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共同富裕实现路径论析*

2022-11-10 01:42毛婷婷
观察与思考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陷阱

毛婷婷

提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以社会主义性质为前提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富裕。消灭两极分化、依靠制度优势与共同奋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区域协同进步、坚持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还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索维尔陷阱”“福利陷阱”“塔西陀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发展陷阱,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全新范式。

历经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20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021 年8 月17 日,他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以此为发展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战略谋划和全力奋进。因此,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探究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洞悉还需避免的发展陷阱,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绝不会重走“大锅饭”老路,更不意味着“劫富济贫”,而是一个积极探索公平正义、努力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合理化共同富裕过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充分认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的基本内涵,对于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一)共同富裕是以“社会主义性质”为前提的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有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从整体来看,共同富裕和党的宗旨以及社会主义性质是相通的,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在1985 年8 月23 日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明确提出:“中国的改革也好,开放也好,都是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能跟贫穷画等号,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性就是坚持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当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历史条件,成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我们党推动社会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有迹可循的。新时代条件下的共同富裕,有着更多、更高的条件和标准。我们党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并不是想一步看一步,而是结合每一阶段的现实条件和历史社会背景进行了相应的抉择和决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体现和实践印证。诚然,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为前提,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和强大动力,才能在循序渐进中满足全体人民更高质量的生活需求。

(二)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为前提的,强调“全体”体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性和整体性。首先,共同富裕强调“全体人民”的繁荣富裕,邓小平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次,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或者某个阶层的富裕,马克思主义是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的,每个个体都是现代化的重要发展力量。再之,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意味着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改革、每一项政策等都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共同富裕并不是要求所有人整整齐齐的同时同步富裕,而是有先有后的顺序性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具体而言,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先富地区的示范作用和帮扶效应,通过不同的激励政策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是手段和目的、途径和目标的关系,部分先富在合法致富、知识致富、勤劳致富的条件下,发挥先富力量不仅可以大大增加社会财富,也会形成全社会勤劳致富的风气,最终走向真正的“共同”富裕。

(三)共同富裕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的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在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的前提下,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马克思认为,如果“社会分裂为人数很少的过分富有的阶级和人数众多的无产的雇佣工人阶级,这就使得这个社会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这告诫我们,如果现存的社会分裂为少数人富有和多数人贫穷的“两极”,这个两极分化的社会将是危险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提出建设富强国家目标时就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预见性地洞察到两极分化将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多次声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明确指出“如果搞两极分化,……就可能出乱子”。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不仅会导致经济动力发展不足,制约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会导致社会财富畸形集中,严重威胁社会安全稳定,甚至危及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最终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反面。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事实上,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实现高层次的富裕提供内在动力。

(四)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意味着不仅要保证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富裕,同时要重视精神生活的富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富裕”不仅仅是物质财富增长的问题,也要不断满足人的精神等全面发展要求。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和基本策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着深刻变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变动,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中面临更加多元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的多重挑战。因此,如何引导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是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新变化的大背景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一项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任务,这就要求推动公民的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使社会文明程度朝着新的高度迈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进步,不仅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这同样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五)共同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也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西方传统工业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一些西方国家曾发生多起环境公害事件,引发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坚决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相生相依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必然会伤及人类自身,那些前车之鉴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绝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共生共存的良性发展关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让蓝天更蓝、青山更青。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富裕才是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把握好人的全面富裕和自然的山清水秀之间的关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才是新时代共同富裕之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中国共产党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坚定的人民立场,就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因此,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上述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上,实现共同富裕可考虑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坚持制度安排与共同奋斗相结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区域协同进步、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实现共同富裕既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要消灭两极分化

对世界各国来讲,财富的创造与分配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却长期伴随着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的现象,值得反思。中国繁荣发展和现代化道路的逐步推进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在生产力推动下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又要防止贫富分化,切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能够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一方面,要通过全体人民齐力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家的合理制度安排有效处理增长与分配的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要吸取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脱实向虚”的教训,不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教育水平,促进就业方面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奠定基础。同时,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努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民生大事真正落在实处。

(二)实现共同富裕要依靠制度优势与共同奋斗

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点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安排,并且始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各自优势,克服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内在矛盾。具体而言,不仅要注重以公有制的完善和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同时也要强调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分配制度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注重公平,通过多种途径保障劳动所得,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支撑性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实现经济体制运行效用。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机会平等,防止阶层固化,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共同富裕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贡献者。三是要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解决在中等收入阶段遇到的资本、科技、人才、创新不足问题。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防止阶层的固化,需要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让人民群众有切实的获得感,才能够充分激发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这些体现了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当中,人的劳动是根本的推动力。因此,要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环境,让人们能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能够让劳动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觉自为的活动、是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活动,人们在劳动中可以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实现共同富裕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是建设高质量生活的主力军。促进共同富裕,一方面要使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不至于过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有效调节过高群体的收入水平。为此,必须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巩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具体来讲,一是要培育创造财富、增加收入的思想和能力。在思想上,要使劳动者真正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敢于创新创业,通过开启民智,提升其自主发展能力,真正激活全民创业、大众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能力上,需要政府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对于低收入者要积极为其创造知识赋能条件,提高其职业技能,要全面提高中高等学校、职业技术院校、职业培训等的办学教育质量,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二是要采取综合性、全局性、整体性的分配措施,通过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高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格局;三是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四是要建立完备的收入分配格局,贯彻“提低、扩中、调高”的综合理念,协调市场力量主导的初次分配和政府力量主导的再分配,积极发展由社会力量主导的三次分配,做到既对低收入者兜底,又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从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四)实现共同富裕要促进区域协同进步

区域协调发展意味着平衡各种矛盾、补齐发展短板、找准发展最优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随着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并且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作出了新部署。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农村内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农村之间的差距,还必须加大再分配过程中的调整力度,增加农村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公共资源投入,激活农村主体、要素和市场,增强农村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彻底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对于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应该发挥其比较优势,通过承载更多的人口与产业,发挥价值创造作用。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同时完善空间治理和保障民生底线,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向度的现代化,而是统筹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要注重两个文明的共同提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价值要求,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持续动力。一是要树立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坐标。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的精神体现,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必要前提。倡导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共识形成的价值追求。二是要深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意蕴。要善于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秀思想文化,借鉴其他文明的建设成果,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健康持续发展。三是要把物质利益和价值杠杆的基本作用与精神意识形态和道德激励作用相结合。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教育引导、民主法治观念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切实提高人们的精神富有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重视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精神发展”问题,又要充分发挥“精神因素”的约束和动力作用,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化发展中的动力机制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合力系统。

三、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需防止的几个重大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征,也遵循着人类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都面临着现代化道路的抉择。西方国家殖民性质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是不可效仿的模式;一些新兴国家依附性下丧失主权独立的发展道路,也是需要极力避免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的现代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实现共同富裕还需避免以下几个发展“陷阱”。

(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应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缺乏创新能力,不能及时实现由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方式,向依靠高生产率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并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从拉美一些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当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会造成诸如经济增长停滞、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动荡和金融体系脆弱等严重后果。拉美一些国家,如委内瑞拉、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在20 世纪70 年代就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随后就出现了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失业率持续攀升,贫富两极分化,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和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群众的抗争此起彼伏等状况。拉美地区这些国家,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一直没能跨过高收入的门槛。2014 年11 月10 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表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保持较快增长,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低收入国家、再到中高收入国家的跃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兼备发展性和可持续性的共同富裕,应从城乡、区域、行业、收入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包容性,推动形成更富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在推动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让更多人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以创新驱动与财富驱动叠加发力,全面激发全社会勤劳致富的潜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应避免“索维尔陷阱”

“索维尔陷阱”是指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以经济总量衰退为代价的困境,也可以理解为“均富导致均贫”。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索维尔发现,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均贫富政策,导致的结果都是“始于均富,终于均贫”。因为均富的政策压制了生产性和创造性活动,导致人力资本大量流失,同时大幅降低了储蓄率和投资水平。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一个通过现代法治和治理体系逐渐缩小收入差距,先富带动后富发展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我们要有耐心,实打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办好,提高实效。”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国家合理科学的分配制度,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基础制度性改革,降低对生产性增加的征税,提高对分配性增加的征税;尤其是提高社会在分配体系中的作用,让先富更主动和自愿地承担起带动后富的社会责任。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向第二个目标“共同富裕”迈进。与第一个目标“快速做大蛋糕”相比,第二个目标“分配蛋糕的公平性”更加重要和富有挑战性。因此,需要在初次分配方面,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要素报酬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二次分配方面,重点要提高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在三次分配方面,要建立鼓励社会组织和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和相应配套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仅可以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不断缩小人民的收入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应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分配制度变革的目标和基本导向,紧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制度变革主线,致力于在先富与后富的统一中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应避免“福利陷阱”

“福利陷阱”是指二战后的一些国家通过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在医疗、养老、教育、生育等方面实行高福利的政策,以缓解社会矛盾和维持社会秩序,但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巨大,不堪重负,同时出现一些人对政府福利过分依赖、“养懒汉”的问题,最终阻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是欧洲债务率最高、最早遭遇经济危机的几个国家,一直被认为是“福利病”的代表。从一些福利国家实践来看,福利主义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起到积极作用,比如,某种程度上减缓了两极分化,较普遍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是也不能忽视其消极作用:一是大规模的、持续性的福利开支会增加政府负担,使国家不堪重负,形成非良性循环的经济运行模式;二是会使人过度依赖福利而变得懒惰、懈怠,不愿意工作,逐渐丧失进取心和创造力;三是福利制度一旦形成民众依赖,在政府经济困难时,如果缩减福利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过程中,我们所讲的共同富裕有其特定内涵,是指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和互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公共服务普惠,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2021 年12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促进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当年一些拉美国家搞民粹主义,高福利养了一批‘懒人’和不劳而获者,结果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不能自拔。福利待遇上去了就下不来了,搞超出能力的‘福利主义’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吊高胃口、不空头许诺。”中国式现代化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要深刻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防止“养懒汉”“等靠要”等不良现象出现。

(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应避免“塔西陀陷阱”

“塔西佗陷阱”是指政府或者某组织在治理中失去公信力时,引起公众不再信任的社会现象。“塔西佗陷阱”在世界的诸多角落都曾发生过,其中一个例子便是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如果说,当时的法国社会属于全体公民,而且人人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那么坠入“塔西佗陷阱”也无从谈起,而偏偏却是所有人都被排斥在权力中心外,事事无法参与。于是,在当时的法国,“塔西佗陷阱”不可避免地逐渐形成了,结果是政府不论如何作为,只能落得被无情挑剔、私下抱怨的下场,政府与民众的矛盾不断激化,大革命一触即发。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政府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公权力不为民众所信任,意味着一个政权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来维系政权和社会团结,且终将不可持续而走向崩解,影响政治经济社会运行,导致社会失序和社会动荡,摧毁现代化所必需的制度基础和社会秩序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塔西佗陷阱”,体现了对公权力“失信于民”问题的高度警醒。人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人民信任是“有为政府”的必要前提。以“中国之制”促“中国之治”,化解“塔西佗陷阱”,创造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标志和优越性体现。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的重要体现,更是人民至上理念在我们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过程中的深入落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建党百年来,我们党经历无数艰难险阻,靠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当世界多国备受“塔西佗陷阱”阴影困扰之际,中国却依靠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未来,要实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共同富裕,应进一步深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融入感,在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中形成持久合力,共同跨越“塔西佗陷阱”。

(五)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应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要回应这种威胁,使得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反观“修昔底德陷阱”,它的簇拥者只看到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性和对立性,忽视了国际关系中的互利性和共生性,这样的理论只会与世界发展大势背道而驰,终将被不断发展的国际关系理论所抛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同世界的关系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某些国家产生的不适应症,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冲突不可避免论”的担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事实上,中国崛起的路径不同于西方发展路径,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决定了中国人民的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会扩大同各国的互惠互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是我们向世界作出的承诺,体现了中国面对世界不确定性展示出的中国力量和大国担当。当前,中国正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中国不仅以自身发展直接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而且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为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贡献出中国智慧。在我国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应通过“提低”“扩中”,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扎实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构建稳固且内部可循环的强大国内市场。这一方面可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能够确保我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中,时刻保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依靠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以我为主,增进互信,努力实现互利共赢,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立足中国国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探索形成的崭新发展道路。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作为共同富裕实践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表达,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探索实践积累的丰富理论智慧和实践经验,为中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提供了重要遵循。回首过去,我们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消除绝对贫困这个梦想已经在2020 年如期实现;同时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展望未来,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也终究会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陷阱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中国式民主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陷阱
另类行为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