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个课堂” 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

2022-11-10 11:47胡顺祥江苏省高邮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农村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个课堂三农培育

胡顺祥/江苏省高邮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省高邮市农民教育培训指导站以构建“三个课堂”培育体系为抓手,推行“价值—情怀—知识—能力”四链联动的“三农”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高邮落地落实培养一批“领头雁”,做到以学致用、以用促富、学用转化,全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乡土人才是农村发展的原生动力,如何推动传统农民转型升级为懂技术、感党恩、有情怀的“土专家”“田秀才”?高邮市坚持党管培育,在培训班上成立临时党支部,创造性地将课程思政嵌入培育课程体系。培训内容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专题讲座,引领乡土人才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塑造“三农”情怀,帮助他们锻造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引导他们找准自身定位,尽快进入角色,履职担当尽责,投身乡村振兴的广袤天地中。开展“党员+群众”互助行动,通过帮助学员建立合作运行模式、组织学员开展集中献血等活动,塑造广大农民的理想信念和奉献情怀。学员王鹏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党员+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户300多户,先后帮助鸭农销售农产品2000多万元,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创建“跟党走,兴三农”培育先锋队,结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农村户外宣讲活动,以“田秀才、土专家”为主体,从忆感人瞬间、话发展成就、晒幸福生活、讲奋斗故事、谈未来梦想等方面入手,用鲜活感人的事例,通过看、听、思、悟,对比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和激发学员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和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普通农民变“技能骨干”,帮助周边农户获得从业技能、提升致富本领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高邮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瞄准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需求,结合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兴趣特长等,培育一批技术水平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民间高手”、种养能手和致富带头人。从“政策服务线、技术生产线、经营管理线、素养品格线”四个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围绕乡村人才振兴健全培训框架,更加关注农民整体素养的提升和行业的长远发展。先后实施了乡土人才技能提升培训、规模特色产业培训、青年农民创业培训等精准培训班70余期,受益学员7万人次以上,学员满意度达98.6%。结合“三农”实际,制定学习套餐,创新“三维度”(高度、精度、深度)培育思路,建立了“六个一”(一项重点产业、一套培训方案、一位领导负责、一组专班落实、一支团队支撑、一个企业引领)培育机制。设计了局长“面对面”、专家“一对一”、学员“手牵手”等环节,推广了“田间课堂+晚间课堂+圆桌课堂”的互补教学模式,确立了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依托互联网连接培训场所和田间地头,让科技培训不掉线,先后开发网络教学课程6个,上线时长340多分钟,收看农民4100多人,从根本上提高了乡村“领头雁”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力。

为突出学用转化,高邮设计了“三对接”(对接岗位、对接产业、对接社会)教学方案,紧抓“点、线、面”三个着力点,触发学员们抱团闯市场的激情。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和农民实际需求,联合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积极邀请专家学者、“田专家”和“土秀才”为广大农民“量身”制定培训“菜单”,结合关键农时和主推技术,采用“技术打包、送教上门”的形式,进村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专题培训、田间培训和现场指导。同时邀请戴大喜、孙迎贵等6名“十佳农民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法,谈真实感受,讲切身经验,教学习方法,将他们通过学习提升打造特色示范产业的经历呈现在大家面前,把自己在“三农”战线上有收获、得经验和尝教训的典型案例摆到“桌面上”,帮助学员从思想上重视,少走弯路。并结合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和农村实际,切实做到融会贯通,提升实践能力。培育壮大了一批规模集中连片、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解决农产品“卖难”与市民“买难”等现实难题,深入学员产业基地,帮助16名学员联合开展“爱心菜篮子”活动,将优质农产品送到居民家中,在特殊时期架起了民生供需桥梁,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社区生鲜直销平台,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创立扬州市高素质农民创业孵化平台,1年多来已向平台推广农产品40余种,销售额220余万元。

猜你喜欢
三个课堂三农培育
赞分盐镇裕牛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高校学生党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探索
有效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