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拳
——心意六合拳(上)

2022-11-08 07:57马玉柏春华马世馨
少林与太极 2022年1期
关键词:枪法心意四平

◎马玉 柏春华 马世馨

心意六合拳为明末清初武术家姬龙峰(1602—1682年)所创。姬龙峰,山西平阳府蒲州诸冯里宗村(今山西省永济市张营乡尊村)人氏。《心意六合拳谱六合十大要序》中记载:“先生乃系明末人也,精于枪法,人呼为神。”可见姬龙峰是一位六合枪术高手。清朝以后,天下渐趋平定,先生考虑到太平之日防身御敌的需要,于是将六合枪术、枪劲融汇于拳法中,“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乃变六合枪法为拳法”,从而开创了心意六合拳一门。

因此,心意六合拳脱胎于六合枪法,无论从理论、技法还是劲力上讲,都与六合枪术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心意门中历代重视六合大枪,六合大枪的训练和拳术的训练相辅相成,心(形)意门高手多是使六合枪的高手。

《纪效新书》中所收录的枪法,有杨家枪之八母枪、六合枪、二十四枪势。马明达先生曾说:“六合枪是我国明代以来枪法的正脉。”明唐顺之《武编选》中记载有六合枪,与戚书中所载大同小异;明程宗猷(字冲斗)《秘本长枪法图说》也记载了六合枪,与戚书中所载更为接近,仅有几处字词之差。可见,在明人的典籍中,都不约而同地以“六合枪”为主,也足见六合枪在当时的盛行。《阵纪》(卷二)中说:“能杀人于二十步之外者,六合枪法也。”

“合”古代指交战,“六合”指六个回合,即六组相应变化,此处六合枪指的是六组枪法变化的常用技法。又“六合”本是“天地四方”之意,在传统文化里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在此处借来记述枪法,意境开阔,郎朗上口,从而沿传下来。

据《杨家枪谱》载:“六合枪为杨、高、沙、马、罗、刘六家枪之正宗”,可知六合枪正是当时最广泛流传的枪法。或说六合意为“动手不离平进、下截、上挑、中扎、外拦、里拿之法”,故称六合枪。传于宋宁宗时义军将领李全之妻杨氏(杨妙真)为梨花枪。戚继光独尊杨家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天下咸尚之”,并引入书中作为军事训练的内容,因此在明代,杨家枪是既普及又公开的技术。六合枪、杨家枪的由来尚无确论。

据说大梨花枪法始自后汉名将赵云。赵云以大梨花枪驰骋于曹氏百万军中,冲锋陷阵则用通沉吞吐,斩将搴旅则用摇圈凤点头,挡马拨箭则用抖护梨花摆头,所向无敌,威震当时。姬龙峰也精擅“六合枪”枪法。

一、六合枪(拳)

姬龙峰的六合枪造诣登峰造极,但在六合枪化拳以后却并没有原本地直传六合枪,而是又作了提炼和升华,直指六合枪术核心之秘,总结出六合大枪的劲路和规律。

心意六合拳六合枪法是由明代成熟枪术发展出来的,是明代武术高度发达的结晶。心意六合拳继承总结了明代的枪法理论,吸收了当时成熟的武术成果,继往开来。同时心意六合拳也是明代文化积淀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武学进化到明代而厚积薄发推陈出新的必然结果。

六合枪有上中下四平枪,心意拳的起势其实就是六合枪持枪的架子。南阳姬可彪传姬氏家传心意六合拳起势是“圈枪为母”中四平枪。南阳张志诚阿訇传起势熊出洞、张聚家传心意六合拳起势熊出洞、张海洲一脉心意六合拳起势熊出洞、白氏家传心意六合起势熊出洞、马三元家传心意六合拳起势抱把、水氏心意拳的起势十字手,皆是“分臂捉拿”,上四平枪。邓州状元马家传心意六合拳起势汤瓶势、唐氏心意拳的起势猴缩蹲,也称作持枪势,是“圈拦护膝”下四平枪,其实就是一幅六合枪的架子,一目了然。

二、六合枪(拳)单把

枪法不外“拦”“拿”“扎”,精髓只在于“一圈”。心意六合拳单把是六合枪“圈枪为母”中平枪扎出为“出把”半把,拉回合成一圈为“合把”,即“圈枪为母”。一枪称一把单把。

三、六合枪(拳)四把

六合枪一枪(一把)变“圈枪为母”成上平枪“分臂捉拿”,《纪效新书》称“指南针势”,即挑领;中平枪“圈枪为母”《纪效新书》称“四夷宾服势”,即横拳;下平枪“圈拦护膝”,《纪效新书》称“十面埋伏势”,即斩手。三枪(三把)“合把”的“鹰捉”演变成心意六合拳四把。

四、六合枪(拳)六把

六合枪在明朝时流传已经相当普遍,戚继光将其用于训练三军将士,用于战阵杀敌。《纪效新书》六合枪谱:“一合先有圈枪为母,后有封闭捉拿,梨花摆头,救护要分明,里把门,外把门,闪赚,是花枪名曰秦王磨旗。我扎你,你拿枪、还枪。我拿枪,我扎你,你拦下还枪。我拦枪,你尽头枪。我颠枪,还枪,你拿枪,还枪。我拿枪,你扎我。我拿枪,闪赚花枪上。你拿枪、还枪,我拿枪。你扎我,我拦下,闪赚花枪上。你拦下,还枪,我拦枪。你扎我尽头枪,我颠枪,闪赚花枪上。你拿枪,还枪,我拿枪,我摇花枪,乃秦王磨旗。”

《唐氏心意六合拳谱》:“大六合枪一合: 圈枪为母,分背捉拿,圈拦护膝,反枪进扎,束手退步,哄进百拿。”另外在明人的武学著作中,六合枪也被屡屡收录,如唐顺之《武编选》、程宗猷《长枪法图说》等。唐家六合枪比之《纪效新书》所载的六合枪,要晚近300年,其间不乏完善和发展,这从枪谱上也可见一斑。所以,现在心意拳所秉承的六合枪,可能就是最为完善的六合枪术了。心意六合拳六把有六合枪一枪(一把)变“圈枪为母”上、中、下平枪三枪(三把)内外六枪(六把)演变成六把。

五、六合枪(拳)八(势)把

六合枪“圈枪为母”,上、中、下四平枪内外六枪(为六合枪),加上进退,束手退步(吃枪),哄进百拿(还枪),共八枪,称八母枪。

所谓“八母”,即是作为一切枪术之母的八种枪法,就是上、中、下三盘圈内、圈外各两枪,再加上吃枪、还枪,即为八母枪。“盖枪法变幻虽多,然皆不外此八着之相生。如习书家,有先习‘永’字之说,亦以‘永’字八法皆备,而余字不外此八笔之法耳,明于习‘永’字者,即明八枪母之说矣。”(程宗猷《秘本长枪法图说散扎拔萃》)

在明代以前,练习枪法即注重八母枪。在《纪效新书》记载:“八母枪起手,你扎我,我拿枪。你扎我,我拦枪。你扎我脚,我颠枪。你上扎,我捉枪。你下扎,我橹枪。你上扎,我捉枪。你下扎,我颠枪。你枪起,我缠拦下。你扎我,我拿枪。”以“八母枪起手”,即是说训练由八母枪开始。

书中八母枪是以对练的形式出现的,技法有拿、拦、颠、捉、撸、缠拦。对付中盘是内圈为“拿”,外圈为“拦”;应付上扎的内圈为“捉”,外圈为“缠拦”;应付下扎的内圈为“撸”,外圈为“颠”。这样总计有六枪,再加上往前扎和后退,正好是八种技法。戚继光的练法就是以此八法作为“起手”的。

少林寺僧洪转著《绿梦堂枪法》载有八母说:“八母本也,六妙用也,五要变也,三奇巧也。”少林八母为封、闭、提、掳、拦、拿、还、缠,与《纪效新书》的八母枪大体相同,与南阳水氏心意拳六合枪异曲同工。

由四枪(四把)变八母枪,演变而成心意六合拳四拳八势。《心意六合拳谱》曰:“论此艺则曰:六合、五行、阴阳、动静、进退、起落、开合、束长,变化无穷是其志也。”

六、六合枪(拳)二十四势(把)

心意六合拳二十四势单把由六合八母枪(八势)一枪(一势)变上、中、下三枪(三势),三八共 “二十四枪势” (二十四把势)演变而成拳。

《纪效新书》中辑录了“二十四枪势”,其实二十四势是六合枪的变化,如在“四夷宾服势”后的注中云:“乃中平枪法,作二十四势之元,为六合之主。”“指南针势”后的注中云:“乃上平枪法,其类近乎中平,而着数不离六合之变。有心演悟,二十四势可破其半。”“十面埋伏势”后的注中云:“乃下平枪法,门户紧于上平,机巧不下中式,精于此者诸势可降。”意思即说六合枪上中下四平枪是二十四势的基本技法,也是六合枪里的主要技法“圈枪为母”,二十四势枪法是“六合枪”变化中的枪法,而非是固定的套路。

七、六合枪(拳)四把捶(锤)

心意六合拳之唯一经典套路四把捶,在门内称为“千金不换”,历来被各代心意六合拳家所珍视,为心意六合拳不外传之技。

心意六合拳四把捶的“四”,指内含固有四平(肩平、枪平、脚平、顶平)枪势的“圈枪为母”“分臂捉拿”“圈拦护膝”“把把不离鹰捉”四把为主称为固有四把横捶、挑领、斩手、鹰捉。

“把”为河南方言,即巴掌的意思,所以心意六合拳里面用掌多过用拳。“把”又引申为量词,用来计量动作数目,故心意六合拳中常说多少把。顾名思义,“四把”即是四式动作的意思,即扎大枪的扎出与拉回,又称“出把合把枪把”,最能体现心意六合拳是以古代战场四平枪法所化,故称“三枪四把”。

四把捶之“捶”,河南方言中指拳头。捶之坚刚莫敌者谓之“锤”,即皮肉之躯化为金刚也。其所用之“捶”与别派不同。用拳技击时着力面,多在拳眼部位,上拳眼在虎口,下拳眼在小指外侧,犹如锤子上挑(掩捶、挑领)下砸(斩手、鹰捉)一般,着力点是上下,而不是平面冲出。如虎扑是从后下方向前上方斜面扑击。头拳挑领亦如此,因向上斜面打出,有起根拔节之作用,可将对方腾空打出。“锤”即扎大枪的扎出与拉回,又称“锤一上一下锤”。

四把锤的四式动作含四把劲,两为上两为下,正是两种枪劲的组合,四把锤正是最基本的枪劲和枪法的组合。“横拳”为身法的起横之横劲,而非外在于手形上的横扫。正如拳经云:“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要横,落要顺,身要躜,不躜不翻成其躜也。起落之法,起是击也,落是打也,起是水之浪翻,落是水之浪决,成其起落也。足法者,起翻落钻,起顺落横。”

八、六合枪(拳)十二势

心意六合拳十二势有六合八母枪横捶、挑领、鹰捉、斩手各上、中、下四平枪,三四共十二枪势演变而成拳。《心意六合拳谱》曰:“最重要者前后各六势,前六势劲硬,后六势劲软,由浅而入深,由显入微之意也。一势变为十二大势,十二大势仍为一势,且有刚柔之分,刚者在先,固征其翼,柔者在后,尤寄其妙,由粗而入细,由精而入微之意。十二大势体贴打,日深年久妙自出,有钱难买精灵战。研变拳势,拳势虽有十二大名色,硬开者如前六势之刚劲,柔开者如后六势之柔劲。”

“鹰捉”是心意拳的代表性动作。“鹰捉”就是一个完整的扎枪动作。本门心意拳练习鹰捉时必须扎大枪,在扎枪中体会身法和劲力,所有身法的纵横钻翻、手法的拧裹螺旋,都需要在枪法中体味求证。“鹰捉”,是上三节的肘关节的内合劲与肘上臂的斜前上的领劲。如果小臂不向斜前上方领劲,肩关节骨缝拉不开,就形不成沉肩之劲,熊膀之劲也就无法传达到肘。如果肘不内合,也就无法形成坠肘,而且沉肩坠肘是运动中的而不是静止中的,动中的沉肩坠肘就要做到手的起钻落翻、起横落顺、出手如锉、回手如钩的“圈枪为母蚂蚱腿”劲意。

恩师水普慈先生在传我“鹰捉”时讲:“老辈妇女在上鞋底时,手拿锥子,如无螺旋的拧劲,是不可能扎透鞋底的,千层鞋底是十分坚硬的,如直锥是不行的。锥尖虽细尖,但浑身的力量集中到锥尖螺转拧出,鞋底就容易被穿透。这种劲正是出手螺旋转拧之劲。”恩师在指导我练拳时,有时会突然说一句:“手上的锥子哪儿去了?”我便顿时豁然开朗,如拨云见日。

邓州清朝武状元马殿甲(1777—1849年)自幼得张志诚阿訇(1727—1823年)传授。张志诚阿訇看到他的肘后说:“肘不能射箭,身劲传不到肘上来,如若射箭得把肘臂管扭平。”于是马殿甲就在门槛上绑个铁环,夜里睡觉时把手臂伸入铁环中扭转肘关节,练成之后,力开硬弓,百发百中,放马时也是脚踢石头走鸡步跟随马后,故中武状元后人称踢出来的武状元。马殿甲的故事讲的就是鹰捉的领、合、坠劲。动中的领、合、坠,就形成了动中的沉肩坠肘,身劲才能通过肩至肘而达手,才能达到把把不离鹰捉“蚂蚱腿”之劲。

我的一名弟子宁夏的张镛和我一起去见水老师,水老师看了他练的后说“你的肘没有合住”,还传了他一种秘传的练习鹰捉劲的方法——左手托右肘,不可横肘,肘贴肋部,如托抢扎出再拉回,但始终不可横。张镛按照此法,很快就练出了动中的肘的坠、合、领劲。

恩师常讲:心拳是以六艺作身法,以枪法化拳法,重要体现在每一把中必含枪的底蕴。鹰捉就是扎枪,从身到手如同手拿枪,从身手枪杆至枪尖无处不是螺旋之力。故鹰捉与心门扎大枪手法相同,如无此劲意,就失去心拳拳枪一理,枪化拳之妙也。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枪法心意四平
花好月圆心意涌动
“摇摆不定”等十三则
决斗的奥秘
最好的礼物,最美的心意
冬闲
神枪手
欢愉节日
开心炸弹
象棋棋局答案:
三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