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不同阶段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2022-11-14 11:41姚型浩
时代经贸 2022年8期
关键词:消费量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米 红 姚型浩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0)

引言

人口老龄化正逐渐成为诸多国家无法避免的一个趋势,同样也是我国无法忽略的一个事实。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国民生活水平,改善了国民医疗条件,使得我国出生率在不断下降的同时,死亡率也在不断下降,我国逐渐从“未富先老”进入到“渐富快老”的社会人口状态。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或者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时,该国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我国的数据显示,2019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2.6%,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1%,均高于国际的老龄化社会标准。“十四五”期间,我国老龄化将会进入到快通道,而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前夕,老年人口的总体规模突破4亿人,相应比例接近30%,那时我国已经进入到超老年社会阶段。老龄化不仅发生在城市更发生在乡村,据统计,2018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达到 2.87 亿,农村以每天消失 20个行政村的速度在萎缩,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与此同时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毕业后几乎不回农村发展,这两者叠加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出现短板,农业大国出现“农民荒”“谁来种地”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时代难题。

按照系统理论解释,当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发生变化时,其他子系统会受到影响发生变化,同时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因此造成整个系统的变化。所以,人口老龄化并不会孤立于其他社会变量单独发展,人口变量是社会的基本变量,当这一基本变量规模、质量、结构发生变化时,社会的其他变量自然要受到影响。茅锐等运用调研数据分析发现,消费者年龄是消费架构的关键决定因素,人口老龄化不但通过老年人口的收入、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消费倾向和储蓄等消费组合对消费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通过居民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供给对消费产生间接影响,上海老年人消费结构关联度排序前四位的分别是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和食品,这与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的消费结构基本相似。所以,当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分析这一现象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民以食为天,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对食品消费带来影响。第一,从个体因素来看,当人体衰老时,新陈代谢变慢,人体的消化功能吸收功能必然受到影响,个人所需的食物量和食物结构必然不同于壮年时期,而我国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必然将身体因素的改变对食品消费的影响所放大,因此未来不能脱离人口老龄化这一背景谈及粮食需求、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第二,当人们进入老年时期时,其收入会相对下降,尤其是农村地区老人几乎要靠子女供给,所以会带来消费的下降,从而减少食品的消费或者是带来食品消费的降级。第三,外出就餐会增加食品的消费数量,人均每增加1次中式快餐消费,肉食类食品支出份额将增加0.19%。 但是,有学者从食物消费足迹角度研究发现,老年人占比对在家和在外食物消费足迹的影响完全相反,对在家消费有显著正影响,对在外消费有显著负影响。

文献概述

人口老龄化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医疗改善的必然产物。与城镇相比,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程度更深。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影响:老龄化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对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社会老龄化带来的经济效应正由积极转向消极。农村地区成为人口老龄化的重点沦陷区,这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农村人口老龄化推动了农业服务化和土地流转的进程,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而且我国中部地区受影响的程度最大,西部次之,东部最低。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业也生产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负面来看,农村人口老龄化造成了农村耕地资源浪费、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安全无保障等。从正面来看,农村人口老龄化促使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等。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尤其是农业影响,学者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土地规模经营以及利用新型农业组织来提高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农业生产质量。

在现有研究之中,许多学者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整体消费结构的影响,食品消费作为整体性消费的一种,在总体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也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人口老龄化会降低食品消费的比重;二是人口老龄化会增加食品消费的比重。问锦尚等通过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在收入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综合作用的影响下,农村居民未来对食品消费比重会以0.28%的速率下降;修颖利用现有的微观数据库的数据分析退休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后发现,退休会显著降低城乡家庭食品性消费支出规模。与以上研究不同的是刘利通过对我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研究发现,在农村地区老年比重的增加显著促进了食品支出。但是,亦有学者按照老龄化程度将我国划分为不同地区,分地区研究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后发现,在不同老龄化程度的地区,老龄化对食品消费的影响是不同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会使得农村居民提高文教娱乐用品和其他商品的消费支出比例,降低食品消费支出比例。对于深度老龄化区域,发现真实消费支出上升会使得城镇居民增加食品消费支出比例,同时也会使得农村居民增加食品消费支出比例。

以上学者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整体食品消费的影响,但人们对食品的消费对于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到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同样人们年龄的变动也会影响到人们食品消费的结构。目前学者对人口老龄化给食品消费结构带来的影响分析可以根据变量的选取将其分为两类:一是单纯的研究人口老龄化对食品消费的研究;二是引入城镇化率这一因素分析在城镇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食品消费的影响。白军飞以家庭户为单位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微观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我国肉类消费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每增加1%会导致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减少0.5%”。钟甫宁和向晶从人体能量需求角度出发,将人口结构变动考虑在内分析了我国粮食需求趋势。郭昕竺等研究发现,中老年人群食物消费偏好更加倾向于植物性食物,占其日均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6成,奶类、畜产品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相对较少,占比分别为23. 34%、5.33%;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群的食物消费结构略有差异。将城镇化背景引入老龄化与食品消费关系的有:朱勤、魏涛远等人研究得出人口规模对未来中国居民消费变动的影响远小于人口结构的影响,总体的食品消费在生命周期中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邓婷鹤等人认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城乡老年人食品消费不同,而且个体年龄增加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种类食物消费都下降。

目前对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人口老龄化带来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的较少,因此我们的研究将会在一定层次上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其次,只有粮食供求平衡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对我国未来的粮食需求进行预测不能不考虑人口老龄化这一现实因素,因此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食品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将提高未来粮食需求预测的合理性,倒逼粮食供给侧改革,合理分配粮食生产结构,保障粮食有效合理地供应。

研究设计

选取不同的研究变量或者是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都会对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分析人口老龄化到底会对食品消费带来哪些具体影响,或者说是对不同种类食物消费带来的影响到底有哪些不同,我们可以做一个基本的回归分析将这种影响通过数字化方法具体地呈现出来。本实证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是各省的老龄化率,被解释变量是各省的6种食品人均消费量,这样做的好处是所采用的数据均是国家统计所得的客观数据,充分反映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以及各种食品的人均消费情况,故采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数据来源。本研究基于2015-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描述不同种类食品消费量在省级层面的差异与变化,重点考察人口老龄化对食品消费量的影响。由于部分省市缺失关键数据,本文的数据只包括31个大陆省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变量选取。人口老龄化维度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以人口老龄化率来衡量,计算方法为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除以总人口数。因变量选取人均食品消费数量,主要有人均粮食消费量、人均鸡蛋消费量、人均蔬菜消费量、人均奶消费量、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和人均肉类消费量,这六个变量的单位均为千克。控制变量取了城镇化率、人均收入及6种食品的对应价格指数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城镇化率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得出,6种食品的对应价格指数均以2014年为底数100计算得出。

描述性统计。由表1可知,我国内地31个省份从2015-2019年间155个样本数据中,我国各地区进入了不同程度的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率的最大值达到了16.26%,平均值也达到了10.91%,远高于国际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的老龄化社会标准。各种食物的消费量都存在一定的变化,在不同食物的消费量比较中可以发现,人均消费量最大的是粮食,其次是蔬菜,然后是肉类,人均消费量最少的是鸡蛋,鸡蛋的人均消费数量比食用油的人均消费数量都少。而在同种食物的不同时点不同地点的消费量比较来看,人均蔬菜的消费数量变化最大,人均蔬菜消费数量最大值为142.8千克,最少为24.7千克;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变化程度最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比较分析六类食品的价格指数发现:其中变化最大的是肉的价格指数,其次是蛋的价格指数,变动最小、最稳定的是粮食的价格指数,这反映我国对粮食价格的调控政策是有效果的,较好地端住了国民的饭碗。

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实证分析

(一)全样本分析

表2是以人口老龄化率与6种人均食品消费量实证分析的结果。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率可以正向预测人均蛋的消费量和人均肉的消费量,回归系数均在5%的水平下显著。人口老龄化率可以负向预测人均奶的消费量和人均食用油的消费量,回归系数均在10%的水平下显著。人口老龄化率和人均蔬菜以及人均粮食的消费数量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

表2 人口老龄化率与人均食品消费数量的OLS回归结果

注: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p< 0.1, **p< 0.05,***p< 0.01。

?

(二)分地区样本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距,这五年内东部省份的老龄化平均水平为11.55%,人均收入水平为34526.16元,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为68.15%;中部地区的老龄化平均水平为11.21%,人均收入水平为22400.51元,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为56.33%;西部地区的老龄化水平为9.85%,人均收入水平为19280.26元,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为50%。数据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老龄化水平也有一定的不同,东部地区老龄化程度最重,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最轻,东部和西部的人均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也要比东部地区低。在不同的发展状态下,老龄化对食品消费的影响必然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分地区对人口老龄化与食品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很有必要。

从表3可以看出:东部省份人口老龄化率可以负向预测东部省份人均奶的消费量,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中部省份人口老龄化率可以正向预测中部省份的人均鸡蛋的消费量,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西部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率可以正向预测人均鸡蛋的消费量、人均菜的消费量和人均肉的消费量,负向预测人均食用油的消费量,人口老龄化率和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以及鸡蛋的人均消费量的回归系数均在5%的水平下显著,人口老龄化率和蔬菜以及肉类的人均消费数量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只有在西部地区的回归分析中,人口老龄化率会对蔬菜的人均消费数量产生影响。

表3 分地区人口老龄化率和各食品回归结果

注: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p< 0.10, **p< 0.05,***p< 0.01。

?

模拟实验

为了更加形象客观地展示人口老龄化对食品消费的影响,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社会状态,通过不断调整人口老龄化的水平来模拟该社会状态下各种受人口老龄化影响的食品人均消费数量的变化情况,在该社会状态下相关变量的取值为这5年内相关数据的平均数。按照现有标准,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状态;当比重达到14%时,这个国家便进入到老年社会(aged society)状态;当比重达到21%时,这个国家便进入到超老年社会(super aged society)状态。联合国按照中等标准预测到206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率为30%,2060年后老龄化率虽然有所上涨但是仍旧在30%左右,因此在模拟实验时对超老年社会的老龄化率上限取值30%。

表4显示的是我国在不同老龄化情况下各种食品的人均消费量变化情况。从老龄社会到老年社会,我国肉类食品的人均消费量约增长了16.89%,蛋的人均消费量增长了15.67%,奶的人均消费量减少了19.68%,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减少了19.73%;从老年社会到超老年社会,我国肉类食品的人均消费量增长了15.09%,蛋的人均消费量增长了14.45%,奶的人均消费量减少了26.13%,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减少了26.19%。

表4 全国对受不同水平人口老龄化影响的食物人均消费量预测(单位:千克)

?

表5显示的是东部地区在不同老龄化情况下牛奶的人均消费量。在老龄社会,奶的人均消费量约是14.31千克;在老年社会,奶的人均消费量约为11.31千克,减少了20.97%;在超老年社会,奶的人均消费量约为8.11千克,减少了28.3%。

表5 东部地区不同人口老龄化情况下牛奶的人均消费量预测(单位:千克)

?

表6显示的是中部地区在不同老龄化程度下鸡蛋的人均消费量。在老龄社会,鸡蛋的人均消费量约是9.78千克;在老年社会,鸡蛋的人均消费量约为12.97千克,增长了34.92%;在超老年社会,鸡蛋的人均消费量约为16.84千克,增长了27.58%。

表6 中部地区不同人口老龄化情况下鸡蛋的人均消费量预测(单位:千克)

?

表7显示的是西部地区在不同老龄化程度下食品的消费数量,其中鸡蛋和蔬菜以及肉的人均消费量在随西部地区老龄化加深的同时是增加的,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是减少的。从老龄社会进入到老年社会,西部地区鸡蛋的人均消费量增长了45.61%,菜的人均消费量增长了33.46%,肉类食品的人均消费量增长了35.68%,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减少了33.97%;从老年社会到超老年社会,西部地区鸡蛋的人均消费量增长了33.41%,菜的人均消费量增长了26.62%,肉类食品的人均消费量增长了28.05%,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减少了54.88%。

表7 西部地区受人口老龄化影响的食品人均消费量预测(单位:千克)

?

实证结论与结果讨论

(一)实证结论

人口老龄化既会带来食品消费的数量变化,也会带来食品消费的结构变化。老龄化对不同的食物消费影响不同,当老龄化加深时,鸡蛋和肉类食品的人均消费量以及部分地区的蔬菜的人均消费量是不断增加的,而牛奶和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是不断减少的。从老龄社会到老年社会,全国肉类食品的人均消费量约增长了16.89%,蛋的人均消费量约增长了15.67%,奶的人均消费量约减少了19.68%,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约减少了19.73%;从老年社会到超老年社会,全国肉类食品的人均消费量约增长了15.09%,蛋的人均消费量约增长了14.45%,奶的人均消费量约减少了26.13%,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约减少了26.19%。所以,不能笼统地认为当社会进入老龄化时,整个社会所有的食品消费会减少,一定要认识到人口老龄化不但会带来食品消费的数量变化,也会带来食品消费的结构变化。

东部地区牛奶的人均消费量随着东部地区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是不断减少的。老龄社会时东部地区牛奶的人均消费量约为14.31千克,进入到老年社会时约为11.31千克,比老龄社会减少了20.97%;进入到超老年社会时约为8.11千克,比老年社会减少了28.3%,减少幅度大于全国水平。

中部地区鸡蛋的人均消费量随着中部地区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是不断增加的。从老龄化社会到老年社会,鸡蛋的人均消费量增长了34.92%;从老年社会到超老年社会,鸡蛋的人均消费量增长了27.58%,增长幅度大于全国水平。

西部地区鸡蛋、蔬菜和肉类食品的人均消费量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不断增加的,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是不断减少的。从老龄化社会到老年社会,鸡蛋人均消费量增长了45.61%,蔬菜人均消费量增长了33.41%,肉类食品人均消费量增长了33.26%;从老年社会到超老年社会,鸡蛋人均消费量增长了33.26%,蔬菜人均消费量增长了26.62%,肉类食品人均消费量增长了28.05%。西部地区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不断减少的,从老龄化社会到老年社会,食用油人均消费量减少了33.97%;从老年社会到超老年社会,食用油人均消费量减少了54.88%。各种食品人均消费量的增长幅度和减少幅度均大于全国水平。

人口老龄化对食品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西部地区蔬菜的人均消费量随着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是在不断增长的,这一现象在其他地区的分析中并未发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鸡蛋人均消费量都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增长,但是西部地区的增长幅度大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从老龄化社会到超老年社会鸡蛋的人均消费量增长了72.13%,但是西部地区增长了94.27%。

(二)结果讨论

基于某种原因,东部地区的分析结果中人口老龄化对鸡蛋人均消费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可以根据全国、中部和西部在不同老龄化程度下的鸡蛋人均消费量推测出东部地区的鸡蛋人均消费量。东部地区老龄社会的鸡蛋人均消费量约为13.38千克,老年社会的人均鸡蛋的消费量为11.49千克比老龄社会减少了14.13%,超老年社会的人均鸡蛋消费量为10.48千克比老年社会减少了8.79%。可以看出,当老龄化程度加深时,全国、中部、西部的人均鸡蛋的消费量是增加的,而且中部人均鸡蛋消费量的增长幅度大于西部地区,但是东部的人均鸡蛋的消费量是减少的。人口老龄化在不同地区对食品的影响结果并不相同,这些因素有待进一步发现。

根据全国和东部牛奶的人均消费量可以推测出中西部牛奶的老龄化社会的人均消费量的平均量为8.66千克,老年社会为7.05千克减少了18.59%,超老年社会为6.19千克减少了12.03%,减少幅度小于全国的减少幅度。同理,根据全国和西部肉类和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可以推测出中东部肉类食品的老龄化社会的人均消费量的平均量为23.83千克,老年社会为25.17千克增长了5.05%,超老年社会为25.89千克增长了2.86%,增长幅度小于全国的增幅。中东部食用油的老龄化社会的人均消费量的平均量为4.56千克,老年社会为4.43千克减少了2.85%,超老年社会为4.36千克减少了1.58%,减少幅度小于全国的减少幅度。

政策建议

人口老龄化会对食品消费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目前更多的是因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老年人的补偿性消费所带来的,这种影响如果缺失合适的引导并不能帮助我国老年人形成合理、健康的食品消费结构。所以,应引导老年人形成合理健康的食品消费结构,加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通过合理的食品消费安排助力老年人的健康状态。

第一,在人口老龄化三阶段转型的背景下考虑粮食安全,以需定供。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确保粮食安全、把自己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考虑粮食安全不能脱离实际粮食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粮食需求量和需求结构确定粮食供给量和供给结构才是合理有效的做法,离开我国的人口特征来谈我国的粮食需求是无稽之谈。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短期内无法逆转的趋势,根据浙江大学人口大数据与政策仿真工作坊的测算:到2030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将升至26%,年均增长0.67%。只有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分析我国的粮食需求才是合理有意义的。需要注意到在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与老龄化交织的情况,城乡老龄化倒置,因此尤其要在农村地区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第二,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阶段性变化,分阶段调整食品消费结构,保障食品合理供应。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5% ,显然正处在老龄化社会阶段,但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必然会进入到老年社会甚至是超老年社会之中。在不同的老龄化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政策配套措施,如完善我国的养老政策、加大合理膳食知识的宣传、扶持需求量大的食品行业等,合理地释放老年人的食品消费需求,助力老年人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

第三,针对地区发展差异和老龄化的双重影响,合理调整食品消费结构。基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差异性以及其他因素的交叉影响,人口老龄化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对食品消费的影响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所以在老龄化背景下国家出台政策发展食品行业和保障粮食生产,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发展特点。

第四,推进农业生态化和有机化,让老年人吃得更加安全健康。老龄化社会在养老与健康的关注中对安全、健康食物的重视,推动并促进了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老年人口不仅是有机、生态农业重要且庞大的目标客户群,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更是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之一。

第五,发展健康食品,推动健康产业,助推健康养老,积极应对老龄化。日本是当今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但是其健康产业也成为日本社会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推动日本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日本日趋严峻的老龄少子化使得国家财政在医疗、养老上的负担加重,也引发了经济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催生了国民对医疗卫生、健康护理、健康食品及养老服务等健康产品的消费需求, 促进了相关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而构成了推动日本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社会现实因素。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至今日益完善,受益人数已经接近设立之初的3倍, 成为老年人口生活保障的基石,这也助推了日本健康产业的发展。发展健康产业,推动合理饮食,重视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控制慢病发展态势,本身就是积极应对老龄化实现社会健康养老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消费量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健康月历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16年11月马来西亚天胶产量及消费量情况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老龄事业
全球棉花产需预测继续下调