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的“烹饪之道”

2022-11-10 07:37周小枚
党课参考 2022年13期
关键词:佐料分寸大餐

〉〉〉〉〉周小枚

当前,不少地方的理论宣讲存在“一锅煮”“大杂烩”的情况,基层党员群众对送上门的“精神食粮”兴趣不大。我们不妨借鉴中餐烹饪之道,把理论宣讲做成党员群众喜欢的“口味菜”,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选好宣讲“食材”

宣讲内容犹如“食材”,只有进行精挑细选、严格把关,才能烹饪出党员群众喜爱的“理论大餐”。这就要求宣讲者要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一方面,宣讲者要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内涵实质,在宣讲中做到原汁原味解读不走样、不跑偏。坚决抵制道听途说,坚决驳斥错误观点,坚持传递权威声音,以正视听。另一方面,宣讲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摸底调研,把准群众思想脉搏,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宣讲内容要注重分众化、对象化,有效满足不同受众的理论需求。宣讲者在宣讲中不仅要回答“怎么看”,更要说明“怎么办”,既为党员群众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又为其指明前进的方向,使宣讲真正讲到党员群众心坎上,让党员群众感到真“解渴”、真管用。

配好宣讲“佐料”

宣讲语言犹如“佐料”,鲜活生动的宣讲语言可使宣讲有滋有味,让党员群众想听爱听。反之,高高在上的说教和空洞无物的官话套话,只会让党员群众反感。人民群众的语言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宣讲者要多向群众学习,灵活运用鲜活的群众语言,多讲大白话、家常话,将抽象的理论话语转化为生动的生活话语,把深邃的理论讲通俗、把抽象的观点讲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讲浅显,让党员群众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同时,宣讲者要增强宣讲语言的情感温度,多讲交心话、暖心话,多用故事和党员群众身边的生动事迹,寓理于情、以情促理,做到情理交融,让党员群众感到理论可亲可近、可信可用。

把好宣讲“火候”

理论宣讲也如烹饪需掌握“火候”,宣讲者既要应时而动,注重宣讲的时效性和持续性;又要拿捏好分寸,把握宣讲的尺度和深度。一方面,要“旺火”抢占时机,每逢党中央召开重要会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宣讲者都要第一时间深入基层进行广泛宣讲,迅速掀起基层学习贯彻热潮。后续要“文火慢煨”,持续推进、久久为功,不断把基层理论学习引向深入。另一方面,宣讲者要注重分寸,不说过头话,要讲什么、不讲什么,重点讲什么、深入讲什么,都要把握好。无论是党中央决策部署,还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宣讲者都要全面精准解读、科学严谨分析,避免理论宣讲简单化和绝对化。

摆好宣讲“拼盘”

理论宣讲也要重视“摆盘”这道工艺,即创新宣讲形式,让理论宣讲“动”起来、“活”起来、“潮”起来,为党员群众送上视觉和听觉的思想“盛宴”,使理论宣讲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这就要求宣讲者高度重视党的创新理论的视觉化呈现和形象化表达,宣讲时要善于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小品、相声、快板、评书等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让党员群众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理论的魅力,从而实现理论“声”入人心。同时,宣讲者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理论“微课堂”“微电影”“微动画”,实现多终端传播,党员群众可根据需要自主“点餐”学、随时随地学,使“理论大餐”成为党员群众的“一日三餐”。

猜你喜欢
佐料分寸大餐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从甜到齁 注意分寸
Fun on Christmas
做人要知分寸、懂换位
免责声明
印在瓶底的“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军营里的“大餐”
圣诞吃大餐
再熟也要有分寸
《图画大餐》《艺术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