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究

2022-11-10 17:46王启俊李晓娜
科技视界 2022年21期
关键词:工匠实训精神

金 玲 王启俊 李晓娜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0 引言

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无数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作为人力资源支撑。高职院校作为输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成为课程改革的价值导向。其实,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庖丁解牛”“炉火纯青”等都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其内涵可概括为技艺超群、严谨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随着时代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手工技艺的极致要求。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内涵有何变化?在正确把握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如何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这将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1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解析

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可从“求精”“崇德”“尚美”“创新”四个维度来理解其内涵。“求精”指的是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表现为对标准的恪守、对精度的极致追求,遵循标准主义和精确主义的价值理念。“崇德”指的是伦理上的责任意识,要合理协调人、技术、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技术活动要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驭术”思想的传承。在新时代话语中,绿色发展已被人们普遍认同,技术应用要造福社会而非危害社会,技术活动要顺应自然而非驾驭自然、破坏自然。“尚美”指的是审美上的积极取向,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要体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升人们的审美旨趣。“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源头活水,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中国制造业才能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在百舸争流的现代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2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时代诉求

2.1 工匠精神培养是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生产力水平的直接体现。据工信部统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制造业对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接近30%。但是,我国距真正的制造强国仍有差距。根据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把我国建设成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业强国。制造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工匠人才的支撑,工匠精神培养成为引领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基于此,“工匠精神”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从行业话语逐渐成为政治话语,多次出现在国家层面的文件和政策中,培养工匠精神也成为社会共识和主流价值观。

2.2 工匠精神培养是高职院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必然途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诞生以来,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由于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体系建设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社会的认可度并不高。高职院校该如何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价值?这个问题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在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技术技能人才缺口不断扩大,国家开始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以工匠精神培养为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以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不断打造自身品牌、形成特色发展优势,以此来扭转社会评价并完成自我价值认同。

2.3 工匠精神培养是高职学生应对技术革命挑战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新技术运用广泛,以“机器换人”为特征的生产自动化蓬勃兴起,与此相应,劳动力结构也处于两极分化中。传统的低技能岗位或被“机器”替代,或处于劳动待遇的最底端,而新型技术技能岗位人才缺口严重。在技术浪潮中,缺少技术含量的流水线型工人不断被淘汰,只有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才是劳动市场的“香饽饽”。在此背景下,高职学生只有加强技能学习、培养工匠精神,成为技术精湛、善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匠才”才能从容应对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获得更高的职业平台。

3 课堂教学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系辨析

从学校层面来说,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内化的、稳定的精神品质,其培育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涉及教学实施、规章制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多方面齐抓共管、协同发力,才能达到培养工匠人才的目的。其中,课堂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能否发挥好这块主阵地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两个部分,前者指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大纲等,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后者则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正是工匠精神培养的核心命题。

结合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方面呈现出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没有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职业教育之中,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培养机制及评价体系。工匠精神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不深入,没有形成专门的工匠精神培养方案,也没有制定针对工匠精神培养效果的评价指标。二是“重技术、轻素养”,重视技能训练,但对伦理道德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专业课程主要从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展开,侧重于技术技能本身,对于技术衍生的审美、伦理等内容较少涉及。基础课、素质拓展课、校园讲座等也是关于文学、思政、英语等通识性内容,缺乏系统的技术伦理、审美教育。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应把握工匠精神“求精”“崇德”“尚美”“创新”四个维度,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和大纲、确定教学方法,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中去,避免出现工匠精神培养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现象。

4 课堂教学中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4.1 对接标准、多元评价,于课堂管理中涵养工匠精神

“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基石,要达到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关键是加强标准主义和精确主义教育。在进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及实验实训中,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加强学生的标准意识,培养学生“求精”习惯。

首先,课程标准要紧跟时代变化,不断更新。专业教师要时刻关注技术前沿,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要把最新的企业及行业标准及时引入教学中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与日常教学无缝对接,不断更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最新标准执行,杜绝滋生“差不多”思想,将精确主义、标准主义落实到位。

其次,采取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工匠精神培养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构建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工匠精神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其中,工匠精神评价将是学生整体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根据工匠精神构成要素,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工匠精神”评价指标。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真正将工匠精神培养与日常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成长相结合,真正融入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最后,教学管理要精心细化,促成学生“求精”习惯的养成。“精益求精”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行为习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任何一种习惯都离不开有意识地积累,继而将某种行为形成一种惯常行为。这就需要从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入手,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如要求学生准时上课、实训时严格按照流程操作、高质量完成每一次课堂任务、任务结束后及时规整工具器械等。整体而言,高职学生学习自制力较弱、学习习惯较差,所以从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入手,精细管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及“精益求精”的行为习惯,为工匠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产教融合、以赛促学,于实践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

基于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其实,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必须依靠实践。只有在长期反复、严格要求的实践中,才能落实标准主义、唤醒责任意识、提高审美水平、激发创新能力。

一是纵深推进产教融合,实行现代学徒制。首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申报项目、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大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优化实训设备,以保证学生充足的实训学时、完善的实训条件、足够的实训空间,让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训实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做一体”。其次,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校企深度融合,共同主导人才培养,制定规范化的企业课程体系、考核方案、评价机制,遴选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企业师傅进校教学,手把手传授。通过现代学徒制,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符合企业规范的技术培训,感受企业文化,并通过行业师傅获得技能的传承,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是以赛促学,建立多层次赛事体系。将指导学生参加技术技能大赛、创新能力大赛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赛事体系,形成二级学院、学校、省、国家阶梯级的赛事格局,使得大小比赛常常有、月月新,确保学生中的大多数都能参与比赛,每个学习阶段都有比赛项目。在积极备赛及赛场比拼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反复训练、团结合作,不仅能让技术技能更加精进,更培养了专注力、学习力、创新力和合作力,能有效促进工匠精神的形成。

4.3 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审美教育,于教学内容中丰富工匠精神

“崇德”“尚美”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两个重要维度,但在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技术技能作为一种手段,与伦理道德密不可分。尤其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大数据等技术颠覆人类想象的今天,“以道驭术”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用技术展现美学,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抵制网络流行的“审丑文化”也具有现实意义。没有精湛的技术,工匠精神犹如无源之水,但缺乏伦理责任和审美意识,工匠精神则失去了灵魂。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增加对学生责任意识、审美能力的培养。一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技术与伦理的关系,打破“唯技术论”,注重展现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同时,教师还要适时渗透美学教育,如建筑美学、机械美学、工业美学等,启发学生在生产制作中自觉倾注美学元素。二是在课程设置上,院系要开设技术伦理、技术美学等选修课程,强化技术应用的伦理规范,传播美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三是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通过举办主题演讲、学术讲座、工艺美学展等形式在校园内形成知伦理、重责任、讲美学的文化氛围,涵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审美意识。

5 结语

工匠精神培养的难度在于它是一种内在品质的养成,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高职院校要在充分理解工匠精神“求精”“崇德”“尚美”“创新”内涵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推进教学改革实践,让工匠精神培养贯穿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全过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渗透、滋养,一定会克服困难,培养出社会、国家需要的工匠型人才。

猜你喜欢
工匠实训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工匠风采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工匠赞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