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空间
——舞台剧《战马》与电影《战马》空间表现的差异性

2022-11-12 19:41
戏剧之家 2022年19期
关键词:战马乔伊舞台剧

王 霄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虽然戏剧和影视同属于时空艺术,但是作为两种泾渭分明的艺术载体,两者对空间元素的认知和表现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别。本文将以戏剧版《战马》与电影版《战马》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考察舞台形式与电影形式不同载体之间空间元素表现的差异性。

一、小说到电影

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迈克尔·莫伯格(Michael Morpurgo)于1982 年创作出小说《战马》,整个故事以一匹名为乔伊(Joey)的马作为叙述视角,以一战前后的英法作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乔伊与农场男孩、英军骑兵军官、德国士兵以及法国小女孩艾米莉和祖父等不同主人之间难以割舍的际遇。小说一经推出即风靡整个英国,此后被多次改编成舞台剧和广播剧,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舞台剧改编当属尼克·斯塔福德(Nick Stafford)。尼克·斯塔福德巧妙地借鉴南非“实操木偶”的方式,历经五年的试验和磨合最终成功地将主角乔伊在舞台上“复活”。2007 年10 月,英国伦敦皇家奥利弗剧院首演舞台剧《战马》,此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巡回演出,2015年9月,舞台剧《战马》中文版在北京首演,并于一年内在上海、广州、天津、哈尔滨巡演。《战马》迅速创造出戏剧史上最为辉煌的观演记录,并先后获得英国剧评奖(Critics Circle Theatre Awards)、劳伦斯·奥利维亚奖(Lawrence Olivier Awards)和美国托尼奖(Tony Awards)等多项顶级戏剧大奖肯定。

经由合作伙伴凯瑟琳·肯尼迪(Kathleen Kennedy)推荐,在看过原著小说及改编的舞台剧之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决定将《战马》搬上银幕,这是他第一次拍摄与一战相关的影片。2011 年12 月电影《战马》在美国上映,并于次年获得第84 届奥斯卡金像奖6 项提名。

二、虚与实

虽然都是由同名小说改编派生而来,但是舞台剧《战马》和电影《战马》对于戏剧空间的呈现和表达存在诸多差异,这种戏剧空间呈现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两者在创作手段、观演关系以及审美体验等方面的不同。

(一)剧场空间VS 影院空间

我们在谈到剧场的时候,它首先指的是一个物理空间,通常分为演出的区域和观赏的区域。对于戏剧演出,剧场空间是实的,是戏剧创作无法变更的前提,同时也是一种限定。舞台剧《战马》的舞台是一个近椭圆形的表演区域,观赏区域环绕着椭圆形台口,呈现出一种紧密包裹的势态。舞台美术的设计以极简风格为主,布景注重以扁平景片作为场景提示性的符号而存在,用投影加以辅助,作为空间转换和剧情衔接的穿插。

戏剧演出强调“场”的概念,每个剧场环境有所区别,演员的每场演出状态不能做到完全一致,观众素养和观演气氛也不一样,因而戏剧的演出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征。剧场空间与现场观众的结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对整个演出效果会形成无形的“场”气氛,不得不说这是剧场空间这个“大容器”带来的直接影响。

相比之下,影院作为物理空间对于观众接受电影作品的影响并不大,更不会影响到演员的表演或者导演的创作。虽然剧场戏剧与影视都是由表演者扮演场景中的某个角色,都以戏剧的方式讲述角色故事,但是影视的观众对应的是银幕影像,戏剧的观众对应的是真实的表演者,两者在观演关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观演的情感迁移和体验的角度而言,剧场空间是实的,影院空间是虚的。

(二)假定性VS 逼真性

虽然剧场空间是实实在在的,但是正因为场地条件的制约,舞台空间的演出具有高度的假定性特征。戏剧空间的呈现在舞台上是高度虚幻的,讲究的是曲笔写意,犹如中国的太极。舞台上的万般变化其实都是从一个空的剧场空间幻化出来的,强调空间设计去提炼场景中的重要视觉符号,因而舞台美术能够通过简单的景片及道具变换达到移步换景、一生万物的舞台效果。

舞台剧《战马》典型的假定性表现为:一、主角乔伊的演出通过三个不同的演员操作木偶来实现,在整个观演过程中,观众会自动忽略控制马各部分表演的演员,仿佛当他们如空气般不存在;二、战场上乔伊的奔跑和机枪对骑兵的扫射,主要通过上方幕布的投影变化以及灯光的急速亮暗变化结合音效来完成这一系列戏剧动作;三、乔伊穿过枪林弹雨的交战战场,最后陷入铁丝网痛苦挣扎,整段舞台的表现由四名演员控制铁丝网的运动配合乔伊挣扎的表演,观众并不会因为演员控制铁丝网而觉得整个叙述虚假,更多的是将观演注意力集中在乔伊极力试图摆脱铁丝网缠绕的表演上。正是这种舞台空间的表达方式,对应着剧场空间虚的部分,让舞台剧《战马》清晰地区别于电影《战马》。

影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质复原论”,摄影机能够将镜头前的景物毫发不差地还原成影像记录起来。电影空间追求的是尽可能的真实,还原出原生生活的质感和气息,这是由影视逼真性的特性所决定的。舞台上可以用演员操作木偶马来进行演出,在电影中这种做法就绝对行不通,必须展现出真实的骏马,真实的奔跑、犁地、负重和中弹倒地等动作,为此斯皮尔伯格使用了超过130 匹真马作为马主演。在艾尔伯带着乔伊开垦坡地这个段落,舞台上通过设定耕地的距离来表现乔伊是否完成打赌的胜负,其情绪的渲染烘托主要借助歌者的演奏和吟唱来完成,从视觉上看不出乔伊犁地的难度所在,因而只能借助外在的表演作为单一的表现手段。相对之下,电影的信服力强多了:在电影开篇段落中,导演就交代了整个故事的大空间,连绵起伏的山陵地貌,其次在泰德家的造型中大量地凸显了石头房子和石头围墙,为后面要开垦充满乱石的坡地预先埋下伏笔,再者导演巧妙地借助人物间的对白强化了开垦坡地的现实难度,乱石多、草根盘结、坡陡地板结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最终艾尔伯能够带领乔伊征服这块荒地多亏了一场及时雨,因为下雨原本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艾尔伯得以完成了犁地开荒的艰巨任务。场景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落到实处,显得真实合理、充满了说服力。与舞台空间的虚化处理、示意交代相比,电影剧情空间追求的是写实,整体上银幕追求封闭系统内场景的真实可信。

三、竖与横

舞台在空间上的限定具有三种层面:底面、顶面和垂直面。底面主要留给演员表演,垂直面作为舞台空间的屏障和背景,属于视觉最密集的地方,能够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舞台剧《战马》就格外注重竖向垂直面空间的设计与运用,在舞台上方悬挂着一块不规则的投影幕布。舞台设计师将它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一、作为空间背景的交代,如第一幕开场的田野风光,交代整个故事发生的空间环境;二、形成运动的视觉错觉,如第二幕开场乔伊的出场,从幕布上奔跑的快马,迅速变成在舞台上奔跑的乔伊,幕布与舞台上的演出互相支撑,共同完成表演;三、场景气氛的烘托,如第三幕乔伊乘船渡海的场景;四、年代背景的说明,起到类似字幕提示板的作用,如第四幕显示“1915.3”交代时间的变化。

相比于舞台,电影利用各种场景来增强视觉的横向空间,营造史诗巨片的恢弘厚重感。电影《战马》采用了2.35:1的画幅比,增强横向空间的信息量和视觉表现力,尤其是涉及英国骑兵突袭德军的战争场面,横向的跟移展现了一群骑兵杀入露营的德军中的气势。此外,在电影开篇段落中,导演大量运用航拍来强化英国乡村连绵不断的田野的视觉表达,这是电影与戏剧对于空间表现着力点的差异,电影始终以横幅构图,强调横向空间的视野和冲击力,而戏剧则以竖向垂直面作为舞台空间的拓展,强调舞台的底面与垂直面的呼应和联系。

四、灵与动

从空间元素的运动和变化的角度进行考察的话,舞台剧《战马》显得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而电影《战马》则显得中规中矩、不徐不疾,两者所采用的侧重点各有千秋。

(一)演员运动VS 摄影机运动

组织舞台空间就是组织演员的动作,舞台是演员的存在空间,舞台表演区是动作的空间。舞台剧《战马》很好地诠释了舞台布景是动作有机的组成部分,整出戏的节奏明快,很多场景都是通过调度演员运动组成队列阵型上的变换或者借助串场的歌手吟唱来实现转场。其中,最为精彩的调度出现在第一幕,舞美设计师在场景的构成中准确地提炼出木杆的视觉符号,从开场野外围猎乔伊的手中工具,变换成拍卖会上圈住马匹的栏杆扶手,继而变成泰德家里的马厩围栏,最后变成喂马的马场围栏。几个场景的转换紧紧抓住和马相关的关键物件,进而提炼出横线条的组合变换,使得欣赏这几个场景犹如一气呵成的酣畅淋漓之感。

电影《战马》空间元素的组织更多的是通过剪辑和摄影机的运动。如英国军官突袭德军这个段落,进攻前布置演练任务时,导演采用的是一个正面的长跟镜头,强调的是英国军官的自信,马棚和营地作为背景而存在,下一个镜头直接是众马一字排开演练的场景。对于突袭前的气氛的营造主要是通过对上马动作的强化,一连剪接了6 个上马的镜头,前3 个景别逐渐拉开,后3 个景别又重新递进,最后一个是英国军官翻身上马,然后是发号施令:拔剑、向前!导演注重营造场景的气氛,而非完整地展现场景本身,利用剪辑放大了众将士上马的动作细节,在表现空间时更多的是利用高俯角度、跟拍等摄影机视角及运动。

(二)舞台装置VS 视听特性

特殊的舞台情绪、气氛、效果多是借助舞台机关或灯光装置来实现的,舞台剧《战马》有多处利用舞台机关来进行特殊的表现。例如第二幕乔伊成功地犁地后,圆形舞台转盘开始旋转,形成一个叙事段落的小高潮,即情绪顶点;在第四幕戴维中弹后,躺在舞台上,舞台转盘默默地旋转,加上乌鸦的到来,从视觉上双重强化角色死亡的概念。电影《战马》中场景空间的特殊情绪、气氛主要依靠的是利用景别、光影、色彩、运动、声效、音乐、剪辑等诸多视听手段来完成。

舞台的演出效果是现场完成的,是现在进行的时态,它有前期的设计、编程和合成的步骤,但它没有后期制作的概念。例如第二幕结尾的征兵段落,冷暖色调的交替呈现,暖色调主要展现征募的全局空间,起到类似全景的效果;冷色调主要表现小镇居民反应的局部空间,起到类似近景的效果。冷暖色调的区别、交替好像利用照明完成了同空间不同镜头蒙太奇的组合效果。而所有的这一切,必须在现场同步完成,这是舞台空间构成与影视空间构成的重要区分,影视空间的表现有后期修补、调整的余地和可能,而舞台空间的呈现只能提前,无法延后。

五、结语

小说《战马》在改编成其他艺术形态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主人公“乔伊”这一匹马的表演。舞台剧《战马》采用了木偶真人实操的设想,通过演员与机关装置的配合,使木偶的马成为有生命、有情感、有灵魂的“乔伊”。而电影《战马》通过驯马调教来完成镜头前的捕捉拍摄,克服了难度巨大的以动物作为拍摄主角的重大障碍。

舞台剧《战马》和电影《战马》因为选择的创作方式、艺术形态不同,两者在空间元素的结构和表现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戏剧指向的是封闭空间的符号提炼、示意和演员动作的组合变化,影视指向的是开放空间的情绪、色彩、视觉冲击与变幻。戏剧的空间表现应当追求眼中有台但心中拆除台的樊篱,影视的空间表现应当追求写实逼真、眼前无台但心里要建立起体系完整、风格统一的整体空间格局。

注释:

①英国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和作词人,代表作《蝴蝶师》(THE BUTTERFLY LION)、《健介的王国》(KENSUKE’S KINGDOM)、《柑橘与柠檬啊》(PRIVATE PEACEFUL)、《战马》(WAR HORSE)。

②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提出的现实主义电影观念。“物质现实复原”论认为,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外延,因而也和照相手段一样,与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

③2.35:1 是变形宽银幕电影放映画面的宽高比,实际是把4:3 的比例进行了3 次方,目的是扩大电影画面横向视域,使其充满观众的视野,带来强烈的电影感和梦幻感。

④跟镜头“track-up shot”又称跟摄,电影摄影机跟踪运动着的被摄对象进行拍摄的摄影方法,它可造成连贯流畅的视觉效果。

猜你喜欢
战马乔伊舞台剧
大型黄梅杂技舞台剧《七夕情缘》
乔伊想当建筑师
战马(中)
战马(上)
舞台剧
舞台剧
战马跳崖
舞台剧改编电影
你是那个杀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