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华语科幻电影的类型流变与类型融合

2022-11-13 07:54
电影文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华语科幻

苏 丹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7)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曾表示:“哪个国家强盛,科幻的最高水平一定会在那里。”科幻电影水准的高低既是一个国家电影技术美学发展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体系建设是否完善的具象化表现,更是综合国力强有力的展现。“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若干意见》(科幻十条),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探索一条适合我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道路,让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是当代电影研究者和创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华语科幻电影发展概述

(一)科幻电影的界定及分类

克里斯蒂安·黑尔曼在《世界科幻电影史》中将科幻电影界定为:“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由国内电影学者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的《电影艺术词典》则将科幻电影界定为:“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做幻想式的描述。”两个定义存在差异,各有侧重。想要彻底明晰科幻片的界定,还需要从“科学”和“幻想”两个词语本体入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二者词义的解释可知,“科学”一词的释义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幻想”则指的是“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基于“科学幻想”的词典义和引申义可以确定,科学电影指的是“根据一定的客观规律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的电影”。根据科学和幻想占比的多少,可以将科幻电影归类为严格符合客观规律知识体系所幻想的“硬科幻”电影和侧重对未实现事物有所想象的“软科幻”电影。

在“硬科幻”电影中,科幻元素往往占据影片主导地位,故而又可以将其称为纯科幻电影,《星际穿越》(2014)、《流浪地球》(2019)、《信条》(2020)等影片均属于纯科幻电影。这类电影充斥着逻辑自洽的科学概念,展现出科幻电影独有的视觉奇观,吸引特定的观影群体,并保持着良好的票房效益。例如在《信条》这部作品中,导演诺兰对“逆转时间”做出了非常严格的幻想限制,电影中涉及的“熵增”“熵减”概念,以及“时间钳形战术”都由拍摄团队特聘的物理学专家进行过可能性论证,如此精密的设定结合电影本身震撼的视觉效果令广大科幻电影爱好者大呼过瘾,在目标受众圈层大获好评。但该片也因为过于严苛的科学幻想设定而变得晦涩难懂,丧失掉部分娱乐性,让普通观众对其望而却步。

如果都以《信条》为标准去创作科幻电影,那么国内外科幻电影的数量将会锐减,科幻片也会因为太过小众而走向消亡。故而当今电影产业对科幻片科学原理的要求较为弹性,产生了一类“软科幻”电影。“软科幻”电影侧重于故事自身的逻辑自洽,戏剧性较强,但对客观规律描写不够完善,因此又被称为亚科幻电影。由于科幻气质的不足,该类电影往往会将科幻元素以世界观背景的形式呈现在影片中,并通过融合其他类型电影的特质,为观众带来新奇有趣的观影体验。典型代表有《逆时营救》(2017)、《超时空同居》(2018)、《疯狂的外星人》(2019)、“漫威”系列电影和“DC”电影系列。

提起漫威电影,受众第一时间会想到超级英雄大战的动作元素,而非科幻元素。这主要是由于科幻元素在故事世界中被弱化,更强的动作元素代替了科幻元素并主导了电影风格。漫威系列作品虽然习惯以“科幻”作为卖点进行宣发,但实际上科幻元素更多是作为故事世界的世界观设定,被先天地、自在地放置于故事中,并不能够经得住仔细推敲。如果严格按照学界类型电影的概念进行划分,《美国队长》《绿巨人》《黑寡妇》等系列作品应被归纳为奇幻类型电影而非科幻类型电影,电影中让肉体变得强壮、长生不老的手术改造,只是人类天马行空的幻想。综合考量“漫威”系列作品中弥漫的未来世界科幻感与薄弱的科学理论依据支撑,将其归纳为亚科幻电影是一种非常合适的选择。

本文统计了近年来票房过亿的华语科幻电影和亚科幻电影(除动画类),发现目前票房号召力最强的依旧是纯科幻电影,以科幻元素为主导的《流浪地球》以46.87亿元的票房一骑绝尘领跑整个华语科幻电影排行榜。亚科幻电影则主要以量取胜,《不可思异》(孙周,2015,票房1.12亿元)、《鬼吹灯之九层妖塔》(陆川,2015,票房6.83亿元)、《夏洛特烦恼》(闫非、彭大魔,2015,票房14.39亿元)、《重返20岁》(陈正道,2015,票房3.64亿元)、《长城》(张艺谋,2016,票房11.73亿元)、《解忧杂货店》(韩杰,2017,票房2.2亿元)、《羞羞的铁拳》(宋阳,2017,票房2.21亿元)、《逆时营救》(尹鸿承,2017,票房2.01亿元)、《超时空同居》(苏伦,2018,票房8.91亿元)、《快把我哥带走》(郑芬芬,2018,票房3.72亿元)、《疯狂的外星人》(宁浩,2019,票房21.83亿元)、《你好,李焕英》(贾玲,2021,票房54.14亿元)、《刺杀小说家》(路阳,2021,票房9.73亿元)等海量的亚科幻电影占据了华语科幻电影票房的半壁江山,亚科幻电影的百花齐放在客观上促进了华语科幻电影的更迭和发展,在为电影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华语科幻电影的类型流变与类型融合。

(二)当代华语科幻电影的类型流变

从华语科幻大作《流浪地球》到近两年来层出不穷的奇幻片和魔幻片,华语科幻电影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类型流变趋势。这种趋势既是科幻电影概念泛化的一种表现,亦是科幻电影语义拓展的一种方式。在科幻电影类型流变的语境下,与科幻片语义相似的奇幻片和魔幻片逐渐以亚科幻电影的形式走入大众视野。

无论是科幻片、奇幻片还是魔幻片,其共同特点都来源于人类想象。其中,科幻片在创作时最重视对科学原理的运用,因此最为严谨。无论是《流浪地球》还是《信条》,主创团队都聘请了业内著名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作为电影的技术顾问,力求向观众呈现出一个严谨科学的幻想世界。《流浪地球》中逃离太阳系的思路来源于2016年物理学家霍金先生提出的“深空探索计划”,电影中对地球表面-84摄氏度的场景展现,以及对地球和木星连接在一起的特效制作都源于真实的科学逻辑。

与科幻电影交叉度较高的奇幻片,属于亚科幻电影的一种。该类电影侧重于利用目前还无法成形的科学技术或还无法解释的自然科学幻想来构建故事。例如《超时空同居》中主角陆鸣时空穿越的原理是:未来科学家通过设置一种电磁场,帮助目标对象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时间段进行时空旅行。该电影还严苛地设定了穿越者和本体不能接触的规则,以避免“祖父悖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与科幻片的设定同样严谨且逻辑自洽,但由于其“时空穿越”理论根基缺乏科学观照,不能够被划分到纯科幻电影之列。

与科幻片交叉度较低的魔幻片则往往取材于神话故事或者演义故事,看似与科幻无关,但其世界观背景设定或多或少会受到量子力学、平行宇宙、外星科技、虫洞穿越等现代科学理论的影响。例如《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将背景设定在外星人与人类共存的宇宙世界中,薛八一的祖先将外星人击退,用“九层妖塔”封印了外星人传送门——一种类似虫洞的外星科技系统,并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故事;《长城》则是将外太空陨石作为怪物“饕餮”的来源,并将其设定为克制“母体饕餮”的终极武器,这与现代科学所认知的“陨石是含有陨星物质的珍稀样本”这一概念不谋而合,为魔幻题材电影增添了一丝科幻意味。

在电影泛科幻化趋势下,将奇幻片和魔幻片归类为亚科幻电影,学术上有利于研究科幻电影的类型流变和语义拓展,实践中则有利于促进科幻电影的发展和壮大。宽泛意义上的华语科幻电影在故事构建和特效制作上已经有了与西方一流科幻电影切磋交流的水准,但狭义上的华语科幻电影依旧是中国电影失落的领域,纯科幻电影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当代华语科幻电影的类型融合

学者董雨虹、曹敬波认为:“电影类型的融合,试图在一个影像文本中将男女老幼的喜怒哀乐等全部情绪予以充分调动,以使看完影片不至于因思考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哲思及社会影响而感到太累或太过沉重,他们只需要感到‘值回票价’,并对资本方的下一部同类作品充满期待即可。”现如今,众多视频门户网站会给电影贴上诸多类型标签,《流浪地球》在腾讯视频网站上贴有科幻、灾难、冒险和剧情四个类型标签,《超时空同居》则贴有爱情、科幻和奇幻三个类型标签。类型融合迎合了当下电影娱乐产业的市场期待,已被证明是扩大影片影响范围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在经过审慎考量之后,本文将文中所涉及的类型元素融合概念界定为:在某一种类型电影中融合其他类型电影元素,使电影呈现出不同类型片的特点。名留影史的经典科幻电影《阿凡达》(2009)就是科幻片元素与西部片元素的巧妙结合。电影虽然描写的是未来世界的星球战争,但故事框架、叙事节奏、类型元素与传统美国西部片完全一致。西部片通常会将剧情设置为:英雄来到西部,打败入侵的反派,获得美女奖励。该片则是人类英雄作为间谍来到潘多拉星球,在经历各种事件后被策反,打败了试图入侵潘多拉的地球人,与潘多拉公主终成眷属。电影中的科幻元素与西部元素比重合理、融合恰当,促使该科幻电影票房一骑绝尘,至今高居全球电影票房榜前列。

无独有偶,华语电影《流浪地球》则是将灾难元素融入科幻剧情,在宏大的科幻背景设定下,“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和灾难性景观为主要观赏效果”,展现末世地球的环境样态,令受众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了自然灾难的破坏性力量,产生了多层次的观影体验。《流浪地球》的成功证明了“工业化制作、混搭式杂糅与艺术电影的类型化包装是当前中国类型电影的突出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现行的电影技术美学和电影工业体系的引领下,华语科幻电影的类型融合趋势愈加明显起来。

二、当代华语科幻电影的创作困境

亚科幻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百花齐放,叫好又卖座的纯科幻电影则产出较少,在二者的合力作用下,当下华语科幻电影市场呈现出供需失衡的态势。深究其失衡背后的底层逻辑,可以总结出华语科幻电影创作的几大困境。

(一)中外创作思维的差异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说者谓有二故: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在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中,传统儒、道、法三家思想均未涉及抽象思维领域,比起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国人更加注重脚踏实地的努力。这种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大众的想象力,间接影响到华语科幻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反观西方,无论是古希腊时代还是工业革命时代,西方人的科学探索精神始终激励着他们超越和进步。伽利略抛下两颗小球探讨它们是否会同时落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理论,霍金试图用公式计算广袤无垠的宇宙。在西方学者眼中,人类的一切空想经过研究都有可能变为现实。由此可见,西方人习惯使用超越性思维对隐藏的事物进行突破;中国人则是更偏向于惯性思维,主张在原有的思考路径上进行延伸。两种思维并无优劣之分,但惯性思维的模式在客观上确实加大了国人进行科学幻想的难度。

由于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中国电影人天然地具有文以载道的使命感。中国第一代导演郑正秋提出教化大众的电影观,并公开宣称:“我之作剧,什九为社会教育耳。”使命感的代代传承,让中国电影人更关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近年来的《我不是药神》(2018)、《地久天长》(2019)和《中国医生》(2021)等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呈现出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态势,名留中国影史。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屡创佳绩产生对比的是华语科幻电影的创作遇冷,《流浪地球》后国内纯科幻电影作品断档,连续两年都未再上映过品质佳作,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幻电影值得电影从业者投入更多心力去发展和壮大。

总而言之,在思维方式、民族特质和创作习惯等众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华语科幻电影被推入起步晚,发展慢的现实困境之中。

(二)优质科幻文本的稀缺

如果以“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去分析华语科幻电影,可以将绚丽的视觉特效归类为形式,将优质的科幻剧本归类为内容。内容是华语科幻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再辅以震撼的视觉特效技术,华语科幻电影才能真正收获观众的认可。

2005年中美合拍的《魔比斯环》曾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一次探索与突破,该片在形式上做足了科幻之感,使用了当时先进的特效技术,但却未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这主要是由于该电影在内容上完全照搬西方模板,使用的演员也是清一色的外国人,受众在观看体验时难免产生“东施效颦”之感。反观电影《流浪地球》,其核心故事来源于我国同名短篇科幻小说,小说作者刘慈欣凭借另一部作品《三体》曾获得过具有“科幻界的诺贝尔奖”称号的雨果奖。有如此权威的背书和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流浪地球》的成功可以被预见。

《流浪地球》小说中的故事世界纷繁复杂,小说通过描写男主角的一生,讲述了地球逃逸太阳系的整个过程。小说中关于行星发动机、领航者号以及外骨骼机甲的设定可谓脑洞大开,令人啧啧称奇。庞大丰富的故事世界非常适合作为跨媒介叙事的素材,郭帆导演看到了这一点,从庞大的小说文本中抓取到一个地球飞离太阳系的片段,加以改编和重构,完成了电影《流浪地球》的剧本大纲。从小说到电影,《流浪地球》做到了用中式思维去讲述中国人自己的科幻故事,最终获得海内外华人观众的一致认可。

优质的华语科幻文本数量非常有限,源文本的稀缺始终是华语科幻电影发展的掣肘。只有用中国人的思维和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展开最丰富、最大胆的想象,创作出一批优秀的科幻文本,华语科幻电影才能真正走出创作困境。

(三)电影特效技术的差距

根据技术的不同,可以将电影特效分为实景特效和电脑特效两类。在片场就可以完成拍摄的部分属于实景特效,需要依托强大的科学技术在电脑端完成的则属于电脑特效。

在实景特效方面,华语科幻电影并没有明显劣势。在拍摄电影《流浪地球》时,整个美术组超过300个工作人员布置了近10万平方米的实景特效场地辅助拍摄,保障了电影实景特效的质量。目前对华语科幻电影实景特效拍摄有所掣肘的是高端专业的机器设备,以摄影机为例,当下主流的电影摄影机SONY、ARRI、BMD都来自国外公司,其配套设备也多数由国外公司生产租赁。电影创作者在完成实景特效拍摄时,经常会由于电影预算原因被国外硬件产品所限制。

在电脑特效方面,我国拥有大量影视特效技术人才,在“软件”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从《流浪地球》到《刺杀小说家》,当前华语电影特效技术人才已经达到了百分之百内循环,《流浪地球》的“2003个高级特效镜头”全部出自国内顶尖特效团队。但在特效技术的运用上,创作者依旧需要一些时间去弥合国内外的差距。早在19世纪末好莱坞科幻电影《星球大战》就已经使用数字合成、动作捕捉、运动跟踪等一系列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从制作到放映的全数字化。虽然近几年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迅猛,但国内电影的工业化制作流程还不够规范,很多科幻电影在特效上缺乏自主创新性,模仿盗猎之风盛行,最终导致成片效果差强人意。

三、当代华语科幻电影类型融合策略

由于中外思维、科幻文本和特效技术的差异性,国内电影投资者普遍对华语科幻电影持谨慎态度。在国内国际电影市场打通的前提下,国内观影者已经习惯了好莱坞顶级科幻大片的视觉效果,对华语科幻电影的各项要求变得更高,可以预测华语纯科幻电影在短期内发展依旧艰难,亚科幻电影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旧会是华语科幻电影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纯科幻电影清楚地将具备相同科幻元素的作品统筹在一起,让电影创作者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借鉴;那么亚科幻电影就是打破已有的类型划分,让电影创作者不必拘泥于类型片的条条框框,更加自由地完成电影创作。随着亚科幻电影的发展,华语科幻电影的类型融合方法也在不断迭代,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类型元素融合策略。

(一)合理配比:确定主次类型元素

学者刘亚冰、吴小丽认为类型电影必备的五大元素分别是:“模式化的主题、模式化的人物、模式化的叙事结构和模式化的影像、风格。”一部类型电影可以从主题、情节、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影像风格五方面来确立主要类型元素和次要类型元素,导演需要根据主次类型元素的特性和比重来处理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电影《流浪地球》以科幻元素为主,以灾难元素和家庭伦理元素为辅。导演在进行人物塑造时参照了家庭伦理片中主要角色的塑造方式,把主角由源文本中的“个人”升级为电影中的“一家人”。影片中的父亲刘培强最终选择放弃携带种子和基因的“领航者号”,转而保护地球家园,他的非理智行为正因为影片中自始至终贯穿的家庭伦理元素而得到逻辑自洽。可以说《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优质的电影剧本、完整的叙事逻辑以及强大的后期特效,更是因为影片的主次类型元素分布合理,将科幻元素与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融合在一起,从艺术和工业两个层面上实现了科幻电影的“本土化”创作。

对比同年上映的科幻电影《上海堡垒》,该片主要类型元素是科幻,次要类型元素是爱情和战争,然而导演在呈现主要类型元素时过于潦草,导致影片原有的科幻感被消解;在呈现次要类型元素时又“用力过猛”,花费了太多笔墨去描绘江洋和林澜之间的爱情线索,电影主次元素颠倒,引发观众的恶评。这说明导演在前期创作时应注意根据主次类型元素的划分,有所取舍地组织电影的情节、人物、叙事结构以及影像风格,不能够倒行逆施,过度展现次要类型元素而导致主要类型元素被冲淡甚至被替代,违背类型融合的初衷,产生恶劣影响。

(二)有效融合:合理使用类型元素

科幻电影的类型融合需要有所取舍,并不是所有的类型元素都适合融入科幻电影,融合合理的类型元素才是电影获得市场认可的基础。根据对近几年华语亚科幻电影类型元素的分析,本文总结出科幻电影经常融合的几大元素分别是:爱情元素、喜剧元素和悬疑元素。

首先,科幻类型电影非常适合融入爱情元素。比起经典好莱坞时期对故事情节的强调,现代电影更关注“人”和“人性”在作品当中的表达。科幻元素与爱情元素的融合可以将受众注意力从故事拉回到人物本身,导演可以利用人物性格魅力去丰满整部影片,从而促成良好的观影体验。同时,爱情元素的融合也可以有效减少科幻场面的制作,从而降低电影成本。例如爱情科幻电影《我的机器人女友》(2008),电影在科幻的世界背景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以较低的成本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在豆瓣凭借7.5分的成绩优于77%的科幻片和69%的爱情片。该故事IP于2020年再次被改编为同名华语亚科幻电影,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依旧在华语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科幻电影对喜剧元素的融合也比较符合大众期待,这主要是由于喜剧片在国内的受众规模远高于其他类型电影,“贺岁档喜剧情结”影响了一代人的观影习惯。导演可以利用国内观众已经培养起来的喜剧片观影习惯,产出优质的科幻喜剧电影,扩大科幻电影的受众群。例如《疯狂的外星人》就是宁浩导演对科幻电影类型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该片用中国本土的文化逻辑展现出国人独特的科幻观念,在电影中呈现了中国人和外星人酒桌拼酒的奇观场面。比起费神理解一系列科幻设定,观众更容易被影片中戏剧化的情节和搞笑的人物角色设定所吸引,也更容易对此产生共情。

此外,科幻电影非常适合融合悬疑元素,将其作为激励性事件进行呈现。悬疑元素被美国剧作家威·路特比喻为“炸弹”,他认为通过埋下“炸弹”和引爆“炸弹”,可以把戏剧中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例如2017年上映的华语悬疑科幻电影《逆时营救》,片中杨幂扮演的母亲为了解决女儿被绑架的案件,多次进行时空穿越,最终确定凶犯,救出女儿。影片将绑架案件塑造为整个故事的激励性事件,留下悬念并激发观众的解谜兴趣,使得科幻电影具有更强的可看性和更多层次的审美意味。

(三)首尾呼应:类型元素贯穿始终

成功的类型元素融合应贯穿电影始终。如果融合仅发生在故事开端、发展或是结尾,就会导致融合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发生电影概念元素与电影内容不相符的情况。例如华语小成本科幻爱情片《被光抓走的人》,电影在开始阶段抛出了“神秘光线”等一系列科幻设定,几位感情状态各不相同的主角开始寻找神秘光线背后的真相。开头部分电影的科幻元素与爱情元素融合得较为紧密,但随着故事的展开,导演开始用蒙太奇的手法展示四对境遇大不相同的夫妻、情侣在光照之后的一系列举措。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电影中的科幻元素逐渐消失,结尾时爱情元素已经成为电影的唯一元素,整个故事完全变成探讨爱情在不同年龄层的人群之中是什么形态。这种“虎头蛇尾”的融合导致受众对科幻元素的期待得不到满足,影片类型元素融合失败。反观电影《超时空同居》(2018),该片同样也是将“科幻”和“爱情”作为影片的两大类型元素,在时空穿越的科幻背景下完成“小妞电影”的成套叙事。影片中谷小焦与陆鸣的相遇和相爱都离不开穿越时空这个根本条件,谷小焦父亲遇害事件也在陆鸣时空穿越后得到完美解决,科幻元素与爱情元素从头到尾都像DNA螺旋结构一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推动叙事发展,属于较为成功的类型元素融合案例。

成功的类型元素融合应保证主次类型元素的融合深度,避免某种类型元素在影片中转瞬即逝,否则就会出现电影类型元素不足以支撑元素融合、观众期待落空等情况的发生。

(四)过犹不及:类型元素冲突滥用

类型元素融合是一把双刃剑,导演可以利用类型元素融合来发掘电影的更多可能性,扩大故事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电影质量,拓宽科幻作品受众圈层。但有时导演也容易身陷创作桎梏,发生类型元素冲突与滥用的情况。例如漫威“复联”系列作品融合了动作、科幻、魔法、战争、爱情等各种类型元素,在不了解漫威故事世界设定的情况下,第一次观看“复联”的受众非常容易产生迷惑混乱的观影体验。

类型元素的冲突与滥用除了会影响受众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还会导致整部影片产生严重的逻辑不自洽的问题。观众一旦看出电影内容的逻辑破绽,就会不自觉地出戏、跳戏,大量恶评也会影响到电影的口碑。例如在《刺杀小说家》中,关宁寻找女儿的场景设计颇为写实,导演在这里使用了写实的拍摄风格,观众对该片的类型期待更贴近于《失孤》《地久天长》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但很快导演就打破了观众的期待,展现了关宁丢石头的超能力,从写实走向科幻。一时间类型元素的冲突让观众无法信服和带入,甚至频频笑场。《刺杀小说家》虽然是2021年国产电影工业体系的扛鼎之作,却因为部分类型元素运用上的冲突,导致整个电影的口碑呈现两极化倾向。

类型元素融合本可以通过满足更多观众的期待视域,来达到电影票房最大化的效果。滥用类型元素却反而塑造起一道观影壁垒,阻碍受众理解电影内容,最终影响到电影的票房和口碑。

结 语

科幻电影以其天马行空的背景设定、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为主要特点,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将各种类型元素融入科幻电影中,可以丰富影片的故事层次、增强影片的可看性、完善片中角色的情感表达,也可以在扩大受众范围的同时,有效降低创作成本。创作者需要了解科幻电影的题材演变、内容扩展和技术更迭,分析和研究华语科幻电影的类型流变与类型融合,运用更合理的类型元素融合策略,为华语科幻电影能够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华语科幻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