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2022-11-12 18:44吕昕航
戏剧之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暴风雨奏鸣曲维也纳

吕昕航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贝多芬生活在古典主义时期,他不仅仅是伟大的作曲家,还是著名的钢琴家。他的作品比较多,其中,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以及九首交响曲流传较广。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于1802年完成,是一首十分经典的作品,有着古典主义的音乐特点。在演奏《暴风雨》第一乐章时,演奏者要在认真体味作品的基础上,对不同作品和演奏的风格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演奏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意蕴,展现作品的魅力。

一、乐曲背景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于德国波恩,逝世于维也纳。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波恩时期(1770-1792),维也纳早期(1792-1802),维也纳中期(1803-1814),创作晚期(1815-1827)。

在波恩时期(1770-1792),贝多芬显示了超人的音乐天赋,从出生起,贝多芬就在父亲的启蒙和指导下进行音乐学习。在11 岁,他的导师聂费带他正式走进了音乐的殿堂,之后,贝多芬在当地的歌剧院担任钢琴伴奏,在担任钢琴伴奏期间,他受到很多社交礼仪及古典文学的影响,这为他以后进行创作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1787 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在这里,他受到了莫扎特的影响。1792 年,贝多芬跟随海顿继续学习。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创作了一些作品,但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风格,仍然受到海顿、莫扎特的影响,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作品主要是器乐。

在维也纳时期(1792-1802),贝多芬的音乐才能受到许多人的欣赏,因此,他在这一时期结交了许多音乐家,当地上流社会的贵族也给予贝多芬很大的支持。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有我们熟知的钢琴协奏曲、两部交响曲、二十首钢琴奏鸣曲等。此时,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已经和之前有所不同,朝气蓬勃,情感浓烈。贝多芬在28 岁时不幸患了耳疾,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命运的抵抗,而是发出了“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怒吼。

在维也纳中期(1803-1814),贝多芬创作的作品已经十分成熟了,作品的框架体系十分庞大,音响效果有着较强的对比性。在这段时间,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已经向浪漫主义发展。

在创作晚期(1815-1827),贝多芬的耳疾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依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并没有因为疾病而停止创作的步伐,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例如第九交响曲《合唱》、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等作品,这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1827 年,贝多芬在返回维也纳的途中不幸感染了风寒,之后身体状况一直不得好转。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逝世,葬在维也纳的韦灵公墓,享年57岁。

二、《暴风雨》第一乐章演奏艺术

(一)曲式结构

这首奏鸣曲是广板(Largo)与快板(Allegro)相结合的奏鸣曲,拍子为2/2 拍,是一首d 小调奏鸣曲。

呈现部(1-90):(1-21)是主部的主体,从d 小调的属音引出。第二小节右手连续弹奏两个音的连线,左手则以级进的形式弹奏交替的音程,给听者一种不安定的感觉,这正是整首奏鸣曲表达的核心。(13-16)小节为两个音连线,旋律下行,力度从强转向更强。(21-41),21小节时加入了连接段落,出现了新的旋律,这段旋律十分突出左手,由八分音符和三连音将整个旋律紧密地联结在一起。(41-55)为副部主体,从41 小节开始,调式变为a 小调,从主体中派生旋律。(55-63)是副部主体的补充。(63-75)结束主体。(91-96)为引子。

展开部(97-146):广板开始,力度为PP,琶音贯穿其中,并呼应开始时的琶音。之后进入了快板,以连续出现的八分音符达到高潮,在高潮部分要注重强音和强拍,显得整个奏鸣曲十分激烈,在展开部,每个强拍并没有出现在强拍上,而是出现在次强拍上。

再现部(147-232):(147-162)对主题进行了再现,但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乐句中插入了新的元素。(163-175)起到连接的作用,承接后面的乐句。(175-193)为副部主体。(194-232)奏鸣曲结束,速度保持原速,表明暴风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不祥的事情仍在发生着。

(二)演奏分析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主题十分鲜明,情感富有力量,在奏鸣曲中蕴含着悲哀和戏剧性的情感,抒发了贝多芬心中的感受。第一乐章是广板与快板的交替,拍号为4/4 拍,整体的调式为d 小调奏鸣曲曲式,描绘了在斗争过程中强烈的冲突,整个奏鸣曲以暴风雨为主体,呈现部是整首奏鸣曲的核心,引发全曲的高潮。再现部再次将全曲推入风暴之中,以平静结束,展示暴风雨再次来临之前的安静,让人更加紧张不安。

在弹奏(1-92)小节时,要将手掌架好,紧贴着琴键,弹奏要弱一些,脚要踩踏板1/3之处,E 等音虽然标有跳音记号,但是同时又标有连音记号,在弹奏时要保持跳动感。第二小节A 音为自由延长,但是要注意,在这一阶段不能弹得过长,以免拖住后面的节奏。(2-6)小节是整首奏鸣曲的核心,弹奏时手要稳,贴键弹奏,旋律结束后立即收起尾音,动作要干净利落。(9-15)小节从强过渡到弱的部分有许多变化音,需要在平时勤加练习,注意指法的运用,手掌要有一定紧张感,但是不能紧张过度,以免弹奏过于僵硬,碰触琴键要浅一些,运用手腕的力量掌握好节奏,营造出暴风雨将要来临的氛围。16 小节要弹奏得坚定而稳健,与之前形成一定对比,可以适当运用大臂的力量,弹奏要更加的深沉,节奏要紧凑,继续延续紧张感,即使在结尾的时候,节奏也不要放缓。(20-40)小节,左手右手要衔接上,当旋律出现在左手时,右手要减弱力度,反之,当主旋律出现在右手时,左手要相应减弱音量,弹奏时要坚定有力,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衔接要自然,不能乱了节奏,才能营造出哀伤的氛围。

(三)踏板使用

踏板的运用对钢琴的演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善于运用踏板可以使曲子独具魅力,踏板踩下的深浅度不同对乐曲产生的作用也不同。踏板可以分为全踏板、四分之一踏板、半踏板。

在乐曲第一乐章第一小节,力度是PP,只需要踩到踏板的四分之一,在弹奏的过程中慢慢提起,到第二小节的第四拍完全抬起,引出后面的部分。(55-61)小节是以一系列的切分音组成,应在切分音B 处踩踏板,乐句结束后放掉踏板。93 小节强度为PP,在演奏这个乐句的时候,可以踩1/4 的踏板,这段踏板的难度较高,需要控制好踩放的频率,避免弹奏模糊不清。(99-118)小节,左手的部分是旋律乐句,踏板要踩到1/2 的程度;在右手断奏的情况下,不能大力踩踏板,只需要轻点踏板即可,踩下便要收回,不影响乐句跳跃的节奏。(161-162)小节出现了许多的分解和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踩踏板,十分容易使最后的演奏含糊不清,因此,在这个乐句最好不要踩踏板。奏鸣曲是以弱拍结尾,所以建议踩1/4 踏板,连续踩二到四拍抬起,然后归于平静。

三、从第一乐章比较当代两位钢琴家演奏《暴风雨》的差异性

目前,很多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对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进行了演绎,不同的版本演奏风格有一定的差别,聆听和学习不同版本的演奏,对于学习者和研究者都十分有益。下面,对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巴伦博伊姆及古德尔所演奏的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差异。

巴伦博伊姆在特拉维夫系列音乐会上演绎了贝多芬奏鸣曲,引起轰动,并从此步入世界级钢琴家行列,他不仅仅是钢琴家,还是指挥家、室内音乐家。格伦·古尔德是加拿大著名的钢琴家,1955 年在美国公演后一举成名。

(一)演奏手法不同

演奏手法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再现部主题和再现部连接部的处理。在再现部演奏时,巴伦博伊姆演奏得空灵、寂静,而古尔德则与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演奏的速度较快,弹奏得十分坚定。

(二)速度不同

巴伦博伊姆弹奏作品时速度较慢,比较稳重。而古尔德弹奏得则较快,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曲子的引子部分。在进行演奏时,要把握好整首曲子的演奏速度,可以以二者的演奏为示范进行学习。

(三)音色不同

在这部作品的演绎中,二者各自有着个性化特点。巴伦博伊姆在弹奏的时候通过左手进行跳动,十分坚定,而古尔德则平衡了左手和右手,采用了巴赫长跳音的风格,使音色听起来十分连续且均匀。

四、结论

基于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在对作者生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加深入了解作品,了解贝多芬的创作风格,从而了解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钢琴作品的弹奏是对作品的二度诠释,演奏者需要根据自己对贝多芬不同时期作品的理解来演绎作品,呈现作品蕴涵的情感。

猜你喜欢
暴风雨奏鸣曲维也纳
今夜没有暴风雨
手机上的奏鸣曲
解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The Storm暴风雨
春天的奏鸣曲
畅游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维也纳
猛烈的暴风雨
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