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杂病论》厚朴用药规律

2022-11-11 06:51
世界中医药 2022年18期
关键词:组方方剂半夏

潘 丽 张 伟

(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2 西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西安,710021)

《神农本草经》谓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伤寒杂病论》共有14首方剂含有厚朴。本研究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含厚朴方剂的组方归经、厚朴剂量、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及厚朴单次用量,探讨厚朴用药的量效关系,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临床[1]。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宋本《伤寒论》中含厚朴方剂的条文[2]。

1.2 数据规范 厚朴组方的归经依据《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进行分类,存在异议的根据其组方及主治特点进行分类[3]。根据考证东汉时期1两=24铢=13.80 g,1斗=10升,1升=200 mL[4]。王不留行散(散剂)、麻子仁丸(丸剂)、鳖甲煎丸(丸剂)等3首方剂因无法转换药物剂量,故剔除。

1.3 观察指标 1)厚朴组方的归经、厚朴的剂量、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厚朴单次用量。厚朴单次用量=单次服用水量/用水量×厚朴剂量;2)厚朴剂量、单次用量分别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3)厚朴作为主药或者非主药时与其他各因素之间的关系[1]。

2 结果

2.1 组方归经情况 含有厚朴且可进行剂量转换的方剂数共11首,占全书方剂的4.26%。其中单经方6首,二经方3首,三经方2首。从阴阳来看,其中治疗阴证的1首(9.10%),阳证的6首(54.54%),阴阳合治的4首(36.36%)。见表1。

表1 11首含厚朴方剂中厚朴六经分布

2.2 厚朴剂量分析 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厚朴单次用量与每个因素均无相关性(P>0.05)。见表2。

表2 11首含厚朴方剂剂量分析

2.3 厚朴是否为主药相关因素 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厚朴是否为主药与厚朴单次用量、用水量有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11首含厚朴方剂中厚朴是否为主药与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2.4 厚朴使用剂量和药味数 11首方剂中,厚朴作为主药的有6首(54.55%),非主药5首(45.45%),厚朴作为非主药时的单次用量与厚朴作为主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厚朴作为非主药时的药味数与厚朴作为主药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组方为6味药,2次/d,如厚朴作为主药时其服用剂量为83.28 g(约83 g),为非主药时30.96 g(约31 g)。

表4 11首含厚朴方剂剂量与药味数

2.4.1 配伍枳实 7首方剂中厚朴配伍枳实,厚朴作为主药时的单次用量及药味数和厚朴作为非主药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6。若组方为6味药,2次/d,厚朴为主药时其服药剂量为110.4 g(约110 g),当厚朴为非主药时其服药剂量为43.2 g(约43 g)。

表6 7首厚朴配伍枳实方剂剂量与药味数情况

2.4.2 配伍杏仁 2首方剂中厚朴配伍杏仁,厚朴作为主药时的单次用量与药味数和厚朴作为非主药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7。若组方为6味药,2次/d,厚朴为主药时其服药剂量为30.72 g(约31 g),当厚朴为非主药时其服药剂量为15.72 g(约16 g)。

表7 2首厚朴配伍杏仁方剂剂量与药味数情况(n=1)

2.4.3 配伍半夏 2首方剂中厚朴配伍半夏,厚朴作为主药时的单次用量和厚朴作为非主药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8。若组方为6味药,2次/d,厚朴为主药时剂量为88.32 g(约88 g),当厚朴为非主药时为24.84 g(约25 g)。

表8 2首厚朴配伍半夏方剂剂量与药味数情况(n=1)

3 讨论

3.1 现代药理研究 有研究已证实,厚朴具有抗癫痫、降血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5]。《伤寒杂病论》中含厚朴方剂数14首(可剂量转换11首),虽占比较小,但是属于临床常用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深入了解《伤寒杂病论》中厚朴用量及配伍对于临床用药具有很好的指导性意义。从组方归经分布规律看,厚朴按归经频率依次为:阳明病、太阳太阴合病、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阴病;从阴阳分类看,主要作用在阳经方。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厚朴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剩余水量均无相关性(P>0.05);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厚朴是否为主药与厚朴单次用量、用水量有相关性(P<0.05),与药味数、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剩余水量均无关系。

3.2 功效 分析表明,厚朴在《伤寒杂病论》中未独立成方,多作为复方与枳实、杏仁、半夏等配伍联合使用。厚朴与枳实配伍使用的方剂共7首,其中厚朴作为主药的有4首,非主药3首。以厚朴三物汤为代表,厚朴为主药,方中厚朴8两、大黄4两、枳实5枚,主治实热积聚,腹部气滞胀满疼痛,大便不通。腹胀是本方的辨证要点,重点在于行气泻满,故以厚朴为主行气除满,作用部位主要在肠道,枳实、大黄导滞泄热,去积通便。四药相伍,使气滞通畅,疼痛自除。计量资料表明,厚朴为主药的厚朴单次用量明显高于厚朴为非主药,若组方为6味药,2次/d,厚朴作为主药时其服用剂量为大于为非主药剂量。

3.3 用量 厚朴三物汤与厚朴大黄汤、小承气汤的药物组成相同,方中厚朴剂量的使用差异使该方的作用功效截然不同。厚朴大黄汤旨在荡涤中下焦痰饮,故以大黄为主[6]。小承气汤旨在消积导滞,仍以大黄为主,可见厚朴为主药时厚朴的单次用量决定了汤剂的功效作用。三方中厚朴三物汤对于阳明腑实证小鼠的胃肠功能改善效果最佳[7-8]。药理研究证实,厚朴三物汤对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对小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动具有促进作用,且厚朴单味药提取物对于小鼠HC1型溃疡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9-11]。现代医家应用厚朴三物汤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仝小林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厚朴作用的部位随剂量而变化,作用中上焦时常用剂量多为13 g,下焦时多以22 g作为参考标准[12]。仝老在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多用厚朴15~30 g行气通腑[13-15]。厚朴三物汤也可治疗气滞络瘀型尿石症,仝老认为结石停留必致气血瘀滞,而结石的排除也有赖于气机的推动,因此“气滞态”又是形成结石的致病因素之一,厚朴三物汤即是从推动气机的角度出发,推动结石下行以排出,重用厚朴意在行气,常用量15 g[16]。仝老治疗胃肠实热型2型糖尿病,厚朴常用剂量为15 g[17]。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厚朴可影响胃肠蠕动、松弛肌肉,且具有延缓糖尿病发展进程的作用[18-19]。

黄煌在治疗焦虑性失眠症、梅核气等时,多用厚朴15 g[20]。郭敬等[22]对文献中厚朴的剂量进行总结得出,厚朴用量为3~100 g[21]。上述医家对比《伤寒杂病论》方剂中的厚朴用量,均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所规定的3~10 g。

3.4 配伍 11首含厚朴方剂中,有2首方剂用厚朴与杏仁配伍。1)厚朴为主药的以厚朴麻黄汤为代表,厚朴5两,杏仁0.5升,方中厚朴为君药主降肺气,杏仁化痰并佐厚朴降肺气平喘,主治太阳表证兼咳喘证。本研究量效关系分析显示,厚朴作为主药时的单次用量、药味数与厚朴作为非主药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组方为6味药,2次/d,厚朴为主药时其服药剂量为30.72 g(约31 g),当厚朴为非主药时其服药剂量为15.72 g(约16 g)。2)厚朴为非主药的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代表,此方乃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演化而来,方中厚朴2两,杏仁50枚,二药相伍降肺气定喘咳,主治太阳中风兼喘咳,用厚朴配伍杏仁治疗肺系疾病。从以上可知,厚朴可通过配伍麻黄、杏仁等以宣肺降气、化痰止咳治疗上焦肺系疾病。

11首含厚朴方剂中,有2首方剂中厚朴与半夏配伍。1)厚朴为主药的以半夏厚朴汤为代表,其中厚朴3两,半夏1升,厚朴行气消滞;二药相伍行气滞,化痰结,袪痰凝。量效关系分析表明,厚朴作为主药时的单次用量、药味数与厚朴作为非主药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组方为6味药,2次/d,厚朴为主药时其服药剂量为30.72 g(约31 g),当厚朴为非主药时其服药剂量为15.72 g(约16 g)。2)厚朴为非主药以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代表,其中厚朴0.5斤,半夏0.5升,方中厚朴燥湿除满消胀、半夏降气燥湿化痰。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大剂量运用厚朴使作用部位趋下。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半夏厚朴汤二方中均有厚朴、半夏、生姜3味中药,以药测证,可知疾病特征均有气机上逆,用药以行气降逆。厚姜半夏人参汤,厚朴0.5斤大剂量应用以通下为主,作用于胃肠道,配伍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主治太阳病发汗后所致的脾虚气滞腹胀满,为虚实夹杂、虚多实少之证;半夏厚朴汤中厚朴3两,“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厚朴质重,小剂量运用取其辛散上行之功,配伍紫苏叶行气解郁,半夏、茯苓健脾化痰,主治妇人气滞痰结所致的咽喉如有炙脔,以疗咽喉部位为主,为实证。可见,厚朴不同剂量所发挥的功效、作用部位截然不同,厚朴对虚证、实证的治疗通过配伍不同的药物均可。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中厚朴与枳实、半夏、杏仁等配伍使用,未单独成方,亦发现多作用于阳明经证。从量效关系分析发现,厚朴是否为主药与厚朴单次用量、用水量有相关性;从疾病的虚实讲,厚朴对于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都可治疗;从药物作用气机的升降浮沉角度,厚朴在体内的主要作用以降为主,通过厚朴药物剂量、配伍的差异治疗的疾病迥然不同,厚朴小剂量使用,配伍麻黄、杏仁、生姜、桂枝等可治疗肺系疾病,大剂量配伍半夏、人参、生姜、枳实等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了解厚朴药物的作用特点,对于指导临床、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组方方剂半夏
自组方与穴位贴敷结合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慢性咳嗽临床分析
中药组方治疗肥胖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古方常用之半夏,有哪些功效呢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何谓中医“七方”
半夏入药多炮制
中医有“七方”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