8A波塞冬大型侦察机飞越台湾海峡,美军印太司令部就此发表声明,声称美国将“继续在国际法允许的任何地方,包括台湾海峡之内飞行、航行和行动……致力于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印太”。7月19日,美国导弹驱逐舰“本福尔德号”穿越台湾海峡。

中美对抗多年来最严重的激化,出自佩洛西窜访台湾事件。8月2日至3日,不顾中国政府多次严厉警告,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一意孤行并经拜登总统纵容,窜访台湾地区。作为美国宪法规定的联邦政府第三号人物,佩洛西窜访台岛令中美紧张达到一个新高峰。值得注意,这次高强度对抗气氛十分紧张,同时也透露出双方的相关审慎,旨在避免军事冲突。美国政府强调这是佩洛西“个人行为”,美国“一个中国政策”未变;佩洛西专机从马来西亚飞往台湾地区途中有意绕开南海,负责“保卫”佩洛西的里根号核动力航母打击群始终位于菲律宾以东海面而不进入南海,以免加剧现有的对抗;解放军则在佩洛西离台后举行环岛实弹演习,避免与美军直接武力对峙,佩洛西窜台前夕亦如此。

然而,当前中美竞斗“新常态”不同于以往。尤其在台湾问题以及东海和南海问题上,“新常态”体现为局部消停与重新紧张反复交替,双方在重大问题上做出有限但重要妥协的意愿下降,同时将各自珍视的根本利益更加奉为至关紧要、不可损伤或放弃。去年底,美国负责印太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埃利·拉特纳在参加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听证时,强调台湾地区对美国有“紧要战略意义”。当时参议院外委会成员们认为,如果台海两岸实现最终统一,中国就将在第一岛链支配西太平洋,美日同盟的可信性将遭到严重破坏,半导体供应链将被中国掌控,并且可能鼓励中国就其他周边争端采取更大的步骤。拉特纳甚至认为,台湾地区对美国推进地区战略安全“具有根本意义”,美对台关系是其盟国和伙伴网络的一个“铁锚”。

对上述“新常态”可以做一个很简洁、但很重要的解释:中美在台湾及南海等问题上各自珍视的、大多截然相反的根本利益被各自奉为至关紧要,因而紧张可谓常态,重新紧张是波动中的必然;然而另一方面,双方近年来一向将尽可能防止中美直接军事冲突奉作最高利益,因而如前所述紧张到几乎激烈程度,紧张状态和冲突趋向就几乎必然被暂时逆转,甚而迅速降温。然而,在这样的反复交替中,紧张因其本身和其他竞斗助力,颇可能逐渐增大其相对分量,从而逐渐令两国愈益接近“修昔底德陷阱”。

对上述“新常态”可以做一个很简洁、但很重要的解释:中美在台湾及南海等问题上各自珍视的、大多截然相反的根本利益被各自奉为至关紧要,因而紧张可谓常态,重新紧张是波动中的必然;然而另一方面,双方近年来一向将尽可能防止中美直接军事冲突奉作最高利益,因而如前所述紧张到几乎激烈程度,紧张状态和冲突趋向就几乎必然被暂时逆转,甚而迅速降温。然而,在这样的反复交替中,紧张因其本身和其他竞斗助力,颇可能逐渐增大其相对分量,从而逐渐令两国愈益接近“修昔底德陷阱”。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即主权要求的熔断含义。尽管中国也将防止与美直接军事冲突作为根本利益,但早日完成两岸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根本目标和最根本利益,不同目标之间的轻重缓急次序是个复杂议题。中国不会让美国和台湾当局形成一种确定和经久的判断,即中国将事实上完全规避与美国的任何军事冲突,因为这样必定导致美国更加肆无忌惮地近乎全面支持台湾当局,也将导致台湾当局有恃无恐从事法理“台独”。这两者对中国大陆而言绝对不可接受。今年初,驻美大使秦刚明确告诫:“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最大的引火桶”,“如果台湾当局受美国鼓励,坚持沿‘台独之路走下去,极可能将中美卷入一场军事冲突”。

从战略军事层面看,台海局势从根本说应当认为大致稳定。中国的根本立场和基本政策早在2005年就已明确宣布。当年生效的《反分裂国家法》规定,迫不得已时将诉诸武力阻止法理“台独”和外国控制台湾。美国20多年来台湾问题政策的根本是反对海峡两岸任何一方未经挑衅而改变基本现状,这经过数届总统及其行政当局反复宣布。多年来,中美双方各自就此已有无数的声明和实际行动,可以说相当牢固地确立了底线,以及这底线在对方那里的可信性。作为强国,中美各自确信,如非绝对必要,就绝对避免彼此大规模冲突。这个结构式的必须项是台海局势大致稳定的根源,不因频繁的、较小的对抗激化而被倾覆。

另一方面也需要指出,这“新常态”客观上没有排除对抗螺旋形上升引发军事冲突甚至战争的可能性,而且事实上这对抗螺旋正在加大这种可能性。因此,更认真、更仔细的全局评估和合理应对甚至比上一次台海危机以来任何时候都重要。不仅如此,从“底线思维”出发,这样的评估和准备还须考虑冲突爆发后的重大变局和延伸后果。战争是最能动的事项,两大强国间的战争尤其如此,对不易预料、不易准备的重大“拼命”事态一定要审慎,一定要规划。回想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经典论述:“如果不首先清楚自己意欲通过战争取得什么,以及如何操作,任何人也没有理由发动战争。战争要达到的目的应是政治的,要确立方针,规定所需手段规模和努力大小,并且使影响整体可感,贯彻始终,及至最细微的作战细节。”

《领导文萃》:您提到中美间高度紧张与局部缓解的循环,作为当前中美关系重要特点之一,能否对此做进一步的说明?

时殷弘:暂时局部缓解或冷处理成为有意识的选择是当前中美关系一大特点,即这缓解大致带有双方主动构画或积极调节的意思。回想2021年4-5月间,总的来说当时中美两国间战略军事阵线的激烈对抗明显缓解。在南海,当年4月4日直到5月20日美国导弹驱逐舰“柯蒂斯·威尔伯号”驶入西沙群岛12海里水域为止,中美两国间未见有明显针对对方的军事动作,也未就南海做出任何针对对方的政府公开言谈。此后即使有些回潮,也仍是较常规和低烈度的。至当年6月中旬,美国仅有的军事动作是派出“柯蒂斯·威尔伯号”与澳大利亚海军护卫舰“巴拉瑞特号”,在南海从事为期一周的联合军演,包括与补给船一起作迂回操练、直升机横跨甲板操作和舰炮实弹演习。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谴责美澳两国炫耀武力。

当年4月7日之后,中美两国就台湾问题的近乎空前的激烈互动在延续,但至4月23日中国海军高调新入列三艘先进战舰之后,此番中美紧张态势暂停,两国军事对抗烈度下行。4月23日,美国国家安委会“印太协调员”坎贝尔表示,在台湾问题上,“所谓战略清晰将导致重要弊端”,尽管“台海冲突一旦爆发将迅速扩大”。坎贝尔还表示:紧张局势充满不确定性,美国希望与中国探讨有效联络和危机防控问题。

至当年6月上旬,美国采取一项新的“切香肠”行动,美空军C-17战略运输机将3名国会参议员运抵台湾地区;针对此项行动,据报道解放军火箭军部队6月8日夜进行DF-26B中远程导弹发射演习。与此同时,围绕东海和印太四国联盟问题也开始出现有限的冲突加剧行为:日本、美国和法国地面部队在日西南三县举行作战演习;中国海警船继续进入钓鱼岛12海里领水和24海里近水,常态化巡航天数、停留时间、船只数、连续天数达到多年之最。

这一轮紧张与缓解的交替表明,中美军事对抗的间歇缓解,严格来说不是源于双方协商采取积极互动措施,而是由于双方都悄然减少或暂停先前步步强化的敌对行为。这也说明,某些重大竞争领域的紧张状态和冲突趋向,可以暂时收缩甚或逆转,只要双方相向而行。具体来看,冲突暂时或局部消停的主要动因是:双方短期政策优先项调整,美国方面将关注点转向经济下行、国内疫情应对以及党争事务,在“印太”区域外进行外交操作;更重要的是,双方都发现军事冲突进程走得太快,危及避免冲突这根本利益,因而阻滞危险动向的意愿迅速增强。虽然中美两国都了解目前整体关系态势已经回不到过去,但也清楚对方在避免冲突方面的根本意向,还有维持对抗烈度有限性的必有意愿。

《领导文萃》:您如何看待中美围绕对台问题的竞争对抗,特别是这种关系反复紧张的特点有哪些具体体现?

时殷弘:首先应该认识到,形势本身能动,“形势比人强”,这句话对美国也适用。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局部缓和在2021年6月下旬结束,此时紧随G7峰会和北约峰会最后公报无端指责中国,解放军28架军机随后进入东沙群岛附近台湾所谓“防空识别区”,创历来之最。在南海,中美暂时局部缓和也于同日结束。6月15日美国“里根号”航母打击群进入南海演习,随后在9月6日,核动力航母“卡尔·文森号”从日本橫须贺基地进入南海。其他针对台海及南海、东海的军事动作还包括:7月下旬,美国空军向关岛和北马里亚纳群岛提尼安岛派遣25架F-22战机进行演习。10月2日和3日美国“里根号”和“卡尔·文森号”航母、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以及日本、荷兰、加拿大和新西兰战舰在冲绳西南海域举行大规模联合演习。

作为某种回应,同年9月5日和23日,分别有19架和24架解放军各类军机进入东沙群岛附近所谓台湾“防空识别区”;整个9月,进入该区域的解放军军机共117架,超过4月的107架。10月1日,38架解放军军机飞入台湾附近空域,再创相关最高纪录,其中25架进入所谓台湾“防空识别区”,13架进入巴士海峡;10月2日和4日,又分别有39架和56架解放军军机进入这一区域。三天内派出军机总数达133架,远超以往。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与其核心盟国及传统伙伴国的首要政策侧重是“运用威慑去防止武力攻台”。指望用和平方式显著减少美国及其盟国和伙伴的挑衅行动大致绝无可能。2021年8月4日,拜登政府宣布该政府首次对台军售,包括40门M109A6中型自动推进榴弹炮及相关装备,总价7.5亿美元。8月11日,印太四国联盟高级官员举行线上会议,重申“台湾海峡和平和安全的重要性”。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美国匆忙撤出阿富汗、塔利班迅速掌权后,拜登政府为支撑美国对外安全承诺可信性的政策宣示。8月19日,拜登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竟毫无法律依据地将对台湾的“承诺”等同于对北约盟国的承诺,表示要“回应”大陆可能的武力攻台行动。9月13日,国务卿布林肯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阿富汗问题听证会上,别有用心地称“美国将信守对乌克兰和台湾的承诺”。10月3日,白宫发言人普萨基和国务院发言人普瑞斯发表声明,声称美国对解放军军机以创纪录架数飞入台湾附近空域“非常关切”,称此为“破坏稳定,带来错误估算风险,损害区域和平”。其声明还重申美国对台湾的“承诺”将“坚如磐石”。此前两天,美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在华盛顿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就台湾问题公开威胁,称美军准备大举干涉,“如果你在夏威夷印太司令部,你就能观察到我们在区域前沿的大量军力部署,去降低(武力攻台)这样的潜在可能”。10月20日,已被提名的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对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称,“在台湾关系法之下,国会和行政当局有巨大的行事自由,深化对台湾的安全援助”,“国会和行政当局有一切权力深化对台安全合作,扩展对台武器供给”,“最重要的事情是维持美国在日本、韩国、第一岛链和关岛的安德逊空军基地的军事阵位,通过有效威慑保持和平”。10月21日,拜登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表示,如果台湾遭到大陆“武力攻击”,美国将保护台湾。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派遣行为一反此类潜艇活动的保密常规,意图实现更大的“威慑”效应。这也体现出美国在涉台问题上战略挑衅性上升,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它體现出美国越来越难以平衡“维权”与“维稳”的关系,正在用挑衅行为引发更大的破坏效应,而这些自相矛盾的挑战行为正是在所谓“区域秩序”目标下推动的。

虽然如白宫官员事后申明,拜登相关言论并不表示将美国传统的“战略模糊”转变为“战略清晰”,但无疑其中的“战略清晰”成分正在通过拜登政府密集的言行而逐渐扩充。从另一角度看,拜登政府的相关表态不是一项战略清晰的正式声明,而是一个事实信号,即担心中国低估美国的实力及决心。10月31日,在G20罗马峰会期间,布林肯再次表达“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行为。至2021年11月后,美国海军增派洛杉矶级快速攻击核动力潜艇“杰斐逊城号”以及俄亥俄级核动力战略核导弹潜艇“内华达号”进驻关岛,2022年3月再向关岛增派“斯匹林菲尔德号”和“安纳波利斯号”核潜艇并常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派遣行为一反此类潜艇活动的保密常规,意图实现更大的“威慑”效应。这也体现出美国在涉台问题上战略挑衅性上升,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它体现出美国越来越难以平衡“维权”与“维稳”的关系,正在用挑衅行为引发更大的破坏效应,而这些自相矛盾的挑战行为正是在所谓“区域秩序”目标下推动的。

《领导文萃》:您如何看待当前中美竞争对抗中的“联盟化”态势及其未来发展?

时殷弘:这一特点值得高度关注,但不应被“吓住”,还要看到实力均衡规律的影响,还有新变局之下某些剧烈而无序的演变,包括各方表面言辞与实际行动的分离情况。

美国的头号核心盟国是日本。2021年10月5日,岸田内阁外交大臣茂木敏充就台湾问题公开称:日本政府“并非单单监察形势,而是希望评估可能情景,考虑有何选择以及必须做何准备”。这也是日本政府相关主管高官首次公开明确表示可能军事介入台海军事冲突,以显示一种更强硬的立场。此前于9月中旬即此轮台海军事紧张局势出现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行近30年来最大规模的军演,共10万人、2万辆坦克和战车、120架军机参加,其目标是“应对周边安全事态恶化”。

2022年2月下旬俄乌冲突爆发后,岸田内阁迅速站在对俄制裁最前列,进而将俄罗斯对欧洲的“军事威胁”与中国在西太平洋乃至印太区域所谓“同类威胁”直接勾连起来。5月5日,岸田与英国首相约翰逊签署两国武装部队“互惠进入协定”,再次错误强调“乌克兰可以是明天的东亚”,“有从强制性大国在欧行为进至可在东亚发生事变的直接通路”,“必须与盟国协作,不容忍单方面试图用武力在印太、特别是东亚改变现状”。5月12日,岸田与欧盟领导人米歇尔和冯·德莱恩举行会谈,强调“俄罗斯军事行动产生的震撼不仅覆盖欧洲、而且覆盖亚洲秩序基础,这绝对不可允许。” 6月10日,岸田在香格里拉对话论坛发表演讲,再次声称“乌克兰的今天可以是东亚的明天”,并宣布日本将在今后三年支出20亿美元,帮助印太国家获取巡逻舰船,改善海上运输基础设施,还将为20余个国家提供海上安全训练项目。7月22日,岸田内阁发表2022年度《防卫白皮书》宣称:不能容忍俄罗斯对乌军事行动的“鼓励含义”,不允许在亚洲及其他区域通过单边武力改变现状;“稳定”台海周围形势对日本安全重要;中俄军事合作可能加深,“直接影响”日本周围安全环境。5月11日,外交大臣林芳正针对建设打击敌方基地能力问题,声称“不排除任何可能选择,以便充分准备保卫人民生命”;当一位众议员质询政府是否拟议将解放军五大战区司令部等置于打击目标之列,防务副大臣鬼木诚对此既不否定也不肯定。

西太平洋军事对抗愈演愈烈,美日同盟对此负主要责任。今年7月第二周,超过50架美日战机在日本海、东海和太平洋炫耀武力、“操练”战术,包括美空军10余架F-22隐形战机、4架F-35隐形战机和13架F-15战机与日本20架F-15和F-2战机;7月中下旬,美日海上巡航机在距离台湾和钓鱼岛最近的日本领土南塞群岛附近从事演习。为遏制美日同盟以及岸田内阁不断加剧的反华态势,中俄两国在5月下旬和6月中下旬,派遣战略轰炸机和多艘战舰分别在日本海、东海和菲律宾海进行联合巡航;6月21至23日,中国两艘海警船在钓鱼岛领水内执勤64小时,创2012年日本政府“购岛”闹剧以来此类行动最久时间记录;6月10日至30日,中国两艘导弹驱逐舰和一艘供应舰绕日本本部一周,后经冲绳主岛与宫古岛之间水域进入东海;7月4日,一艘中国海军护卫舰进入钓鱼岛领水,系2018年6月之后首次;翌日,两艘中国海警船进入钓鱼岛领水,是2022年以来第15次。这些行动既是对美日挑衅行为的必要回应,也是大国军事安全协作关系演练。

再看欧盟方面,相对而言其挑衅行动主要侧重政治和外交层面,实际力度不一,有分歧。2021年10月19日,欧盟委员会和欧盟对外政策首席负责人何塞普·博雷尔发表题为《印太合作战略》的声明,声称“在东海、南海和台海之类热点区域显示武力和增进紧张,可以直接影响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要求“探索相应方式,加强欧盟成员国的海军部署,以便帮助保护印太海洋交通线和航行自由,增进印太伙伴确保海上安全的能力”,“与欧盟此前没有贸易和投资协定的伙伴扩展贸易和投资关系。”欧洲议会则以580票赞成、26票反对和66票弃权,通过要求升级欧盟与台湾地区关系的报告,包括将“欧洲驻台北经济贸易办事处”更名为“欧盟驻台湾办事处”。虽然该报告对欧盟无行政约束力,但代表欧盟内部亲台反华势力变得空前强劲,将对欧盟政策产生影响。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客座高级研究员诺亚·巴尔金说,德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正在酝酿变化,“不久前,我们还不会使用台湾一词。这些日子结束,我们已前行。”一位德国高级外交官声称:“一个中国”政策还在,但不再会让中国“命令”欧盟如何看待这一原则,包括能够或不能够说什么。12月2日,在举行美欧中国问题高层对话后,美国副国务卿谢尔曼与欧洲对外行动人员秘书长桑尼诺发表联合声明,“严重关切中国在南海、东海和台海的单边行动”,理由是这些行动将“损害”区域和平稳定,直接“影响”美国和欧盟的安全繁荣。桑尼诺随即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当我见到拜登-哈里斯政府在界定其对华关系方式时,当我见到他们在如何界定印太区域利益时,我认为我们确实在走同一个方向。”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欧盟外交安全政策右倾明显,如果再加上中国与所罗门群岛安全协议的“刺激”,那么欧盟在战略军事上介入印太区域和勾连印太四国联盟的趋势显著增进。5月17日,欧盟印太特使加布里埃尔·维森廷宣布,“鉴于中国不断扩展区域存在,以及对俄罗斯军事行动激发的秩序关切,欧盟已决心在印太区域强化其防务战略”,“强化欧盟—印太安全计划涉及操作军事训练和陆海实弹演习、加强情报、保障欧盟国家军舰经过海上利益区” 。

北约与欧盟的战略重点不同,前者近期明显步骤是推动与“印太联盟”密切勾连。其针对的重心当然也包括南海和东海,但主要是台海局势。在拜登政府和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积极推动之下,这一军事政治组织早就积极采取步骤向亚洲扩展。特别是乌克兰战事爆发后,这种勾连程度显著加剧。从北约主导国美国角度看,其基本评估大致是:要与中国直接冲突而不败不容易,所以武器系统越多越好、后勤联合越多越好、士兵数量越多越好。北约,特别是斯托尔滕贝格也有这样的野心,要把北约战略关注不仅限制于北约地区,而且要扩大到其他地区。总的来说,这一扩展进程至少在认识方面、特别是在欧盟主要国家的认识方面,有显著增进。如前所述,针对中国的联盟关系和勾连行动本身受到俄乌冲突的冲击影响,有推动因素,也有争议内涵,其内部一直存在分歧。事实上,对于台海问题,真正危险的是美国不断冲击中国红线的挑衅行为,其次是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备和勾连行为,连同美国与其盟国和伙伴特别是日本在印太地区的战备活动。

《领导文萃》:您如何看待和评估美国在当前中美竞争冲突关系中的战略效能?当前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操弄方式有哪些局限?

时殷弘:可以说,任何战略都绝非没有局限性或完全有效。虽然我们看到,美国经常做一个简单号召,或放出某个消息,就使得局势紧张起来或缓和下来。但这也有可能导致相关观察者过度高估美国政策的素质和效能。我们现在经常讲“切香肠”“试探红线”,实际上它可能不应被视为一种较好的大战略选择。美国想要操弄台湾问题,遏制中国、孤立中国、反推中国,不可避免会踢到铁板。讲穿了,你倾向于动我的根本红线,你真动一动试试?反制方式绝对不是你怎样我就一概对应怎样,反制方式是形势和我共同决定的,不是单由你的行为决定。最根本的,美国明白中国不容许台湾搞法理“台独”,不容许美国武装力量常驻台湾、不允许以相当规模进行美台联合军演和训练台军。这是明牌,在中国《反分裂国家法》中明确列出。当然中国也清楚,要在未显著出现这些情势的情况下发动大规模武力攻台,美国就有很大可能进行大规模武装干涉,加上美国在印太的主要盟国,特别是日本也会积极参与。这也就是说围绕台海问题的中美竞争框架本质仍是稳定的,其实也给双方增加了余地去处理在根本稳定总框架当中的多个不稳定。

美国想要操弄台湾问题,遏制中国、孤立中国、反推中国,不可避免会踢到铁板。讲穿了,你倾向于动我的根本红线,你真动一动试试?反制方式绝对不是你怎样我就一概对应怎样,反制方式是形势和我共同决定的,不是单由你的行为决定。最根本的,美国明白中国不容许台湾搞法理“台独”,不容许美国武装力量常驻台湾、不允许以相当规模进行美台联合军演和训练台军。这是明牌,在中国《反分裂国家法》中明确列出。

对战略和战略效能的评估主要须以实际行动与其效应为准。特朗普从2018年1月开始对中国近乎全面挤压、抨击、威胁、反推,但在台湾问题上拜登冲击中国重要利益甚至核心利益的程度,还有美国纠集盟国和进行备战的周密和具体程度,显著超过特朗普。观察家和公众一定要看清对方实际上做了什么,特别是武装力量单独和联合做了什么。总的来说,尽管具体事态总是波动,但从趋向来说,美国关于台湾问题的政策是趋于逐步恶化,对台近乎全面支持大致从2018年1月开始到现在,才短短几年,甚为急剧。然而,根本稳定的总框架還在,尽管美日对它的蚕食和冲击近乎不断,但毁坏它仍属他们不敢为之事。

猜你喜欢
台海印太
拜登政府“印太战略”解析
拜登政府“印太战略”解析
本期导读
“印太”概念视野下的印度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及应对
新冠疫情下2021-2022年台海政经形势
澳大利亚国防战略的调整及对印太安全形势的影响
印太战略:深化与勾连
警惕印太战略“实心化”
四次台海危机及其启示
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两难处境及其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