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党大国典礼活动与中国共产党对外形象的彰显、塑造与认同*

2022-11-10 01:42徐沐熙
观察与思考 2022年8期
关键词:典礼大国中国共产党

徐沐熙

提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进一步面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有效提升党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发轫于党和国家的纪念活动及庆祝典礼仪式等,这些典礼活动经过百年积淀,以不同类型、不同方式彰显、塑造了中国共产党诸多典型的对外形象,包括情系百姓、造福人民的为民形象,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光辉形象,治党兴党、执政兴国的权威形象,赓续传统、接轨世界的国际形象等。将纪念典礼活动逐步制度化,并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利于增进中国共产党以人类命运情怀温暖世界的认同,利于增进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道路激荡世界的认同,利于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贡献惠及世界的认同。进而具有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视野和国际担当,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和价值性,有效提升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时代意义。

2021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庆祝活动总结报告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时,盛赞这场纪念建党百年的典礼活动,认为“把庆祝活动办成了党的盛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并提出“不断丰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典礼制度”的明确要求,以“进一步面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有效提升我们党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一、大党大国典礼活动是塑造中国共产党对外形象的政治仪式

借助大党大国的典礼活动塑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对外形象,是使百年大党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同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百年大党‘大的样子’,具体是什么样子,大在何处,大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始终需要高度重视的重大命题。”中国共产党“大的样子”,不仅反映在执政时间之长、党员数量和组织规模之大上,“更是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意志品格、精神境界、胸怀格局的综合反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展现出的大志向、大境界、大情怀、大气魄、大格局,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的样子’”。“大党的样子”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国内形象,更是世界范围内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党的对外形象。我们应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通过典礼活动塑造新时代党的对外形象,以期获得国内外的广泛认同。实际上,为了树立大党权威,塑造大党形象,自党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建党庆祝典礼活动的策划与宣传,这些活动对塑造中国共产党对外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今经过百年积淀,党的纪念和庆祝典礼活动已然成为“由中国共产党策划和组织,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纪念或庆祝对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现实诉求的仪式化行为”,是塑造党的对外形象的政治仪式。

(一)通过不同类型的纪念活动或庆祝典礼仪式塑造党的对外形象

其一,通过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重要历史人物、事件、节日的纪念活动或庆祝仪式塑造党的对外形象。比如:党在历史上多次举办马克思诞辰及逝世的纪念活动,彰显并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对外形象。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纪念列宁的系列活动,不仅起到了协调中苏关系、推动苏联支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而且彰显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友善邻邦的对外形象。其二,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事件、节日的纪念活动或庆祝仪式彰显党的对外形象。比如:1955 年孙中山逝世30 周年纪念大会、辛亥革命纪念等,彰显并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对伟大民主革命先驱者尊敬和缅怀的对外形象。“五四”运动纪念,彰显并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企盼和迎纳新文化、新思想的对外形象。其三,通过对党史、新中国史上的人物、事件、节日的纪念及庆祝活动彰显党的对外形象。比如:十一国庆庆祝活动、七一建党庆祝活动、八一建军庆祝活动等,这些都彰显并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建党、建军等典礼活动中,主权鲜明、信仰明确、治军严明等对外形象。

(二)通过不同方式的纪念活动及庆祝典礼仪式塑造党的对外形象

其一,召开纪念大会、座谈会、举办招待会、学术研讨会等“会议纪念”方式。比如:改革开放后主要以学术活动形式纪念列宁诞辰,彰显了我们党注重审视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及当代价值的对外形象。其二,发布口号、出版专刊、发致贺电等文本进行纪念的方式。比如:党百年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纪念口号是1948 年4 月30 日中共中央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在筹建新中国的过程中彰显了我们党建立广泛统一战线,团结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对外形象。还包括出版专刊、特辑、发表纪念及庆祝类文章或社论,比如:1951 年7 月1 日庆祝建党30 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刊发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1960 年10 月1 日庆祝新中国成立11 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出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等。这些都集中彰显了党注重经验总结及理论创新的对外形象。其三,游行、阅兵等纪念活动及庆祝典礼。比如:1950 年—1959 年的10 年间,检阅各大兵种是国庆的重头戏。1950 年国庆阅兵时,朱德总司令号召为解放全中国、为捍卫神圣领土而奋斗,彰显并塑造了党愿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共同捍卫世界和平而奋斗的从严治军的对外形象。此外,还包括艺术纪念、符号纪念等方式。

(三)在古今中外视角下通过纪念活动及庆祝典礼仪式塑造党的对外形象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百余年间形成诸多类型、不同方式和多重层面的纪念活动或庆祝典礼仪式,是因为党以纪念活动及庆祝典礼的政治仪式塑造对外形象时,一直非常注重兼顾古今中外的全方位视角。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以中华礼乐文明的盛况来形容建党百年的庆典活动,就是通过典礼凸显民族性的表现。而且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典礼活动呈现的民族性标识塑造接轨世界的国际形象是题中应有之义。从传承中华礼制文明来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新时代大党大国典礼活动的丰富完善,离不开对中华传统礼制文明的吸纳。吸纳了中华礼典文明的大党大国典礼活动充满民族性标识,这是其参与世界的角色定位和标签识别。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党百年的庆祝活动充分体现了“现代感”,恰好说明大党大国典礼活动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这种“现代感”不仅体现为将古代的中华礼制文明融入现代社会,而且主要表现在吸纳国外礼制文明、注重国际化方面,比如:典礼服制的国际化潮流已成趋势。而典礼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就是让世界读懂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也是让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走进世界的过程。党只有理性、积极地面对时代变迁及礼制变化,吸纳转化国外礼制文化精华,学习和借鉴世界文化及人类文明,才能通过不断丰富完善新时代大党大国典礼活动,更好地塑造党赓续传统、融入世界的国际形象。

总之,中国共产党处于新的时代坐标上,其对外形象的建构离不开对古今中外的全方位考量。也就是说,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礼制文化,也要汲取国外优质礼仪文化资源。这就意味着必须要解决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礼制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否则传统礼制非但不能融入当今社会生活,而且将远离世界潮流,国外优秀的礼仪文明也无法被充分汲取,既不利于典礼活动的持续完善,也不利于党的国际形象的塑造。

二、大党大国典礼活动塑造中国共产党对外形象的四个维度

塑造党的对外形象的路径和平台众多,而大党大国典礼活动却显得尤为独特,不仅效果明显、特色鲜明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因为它不仅对内呈现党的形象,而且是国外了解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重要形式,更是对外展演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重要平台。

(一)塑造党情系百姓、造福人民的为民形象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仅因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而主要是因为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及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血液中的“为民”情怀。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党的“为民”情怀经得起实践检验,以至于国际上越来越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人民的执政党。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在《西行漫记》中,曾引用老百姓的话来回答,什么是共产党员——就是帮助穷人的人,“他们相信自己是在为中国和中国人民工作”,共产党的为民形象在一个外国记者眼中被精准地描绘出来。美国加州理工州立大学政治学系张善若教授在对党的一大到党的十八大党代会报告作系列文本分析后表示,“人民”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且含义越来越丰富,在近几届党代会报告中,人民开始有了主体性和自主权。这更加说明国际社会对党的“为民”情怀的认同。纪念活动及庆祝典礼仪式是党“为民”情怀得以塑造的重要窗口,不仅高度重视百姓的心声和精神面貌,比如:1951 年,《中共中央关于国庆节宣传要点的指示》约请各界代表人物和普通百姓,写文叙述他们两年来的生活变化、思想变化和前途希望等,甚至还将纪念或庆祝活动与生产相结合从而激发生产热情、促进生产发展,比如:1946 年庆祝建党25 周年时,某印刷厂工人开展生产竞赛,“每人每天自动增加四小时义务工,作为献给共产党诞生的礼物”。同时,党还特别注重为民解忧、为民造福,比如:在2021 年建党百年庆典中,邀请了抗击疫情以及脱贫攻坚过程中为百姓人民解决疾苦的代表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典礼活动,对他们的付出作出表彰,这也体现了党将“为民”置于首位的情怀。

此外,党的纪念活动及庆祝典礼还非常注重人民的参与性。邀请人民全程参与,把党的盛典过成人民的节日。列宁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党和国家的典礼活动使人民亲身体会到主人翁的意气风发,并透过典礼活动进一步认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比如:1949 年开国大典时组织了30 万军民参与典礼活动。新时代的大党大国的典礼制度更加尊重人民意愿、注重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欢迎并引导人民广泛参与其中,以公开的、大规模的集体行动营造氛围,以开放式典礼活动达到人民共襄盛典的目的。比如,2021 年建党百年的庆祝典礼活动,让人民广泛、深入地参与典礼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3.3 万人参加综合演练、观礼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约请2 万名观众一起观看了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甚至还将庆典活动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的公开性、共享性、集体性,还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利用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在“场外”的参与上。“线上”“线下”联动式的全民参与典礼活动,让党、人民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典礼活动中实现了三位一体的统一,坚持了党的形象、国家形象、人民形象的一体建设。这就使得人民群众对我们党产生了广泛的集体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认可,对领袖深深爱戴,对国家充满自豪感。

经过百余年的历史演进,在新时代通过典礼活动传递和表达的中国共产党“为民”的对外形象,将比斯诺当年形容共产党是“帮助穷人的人”的形象更加有丰富的内涵、充沛的情感、坚定的力量。人民的共同情感、集体意愿、集体力量、集体记忆等,不仅成为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活动的关注点,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外形象塑造永远不变的标识。

(二)塑造治党兴党、执政兴国的权威形象

不断丰富大党大国典礼活动,更加利于塑造治党兴党、执政兴国的权威形象。党和国家的纪念活动及庆祝典礼通常在特定时间、空间展演特定主题,以庄严感、威仪感、神圣感塑造、树立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形象,这种形象一直贯穿纪念活动及庆祝典礼的始终,无论是在宏观布局上还是在细节把控上,典礼活动无不体现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权威形象。近年来,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党被历史性地推到了聚光灯下。大党大国典礼活动恰恰满足了海外人士的这种渴求,特点鲜明、视角独特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盛况,同时彰显了党的权威性。1938 年的《中央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对党的历史作出了概括——“中共过去的十七年即是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而艰苦奋斗的十七年”,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旨归塑造了党的形象,提升了党的威望。1947 年新华社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6 周年发表社论《努力奋斗,迎接胜利》,对党的形象进行了定位,称中国共产党经过26 年锻炼,“已经成为伟大的成熟的老练的政党”,是“坚强团结起来的政治上完全成熟了的党”。如今这个“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政党,更加成熟老练,更加具有权威性。在2021年建党百年庆典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四个特征,是对新时代党的形象的精准再现,是对青春永驻的百年大党的权威塑造。

具体而言,大党大国典礼活动从“政治上维护”“组织上服从”“信仰上信奉”等几个方面体现党的权威性。首先,“政治上维护”在党的纪念活动及庆祝典礼上,往往体现为对党的绝对忠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比如:2021 年建党百年的庆祝活动中,仅以艺术呈现为切口,无论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颂歌,还是以“永远跟党走”为核心主题的庆典活动,抑或是“叙述”党史的《伟大征程》的文艺演出等,都体现了党的领导全面性、至上性。其次,“组织上服从”贯穿党的纪念活动及庆祝典礼的方方面面。在开国大典上,全体官兵听从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表达人民军队无限忠于党,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此外,演出人员、受表彰人员、受邀观礼人员,甚至后勤人员等也都以自觉行动表现出对党的领导的绝对服从,彰显党的权威性。最后,“思想上信奉”在典礼活动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华传统礼典文明中,礼具有神圣感。中华古礼因具有形象展现和教化功能,而形成普遍而真诚的社会信仰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活动中,也有信仰的庄重感展现其中,那就是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对于所有共产党人而言,共产主义理想是远大的,这种坚定性来源不是一般认知,“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揭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深情关怀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观照”。中国共产党正是以对共产主义的真诚信仰,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才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创造了辉煌成就,并在国际舞台留下震古烁今的回响。

(三)塑造党在国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光辉形象

大党大国典礼活动有利于彰显我们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形象。1937 年,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上所作的题为《十六周年的中国共产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没有欧美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传统,却承袭了中国农民革命与民族民主革命的传统,接受了欧战后俄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影响,站在新兴的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已锻炼成为共产国际最好的支部之一,不愧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之一员”。他高度评价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干出了一番伟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表现卓越。时隔84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和苏联解体30 周年之际,两相对照,“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已然明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领航者的光辉形象。建党百年的庆典活动打破了西方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将苏联解体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的错误断言,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得到凸显并被确证,中国道路与成功经验也值得其他国家和政党借鉴,突显了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作出的杰出贡献。

一方面,大党大国典礼活动为其他国家政党吸纳中国经验提供了契机。政党关系一直是大党大国典礼活动十分关注的方面,我们党注重通过典礼活动深化党际交流,促进互学互鉴,从而深化了政党外交,更加彰显了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在2019 年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庆祝活动中,各国政党盛赞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执政兴国的宝贵经验。比如:在借鉴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方面,国外左翼政党认为这种坚守不仅为发展中国家谋求新发展提供了新选择,也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作出新反思。在借鉴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改革、现代化建设经验方面,古巴共产党盛赞中国共产党是世界左翼和进步力量的榜样,对古巴建设公正、平等、团结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俄国共产党认为中国找准了为人民谋福祉之路。在借鉴中国共产党坚守意识形态的经验方面,法国共产党、英国共产党和德国左翼党认为中国的道路选择以及制度坚守,非但不逊于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西方。统一叙利亚共产党、约旦共产党、黎巴嫩共产党等表示,与新自由主义政策使各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看到,仅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一场典礼活动,就使这么多国家的共产党、左翼政党集中表达了对我国治党兴国经验的认可和青睐,典礼活动在塑造我们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光辉形象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通过大党大国典礼活动宣传我们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纪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诞辰是大党大国典礼活动的重要“曲目”,通过相关的纪念及庆祝典礼活动,凸显我们党的理论指导和信念坚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树立典范,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共产主义的信仰力。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以无比坚定的语气肯定了“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2019 年我们举办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庆典活动时,朝鲜、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工人党、左翼党等,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对当代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70 年来,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取得理论突破,并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将开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阶段,并给其他尚在探索中的各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以有益启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新的历史时期复兴和发展,真正体现了世界上最强大政党应有的样子。

(四)塑造党赓续传统、接轨世界的国际形象

中国共产党处于时代坐标点上,其对外形象的塑造与建构离不开对古今中西的全方位考量。一方面,从传承和借鉴中华礼制文明来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新时代大党大国典礼活动的丰富完善离不开民族文化,离不开对中华传统礼制文明的吸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吸纳了中华礼典文明的大党大国典礼活动充满民族性标识,其民族本土特色是参与世界化的角色定位和标签识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以中华礼乐文明的盛况来形容这场建党百年的庆典活动,就是典礼凸显民族性标识的表现。而且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典礼活动呈现的民族性标识塑造接轨世界的国际形象是题中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从吸纳国外优秀礼仪文化来讲,新时代大党大国典礼活动具有现代感和国际性,通过典礼让世界读懂中国共产党,让中国共产党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建党百年的庆祝活动充分体现了“现代感”,恰好说明大党大国典礼活动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这种“现代感”不仅体现为将中华礼制文明融入现代社会,而且主要表现为吸纳国外礼制文明的国际化的过程,比如:典礼服饰的国际化潮流已经不可逆转,典礼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就是让世界读懂中国共产党的过程。同样地,只有中国共产党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性地、积极地面对时代变迁及礼制变化,吸纳国外礼制文化精华,学习和借鉴世界文化及文明成果,才能通过不断丰富完善新时代大党大国典礼活动,更好地塑造党赓续传统、接轨世界的国际形象。

三、大党大国典礼活动增进国内外对中国共产党对外形象的认同

良好的执政党形象、国家形象是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进入国际舞台的“通行证”。无论是“大党之大”,还是“国之大者”,“大”的形象都不是我们自己想当然的界定,而是真正以实际行动取得党内外、国内外的充分认同才能收获的。中国共产党举办的各种纪念典礼活动,有利于国际社会全方位、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从而获得国际社会日趋客观理性的认知、认同。比如:通过典礼活动中“庄严肃穆”的氛围,让国际社会了解党的君子形象进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礼制文明的优雅气度;通过典礼中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让国际社会了解党的人民立场进而体会党和国家的典礼恰是人民的节日;通过典礼中的严肃军容,让国际社会了解我国的军事实力进而体会我们党从严治军的力度,等等。

(一)典礼活动利于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以人类命运情怀温暖世界的认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他创造性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联系贯通起来,使“为全世界人民造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题中之义。大党大国典礼活动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视野和大党担当。不仅要为中国人民造福,也希望为世界人民造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指出的,“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2015 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典礼活动说明党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势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而不是以狭隘心胸热衷于对抗及争夺;以“成人之美”的君子心态希冀各国人民自美其美、美美与共,而不是通过“利己损他”独秀于林,从而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以人类命运情怀温暖世界的认同。

(二)典礼活动利于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道路激荡世界的认同

以往在国际社会存在一些关于中国共产党对外形象的误解与偏见,在政治领域有一些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媒体对中国共产党对外形象造谣中伤、恶语相向,比如:西方反华势力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势头始终不减,甚至刻意营造“所谓‘自由世界’和‘共产党中国’的二元对立叙事,把国际社会绑上反共反华的战车来共同遏制中国的发展”;在学术领域,有少数西方学者表示过去都愿意前往别的国家参加国际会议讨论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和发展模式,鲜少来中国,会议的主题也较少涉及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等等。通过大党大国典礼活动抓好百年大党形象的对外传播,可以让少数西方媒体抛开意识形态成见,跳出传统偏见,认真审视和理解中国的立场与发展模式,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处的领导地位和所起的中枢作用,发现中国共产党治理模式的独特内涵及其全球示范效应,思考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对西方和世界的巨大影响及深远贡献,进而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等,这对中国共产党在世界范围内自主权和发言权的提升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比如:作为大国典礼,1949 年的开国大典,是庆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立的大规模、高规格典礼,大典气势磅礴地体现了大国的威仪与气魄;作为大党典礼,2021 年纪念建党百年的庆典活动,开展纪念大会、文本纪念、开展文娱活动、表彰活动等,通过典礼纪念活动回顾党的历史、总结经验,坚守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并不断提高其公信力和认同度,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模式及世界范围内的示范效应,从而增进国内外对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道路激荡世界的认同。

(三)典礼活动利于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贡献惠及世界的认同

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温暖情怀,还是引领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道路,最后都要落到实际的实惠上,就是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样的经济贡献。正如在纪念十九大之际,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市场之网中“新的服务器”,“站在世界地图前”谋划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将为世界经济的未来提供新的智慧与方案。通过大党大国典礼活动展示建党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发展及成就,塑造党和国家的形象,增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贡献惠及世界的认同,既是大党大国典礼纪念活动的重点内容也是主要功能。通常来讲,大党大国典礼活动中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最受国内外媒体的青睐,也是各类展览的重点展示内容。比如:1952 年国庆庆典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与经济发展成就。1957 年国庆典礼时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完成情况,《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欢呼国庆八周年》。邓小平在国庆35 周年庆典上断定,“我国的经济获得了空前的蓬勃发展”。可见,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形象借由典礼活动得到生动的展现。在2021 年建党百年的庆祝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迈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俄罗斯前驻华大使拉佐夫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委内瑞拉国家电视台记者雷蒙多表示,中国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决策时参照的样板。

猜你喜欢
典礼大国中国共产党
指尖上的大国工艺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想记住你的脸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雨中大典
颁奖典礼剪影
Keynote Spea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