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分析
——国际案例及其启示

2022-11-14 11:41韩江波
时代经贸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质量科技企业

张 燕 韩江波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0;2.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南阳 473061)

引言与文献概述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的逐步深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动力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已有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角度(王娟,2017;张娟,2019;高培勇等,2019;周霞,2020;齐瑞福等,2021)、研究区域(顾伟男,2018;刘思明,2019;白春礼,2020;李燕,2020;高志刚等,2020;刘锴等,2020;魏奇锋等,2021)、影响机理(廖晓东等,2018;白雪飞,2019;肖仁桥,2020;孙祁祥,2020;苗峻玮,2021)、指标选取(王慧艳,2019;林春,2019;谢光华等,2020;刘和东,2020;陈章喜等,2021)、实证分析(华坚,2019;魏巍等,2020;邓同心,2021)。

综合已有文献,有关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呈现以下特征:一是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先促后进”的关系;二是关于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为“综合能力的评价”,涉及多种角度的指标选取,缺乏统一标准,且绝大多数学者立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评价体系;三是有关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方法较多,体现为耦合协调度、空间计量、建立动态模型等,由于指标获取难度,绝大多数学者仅使用其中的一个指标用来实证分析,显然无法全面探讨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已有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的探讨,还需全面、细致、深入地剖析,并深层次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有机、系统的联系,进而构建逻辑自洽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此外,已有对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案例分析,关注较少,深入不够。鉴于此,本文在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经验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我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效应和溢出效应

“创新驱动”一词最早出现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其指出在创新驱动阶段,从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逐步转为依靠“企业自主创新”,并以此提升要素生产效率。知识、技术、人才素质以及管理体制构成创新驱动的主要手段,借助于知识和技术创新实现对传统生产要素替换,并通过人才素质管理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创新主体),且依靠管理体制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是指依靠知识、技术、信息、制度等高级要素,对已存在于经济社会的资本、劳动力以及物质资源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进而推动经济高级化的过程。一般而言,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创新效应”和“溢出效应”两种类型。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效应。科技创新集聚区内的创新效应体现为企业价值链的不断增值。当科技创新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意味着技术创新网络对企业的吸纳越多,政府部门提供的创新激励政策更具规模效应,这时区域内创新资源和要素将达到效用最大化,推动科技创新集聚区内形成一条完整创新链和产业价值的增值体系。科技创新集聚在创新链上游产生的创新效应,主要通过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集群学习”,具体体现为在垂直链上前后关联企业的“纵向学习”和在水平轴上同类型研发企业的“横向学习”,这种集群学习机制有利于研发企业作为“第一知识基”(技术源头)发掘其上下游知识密集型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的“创新缝隙”,这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外部知识源的补充(第二知识基),既能借助外部研发服务弥补内部能力缺失,又能通过获取知识、整合知识、传递知识三个阶段促成集群创新网络与制造业互动。比如,研发企业受益于原企业人员流动带来的知识溢出,为金融部门研发新的金融增值服务,促进产业资源配置和重组,从而有效推动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科技创新集聚在创新链下游产生的增值效应,体现在产业化环节的附加值提升。大量产业链垂直型企业聚集一起,每个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更加专业化和高端化,如各产品研发服务、研发中的设计和创意服务、量产中的技术服务和市场调研等,都可能由单一功能化的企业分别提供,这种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节约可使双方产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下移,为价值链各环节利润提供更大容量,最终引发产业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提升。例如,传统产业中研发设计和信息技术融合,促其向智能化和自动化转型,使工业增长由人口红利向技术红利转变。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效应。科技创新自身具备的知识富集性,比一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具规模报酬递增的集聚经济特征。空间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集聚分为基于开展专业化研究为主的知识型创新空间和基于高新技术产业或创新型企业为主的产业型创新空间。作为科技含量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的行业,科技创新集聚环境主要通过技术要素的溢出效应带动产业内部的要素升级,主要有“深度纵向溢出”和“平行横向溢出”两种途径,前者是科技创新链上游研发技术质量提升对产业链下游企业制造环节品质改进产生正向作用,而后者是研发型企业“扎堆”有利于加深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储备,对与之拥有相似知识体系的高技术企业平行溢出,科技创新的发展规模均能对这两种溢出效应产生作用。由于其最终交易成果表现为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与技术转让等相关服务,科技创新规模集聚增强了区域内的技术异质性,由此带来的技术类型与技术水平差距,使之不仅促进产业集聚区技术的显性流动,也可通过跨区域技术势差形成梯度转移。对于传统制造而言,其与科技创新集聚区的关联性越强,引入差异化新技术对其产业链技术匹配的变革就越大;而对于具有更高的信息与技术密集度的先进制造业,其与科技创新拥有较为相似的知识体系,更易达成知识的双向交换与吸收,形成正向反馈回路,以共聚形式促成技术的横向溢出。

一般而言,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包括创新效应和溢出效应。前者是指产业内部的企业创新效应,基本路径是科技创新集聚-创新效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为工艺升级向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升级的价值链增值;后者是指投入要素的溢出带动效应,基本路径是科技创新集聚-溢出效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为由普通劳动、资本要素向研发、技术要素的依次转移。在历史上,美国、英国作为科技创新发达国家,其依靠科技创新的“创新效应”来驱动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而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秉持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性科技创新的技术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来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效应”案例

(一)美国:原始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美国是全球公认的创新科技强国,按照历届政府的执政理念,美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要体现为克林顿任期(技术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小布什任期(将增加基础研究投入视为经济复苏增长的基础)、奥巴马任期(创新被视为美国赢得未来的关键)、特朗普任期(推动私营企业主导科技与产业创新事业)、拜登任期(推动与中国科技创新竞争)。2011年,美国发布的《美国国家创新战略》从加强创新的有关制度设计、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重大领域科技创新突破三方面明确科技创新的举措。2014-2015年美国分别出台《美国创新法案》《美国国家创新新战略》以及2021年出台的《无尽前沿法案》,提出塑造美国创新生态系统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并基于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服务环境等领域,实施相关政策推动科技创新。

第一,彰显政府的重要作用。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虽然很发达,但其对科技发展的“干预”却一直存在,其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每当美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时,以及美国产业创新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运行时,美国便会进行规模较大的科技投入,进而形成一系列科技成果,为美国企业、产业服务。在美国经济处于下行状态时,政府往往通过所控制的大量财政资源用于科技投入,如“曼哈顿计划”总共约动员15万人耗资20亿美元,而“阿波罗计划”参与的研究机构和企业超过30万家,耗时10年多花费约255亿美元,美国政府还通过直接或资助进行“基础研究”,大力支持国内科技创新的发展。这是因为私营企业往往将“商业回报”置于很高的地位,且也没有雄厚的实力和足够的“战略耐心”,特别是基础研究常常难以收到回报,而那些重大的颠覆性创新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失败风险,私营企业显然无力承担。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美国的激光、计算、超导、纳米、航空航天等一系列重大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绝大多数来自于政府主导的基础研究。

第二,构建国家科技服务机构。美国的硅谷是全球著名的创新中心,硅谷内涌现大量孵化器、技术咨询机构、技术评估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这有助于科技产业化和科技创新功能的发挥。美国科技服务机构的运作组织一般分为盈利性技术服务组织和非盈利性技术服务组织,通常国家设立的非盈利性技术服务组织数量虽较少但规模较大,为美国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民间自发设立的科技创新服务组织主要是基于企业组织形式为主,较之于企业组织的相同之处体现为相似的法律地位、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第三,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美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非常完善,规定有政府资助、大学研发的成果应由大学进行转让,但应在机构和科技人员中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享(李宏等,2020)。美国政府借助于一系列规定、措施增加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且为企业、个人营造相对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美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不仅有企业自主研发转化模式,还能根据自身需求直接引进外国技术。美国的市场经济高度自由发达,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为获得生存与发展常常要保持强烈的技术创新热情,加之知识产权的陆续健全,进而促使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去研发新产品,这既可加深与生产、科研的关系,又能快速推动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换,最终有助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重视人才引进和创新环境建设。美国的教育体系健全,旨在有效挖掘在基础科学方面凸显较强研发潜力的优秀硕博人才,以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基础科学领域为核心,大力支持创造性的个人研究,进而有效培养未来基础科学核心领军人才。美国通过各种方式构建相对健全的人才引进机制,借助于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力吸引全球各地的人才汇聚美国,从而为进一步推动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端人才资源。教育、科研、基础设施被看成是2009年、2011年、2015年《美国创新战略》和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的主要创新要素。美国非常注重塑造创新环境,借助于激发创新氛围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热情,进一步促进社会大众的创新参与程度,最终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第五,健全的投融资市场机制。高强度的创新活动均需大量的创新投入,而较为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使之具备健全的融资体系。纳斯达克、小企业管理局、风险投资协会三大主要资金源头,能为每一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较为充分的资金支持,并促进资金源头之间的紧密互动,从而为塑造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夯实基础,最终可充分彰显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美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受惠于美国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较为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进而促使美国在高科技产业上处于全球领导地位。

(二)英国:科学传承与政府政策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进入20世纪末期以来,英国把科技创新看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努力保持英国在全球科技、产业领域的领先位置。英国推崇“服务于创新全过程”的创新宗旨,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英国提出应借助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2010年,英国提出应借助于科技创新的力量促进其经济的复苏发展,且竭力维持其在全球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出台《技术创新中心报告》指出应全面革新英国的创新体系,陆续增强技术优势和把握全球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水平。英国在2014年公布的《加速经济增长》、2018年发布的《现代产业战略》中均非常注重支持本国新兴技术研发的措施。2014-2015年投入5.35亿英镑,用于推动涉及大学、企业等在内的技术创新项目的发展,而在2019年宣布为量子技术领域新增1.5亿英镑投资。在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英国相继建立涵盖健全市场环节、塑造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强化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系统。

第一,重视政府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英国政府主要参与“地平线2020计划”,陆续促进与欧盟国家展开密切互动,注重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充分合作。2005年,英国构建由一系列政府部门、科学团体组成的全球科学创新论坛(GSIF),其2006年出台《英国研发国际合作战略》、2011年出台《促进增长的创新和研究战略》、2014年出台《我们的增长计划:科学和创新》、2017年出台《产业振兴战略》、2020年出台《2020年科技战略》,明确了与其他国家进行科技合作的框架、领域及战略。

第二,注重科技创新的前瞻性研究。英国专门成立政府机构来负责对科技创新的前瞻性研究,组织一大批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提供庞大、稳定的经费来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为拟定科技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基于时间跨度的层面来讲,庞大的核心技术预测项目和重要的专题研究项目的时间跨度往往为10年、20年、30年甚至未来50年、80年。新兴科技既可创造全新价值,又能对已有市场、产品体系产生强有力的革新甚至颠覆。2012年,英国政府增加6亿英镑,用于大数据和高能效计算、先进材料及纳米技术等项目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进而支持高技术的市场化和商业化。2020年,英国研究与创新基金投入1.47亿英镑,推动制造业领域的数字化运用,并投入3300万英镑支持“智能化创新中心”建设。

第三,重视高端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研发。自21世纪初以来,英国逐步发布多种人才培养战略和培养计划,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出2020年使英国学生数学学习持续到18岁,并培训1.75万名数学、物理教师的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此外,英国还积极强化职业教育,并在数字技术、高端制造等方面成立“国家学院”,从而使人才培养能与科技创新发展相适应。英国政府投入庞大的公共资金支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引导和支持创新型人才的科技创新活动,这可被视为英国出台的相关政策的特色。英国政府秉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方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人才进行大力资助,以有效激发科技机构、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热情。

第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英国自2008年以来推出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券计划”,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密切互动,申请该计划的企业可获取3000-7000英镑的创新券。2011年4月,英国对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税收减免由150%升为200%,且于2012年升至225%。2007年成立英国创新署,其大部分经费用于支持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且设立“创新投资基金”,重点扶持中小企业获得创新支持和相关投资。

第五,深化组织机制改革。英国官方科研体制和民间科研机构共同致力于国家的科研系统,进而陆续形成多层次的科研系统。这有助于处理政府与科研单位、科学协会、民间科研研究协会等的关系,形成有序的科研管理体系,不断加强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增强英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既可以不断健全科研体系,又能极大集成一系列的创新资源,从而高效连接政产学研,并对各自分工进行明晰。英国的教育部门承担教育、科研活动,经济与技术部门承担有关政策的制定,各研究机构则承担各自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企业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而政府依靠立法的形式对各研究会的定位、重点研究领域进行明确,进而防止各机构间功能重叠。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效应”案例

(一)日本:构建知识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繁荣

作为后发国家赶超先发国家的成功典范,日本在20世纪中后期实现成功崛起,被视为国内外多种因素和特定历史条件协同所致,在于其引进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积极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政府主导科技创新。最近几年来,日本更是重视通过出台相关规划来推动经济繁荣发展,2019年发布了《科学技术预测调查综合报告》《第6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和2020年出台了《科学技术创新基本法》《科技白皮书》。

第一,大幅度增加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日本政府陆续推出“经济自立5年计划”“国民所得倍增计划”(1960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1967年),极大推动了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60-1973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10%,而经济的持续增长有力促进了研发投入、科技创新人才的增加。1955年,日本研发投入是GDP的1%,同期美国、英国、法国、西德分别是2.7%、2.0%、1.8%、1.5%,20世纪60年代日本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通常保持在1.6%-1.8%,但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陆续超过法国、英国。

第二,积极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研发投入的增长陆续带动人才队伍的扩张,日本研究人员数量从1959年的8.2万人增加到1986年的40万人。1957-1963年,日本为增加科技人才而推行扩招政策,到1987年其理工科方面的本科以上学位获得者增至45万人,且公费派遣人员出国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大量的资金、人才进入大学和研究机构,极大改善了研究设施、保障研究人员待遇、释放研究人员创造性与活力,进而为科研人员创新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日本政府陆续增加对教育的投资,革新教育发展方式,逐步产生特色化的教育发展体系,致力于有效探索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统一和主动培养知行合一的研发型人才,且大幅度增加实践训练,从而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高端人才。

第三,相对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日本在战后致力于发展与自身国情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服务发展模式,其科技服务体系较为完善且呈现多样化发展,这主要分为国立和民营两种,这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基本上基于大学为依靠,而组织内的技术转移人员很多来自大学,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民营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在日本科技服务机构中占据主体地位,其既有私人成立的咨询公司,也有从高校分离而来的机构组织,更有科研单位或从企业分离而来的创新创业人员所成立的公司。日本的技术服务、咨询主要基于银行体系、外商投资企业为服务对象,非盈利组织支持创新发展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均受惠于政府技术服务企业法人、技术孵化器等。此外,日本企业创新体系的独特之处在于政府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中介科技服务,日本企业可高效调动自身的创新资源,这其中涵盖大企业集团合作关联企业的资源。

第四,政府积极干预和主导科技创新。日本为大幅度增加稀缺资源的利用率,十分重视产业内合作,尤其体现于一些投资壁垒相对高的技术开发项目中,这样能极大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日本政府订立大量的制度和法规来指导、促进合作研究活动,借助于政产学研间紧密互动促进外来技术与本国技术的密切结合,并以此为基础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向产业扩散,进而不断增强日本科技的全球竞争优势。就国立科技服务机构来讲,日本政府通常是先颁布法规确定机构性质、人员、营业范围等,再成立相应机构。国立科技服务机构人员属于国家公职人员,所需资金通常由国家财政支持,而民营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选择股份制形式,政府在税收、政策领域提供补贴,且增强金融机构对民营中介科技服务机构的贷款力度。

第五,合理提供专项奖励基金。日本推行政策导向型的科技发展模式,大力提供专项奖励资金和基金是其科技发展的特色。日本各级建筑业协会和以技术转移为中心的庞大服务体系,主动探寻各式各样的风险投资和研究资金,并以此为基础提供相对充足的资金,从而大幅度减少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日本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全方位、多层次提供财政支持,涵盖利息补贴、投资补贴、信贷担保、信贷资金等一系列方式,针对中小企业实施减税政策,最终为科技服务的发展提供充足保障。日本十分强调科技型中介服务机构对科技创新的辅助功能,且提供庞大的资金支持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企业引进科技创新型人才,进而强化与科技中介服务的互动和合作。

(二)新加坡:构筑企业创新体系增强经济竞争力

建国以来,新加坡经济历经劳动密集型、技能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阶段,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新加坡政府意识到自主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自1991年以来,新加坡出台了六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91-1995年出台的《国家技术发展规划》(拨款20亿新元),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制造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医疗科学等产业;第二个五年计划是1996-2000年出台的《第二个国家科技计划》(拨款40亿新元),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和药品等产业;第三个五年计划是2001-2005年出台的《科技规划2005》(拨款60亿新元),重点发展信息与通信、电子制造、生命科学等产业;第四个五年计划是2006-2010年出台的《科技规划2010: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拨款135.5亿新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通讯、化学制品等产业;第五个五年计划是2011-2015年出台的《研究、创新、创业2015:新加坡的未来》(拨款161亿新元),重点发展电子、生物医药、信息通讯与媒体、工程、清洁技术等产业;第六个五年计划是2016-2020年出台的《研究、创新与企业:2020计划》(拨款190亿新元),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技术等产业。新加坡制定一系列战略规划和具体政策,重视创新基础环境建设,塑造较为健全的科技创新载体和创新网络,逐渐进入知识密集型发展阶段,有力地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重视依靠跨国公司提高科技研发实力。新加坡被看成是成功依靠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增强本国创新水平的典范,而世界有7000多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机构,约60%的企业成立区域或国际总部。借助于国家科研机构强化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技术攻关,尤其是充分依靠跨国公司掌握研发的核心关键技术,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成功完成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新加坡重视设立“研发基金”,通过各种方式大幅度支持跨国公司在本国广泛开展研发活动,尤其是其指定R&D辅助计划、公司研究鼓励计划等,并在此基础上为跨国公司的R&D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进而重点支持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研发总部。

第二,扶持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新加坡颁布一系列的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计划,不仅可极大减少服务成本和提供技术支持,支持科技创新和培育创业人才,更能强化服务指导和缓解资金约束,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提高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李宏等,2020)。2009年,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制定和出台“创新券计划”,并于2012年后扩展到生产力、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领域,从而为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支持。新加坡政府历来重视扶持中小微企业的“走出去”,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国内市场需求。

第三,重视科技创新与商业化融合发展。新加坡非常注重科技与产业的密切结合,借助于诸多开放的创新政策,积极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尽可能地彰显研发、创新方面的特长。主动实施“概念验证资助计划”,挑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公立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人员提供资金,支持其进行深层次研究,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第四,注重多渠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新加坡政府充分依靠财政资金扶持、税收优惠间接激励、风险投资基金等一系列政策,积极增加投资途径。例如新加坡实施的“生产力及创新优惠计划”,就企业投入的R&D经费而言,低于(含)30万新元的部分可享受250%的税赋回扣,而超过30万新元的部分则根据150%的比例享受税赋回扣。特别是新加坡按照企业从创业、成长、发展、全球化的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出台“一揽子”融资援助计划和配套融资产品,旨在有效补充科技型企业在不同阶段可能面临的资金缺口。

第五,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新加坡的科技中介机构分布于各行各业,在不断发展中产生规模较大的体系。针对专业化、高端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与全球知名大学展开充分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其人才的专业化、全面化发展,且向世界提供知识、技术转移服务。同时,新加坡依靠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对各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支持,要求成立技术转让办公室,进而有助于技术咨询、开发以及科技成果的广泛普及。

猜你喜欢
高质量科技企业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咸阳何以“一路向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2018上海企业100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