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2-11-11 08:44李泽民陈秀兰徐学荣
茶叶通讯 2022年3期
关键词:茶园福建省福建

王 丹,李泽民,陈秀兰,徐学荣, *

1. 福建农林大学 植保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乡村振兴要求实现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茶叶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因具有保健功效、不与主粮争地和高收益的商品特性,成为我国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和产茶大省创收增收的支柱产业。福建省茶叶产业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随着产业发展趋于成熟,产值增速放缓,持续增长困局显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省茶叶产业应聚焦薄弱环节、实施创新发展,打造新的发展动能,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向高质量阶段迈进。

现有不少研究围绕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行,主要集中在提升茶叶质量和竞争力两个方面。在质量方面,沈立指出福建茶叶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提出以质量安全为基础,以品牌为导向的发展策略[1];雷德发从福建茶企的角度分析福建茶叶市场状况,认为提升茶叶质量和品牌是当务之急[2];张宛儿从产业链角度进行研究,指出建立物联网的可追溯平台以保障茶叶质量[3]。在竞争力方面,郑琼娥等指出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从机械自动化、茶文化生态旅游及三产融合等方面入手进行产业升级[4]。王敬指出茶产业应依托互联网提升产业结构[5]。赵俊远采用Entropy-Topsis评价模型对信阳市茶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测评,发现竞争力较强但不稳定,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6]。陈志峰运用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测算福建省县域竞争力,结果显示竞争力不高[7]。现有研究并没有从产业发展阶段角度论证茶产业何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为何就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归纳福建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并对茶产业发展阶段进行识别,研判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间及原因,并针对现有的问题,结合乡镇振兴发展的要求,提出福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 福建茶叶产业发展成效

茶产业是福建省的农业特色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美化乡村环境、优化农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不断创新的茶叶技术推动下,福建茶叶产量位列全国首位,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已成为福建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1.1 茶叶优良品种全国最多

福建省因独特地貌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千年之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众多的茶树品种,其中优良品种数量位列全国前列,有“茶树良种王国”之称。2015年,福建省有国家茶树良种15个,占全国良种的19.48%;省茶树良种17个,保存种质资源8000多份。

1.2 茶叶种植聚集效应明显

福建茶叶种植区域广泛,除了晋江市、石狮市、东山县和平潭县四个市县以外,其他地区均有产茶。根据福建省茶叶2018年县区产量分布图(图1)。产量达到2.7万t以上的高产区有安溪县,产量介于1.5 ~ 2.7万t的较高产区有福安市、华安县、福鼎市、武夷山市、寿宁县、南靖县、平和县等7个县市,产量在0.5 ~ 1.5万t之间的有建阳市、邵武市、政和县、周宁县、蕉城区、尤溪县、大田县、永春县、诏安县、漳平市、松溪县、霞浦县、沙县、罗源县、连江县、平市辖区、永泰县等17个县市区,浅黄色区域产量均低于0.5万t。茶叶种植实现南北连片生产,并分别以安溪、武夷山、宁德为核心向闽南、闽北、闽东三个地区聚集。2019年福建省246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中,茶叶示范村有46个,占比18.7%。

1.3 茶叶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图1 2020年福建省茶叶产量区域分布图Figure 1 Regional distribution map of tea output in Fujian Province in 2020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福建省在茶叶品牌建设上取得长足发展,不少知名品牌更是享誉全球。截止2018年10月,在福建省已注册的40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中,茶叶及茶制品商标有63个,占比15.59%,其后也不断有新的茶品名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如2020年2月“诏安八仙茶”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永福高山茶入选2020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等。已经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有安溪铁观音、平和白芽奇兰、武夷大红袍、建瓯矮脚乌龙、宁德天山绿茶、福安坦洋工夫红茶和福鼎白茶等十几种[8]。

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福建省有11个品牌入围榜单,占比10%,仅次于浙江省(图2),榜单中福建省品牌价值总和为261.03亿元,是浙江省的62.65%,位居第二(图3),福鼎白茶闯入榜单前10。在《2019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在品牌强度乘数排名前十的品牌方面,福建省有4个,分别是福鼎白茶、武夷山大红袍、福州茉莉花茶和正山小种。茶叶品牌效应在茶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和茶农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2 2019年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占比情况Figure 2 Share of public brand value in tea region in 2019

图3 2019年地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之和对比Figure 3 Regional tea regional public brand value comparison in 2019

1.4 茶产业质量建设卓有成效

在政策法规方面,福建省在认真贯彻执行茶叶种植、加工等相关国家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外,也在不断探索引领全国的技术规范。2012年福建省出台《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在全国率先对茶产业发展立法。2018年底,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修订了栽培技术规程、加工技术规程等,同时印发《关于推进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的通知》。

在生产实践方面,政府积极推进福建茶业标准化生产,以推进茶叶“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不断推进无公害茶叶基地、绿色茶叶基地、优质有机茶基地和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推动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在安溪、福安、武夷山等30多个茶叶生产县区建设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开展茶叶标准园创建活动,并在15个重点产茶县区组织实施两轮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组织开展茶叶加工清洁化改造项目。

在质量监管方面,为了强化福建茶叶质量安全,国家及福建省政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多次开展质量抽检,形成了茶叶质量检测网络,质量认证全面展开。福建茶叶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基本维持在98%,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呈显著提升态势。

2 福建茶叶产业发展阶段识别

2.1 模型与指标数据

2.1.1 模型

用于拟合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曲线是具有饱和增长趋势的S型曲线,常见的有修正指数曲线、逻辑斯蒂曲线、龚伯茨曲线、理查兹曲线,表达式见表1。其中理查兹曲线是其它几种曲线的一般表达式,当γ=-1时,是修正指数曲线;γ趋于-1时,是龚柏茨(Gompertz)曲线;γ=1时,是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9]。曲线的拐点坐标通式为(k-1ln(B⁄λ),A(1+λ)(-1⁄λ)),各曲线具体拐点坐标见表1。

表1 模型及曲线拐点Table 1 Models and inflection points of curves

对于逻辑斯蒂曲线,其发展曲线三阶导数为0的点分别记为t1和t3,二阶导数为0的点记为t2,则t2就是曲线Y拐点的t值。记对应于t1、t2、t3的曲线Y的值分别为Y1、Y2和Y3,对应坐标分别为t1=(lnB-ln(2+))⁄k、Y1=A(3-)/6;t2=lnB⁄k、Y2=A/2;t3=(lnB+ln(2+))⁄k、Y3=A(3+)/6。

(t1,Y1)称为“起飞点”,(t2,Y2)称为“鼎盛点”,(t3,Y3)称为“成熟点”[2]。t1至t3阶段Y的轨迹具有“准线性”性质,是快速发展期。其中t1至t2期间Y曲线向下凸,是快速发展中的成长期,发展空间大,所受抑制少;t2至t3期间Y曲线向上凸,属于快速发展中的成熟期,相对发展空间变小,所受抑制逐渐增大。t3之后属于“顶极期”。其它几种曲线具有类似的特征,仅在曲线图形上存在差异。

2.1.2 指标及数据

因为产值既受产量的影响也受价格的影响,能综合反映产业发展状况,因此选择茶叶总产值(CYCZ)作为衡量福建茶叶发展的核心指标,茶园总面积(ZMJ)与茶叶总产量(ZCL)两个量为辅助指标,指标数据见表2。从这些指标的发展轨迹(图4~7)看,具有初始时段缓慢增长,一段时间后近乎直线增长,最后增长速度逐渐变小、发展趋于饱和的特征。借助Eviews7.2软件,分别拟合上述曲线模型,根据拟合精度选出最优模型,依次判断指标的发展特征。

图4 茶叶总产值时间序列及其拟合图Figure 4 Time series of total output value of tea and its fitting diagram

图5 茶园总面积时间序列及其拟合图Figure 5 Time series of total area of tea and its fitting diagram

图6 茶叶总产量时间序列及其拟合图Figure 6 Time series of total output of tea and its fitting diagram

图7 茶叶平均价格变动折线图Figure 7 Chart of changes in average price of tea

2.2 茶叶总产值曲线增长趋势及特征

表2 2000—2018年福建茶产业相关指标数据Table 2 Related Index data of Fujian Tea Industry in 2000—2018

用模型中四条产业发展生命周期曲线,针对福建省茶叶总产值,分别拟合2002—2018年的福建省茶叶总产值的发展趋势,并比较四个模型的拟合精度MAPE值,选取MAPE值最小的逻辑斯蒂模型,表达如下:

MAPE=8.6150%,,拟合效果良好。总产值曲线CYCZ的拟合曲线CYCZF如图4所示,三个特征点的t值为t1=5.74、t2=9.71、t3=13.67,分别对应2007年、2011年和2015年。由此可见,福建省茶叶总产值起飞点为2007年,以年平均23.41%的速度增长,进入快速成长前期,2011年出现拐点,此后从快速成长前期步入快速成长后期,2015年到达成熟点,此间年平均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仍高达11.35%,2016年后福建省茶叶总产值进入缓慢增长期,也就是“顶极期”。

2.3 茶园总面积的增长趋势及特征

从茶园面积(CYMJ)时间序列发展轨迹(图5)看,福建茶园总面积具有饱和增长趋势且增长不对称。用Eviews6.0软件对之进行种植面积生命周期趋势拟合,通过对比后选择MAPE最小的理查兹曲线,得到拟合方程是:

绝对平均百分误差MAPE=1.3261%,,拟合精度最高,拟合曲线CYMJF见图5。曲线拐点坐标为(7.96,167.48),可判断拐点出现在2007年,拐点处的数值为167.5千hm2、大于 A/2(105千 hm2)。

根据拟合值,从2000—2007年,茶园面积年均的增长速度是4.35%;2008年至2018年,茶园面积年均的增长速度是1.82%。说明从2008年后,实有茶园面积的增长速度是迅速下降的,增长受到很大抑制。从拟合曲线看,茶园总面积已在饱和值附近。综上,茶园量上扩张已完成,继续扩大茶园面积已缺乏驱动力,或者说面积扩大受到抑制。提升茶园质量、发展生态茶园、提升茶园单位面积产量、挖掘茶园的附加值,是未来茶园建设的方向。

2.4 茶叶总产量增长趋势及特征

茶叶总产量时间序列轨迹折线如图6,2004年后似有准线性增长之势,且具有饱和增长趋势和对称性,用上述曲线模型拟合并选择拟合精度最高者,得到逻辑斯蒂模型如下:

MAPE=1.7152%,,达到了很高的拟合精度。拟合曲线CYCLF如图6所示,曲线的三个特征点坐标为(4.48,16.3783)、(17.69,38.7449)和(30.84,61.1217),对应的年份分别是2004年、2017年和2030年。

由此可见,福建省茶叶总产量起飞点为2004年,从2004年开始进入快速成长前期,年均增长速度是6.667%,2017年增长速度到最大,总产量曲线出现拐点,此后从成长前期过度到成长后期,年均增长速度是3.4576%,2030年将到达成熟点,那时起福建省茶叶总产量将逐渐趋于平稳饱和。综上,茶叶总产量增长速度已在下降途中,但未来10年总产量还会继续增长,在茶园面积扩张速度减缓的过程中,总产量的增长靠的是充分采摘、新品种的种植和种植模式的改进。

2.5 茶叶平均价格

福建茶叶平均价格发展趋势类似于总产值增长趋势,从图7可以看出2009年之前慢速增长,2009—2014年增长速度快,2014年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2.38元/kg,随后价格逐年回落,2018年约为56元/kg,趋势线见图7中的MJCZF,有趋于平稳之势,但精度均未到达可接受程度。仅从价格发展趋势足已说明2014年后的福建茶叶平均价格处于回稳的波动状态。

2.6 结果分析

研究表明:(1)福建茶产业茶叶总产值2006—2015年几乎呈直线增长,从福建茶产业发展的阶段识别核心指标产和销两方面看,2006—2015年是福建茶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2015年为“成熟点”,2016年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从要素投入看,福建茶园总面积变化趋势反映土地资源约束情况,从2000—2007年扩张迅速,2007年是“拐点”,此后面积增长速度不断下降,表明靠土地投入的规模扩张接近极限,传统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而茶叶总产量的增长,2004年起步入“快车道”,直到2017年从出现拐点,增速放缓,拐点滞后于茶园面积近10年,意味着福建茶叶先靠茶园面积扩张发展,随后得益于茶叶新种植模式、种植技术、生产技术的投入,2017年后,产量增长趋缓,技术的带动效应乏力。(3)从市场价格看,2002—2014年一直是增长的,2014年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2.38元/kg,此后价格回落,每kg价格保持在56元左右。价格趋稳反映市场治理有效,价格泡沫逐渐消失,但缺乏知名茶叶品牌。(4)茶产业的发展取决于茶叶的产量和价格,产量由土地生产要素投入和种植模式等决定,而价格取决于茶叶质量,且受市场供需和品牌知名度影响,如图8所示。根据福建茶产业发展系统演化理论[10],结合福建茶产业种植面积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福建茶产业在当下的土地约束环境条件下增长受到抑制,需要打造创新发展动能。

图8 茶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结构图Figure 8 Structure chart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3 福建茶产业有待创新发展之处

3.1 茶叶质量有待提升

其一、小农散户的存在影响茶产品质量。据调研,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茶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集种茶、采茶、制茶、卖茶于一身,自产自制自销,种植规范程度、加工技术水平、自律性和质量安全意识不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业多,机械化程度低,机械设备老旧,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其二、茶品质量监测的不规范性也影响茶品质量。部分茶叶抽检部门存在设备落后、抽检随意、检测误差频发及质量检测报告不具权威性;质监局、工商局等相关监管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认证体系的多样化严重,造成质量信息失灵[11]。其三、种植模式有待突破。化学农药主控下的传统种植模式造成茶叶农残超标严重影响茶产品出口。颇受欢迎的有机茶种植因产量低、投入人工成本高等原因在福建仍处于劣势状态。在全球绿色消费理念的引领下,消费者对茶叶的安全性要求更高,福建茶产业种植模式需要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

3.2 品牌有待持续建设

对地理标志品牌重申请轻管理。福建省茶叶品牌塑造落后于茶叶生产能力,品牌意识薄弱、价值被低估等问题明显。地理标志品牌数量增长迅速,但缺乏有效的品牌建设策略和长远的系统性品牌发展战略,对地方特色茶叶的带动效应不显著。地理标志品牌运作实力不济。福建省茶叶地理标志品牌的运作过分依赖政府,致使品牌缺乏创新和活力,经济价值难以激发,品牌价值显现困难。地理标志品牌文化内涵有待深挖。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大部分茶叶地理标志品牌缺乏文化内涵,对地理标志的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发掘,尚未显示出文化价值。不管是茶叶包装的外观设计还是茶叶本身都缺乏文化元素,“同质化”使得在市场上销售的茶叶辨识度不高[12]。“同质化”与“浅内涵”导致企业及品牌竞争力无法提升。

3.3 国际知名龙头茶企有待继续打造

福建省茶叶龙头企业不少,但知名度打响国内外的不多,少数有名气的相对集中在泉州。茶企横向集聚明显,生产茶叶品种、加工技术、销售模式等同质化程度高,恶性竞争严重,缺少以产业链为主的纵向集聚,生产互补性小。多家茶企同为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铁观音综合性茶叶集团,横向竞争激烈,茶叶出口水平整体较低,缺少有国际影响力茶企。

3.4 茶产品加工水平有待提升

福建省茶产品加工水平局限于初加工,市场上销售的茶产品以散装居多,且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有姓无名,有品无牌”,低价竞销现象突出。生产速溶茶、袋泡茶、茶饮料、茶含片、茶保健品、茶药品、茶袜、茶皂、茶丝巾等深加工产品较少,在茶食品、茶医药等方面开发不足,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3.5 茶产业相关综合人才有待大力培养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也是因劳动力的欠缺难以创新和推广。福建茶产业科研型人才相对稀缺,导致茶品创新缓慢,制约茶产业的发展。企业缺乏具有茶叶专业知识的数字化、电商化的综合性人才,难以跟上数字化绿色时代,难以适应茶产业发展对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的需求。

4 福建茶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茶产业振兴应围绕“提质增效”,以茶产业数字化发展为方向,从高效率、高效益、绿色化及农民高素质、高收入方面探索发展路径[13],创造新的发展动能,推进产业进入新生命周期的高质量快速发展阶段,逐步实现产业兴旺。

4.1 强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产业高质量需要高效率,即需要先进的产业生产模式和迅捷的信息交互。利用物联网、区块链、互联网等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茶叶生产、交易、物流和配送、结算、环境、再生产、供应链、消费、监管等环节的数字化闭环,统筹相关数据,指导和推进产业发展[14]。其一,采用数字化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质量可溯源,为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其二,采用数字化技术确保茶叶相关信息流迅速交换,为供需、物流、交易等提供信息保障。其三,采用数字化技术为茶叶产品市场推广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平台,提高产品的国内外可触及率和推广机会,深度开拓市场。

4.2 深化三产业融合发展

高质量发展追求茶产业发展的高效益。推进茶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能有效拓宽增值空间。大力发展茶饮料、速溶茶粉、保健茶品、茶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延长茶产业链。茶企创建科研团队或与茶叶相关高校和研究所合作,开展深加工研发,开发新品。构建茶园景观、挖掘茶叶文化、举办茶艺比赛等,使茶产业发展适合休闲、生态、娱乐的综合休闲旅游,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茶叶市场。

4.3 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供给结构

目前市场上绿茶类茶叶普遍,据《2019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绿茶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占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乌龙茶类品牌仅有4个,白茶2个。福建省可以根据茶产业优势,加大乌龙茶、花茶和白茶的种植及品牌建设,减少绿茶种植份额。加大绿色茶品供给力度,大力发展有机茶,将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实施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着力推进生态茶园、有机茶园、智慧茶园建设,推进茶叶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

4.4 持续提升茶叶质量

茶叶的质量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质量需要有高的质量标准、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和严格的质量监管。首先要健全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盘点现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争取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尤其关注乌龙茶、花茶等的质量标准,切实维护福建特种茶的利益。针对国内外茶叶质量安全的热点问题,组织力量展开科学研究,有步骤、分阶段解决福建茶叶质量安全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剖析日趋森严的国际茶叶贸易技术壁垒,增加检测项目及质量指标,调整福建针对不同国家的茶叶出口标准。其次要完善茶叶质量检测与监管体系。系统整合茶叶相关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的力量,推进单一重点管理模式,有效实施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力度推进茶叶可追溯制度,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茶叶全产业链生产信息化体系,实现产品信息追溯监督[15]。再次要提高茶叶种植生产质量。在种植环节,农户应明确茶叶质量的重要性,采用规范的种植技术和绿色病虫草害防控手段,争取实现茶叶品质达到有机茶标准;茶叶企业采用规范的加工措施、绿色包装,避免二次污染。最后要鼓励进行茶叶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一方面,依据国家要求,强制茶企实施无公害茶、有机茶等认证,逐步限制散装茶叶的市场销售;另一方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茶叶企业积极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和地理标志等的认证活动。

4.5 强化品牌战略实施

打造国际知名的茶叶品牌是福建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一、积极推进品牌文化内涵建设。在强调茶叶优质基础上,提升品牌价值是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脱贫、带动区域实现小康的有效措施。研究茶叶地理标志文化的内涵,深入其本质,探寻文化底蕴,深挖与其相关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形成地理标志品牌发展的爆炸点,从而提高地理标志品牌的竞争力。加强地理标志品牌文化内涵与市场消费者的沟通,利用品牌标识、产品包装、品牌故事等形成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结,推动市场对地理标志品牌的认知和认同,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品牌。其二、加强品牌使用监管。针对茶叶品牌保护不力和监管不到位造成的品牌冒用、滥用现象,福建省应强化品牌使用监管。针对知名品牌实行茶企授权使用,定期督促茶叶经营企业自查、开展专项检查等[16]。其三、强化品牌宣传。各级政府应加大品牌建设的宣传力度,鼓励申报地理标志认证,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地理标志认证的文化价值,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其四、打造实力强大的品牌主体。继续培育和壮大茶叶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产业联盟和集团,通过优势互补,有效提升福建茶产业的地位和形象。强化政府扶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巨头茶企。

4.6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投入与模式创新,而两者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是福建省茶叶发展的根本。茶产业的发展需要金字塔形的人才支撑,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应采取不同的人才战略。对位于塔顶的茶产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和有前瞻思维的战略型人才,福建省应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策略,鼓励参加国内外高端农业技术交流会,提高人才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特色产业尖端人才高地。对塔中需要的茶产业技术型人才,包括茶叶生产技术指导人才、电商人才和数字型人才等,福建省应树立自主培养的理念,鼓励高校创新设置茶叶相关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专业及课程,培养满足茶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针对塔底的特色产业种植者,通常是茶农,应抓好现代农民和乡土人才的茶产业职业培训,强化科技特派员对茶叶种植和生产的指导作用,培育具有现代化生产理念的茶农。通过引进、培养、培育茶产业复合型人才,增强福建茶产业发展团队实力,为提升福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猜你喜欢
茶园福建省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十一月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
那个梦
茶园飘香
福建艺术战“疫”
周宁生态茶园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