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金融工程学”的教学探索

2022-11-12 04:30程潘红许墨函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育德课程思政育人

程潘红,许墨函

(1.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2.滁州学院 数学与金融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教育部印发“教党[2017]62号”文件,要求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就落实“新时代高教40条”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系列创新举措,其中就包括了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为贯彻落实以上会议和文件精神,教师要主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以作者所授课程——金融工程学为例,它是面向金融工程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具体包括:选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材作为教师授课和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学团队共同精心研究制订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和MOOC视频。课程内容主要是金融衍生品概述、运用、定价、风险管理,旨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开发设计新产品的能力、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有限,容易出现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忽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塑造的现象。因此,各高校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理念,不断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积极构建高校“大德育”育人格局。如何有效组织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效统一,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是值得高校专业课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为推进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建设,作者结合该课程教学实践,从多措并举以增强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实现思政要素与专业课内容有机融合、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推进育人“实践课”建设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为相关课程积极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提供思路与借鉴。

一、“课程思政”在金融工程学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人物,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作为核心课程金融工程学的授课教师,如何解决“传道”和“授业”两张皮的问题,做到立德又树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三位一体”,让专业课程飘出浓浓“思政味”,将“金融工程学”建设为具有育人内涵、育才功能的金课,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人才奠定基础,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多措并举增强“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课程思政”不是新开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思想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包括:政治立场的教育、家国情怀的激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责任感的增强、理想信念的塑造、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等,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育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并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能力,推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有效统一。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使专业教师“既教书又育人”[4]。

1.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思政”的会议和文件精神,让教师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育人先育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指向和目标,切实增强育德意识。

2.组织并鼓励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系列研讨会,观摩示范课,学习成功经验,查找自身在“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方面的不足,主动挖掘提炼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要素,积极探索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以增强自觉育德意识,提高育德能力。

3.由教务处牵头,整合教师资源,建设一支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构成的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队伍,通过随堂听课、组织教师说课与磨课,对专业课教学进行针对性、示范性的教学指导,促使专业课教师形成全员育人的共识,提高专业课教师有效育人的能力。

(二)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思政要素与专业课内容有机融合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系统挖掘和梳理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要素,做好生动活泼的教学设计,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将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全过程,引发学生价值共鸣、情感共鸣和知识共鸣,唱响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主旋律。

1.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为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可以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职业层面等角度切入,在原教学大纲中加入与金融行业、金融工程专业特色相结合的育人要素,包括培育法治思维、激发爱国情怀、强化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职业道德素养等,以此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如从国家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实体经济是其本分,也是天职和宗旨。近几年期货市场围绕期现货结合、资产管理、大宗商品等业务,发展“保险+期货”、场外期权、大宗商品的结构产品等金融工具,丰富客户的投资渠道,支持实体企业间接参与期货市场,极大地增强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又如将“谨慎投资,克服贪婪心理”育人要素融入知识点“期权的回报与盈亏分布”中,教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展示期权双方的盈亏风险,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期权空方可能会面临的巨大亏损,作为期权空方不可为了获得较多的期权费用过度投机,务必谨慎操作。

2.深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001年开始于美国,2012年传入我国,是近几年大中小学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进行知识讲授,运用互联网等新的载体展示授课视频,颠覆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和内化过程,在课堂上协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成为教师的主要职能。詹妮弗·莫菲特(Jennifer Moffett)和艾伦·米尔(Aillen Mill)[5]通过教学实验发现,学生喜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这种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比传统教学模式更为显著。殷周平等[6]提出基于MOOC资源的改进型翻转课堂结构模型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吴波等[7]对课程“数学物理方法”实施基于微课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情况表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幅提升,自学能力得到显著改善,知识掌握程度也显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达到了课时缩减,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预期目标。李丽和陈现永[8]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获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更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要求,达到学生的期望并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谢章华[9]通过调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前后学习者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状况,发现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表现得更加积极和全面,学生能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自主学习的比例和学习效果也有很大提高。

针对“金融工程学”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法、问题导向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基于MOOC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平衡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发学生的认同和共鸣,具体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以知识点“基础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为例,实施基于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向学生提供教学视频(MOOC资源)、教学课件及扩充学习资源(四大期货交易所官网、和讯期货、上海证券交易所投资者教育专区之趣味期权、中金所期货期权学院等),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回顾基础产品的主要种类和特点;了解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和特点;熟悉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表和上证50ETF期权合约基本条款;思考期货与期权的区别。课堂上教师根据各小组汇报的具体情况,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金融创新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强化他们推进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此外,让学生认识到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多样性的金融衍生品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使得投资者可以合理地利用金融产品构建个性化的投资组合进行风险转移和管理,从而减少闲置资金,提高收益。与此同时,创新的金融产品使得企业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融资效率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一些滥用金融衍生品的冒险家利用衍生品的高杠杆性质,进行投机使得自身、金融机构甚至金融体系遭受巨大损失。如1995年的巴林银行事件、2007年的金融危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衍生品本身并无好坏,关键在于投资者如何使用、用在何处[10]。教师通过分析巴林银行事件和金融危机,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衍生品的两面性,要求学生科学理性地运用金融工具,充分发挥它们对金融行业的积极作用,杜绝滥用。课后,通过QQ群、微信、学习平台的课程讨论区等方式强化师生互动,扎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推进育人“实践课”建设

2012年教育部、中宣部等七部门就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印发“教思政(2012)1号”文件[11]。文件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为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包括专项实践活动、专题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这两类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推进育人“实践课”建设,与课堂教学共同发力,形成育人合力。

金融工程学是一门具备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根据课程特点,教师基于问题、项目、案例、参观等教学方法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支持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参加实习实训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见表2)。主要包括:(1)组织学生参加“国元证券杯”金融投资策略比赛、金融建模比赛、“中金所杯”金融知识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金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申报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并遴选优秀项目入驻已获批的省级“量化投资创客实验室”,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激励学生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2)依托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包括工行滁州分行、建行滁州分行、交行滁州分行、国元证券、中泰证券、浙江同花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单位,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工作。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吃透理论,加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顶岗实习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3)利用寒暑期组织学生开展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分社区进行“防范金融风险,保障财产安全”主题宣传活动、下乡开展“保险+期货(期权)”助力三农调研活动,培养学生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强化责任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表2 “金融工程学”课外实践活动计划

二、结语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需要充分发挥所授课程的育人育才功能,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在“金融工程学”教学中,教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认真学习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积极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和系列研讨会、虚心接受“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团队针对性和示范性指导等途径提升自身“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政要素和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组织实施实践活动,推动实践“育人课”建设,持续做好育人育才工作,培育学生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强化学生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努力将“金融工程学”建设为具备丰富育人内涵、有效育才功能的金课,为培养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育德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