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藏医隆血理论的隆滞布病诊治特色*

2022-11-08 04:14李贞贞孙文军角加才仁
中医药导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布病藏医藏药

李贞贞,孙文军,角加才仁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2.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北京 100029)

藏区地理环境独特,加上藏民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使得藏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疾病多发,尤其是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高达615/10万,高于全国平均的发病率[1-2],藏区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多见。该病属于藏医“隆滞布病”范畴,藏医从隆血失衡的角度来认识,治疗上通过多种疗法调节隆血,独具特色。

1 隆滞布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1.1 隆滞布病的概念藏医传统医籍《四部医典·星耀魔症疗养》篇中描述萨滞布病“总象半身拖而目脉显,喑哑口歪啼哭或狂笑”[3],为偏瘫、口眼歪斜之症。篇中还依据所中偏侧及寒热类型不同将其分为火曜所中和水曜所中:“火曜中于右身舌右短,身体壮热指甲变焦黄。水曜中于左身舌左短,体汤衰弱又觉筋腱强。”[3]而近代则将火曜所中称为查滞布病,与脑出血性疾病对应;将水曜所中称为隆滞布病,与脑缺血性疾病对应[3]。尽管称谓如此,隆滞布病与查滞布病的寒热类型却不尽然,它们均有寒热和所中偏侧之别。

同时,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也属于藏医“白脉病”范畴。藏医认为人体内分布有沟通内外的脉络,称为联结脉,有黑脉和白脉之分,黑脉大致对应现代医学中的血管,白脉对应神经,而脑为白脉之海。当内外因素作用于人体,使隆血功能失调,侵及白脉,则会造成白脉病。

藏医理论中,脑梗死既属于隆滞布病的范围,也是白脉病的一种。隆滞布病与白脉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两者所涵盖的现代疾病范畴不同,萨滞布病与中医中风的概念类似,大致对应现代医学中脑缺血及出血性疾病,隆滞布病与脑梗死相对应。白脉病的范畴较广,涉及临床表现为偏瘫、抽搐、疼痛、麻木等症状的各种神经损伤疾病,既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又有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另一方面,隆滞布病强调病机上的隆血功能失衡致肢体偏瘫,而白脉病则侧重于各种原因最终侵及白脉的结果。两者的内在联系在于白脉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三因素(隆、赤巴、培根)功能的协调配合,尤其是隆的功能正常[4]。当各种原因导致隆血功能失调,三因素失衡,影响白脉功能的正常发挥,就会导致白脉病。

1.2 隆滞布病的病因病机

1.2.1 三因素的动态平衡 生理状态下,构成人体物质基础的七大物质(血、肉、脂肪、骨、骨髓、精、饮食精微)与三因素之间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使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正常,当平衡被破坏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1.2.2 隆血失衡致隆滞布病 隆滞布病的病因包括饮食油腻、过度饮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基本病机是三因素中隆的功能异常,致隆血失衡,侵及白脉,具体分为以下三方面:(1)隆的功能偏盛使隆本身粗糙和坚韧的特性过分凸显,使血脉粗糙、坚硬;(2)隆的功能减弱时,驱动力不足,血液流速下降,瘀积脉道,或隆的功能过旺驱血妄行上壅于脑;(3)隆的运化功能衰退,精微物质不能完全运化,变成糟粕瘀塞脉道,隆血失衡,侵及白脉,而成此病[5-6]。所以隆滞布病的核心病机是隆的紊乱,既有隆功能的紊乱,又有隆的特性异常偏盛。

1.2.3 隆病兼赤巴和培根的紊乱 此外,隆滞布病会表现出不同的寒热兼象。藏医的十二变法理论认为病理状态下隆、赤巴、培根之间相互影响,即一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外一种因素的变化,形成两种或多种因素共病[7]。在隆滞布病中,隆的病理性增盛有助长赤巴紊乱的趋势,表现为隆滞布病的热证;当隆虚损显示出寒性时,有助长培根紊乱的趋势,则表现为寒证。

1.3 隆滞布病的辨证分型

1.3.1 辨证分型 隆滞布病分为隆型、血型和隆血型。隆型表现为中于身体左侧兼见寒象表现,如:触及皮肤有凉感,胸闷气短,尿诊小便色青白,泡沫大而消失缓慢,舌暗红、苔干苔面粗糙,脉浮迟;血型为中于身体右侧,兼见热象表现,如:触及皮肤有热感,面红,眼睛内眦部位较红,尿诊小便色淡黄带红、浑浊,泡沫小而多,且容易消散,舌红、苔厚腻,脉浮粗;隆血型寒热象兼见,触及皮肤凉、热感兼见,胸闷气短,尿诊可见颜色青白,泡沫较多,舌暗、苔面粗糙,脉弦沉细。

1.3.2 辨病程分期(1)发作期:发作期一般在发病开始至第7天左右,在治疗方面急性发作期一般以血型辨证治疗为主;(2)发展期:7 d~2个月,此时可根据症状按隆血型辨证治疗;(3)康复期:2个月以后,一般以隆型辨证治疗。

2 隆滞布病的治疗

针对隆滞布病的病机,治疗原则是调节隆血失衡,兼顾赤巴、培根,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达到三因素之间的平衡。治疗方法包括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药物内服、外治疗法与咒语冥想疗法。在各种疗法的具体应用上,依患者的病情轻重而定:病情较轻的,通过调整饮食和起居,选用1~2种药物治疗;病情中度者,在调整饮食、起居的基础上,口服3~4种药物;病情较重、危急者,除饮食、起居、药物治疗外,需尽早介入外治疗法[8]。但一般情况下,病情不重的隆滞布病常常在发病的14 d后开始使用外治法。

2.1 起居调摄分为形和意的调摄。外在身体方面的调摄强调避免进行损伤隆的行为,包括避免久居阴冷潮湿之地,不可熬夜,适当活动,不可过度劳累;内在意的调摄强调情志的舒畅,避免焦虑、愁苦等阻碍隆通畅的情绪。

2.2 饮食调摄隆滞布病的患者当食甘、酸、咸淡适中及有精微营养的食物以增强隆的居量和功能,包括食用蜂蜜、奶酪、面粥、适量的青稞酒和老酥油等以养隆,不可过食寒凉之物[9]。

2.3 外治疗法(也称五械疗法)

2.3.1 涂制疗法 即外擦白脉膏药的方法,常结合多秀疗法,以调整白脉、恢复功能的作用,广泛用于各种类型的隆滞布病[10]。具体方法是在患侧皮肤上涂抹白脉药膏,选择大小合适的石头加热至30℃,在涂有膏药的一侧按照组织结构轻轻擦拭,2次/d,3遍/次,一周为1个疗程。最后除去药物残留,再进行5~8 min局部按摩。

2.3.2 浸浴疗法 也称药浴疗法,是将不同的药物煎汤洗浴,浸泡全身或局部的方法,以其“湿”和“热”行血通络来改善运动障碍症状[11-12]。该疗法常在患病1个月后开始应用,上午、下午各1次,7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为1周期。初次浸浴水温以38℃为宜,时间15~20 min,以后逐渐增加水温和浸浴时间,最高温度为45℃,时间为40~60 min,然后再逐渐降温至38℃,浸浴时要注意避免受寒,常选用五味甘露汤(藏麻黄、刺柏、水柏芝、白野蒿和杜鹃)进行治疗。

2.3.3 火灸疗法 适用于寒性的隆滞布病,即隆型,以活血化瘀,驱湿醒脑,包括铁烙、铜烙、金烙、银烙、金针艾灸、艾灸等。通常选用铁烙和艾柱灸头部三门、吉组(百会)等穴位,要求烫伤处起泡,烫感以达到颅底为宜,治疗完成后用酥油盐膏处理伤口。第2、3周再分别灸上肢和下肢,每疗程施灸3次,连灸3 d为一次,灸后3~5 d内禁食生冷及接触凉水。

2.3.4 放血疗法 用于热型的隆滞布病,即血型。该法通过特制的刀具刺破人体头部的穴位(如“丝侗”“额侗”“自琼”等),放出多余的坏血,从而起到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醒脑开窍、活血降温等作用。病情稳定者,在放血前3 d还须服用三果清血汤(诃子10 g,毛诃子10 g,余柑子10 g)以泌别坏血。放血量一般为150~200 mL,可根据患者情况增减,但最多不超过500 mL[13]。放血后当包扎好伤口,防止再出血。

2.3.5 罨熨疗法 分为冷罨和热熨,隆滞布病的治疗主要采用热熨法,也称为局部热敷法,是将水柏枝、白野蒿等药物炮制发酵后,将其装到布袋内进行加热,给予患肢局部热敷,2次/d,25 min/次,7 d为1个疗程[14]。

2.4 隆滞布病的药物治疗

2.4.1 治疗原则 藏医治疗隆滞布病的两大原则是据证选药和循时服药,同时也是藏医的两大特色。

2.4.1.1 据证选药 总体治法是调节隆血,兼顾赤巴和培根。根据不同的寒热兼证选择不同的药物组合:当隆病理性增盛兼赤巴紊乱时,需清热降隆;当隆虚损兼病理性培根增多时,当培火养隆,温脉疏血;当隆的功能紊乱不伴有明显的赤巴和培根紊乱时,以调节隆血为主。

2.4.1.2 循时服药 即在不同的时辰服用不同的药物。其理论依据是藏医三因素学说,三因素的盛衰随时间改变而不同:隆偏盛于早晨(早餐前)和晚上(晚餐前),培根偏盛于上午(早餐后),赤巴偏盛于中午。据此服药时间共分4个时段,即清晨(06:00:00—08:00:00)、上午(08:00:00—10:00:00)、中午(12:00:00—14:00:00)、晚上(18:00:00—20:00:00)。治疗隆滞布病时顺应三因素的盛衰变化,调节隆血功能的药物在清晨和晚上服用,对培根和赤巴有调节作用的药物在该因素偏盛的早上或中午服用,以顺应天时,既有利于缓解隆滞布病的症状,也有利于恢复三因素的平衡。

2.4.2 治疗药物 藏医隆滞布病的治疗药物以丸剂为主,多由藏区矿物药以及特有的野生动、植物经过特殊炮制减毒制成,为藏医传统名方,临床应用广泛。藏医治疗中风常用药物的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其核心药物的功效多为协调三因、祛隆驱寒、开窍辟秽,强调在调节隆的同时恢复三因素的平衡[15]。常用的治疗隆滞布病的藏药如表1所示。

表1 治疗隆滞布病的常用藏药

2.4.3 具体方案 不同的临床情况及用药经验下,隆滞布病的治疗药物多种多样,可选择性强,但也使得用药规律难以完全掌握,现根据文献记载列举几种用药方案。

(1)隆滞布病主要以七十味珍珠丸为主,查滞布病主要以如意珍宝丸为主[22]。

(2)隆滞布病一般治疗给予十三味鹏鸟丸或如意珍宝丸、七十味珍珠丸、二十味沉香丸以调和隆血;偏热的血证予“仁钦多孜俄”散、二十五味牛黄散或二十五味珍珠丸、十五味沉香散等在调隆的基础上抑制偏盛的赤巴;偏寒的隆证加用小叶杜鹃散加味、五鹏散加味、丁香散等培火养隆、温脉疏血,调和隆与培根[3]。

(3)治疗隆证的药物首选用藏药七十味珍珠丸、如意珍宝丸、二十味沉香丸,血压较高者加用二十五味珊瑚丸,高热者加八味主药丸或十八味檀香丸;治疗血证的药物首选用二十五味珊瑚丸或七十味珊瑚丸或二十五味沉香丸,也可在如意珍宝丸的基础上添加藏红花、珍珠粉。高热者也可应用八味主药丸或十八味檀香丸,用诺布顿汤冲服[13]。

(4)在辨证选药的基础上结合用药的时序性,用药方案更加复杂多样,尚无统一标准。根据王明强[3]、郭慧娟等[23]、贡保东知等[24]的数据挖掘结果,在不同的时间段主要给药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时间段隆滞布病的用药方案

方案中七十味珍珠丸、二十味沉香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可以调和隆血,宁心安神,通经活络,治疗隆滞布病,在隆偏盛的早晨和晚上服用。如意珍宝丸和二十四味沉香丸味苦,可以在上午服用以增加生理性培根。三十七味斑蝥丸性偏寒有清热解毒之功,能减轻病理性赤巴的偏盛,主要在中午服用。实验及临床研究[25-28]表明藏药组合用药能减少缺血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减少梗死灶面积,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神经血管再生,进而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5 咒语冥想法咒语疗法极具藏医的民族特色,该疗法常结合药物应用,在《四部经典》隆滞布病的治疗中有口诵“该搭”“唵该搭该搭莎哈”“唵制切拔木哞”的论述。后世认为该疗法的原理是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调整隆血功能,进而治愈疾病,与《黄帝内经》中论述的移精变气疗法类似。同样,以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该疗法,它也不失为一种调整身心的特色疗法。

2.6 结合现代医学及中医学治疗隆滞布病近年来,藏医结合现代医学治疗隆滞布病的临床研究[11,29-34]众多。急性期的联合治疗主要是西医常规治疗与藏药联合;恢复期的联合治疗包括藏药与针灸或康复锻炼相结合、藏药浴与康复锻炼相结合等。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等。

3 小 结

藏医学是在藏区特有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融合中医学和印度医学,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传统医学。它有自身独特的理论认识,包括三因素学说、七大基本物质学说、三化味学说等,在诊断上重视尿诊,治疗上内外兼治,重视外治疗法。在隆滞布病的认识上,藏医强调隆血失调,侵及白脉的核心病机。诊断上通过望诊、脉诊及尿诊来判断寒热兼证,治疗上予以药物、外治等疗法以调节隆血,兼顾赤巴和培根,恢复三因素间的平衡。

综上所述,藏医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隆滞布病疗效明显、特色突出,值得传承和推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藏医文献阅读需要藏文文字基础,藏医理论难以系统掌握,以及藏药中矿石类药物的安全性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传统藏药医疗应用范围的扩大。同时,随着藏药与现代医学及中医学联合治疗脑梗死的应用不断增多,需要进一步探索联合应用的最佳方案。

猜你喜欢
布病藏医藏药
藏药独一味药理药效和临床使用
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藏医药浴法”申遗背后的故事
牛羊引种布病防控策略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藏医(中):独特疗法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
关注牛群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及防治
浅谈藏药剂型改革与藏医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