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

2022-11-08 04:06孙延忠乔云飞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灾体脆弱性敏感性

孙延忠,乔云飞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29)

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富,具有数量多、规模大、价值高、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等特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有76.7万余处,包含古遗址19.3万处、古墓葬13.9万处、古建筑26.3万处、石窟寺及石刻2.4万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2万处、其他类0.4万处。由于不可移动文物多处于露天或半露天环境,而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发生频率高、灾情复杂多变等特点,文物常遭受到自然灾害严重破坏甚至毁灭的风险。因不可移动文物的文物类型、结构类型、材料工艺及保存环境等不同,导致其脆弱性不同,面临相同灾害时产生的风险也不同。因此,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研究是做好不可移动文物防灾减灾和预防保护的前提。目前,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为更准确地认知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及内涵,本文在梳理及分析研究目前已有的脆弱性广义和狭义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不可移动文物的特点,提出了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便于研究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成因和机制,为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评估理论体系提供基础,使文物保护工作从灾前入手、减轻灾中受损程度和灾后保护修复压力。

1 脆弱性概念

1.1 国内外脆弱性概念研究

脆弱性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及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领域的学术热点。脆弱性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抽象定义,更是一个评估体系诞生的理论基础。脆弱性概念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及扩展的过程,已运用于多个学科领域,但由于学科研究背景不同,对脆弱性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目前学者多倾向于广义的脆弱性概念。脆弱性概念内涵从定性研究逐步向定量研究发展,从注重结果分析到注重构成因素维度发展,试图建立起有效的脆弱性监测评估系统。

1.1.1 国外脆弱性概念研究现状

脆弱性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对自然灾害的研究中,根据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来查明和预测脆弱群体面临的风险区域[1]268。1968年Margat首次提出“地下水脆弱性”这一概念,从水文地质的内部要素出发,表示地下水的自我保护能力[2]。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学对脆弱性的研究转向了系统脆弱性,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脆弱性的概念逐渐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国际食品安全、社会经济学、人类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均对脆弱性给出了相关的学科概念。Sen等强调脆弱性是一种系统而非单一的因素[3];Mustafa等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人类社会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影响及潜在原因[4]289。随着社会科学对脆弱性的关注度提高,自然科学领域的脆弱性概念也受社会科学的研究影响而出现了新的内容,人类活动的相关内容出现在脆弱性的概念定义中。1982年,Timmerman首次提出:脆弱性为系统或子系统在面对外界干扰时所承受破坏影响程度,表示系统承受灾害的能力及恢复能力[5];1987年的“土壤与地下水脆弱性国际会议”,对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定义开始考虑到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6]444;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和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认为脆弱性是对外界的敏感性反应。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系统”成为脆弱性研究中一个常见的共识性概念。Dow指出:脆弱性是系统在应对外部扰动时受到影响的难易程度,这种扰动因素包含自然和人类活动扰动[7];Turner, Kasperson等认为脆弱性是暴露于风险或扰动下的系统可能遭受的破坏程度[8];Moss等从系统本身的物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外部援助3个层面来解释脆弱性;2004年联合国减灾署(ISDR)将脆弱性定义为“由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或过程所决定的状态,这些因素或过程可导致社会群体对灾害的影响更加敏感”[9];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对脆弱性界定与ISDR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认为这些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决定了群体受害的可能性和程度[10]66;Adger指出:脆弱性为系统因暴露于环境或社会变化中缺乏适应能力而对变化造成的损害具有敏感性的状态[1]281;Newell认为脆弱性是一个概念的集群[11],对脆弱性概念的研究开始关注其构成,如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适应性等,针对不同承灾体脆弱性,其构成因素各不相同。

1.1.2 国内脆弱性概念研究现状

国内脆弱性的研究起步较晚,王小丹等人认为脆弱性是物质自身的一种客观属性,通过外力作用表现出来,外力消失后难以恢复原状[12];商彦蕊综合了多学科的脆弱性概念,指出脆弱性是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等)易于遭受伤害和破坏的一种性质[13];李鹤等人认为脆弱性是系统对其内外扰动的敏感性以及缺乏应对能力因而在组成和功能上容易发生变化的一种性质[14];刘铁民认为脆弱性由多种因子或过程所决定,是承灾体易受到灾害影响的因素,是事故风险的主要来源;宋守信等人认为脆弱性是系统在某扰动影响下的受损度,以及从扰动影响中恢复正常运行的能力;林冠慧等人指出脆弱性是系统内部固有特质总衍生出来的[15]202;苏桂武等人认为脆弱性是承灾体自身性质产生的内因和基础,取决于承灾体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优良程度及其抗干扰能力[16]274-275。

1.2 脆弱性概念的辨析

1.2.1 脆弱性概念分类

依据国内外脆弱性概念研究现状,因研究领域、学科背景及承灾体不同,脆弱性的概念多种多样。梳理目前已有的脆弱性概念,可分为4种类型:①脆弱性是承灾体遭受损坏的可能性—是承灾体暴露于灾害不利影响的可能性[17]和暴露成分的易损性,导致发生损害的可能性[18],与“风险”类似,强调灾害产生的潜在影响;②脆弱性是承灾体遭受损坏的程度,是承灾体暴露于灾害下受到不利影响[4]292和可能遭受损害的程度[7],侧重于灾害结果;③脆弱性是承灾体承受不利影响的能力,是系统应对灾害的能力及从不利影响中的恢复能力[6]445,强调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侧重于脆弱性产生的原因;④脆弱性是一种概念的集合,是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和应对能力等[10]46概念的集合,侧重于脆弱性的表现和产生原因。从脆弱性概念分类可以看出,第①、第②种脆弱性类型是侧重于结果的概念,而第③、第④种脆弱性类型是侧重表征产生的原因。

1.2.2 脆弱性概念扩展

脆弱性概念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线性的扩展深化,而是融合了多学科视角的发展变化,导致在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概念及内涵。从早期的“作为内在风险因素的自然属性”逐步扩展成为“具有多维度特征的概念”。Birkmannn将脆弱性概念的扩展过程进行总结,从最初的物理结构的内在脆弱性,发展到遭到损害可能性的单面结构概念,再扩展到具有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双面结构概念,深化到包含暴露度、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等构成的多面结构概念,最终发展到包含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多维结构的概念[19]55(图1)。

图1 脆弱性概念的扩展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1.3 脆弱性综合概念

随着脆弱性概念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庞大、独立的概念体系,虽然学术界对这一概念没有一个广泛适用的准确定义,但仍然能达成一些基本共识。大部分学者认为脆弱性是自然与社会共同作用影响的结果,包含了“暴露性”“敏感性”“应对能力”“适应性”“恢复力”等一系列相关概念,既考虑了系统内部条件对脆弱性的影响,又包含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目前脆弱性概念接受较广的3种为:①是承灾体系统存在的内在不稳定性,是对外界干扰和变化(自然的或人为的)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②是承灾体系统暴露于扰动和压力下受到损害的程度以及暴露单元处理、应对和适应这些扰动和压力的能力;③是承灾体系统暴露于环境和社会变化带来的压力及扰动下,缺乏适应能力而导致的容易受到损害的一种状态。综上所述,脆弱性是承灾体本身的不稳定性和面对致灾因子冲击的敏感性,当其暴露于扰动环境时所呈现的应对能力大小,包含了暴露性、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等因素[19]55。

2 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

2.1 文物承灾体

承灾体是脆弱性的客体,脆弱性是承灾体的固有属性。承灾体不是单一的实体,而是包括特定区域、环境、人群、价值体系等多种有形或无形因素的多层次复杂系统。

不可移动文物具有不可移动的特性,其与所处的环境紧密关联,兼具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的特点,且价值损失难以衡量。因此不可移动文物作为自然灾害的承灾体包括文物本体、文物环境、文物价值及保护管理等,其受灾程度除与致灾因子的强度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物本体敏感性、所处的文物环境稳定性、文物价值及保护管理能力等(图2)。

图2 文物承灾体范围(来源:作者自绘)

2.2 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概念

脆弱性在其他学科领域具有相对成熟的概念,但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概念尚无统一界定。从脆弱性概念来看,承灾体在面临灾害时所产生的损害具有相似性,因此,对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概念界定时应从脆弱性的测度出发。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由“不可移动文物”和“脆弱性”2个词汇融合而来,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承灾体具有价值高、类型多、结构材料多样、保存环境多变、管理机制复杂等内部和外部系统属性,而脆弱性由暴露性、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等构成,承灾体属性和脆弱性构成要素是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概念的核心构成(图3)。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移动文物独特属性不允许改变文物固有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界定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概念测度时,应排除适应性和恢复力,而更多关注不可移动文物的暴露性、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等脆弱性表征。

图3 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概念模型(来源:作者自绘)

通过对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构成要素和承载体属性的分析,本文提出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的概念,即指不可移动文物暴露于灾害影响范围内遭受扰动所呈现出破坏和损害的可能性、对灾害反应的敏感性、防护减少灾害破坏的应对能力,这种能力与文物自身属性、文物保存环境和文物保护管理能力密切相关。

2.3 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影响因素

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的概念是结合脆弱性的构成要素和不可移动文物承灾体属性形成的概念模型,构成要素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的量化因素,究其根本源自不可移动文物承灾体的属性,因此在探讨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的影响因素时,应当从文物承灾体的属性出发。

(1)文物属性。主要指不可移动文物的暴露属性,包括数量、规模、分布、位置、年代、价值等。如不可移动文物的规模越大、数量越多,灾害发生时暴露在影响范围内的面积及数量越大,脆弱性就越高;不可移动文物价值越高,年代越早,受灾害影响时损失相对越大,脆弱性也越高。因此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评估中其暴露属性与脆弱性息息相关[20]21。

(2)文物本体。主要指文物本体现状特征与灾害破坏敏感度,包括文物类型、结构、材料、工艺及病害等。不可移动文物类型、结构类型、材料工艺类型及病害类型等不同,对灾害的反应敏感程度有所差别,因此文物本体敏感性对脆弱性有重要的影响[20]21。

(3)文物环境。主要指不可移动文物所在区域环境和微环境。区域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等;微环境是不可移动文物载体所赋存的微环境,如文物周围的微地形地貌、温湿度等。这些环境条件直接影响不可移动文物遭受的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强度;文物环境的稳定性作为外部属性影响不可移动文物的脆弱性[20]22。

(4)文物保护管理。主要指通过人为主动干预减少影响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的措施。如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经费制度、保护及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日常维护及防灾工程等都可减少影响不可移动文物的脆弱性的不利因素,提高不可移动文物应对灾害的能力[20]22。

2.4 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内涵

不可移动文物不具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而主观附加的应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不可移动文物的脆弱性。因此,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内涵包含了暴露性、敏感性及抗灾应对能力等构成因素,是构建脆弱性评估体系重要评估因素。

(1)暴露性。是指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规模、分布、位置、价值等外在属性,反映了不可移动文物暴露在灾害影响范围内受干扰的程度和概率。

(2)敏感性。是指不可移动文物类型、结构类型、材料工艺等固有内在属性,反映了不可移动文物受到灾害干扰时的敏感性及发生损坏的难易程度。

(3)应对能力。是指人类社会附加的能力,反映了不可移动文物受到灾害发生时人为通过主动干预活动,减少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的能力。

2.5 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特点

根据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其脆弱性具有以下特点:①内部性。是不可移动文物的内部属性,不论灾害是否发生,这些属性都客观存在。②预测性。是不可移动文物遭受灾害的可能性,具有不确定性,即对灾害可能造成结果的推测。③系统性。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研究应把握系统性,应从文物本体、价值、保护管理等多方位、多领域、多角度考虑。④动态性。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研究应从动态的角度把握研究对象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系统的变化会引起脆弱性的强化或弱化。⑤可比性。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比较而得出的性质,作为脆弱性的表征。

3 结论

第一,基于对脆弱性概念的梳理及辨析,对脆弱性概念进行分类,总结出目前较认可的脆弱性综合概念,认为脆弱性是承灾体易于受到自然灾害损害和损害程度大小的性质,主要包括暴露性、敏感性和应对能力脆弱性的3个测度。

第二,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特征及文物承灾体的概念范畴,初步提出不可移动文物是文物系统遭受自然致灾因素时所呈现出破坏和损害的可能性、敏感性、抵御外界灾害并保护自身不受破坏的应对能力。

第三,根据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概念,提出脆弱性由暴露性、敏感性和应对能力3种因素构成,并具有内部性、预测性、系统性、变动性和可比性的特点。

4 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应用前景

脆弱性是一个具有应用价值的概念,其概念内涵为脆弱性定量评估研究提供了测度。脆弱性的构成因素是抽象的概念,想要进行量化评估并建立实践体系,必须提出具象的因素,因此从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概念的构成因素出发,使文物脆弱性的概念能够在学科体系中得到不断的完善,为文物的预防保护不断丰富理论内涵,完善评估方法和防灾减灾系统。不可移动文物的脆弱性研究是文物脆弱性研究的开始,也是未来文物防灾减灾保护系统的组成之一。通过研究不同尺度下不可移动文物的脆弱性,把握其脆弱性特征,依据其暴露性、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等共性因素建立评估指标,构建脆弱性评估模型,进行脆弱性定性、定量评估,结合风险监测系统,为风险评估提供指标与数据,指导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保护修缮工程、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是防灾减灾和提高不可移动文物系统适应灾变能力工作基础。

猜你喜欢
灾体脆弱性敏感性
灾害脆弱性相关概念探讨
基于DWT域的脆弱性音频水印算法研究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煤矿电网脆弱性评估
杀毒软件中指令虚拟机的脆弱性分析
基于攻击图的工控系统脆弱性量化方法
AH70DB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其冷裂敏感性
基于灾害链效应的小秦岭乱石沟矿山泥石流风险评价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
微小RNA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