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及其启示

2022-11-08 23:08周九常王红云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书籍读书

周九常,王红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1 背景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很多学者研究了习近平的成长历程,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习近平成为卓越政治家的原因在于他独特的读书之道。读书之道即读书学习的理法,主要包括读书志向、读书态度,以及求书、选书、读书等方式方法。常言道,读书成效,言为其表。一个人读书学习的成效能够在他的语言(包括讲话、论著等)中得到直观的体现,毛泽东是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导师,他的话语是“教导式”的;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话语是“警醒式”的;习近平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航人,他的话语是“勉励式”的。习近平的语言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勉励督促,实属盛世良言。习近平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顶天立地”,“顶天”指的是有理论高度,“立地”指的是脚踏实地,能接地气。他讲出的接地气的话语有很多,如“撸起袖子加油干”“伟大复兴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等,通俗易懂。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习近平读书学习的研究大多视野狭窄,主要聚焦于习近平的读书学习方法,没有上升到“读书之道”的层面。因此,笔者针对习近平的读书之道进行了深入探讨。

2 习近平的读书之道

2.1 读志高远,胸怀理想

习近平志向的形成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中小学时期。中小学时期的习近平志向远大,与同学一起争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习近平出生于革命家庭,受过良好的红色教育,因此,他中小学时期的读书志向与毛泽东17岁时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和周恩来13岁时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类似,崇高而明确。二是7年知青岁月。该阶段,习近平虽然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不甘平庸,立志当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本事、能干事、能带领农民科学致富的人。为此,他开始研读农业生产相关的书籍。三是从政时期。习近平的志向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和为民族谋复兴,他曾对陶海粟提起自己从军委机关下基层到正定县任职的志向,“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习近平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做到了读书先立志,这是他读书学习的最难能可贵之处。

2.2 爱好诸多,读书为上

习近平的同事、朋友回忆,他最痴迷的爱好就是读书,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习近平于2013年3月19日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我爱好挺多的,最大的爱好是读书。”知青戴明说:“他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中,碰到喜读之书就要看完。”村民吕候生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特别爱看书。”曾任中共宁德地委副书记的陈增光说:“他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学习,他是爱学习的楷模,爱读好学达到如饥似渴的地步,不愧是学习的楷模。”二是习近平对读书有心理依赖。在村民眼里,习近平读书学习的热情极高;在其夫人彭丽媛眼里,习近平一看书就上瘾。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习近平的“书瘾”显得格外珍贵。三是习近平能够深读枯燥的文字,钻研经典理论。在宁德工作时,习近平特别喜欢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毛泽东的著作和《邓小平文选》,这些著作深奥且理论性强,坚持深入阅读绝非易事。习近平乐于钻研经典理论,说明读书对他来讲是真爱、深爱、至爱。

2.3 择善而读,浸润书香

读书应择善而读,人们普遍认为“善”即指内容正确、科学、积极向上以及与自身年龄、兴趣相符的书籍,尤其是名著、经典之类的书籍。中小学时期的习近平在选择读物方面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自我选择性不强,有什么书读什么书,得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这是由他当时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导致的,这个时期,父母、长辈、教师的推荐或把关非常重要,如习近平的母亲曾带他到书店购买小说《岳飞传》及相关绘本。二是社会过滤功能强,内容健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能够接触到的书籍都不存在政治方面的差错问题,内容积极向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习近平的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倾向于阅读修身、齐家、治国等方面的书籍,如:《尚书》《论语》《礼记》《道德经》《颜氏家训》《弟子规》《左传》《易经》《资治通鉴》《政治学》《荀子》《贞观政要》《韩非子》《新五代史》《二十四史》《孟子》《古今贤文》《中庸》《战争论》等。

2.4 求书有门,四处寻访

在2014年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谈及他的读书经历,“那个时候到处找书,到处看书”。笔者归纳了习近平找书、看书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买书。在7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经常到文安驿镇、延川县城、延安市购买书籍,每次到延川县城,他都能满载而归,挎包里塞满从新华书店里买的书。在宁德当地委书记时,他曾沿山路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寿宁县的书店购买了马列经典、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及清末小说《九尾狐》。陈增光说:“外出开会和调研时,在书店见到有新书、好书,他就立刻买下来。即便当了总书记,他还掏钱买书。”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时,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当即决定买下来,还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二是借书。习近平经常向他人借书,在梁家河插队的时候,他向一起干活、生活的知青借书,向邻村知青及其他地方的知青借书,听说某人有一本《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在清华大学上学期间,习近平从同学仵西居那里借阅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此外,他每到一地开展工作就借阅当地的地方志,如向陈增光借阅福宁府的府志。三是换书。习近平经常换书而读,如:与雷平生交换过《罗斯福见闻秘录》《隆美尔战时文件》《太平洋战争:岛屿战争》《马恩军事文选》《战争论》《中国古代军事力量选集》《三十六计》《毛泽东军事文选》《伟大卫国战争年代苏军战术的发展》《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核武与对外政策》《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等历史和军事类书籍。

2.5 深入思考,学而不罔

习近平读有深思,读思相济,他不迷信书本,而是注重分析比较,辩证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他经常同时阅读多本书籍,比较不同说法的区别,推敲作者的创作目的,注重思考。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读书应斟酌推敲,钩深致远。黄瑞霖说:“习近平读书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他读书不是泛泛地读,而是对书中内容有所吸纳和借鉴,并有自己的分析和观点。”

2.6 活学活用,学用相长

习近平能够做到真读真学、实用活用,在学、用两个方面都卓有建树。他善于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贯彻学用贯通、知行统一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话和论著中活用书中的语句,特别是古代文献中的典故,且既能用得巧、用得好,又能举一反三,使语言极具表达性和说服力。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读书学习与治国理政结合起来,他鼓励刚刚从中央党校学习归来的林文秀说:“回去好好工作,把在党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笔者认为,习近平的活学活用、学用相长适用于以下四个不同的场景:一是日常交流,二是正式场合的讲话,三是著述研究,四是指导工作。在习近平的心目中,读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运用知识,应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真正实现学用相长的效果。

2.7 创新读法,继承发扬

习近平的读书方法较多,一方面,他将勤苦法、读以致用法、关联扩展法、讨论交流法、读写结合法和博专兼顾法等一般性阅读方法发扬光大,实现了极佳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他在借鉴、继承他人读书方法的基础上,经过改良和创新,创造了符合自身阅读特点的独特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班法、对比法和深入探究法等。针对习近平阅读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多,这里不再展开详述。

2.8 与书为伴,始终如常

在远大志向的指引下,习近平学心坚定,读之以恒,一以贯之,初心未改。习近平在插队期间能够做到农闲时间不玩耍,即使饥饿也要坚持安心读书。曾同为知青的雷平生于2010年拜访习近平时,发现他仍保持着以往的读书习惯,在处理完政务后继续读书。习近平在8岁时就读完了《西游记》《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至今坚持读书,并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习近平在外出调研、考察、访问中总是随身携带书籍、文件,以随时查阅。他之所以能做到与书为伴、读之以恒,原因在于他的读书意志异常坚定,绝不因外界干扰而中止,绝不因条件艰苦而作罢。

3 习近平读书之道的启示

3.1 在任何境遇下都要坚持读书

习近平的读书之道能够激发人们的阅读热情,使人们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坚持读书。人们不能把读书看作敲门砖或工具,一旦实现愿望或达到目的就将其丢弃,不能有兴趣就读一阵,没有兴趣就不读,而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坚持一生。人们在读书时应耐得住清冷和寂寞,有定力,沉下心来,即使面对他人的误解或冷嘲热讽,也要不为所动,锻炼自身意志和毅力,把更多的业余时间和精力用于读书学习。

3.2 为当下而读与为长远而读相结合

人们应以习近平为榜样,将为当下而读与为长远而读相结合,不可偏废,即人们既要读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相关的书籍,也要读那些一时用不上、看似无关紧要的书籍。很多书籍能够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励志尚德、积累知识、增长见识,因此,为当下而读与为长远而读相结合也是务实性读书与务虚性读书相结合、功利性阅读与非功利性阅读相结合。

3.3 要读就读通透

人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及时解决,不能拖延和积累,否则书读得越多,问题就积累越多。习近平的读书之道启示人们应积极创造场合、方式、渠道、机会,与他人交流解惑,不懂就问,不耻下问;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印证自身观点或对比他人的观点,更加深刻地理解书本内容,彻底解决遇到的问题,把书读通透。

3.4 既读轻松愉快的书,也读深奥难懂、理论性强的书

人们在读书时,往往遇易则喜,遇难则避,即喜欢读轻松愉快的书,不愿读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书。但是,习近平只要看到好书,就来者不拒,他的经历启示人们要通读各种类型的书。例如,阅读鲁迅的作品、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作品等轻松愉快的文艺作品能够怡情养性、启迪人生,而深奥难懂、理论性强的《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则能够滋润心灵、开阔眼界、提升境界。

猜你喜欢
书籍读书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书籍与少年
现代书籍包装设计的重要意义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