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课堂教学研究 聚焦核心素养落地
——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

2022-11-11 09:02广西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530000王向军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20期
关键词:氧化物物质分类

广西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530000)王向军

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530000)覃丽

一、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定义与内涵

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核心就是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益。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呢?所谓“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设计。根据此概念,可以将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界定为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有效行为。

课堂教学设计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努力、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课堂教学设计有没有效益的主要指标。

二、“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衡量指标

1.有规律:课堂教学效益不是通过加班加点、采取题海战术或挤占挪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等获得的,而是通过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实现的。

2.有目标:课堂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上。“吻合”是对课堂教学设计效益的基本要求,“吻合程度”是对课堂教学设计效益的量化。

3.有效果: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有效设计使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

4.有效率:是指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设计,让学生以较少的学习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参照经济学概念,可将课堂教学有效设计效率表述为:课堂教学有效设计效率=

5.有魅力:课堂教学有效设计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能吸引学生继续学习,自觉地去预习、复习或者拓展加深。

三、“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模式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四、“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有效设计案例

下面以新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2课时的教学为例。

(一)教材分析

在新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第一节的“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既承接了初中的相关知识,又为后续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发展亦起着重要作用。

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二章移至第一章,降低了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新教材还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节中增加了“物质的转化”内容和物质分类的角度(通过物质性质分类),并加入了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等知识点,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了解或掌握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如:(1)物质由元素组成;(2)物质的分类及其方法;(3)CO2、CaO、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如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能结合物质的类别说明或预测物质的性质,进而实现物质的转化;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

2.通过已学相关物质的性质,学会构建有关酸、碱、盐以及酸(碱)性氧化物的知识模型;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

3.感受分类法对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四)评价目标

1.通过对学生课堂练习的批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角度和方法的认识。

2.通过对酸(碱)性氧化物以及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的探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转化的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对酸、碱、盐以及酸(碱)性氧化物之间的知识模型的构建,诊断并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的转化。

2.教学难点:酸、碱、盐以及酸(碱)性氧化物之间的知识模型的构建。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学生上一节课完成的课堂作业基础上首先简单复习物质的分类,由问题链引出同一物质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接着引出酸(碱)性氧化物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引出酸、碱、盐以及酸(碱)性氧化物之间能发生的主要反应;然后通过比拼学生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酸、碱、盐以及酸(碱)性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构建知识模型,并对知识模型进行应用;最后让学生了解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本节课主要以问题链的方式进行驱动,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又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具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七)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布置学习任务:按要求完成初中已学过的酸、碱、盐跟不同类型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试着总结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活动,让学生回顾初中化学知识,做好初高中学习衔接,提高学习兴趣,并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化学知识层次,以便于更好地调整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引导学生通过已完成的物质分类树状图,得出酸(碱)性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知道标准不同,物质的分类可以不同。

【学生活动】回忆初中化学知识,复习用分类观来书写化学方程式。

【成果展示】

1.有关物质分类的树状图:从已完成的作业出发,体会物质分类的意义,并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物质分类。

2.学生课前作业——化学方程式大比拼:书写酸、碱、盐以及酸(碱)性氧化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对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进行总结。

【教师指导】指出学生的书写错误,提醒学生一般中也存在特殊,进而对酸(碱)性氧化物中的特殊性进行解读,提醒学生一般中的特殊需要特别记忆。

【学生总结】学生自发到讲台上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知识模型(如图3)。_______________

图3

从微观角度分析,酸溶液中都含有H+,碱溶液中都含有OH-,所以不同的酸或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碳酸盐溶液中都含有离子,所以不同的碳酸盐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分组对写出来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对比、讨论,从中发现规律,并进行模型构建;然后由小组代表展示本小组构建的模型,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的模型提出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在课堂上形成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中的“评”的目标,进而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以及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

【拓展应用】

1.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变化,如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做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诗句中涉及了哪些化学物质和类别?

2.刚刚我们总结了酸、碱、盐及酸(碱)性氧化物之间的反应规律,从中可以发现不同类别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请完成课本P10 的“思考与讨论”,并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来总结规律。

3.完成以下转化关系,可一步完成,也可分几步完成。

【学生活动】

1.通过阅读古诗,体会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总结得出不同类别的物质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完成课本P10 的“思考与讨论”,并在黑板上书写发现和总结的规律,不足的地方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补充。

3.得出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与盐的转化关系:

(联系以上总结的知识模型,可知含有同一元素的金属或非金属与盐之间的转化可以一步完成,也可多步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照相关知识模型完成转化关系的归纳,并展示自己的完成情况,再进行自评或者互评,讨论最佳方案,进而体会物质分类以及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化学中的重要应用。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会构建知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证实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由“掌握一种物质”向“贯通一类物质”转变,提高学习效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记忆所学的内容,完成与盐有关的思维导图,进而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在物质分类的各项活动中获得科学探究素养的发展。

【学习评价】

工业上物质的制备要从反应的可能性、原料来源、成本高低、设备要求等方面来选择适宜的方法。

思考1: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请小组讨论完成以下转化:Na→…→NaOH→…→Na2CO3,并写出每一步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2: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取下列物质,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1)以Fe、CuO、H2SO4或CuCO3为原料,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制取Cu。

(2)用三种方法制取MgCl2。

(3)用现有的原料,如何制备单质Cu?

设计意图:利用试题对学生整节课的学习认知水平进行评估,同时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对学习理解具体反应具有指导意义,为后续课程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学生就能增强判断力,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注重与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合理衔接,以物质的转化为线索,在复习和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识。这样编排,既可以减轻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学习化学,有利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而把教师“怎么教”与学生“如何学”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融合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有效教学。新课改中化学课时被调整后很多教师担心课时不够,其实只要教师备好课,做好充足的准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在必修阶段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以及重难点讲透,课堂上围绕教学重难点多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中取得良好的成效。

猜你喜欢
氧化物物质分类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氧化物的类型归纳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给塑料分分类吧
话说“氧化物”一节的教与学
化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