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协同培育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机制模型的构建研究

2022-11-11 06:11金明月李红侠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毕业生创新能力

金明月,李红侠

(1.长春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22;2.辽宁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就业状况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已然成为未来就业的主力军。因而这一群体的就业态势将会影响深远,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决定着民族的期望。那么如何培养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一段时间以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

然而由于时代的诸多因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独立性欠缺,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吃苦精神,心理承受能力低,盲目自信,规则意识很低,眼光高能力低等。作为当代高校教育者,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领路人,必须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并且要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与建议。

而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根源很深,并不是依靠在校四年的学习和高校本身的师资力量与办学资源就能解决的,因而经过深入研究综合考虑决定进行“高校-社会协同培育大学生就业创新素质能力机制”研究,形成一个以高校为主导,集合多方相关力量的能力培育模型。

1 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构成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于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各国的人才协会结合本国特点都给出了不同的划分与界定,笔者通过对各类文献的细致研究,并且结合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时代特色,以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总结出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构成方面:

知识掌握能力:大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专业性的知识体系,了解和掌握专业相关行业背景、知识结构,对相关专业知识有着很好的了解与把握。具体包括专业性工作所需要的专业通识性知识、专业本体性知识和专业实践性知识。掌握专业知识结构是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基础。

实际操作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之后需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这可通过专业实训课学习,也可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实习获得必要的经验。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一方面需要身体各个相关器官的配合,另一方面需要心理与思维活动的有效及时地参与其中。实操经验与技能是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直接表现。

品德修养能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经过较长时间培养与训练所逐渐形成的个人化的基本心理、态度表现、思维方式、观念与性格特征,是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内涵的精神层面的体现。基本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的内在伦理修养的反映,直接决定了其工作能力的发挥程度。

沟通协调能力:工作过程当中必须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学会合理表达自我观念,领会他人意图,快速融入人际空间,协调合作各方的工作目标与节奏。沟通协调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润滑剂。

思维创新能力:思维的发散性、综合性、联系性经过深度信息处理之后,促使创新性理念、技术与方法的产生。大学生在寻求工作过程中需要创新性思维捕捉工作机会,在做某项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创新性思维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快速寻找办法去解决问题。思维创新性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人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未来发展潜力。

适应性改变能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与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锻炼适应性能力,及时走出自我舒适区,从精神层面与心理层面进行调整,以便较快地适应并融入新的工作环境。适应性改变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发挥的基本保障。

2 高校-社会各个主体对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构成因子培养的影响及作用分析

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包含了多种因素,因而其就业创新能力这一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也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最终就业地区、就业的行业、就业的企业,这些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家、所就读的学校、毕业生的家庭和个体,而每一个大的因素下面,又可以分解出一些小的因素。

2.1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系统的教育、培养与管理,为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道德素质打下基础。高校不同培养目标、理念和方法决定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高校要系统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人才培养环境,树立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人才培养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提高效果来培养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实操经验技能。并且通过举办各项活动来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思维创新性, 沟通协调能力, 适应性能力。

2.2 企业对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企业是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方,企业的需求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企业的发展环境又左右着毕业生的选择。

企业是大学生人才供给的吸纳方,企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各项工作建立一个目标性要求,促使高校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一个良好对接。企业中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引导、企业的具体人才培养方法、企业文化和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对大学毕业生的后续能力提高至关重要。

2.3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国家的各种政策、制度对毕业生的就业起着引导性作用,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完善程度决定了人才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的明晰程度。

由国家相关部门建立的人力资源市场是人才供需沟通的平台,人力资源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导向性作用非常重要。高校毕业生需要对其需求充分了解来有效提升自身的能力。

2.4 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家庭对大学毕业生的影响很大,家庭为学生提供起步教育,影响着学生的人生方向,受教育的水平和就业目标。家庭如果重视对子女教育,则孩子一般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水平和相关能力也很高,基本道德素质也很强。

家庭经济条件好,父母受教育水平高则子女的专业选择更加合理,专业知识结构学习也更加深入。家庭关系网络广一些的家庭其子女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方面了解就会更深入,就业能力提升就会更加有针对性。

2.5 大学生个人对就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大学生个体经过了多年的学校系统教育和家庭的非正式教育之后,形成了自身的能力、素质和观念,这些因素深刻影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比较明确,则会在受教育阶段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知识结构, 实操经验技能, 基本道德素质, 创新性思维, 沟通协调能力, 适应性能力等。

3 高校-社会协同培育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机制模型的构建

在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构成,以及高校-社会各个主体对于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构成因子培养的影响及作用进行了分析后,更加重要的一步是研究高校-社会各个主体之间以及在培养大学生能力方面的相互作用机制,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之间的互动性作用,进而构建高校-社会协同培育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机制模型(如图1),形成一个以高校为主体,集合多方相关力量的能力培育机制。

图1 高校-社会协同培育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机制模型

3.1 高校-社会各个主体的交叉互动性

国家、企业、高校、大学生本人、家庭都是培养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几个主体之间也有着良好的交叉互动性。

国家为其他主体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氛围,企业在国家制定的各项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逐步确定人才需求导向。总的来说,这两个主体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方向性指引,提供发展大环境。

高校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把握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大方向,详细制定专业目录、培养方案,以及师资配备。在大学生就业素质能力具体的培养方面,企业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和训练师。在培养方法上,也可以采用校企结合的方式进行,企业可以充分参与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素质能力培养实践中去,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大学生和家庭需要综合学习和领会社会需求和大学教育方向,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就业创新能力取向。家庭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起引导性作用,而大学生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发挥着主观能动性。

3.2 高校-社会各个主体在培养大学生能力方面的相互作用机制

在知识掌握能力方面:主要是高校通过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人才培养环境,树立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人才培养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但具体专业知识结构的掌握深度需要大学生本人的自主努力以及家庭的积极督促。

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主要由高校提供实验实习基地,通过高素质的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再加上大学生的自我锻炼逐步形成。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相关企业提供必要的实际操作场所,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在品德修养能力方面: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涉及五个方面的主体,涉及面最广。国家的基本法律和道德导向为其树立了基本根基,家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初期培养基本道德素质的直接影响环境,高校又在具体教育方法上有一个方向性引导,企业在就业需求上又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反思。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最主要的还是大学生本人,需要逐步领会,反复探讨,自我把握正确的方向。

在思维创新性方面:创新性思维首要来源于最初的家庭教育与引导,主导性因素在于大学生的探索性思考。在最后的成型阶段,离不开高校的教育挖掘。在应用阶段,主要还需要企业用人方面的有效促进。

在沟通协调能力方面:家庭对大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影响很大,家庭的观念,家庭所拥有的经济条件,家庭中各个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的主要关系网络等决定了学生基本沟通能力,后续高校、企业又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适应性能力方面:适应性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也是由众多主体共同培养的,每一个主体都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是基础,各个主体对其的锻炼特别是高校和企业,作用更积极一些。

3.3 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之间的互动性作用

大学生各个就业创新能力之间的互动性也很强,这几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品德修养能力是其他五个能力的基础,决定了其他能力的培养水平。基本道德素质高,就会更加积极的努力,踏踏实实地学习和锻炼。

知识掌握能力是实操经验与技能培养的基石,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才能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经过训练之后掌握必要的专业实操经验,并进一步推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升[1]。

沟通协调能力缘起于品德修养能力。就业所要求的基本道德素质所包含的基本心理、态度表现、思维方式、观念与性格特征体现了大学生的基本内涵,进而决定了社会就业环境对其的容纳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状况[2]。

思维创新性建立于较高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实操经验与技能。思维创新需要建立在较高的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然后方能形成各个不同领域的关联性思维跳跃,找到创新点。

适应性改变能力以基本道德素质为基础,决定于沟通协调能力的水平。基本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思维的积极程度,沟通协调能力是在新环境下的交流润滑剂,两者共同构建适应性改变能力的状况。

4 结论

大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包含知识掌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品德修养能力、思维创新能力、 协调沟通能力、 适应性改变能力六个方面,这些能力需要在以高校为核心的多个主体共同协调性系统性的培养,大学生本人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主体性作用。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毕业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