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航拍:智媒时代城市场景中的应用、隐患及应对

2022-11-11 14:52西安财经大学闫嘉怡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航拍媒介信息

西安财经大学 闫嘉怡

智媒时代来临,在各种技术的崛起中,聚焦无人机航拍在城市中的应用及发展,以及对城市传播带来的新的变化。本文认为,无人机航拍在城市中的应用不仅带来了新的城市体验,同时弱化了媒介中介关系,使得城市虚拟和现实空间得以融合而且强化了城市视觉空间效果,建构起数字化城市网络。本文论述了无人机航拍对城市传播的价值,分析了无人机航拍对城市带来的隐患,最后,针对无人机航拍所暴露的风险,提出了相对的应对措施。

伴随着技术发展,无人机不仅价格低廉且操作程序简单易学,其从高空俯视的角度,带给人们不同的城市体验,目前无人机已应用在城市的各个领域之中,且应用范围、应用场景呈扩大趋势。作为当下城市中较为典型的一种移动新媒介,无人机为城市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活力。

1 无人机航拍对城市传播的价值体现

1.1 以全新的视角看城市,打造城市新体验

无人机航拍最大的特点便是其俯视的“上帝”角度,得以让人们脱离有限的肉眼视角的束缚,观赏到城市的宏大场景。虽然俯视城市的体验并非新鲜事,“在19世纪时,居高临下观察城市成了表现城市空间的主要方法。当时的摄影家们利用高山、灯塔和气球等设施获得较高的拍摄位置。”而直升机、灯塔、热气球等拍摄方式,每次仅有少数几人如摄影家可观赏到城市上空的美景,成本昂贵,并非普通大众可享受,其次危险性高,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便是2020年1月26日在卡拉巴萨因直升机坠毁而遇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卫星等方式也可以为人们展现城市全貌,但无人机航拍的方式更加灵活,相比卫星的拍摄方式,无人机航拍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只要使用者明确允许飞行的领域,在使用无人机前获得相应执照,在飞行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便可以得到一次“全景式”观赏城市美景的机会。无人机禁飞区查询十分方便,以大疆为例,只要登录大疆官方网站,在首页底部“帮助与支持”下的“安全飞行指引”中便可随时随地获知我国禁止无人机飞行的区域范围。或者在大疆的微信公众号上,点击“探索大疆”“查航拍点”也可以快速查询到家中附近的航拍点。无人机航拍实现了人类视觉的“进化”,拓宽了人类视觉领域的边界。

1.2 媒介中介关系弱化,城市虚拟、现实空间融合

技术、人以及城市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瓦尔特·本雅明提出了人城遭遇时“体验”的方式,开启了“行走城市”的理念,与此前倡导的“文本城市”形成对照。对“表演”及“书写”城市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新媒体影像则打破了这种对立的争执关系。在之前的历史讨论中,“表演城市”代表物质空间的立场,而“书写城市”则持虚拟空间的立场,双方互不妥协。无人机航拍通过拍摄照片及视频的方式,上传社交平台,之后引起一连串的点赞、转发行为,引起新一轮的身体在场,构筑成新型的赛博城市形态,打破了原来的城市空间对立状态。

“城市有两个侧面,一是实体的城市,通过可感知的物理元素来呈现;另一个是再现、想象的城市,由文字、声音、影像、流行文化、集体记忆支撑的城市,及大众媒介建构的城市虚拟空间。”传统的图片、电影等呈现方式,媒介的“中介性”显示更加明显,有时候更多地从艺术角度出发,为了美感、戏剧性而夸大或重塑现实,塑造虚拟城市。无人机航拍的影像实践特点,不仅仅止步于让大众成为拍摄主体,它强调了“人”的在场性。以大疆出品的DJI FPV为例,除了可以使人们观赏到“上帝视角”的风景,还可以使人从第一视觉感受到无人机镜头所看到的景象。由此,媒介的“中介性”大大降低,使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得以融合。

1.3 强化视觉空间效果,建构数字化城市网络

从视觉体验上看,城市本身具备密集的视觉网络,但缺乏从空中观赏的天空视角。在无人机的加持下,为城市构建起一种独特的连接方式。以新闻报道中的灾难新闻为例,在发生紧急情况而人类无法第一时间观察到现场状况时,通过无人机的延伸视角,可以让人们在短时间内安全地掌握到现场信息。有别于相机、直升机航拍等拍摄方式,无人机航拍可以更加灵活的出入城市的各个角落。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已经应用在城市中的消防、测绘、建筑等行业。“无人机勾连的城市航拍网络拥有一种象征意义——‘真相’的观视网络。”

从城市空间角度来看,未来,无人机将构筑出新的城市连接网络,衍生出多场景下的诸多功能:

(1)“无人机+物流”模式。日前,德国翼直升机公司已经推出了“翼直升机”198(Wingcopter 198)快递无人机,在一次飞行中可以将3个包裹投放到三个不同的目的地,一名操作人员利用地面控制站软件可以在同一时间管理10架此类无人机。在我国,“十三五”期间,民航局在四川、江西等地的一些乡村地区开展了无人机物流配送的试点,“十四五”期间则提出进一步扩大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范围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种物流直接连接了信息网络、地理网络,扩大了城市连接网络也赋予无人机新的使用价值。

(2)“无人机+数据分析”。作为智媒时代兴起的一种媒介,无人机本身以技术为最主要支撑。无人机本质上是一个高级数据传感器。其工作流程分为数据采集、地面控制、数据分析三个步骤。在大数据时代,无人机将拍摄过程中所采集到的位置、时间等信息储存,在数据处理中心即“智慧大脑”将城市节点转化成数字机器,以数字存储技术为中心完成对城市数据网络的建构,未来,可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参考依据。同时,也促使传统的实体化城市向数字化转型。

2 无人机航拍对城市带来的隐患

2.1 暴露使用者的位置信息

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离不开定位系统,其定位模式通过GPS信号进行,在室内,则通过雷达波对室内场景进行定位。没有了GPS的存在,无人机就会产生漂移等行为。在其飞行过程中,无人机也会不断刷新地理位置,在使用其“一键返航”功能时,更是离不开定位系统。总之,无人机航拍离不开地理位置信息的使用和记录。在技术升级下,无人机将采用卫星定位等其他更精确的定位方式,由此便形成了一个更加精确的移动的位置曝光仪器。在不经意间,便暴露了使用者的位置信息及其行动轨迹,容易产生不安全的隐患。

在对地理位置信息的使用上存在着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主动是媒介使用者主动将自身地理位置信息曝光,如网红打卡地点等,使用者通过拍摄图片、短视频等方式,主动将作品及地理位置信息上传网络来增加该位置的曝光度与自身的流量、热度。被动则是在浏览网页、上网冲浪,发布朋友圈、微博等时,其地理位置被他人恶意获取或被媒介平台所记录。相比之下,被动的地理位置信息暴露更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更应该予以保护。

2.2 侵犯城市中他人的隐私

城市作为人们开展日常生活的场所,承载着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大部分功能。而媒介与城市的关系,也经历了反映、沟通、嵌入等阶段的转变,如今,媒介在城市中可谓无处不在,不仅改变着城市景观,也改变着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自身的看法。正是媒介强大的功能,使人们在无形中受到隐私被侵犯的危害。

无人机航拍对人们隐私的侵犯与传统媒体的侵犯相比,具有隐秘和迅速的特点。(1)隐秘性。无人机航拍不仅可以拥有平面、仰视视角,最主要的是还拥有高空俯拍视角,其可以在随时随地掠过人们的窗前,也可以悄无声息地将所拍摄信息储存、上传网络等。其本身所具有的穿越城市的灵活性带来的是侵犯人们隐私的便利。即使无人机航拍不是故意拍摄到人们在城市中的行为,但这种高空视角增加了人们隐私暴露的风险,对人们的隐私安全与否造成隐患。(2)迅速。迅速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共性。通过网络,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成千上万人甚至几百万人浏览,这就加大了隐私泄露后受害者的受伤害程度,严重时还会造成二次伤害。再加上住址信息、位置信息等的曝光,更有甚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性伤害事件。

2.3 无法满足情感共鸣需求

无人机使城市空间由虚拟和现实的分开对立走向融合,同时也使得城市由实体化向数字化转型,甚至创造了人们感知城市的新方式。但同时也会引起人们的困惑。当人们过度依赖媒介来感知城市,来进行观赏、游览城市时,是否意味着人们看到的是城市的真实面貌。当城市向数字化转型,人们通过切身去体验城市的需求却并没有退减。当人们脱离媒介所带来的体验,是否直接切断了自身与城市的联系?“要获得宝贵的城市物理空间的身体体验,必得暂时地抛开媒介。”

无人机航拍可以给人们带来第一视角的观赏体验,但无人机终究不是有血有肉的生物,而是机器。在印度电影《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机器人“七弟”从没有人类情感,在火海救助少女却导致该少女自杀到有了人的情愫,爱上创造者的女友,而后因为嫉妒被怂恿而变成杀人工具的芯片,最终被拆解。2020年3月,利比亚战场上出现了世界首例无人机“自主”杀人事件。该无人机是一架土耳其产自杀型无人机,在士兵撤退时,在完全自主的模式下,无人机攻击了他。“自主”杀人无人机的问世,应该对无人机的制造与生产敲响警钟,同时,也应该加强无人机使用规范及管理。

3 城市场景下的媒介伦理应对

3.1 反对技术盲从,加快传播主体的素质培养

智媒时代的到来,从很多层面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可否认,其中有很多技术解放了双手,增加了生活的趣味,“技术”也因此收获了一批忠实的粉丝。然而过度依赖技术,必然会丧失人的独立性。同样也因为对技术的倚重,会使机器“取代”人变得更加容易。“到2020年12月为止,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40.3%、20.6%;小学及以下网民群体占比19.3%。”可见网络上信息传播主体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一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变化,需要不断的学习能力来适应,而我国义务教育的展开时间较晚。另一方面人们沉迷技术带来的快乐而缺乏反思。在“万众皆媒”“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提高传播主体的传播素质显得尤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素质培养速度要赶上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才能使传播主体正确把握对信息传播的使用能力。

3.2 增强隐私保护,尤其是地理位置信息的保护

“定位功能在消解虚拟感,淡化隐匿性的同时,也影响了移动媒介用户的心理体验与社会认知。”网红打卡地点的爆火,便是基于地理位置信息暴露来获取关注和热度。正是位置的参与,使得原本连接较弱的空间得以联系起来。移动媒介的崛起伴随着地理位置应用的展开,相应也增加了地理位置信息暴露的风险。

对人们地理位置信息的保护可以从两方面展开。(1)从存储来说,对于位置信息的记录,应如同档案管理制度一样,按照信息重要情况,设置不同的保存期限,同时,必须在被记录者知情的情况下,如遇到无法使被记录者知晓的情况,应做到即拍即删,不可保存,不可上传网络。(2)从拍摄来说,在人们日常生活居住区,应保有较为安全的隐私环境。可参照国家禁飞区域,在人们日常居住区,设置相应的禁飞点。也可以通过限制航拍飞行时间的方法,同时加大违反规定的处罚力度。

3.3 多方合作,共筑美好城市家园

城市是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城市的美好与否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政策制定与执行,同时,居住者们也有着监督与维护的责任。从城市管理者来说,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要积极顺应社会潮流,制定相适应的管理法则,并认真执行。同时,也可以采取软性激励的方式。在数字化城市环境下,一味依赖硬性法律、规章等管理方法,或许会使管理者在遇到紧急突发状况时措手不及,应做到在管理的同时,激励居住者自主、自觉参与、建构良好环境,使硬性规定软性激励同时有序运行,尽全力使居住者享有相对平等的权力。从居住者来说,应做到有问题及时沟通,有活动积极参与,有创意及时提出。在数字化时代,努力学习新知识来武装充实自己。在积极捍卫自己权利的同时,参与城市共筑共建,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航拍媒介信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难忘的航拍
《航拍中国》美得让人想哭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陕西画报航拍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